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银粉背蕨的配子体发育及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笛  冯玉兰  董丽 《园艺学报》2009,36(9):1345-1352
 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对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 孢子萌发、配子体生长发育及孢子体苗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 银粉背蕨的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 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在4 ℃下分别贮藏0、2、4、6和10个月孢子的萌发时间和萌发率均没有显著差异。对4种常规基质的研究表明, 泥炭土+河沙(体积比1∶1) 是银粉背蕨孢子萌发和生长的最佳基质, 萌发率达65%以上, 成苗率高达83.2%; 而园土和草炭土均不利于配子体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孢子和原叶体的无菌培养结果表明, 在含不同浓度无机盐的培养基中, MS培养基最适于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 其萌发率高达53.3%; 在1/8MS中孢子没有萌发。在含不同蔗糖浓度的培养基中, 4%的蔗糖对原叶体增殖和发育最佳, 其增殖率最高, 合子胚发生数最多, 成苗时间最短。  相似文献   

2.
东亚对开蕨离体快繁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东亚对开蕨(Phyllitis japonica Kom.)孢子叶为外植体,进行了组培快繁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接种方式、不同的培养方法对东亚对开蕨孢子萌发和原叶体生长有明显影响,破碎孢子囊后的孢子以及液体培养中的孢子萌发较快;原叶体在无植物生长调节剂的MS培养基中以5倍的速率增殖;喷施0.1% KH2PO4溶液的试管外培养更适于原叶体向孢子体植株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以蜈蚣草(Pteris vittata L.)孢子为外植体,研究了蜈蚣草无性系快繁体系技术,比较分析了蜈蚣草组织培养和自然播种繁殖的效果.结果表明:蜈蚣草孢子萌发条件并不苛刻,无论在培养基中,还是普通基质中都能萌发,且萌发率都在90%以上,分化率也较高.故而,可以创造适合孢子萌发的人工条件,通过自然播种,低成本地获得大量蜈蚣草种苗;同时可以通过组织培养快速繁殖优良的蜈蚣草株系,并在相对干净的背景下研究微生物与蜈蚣草对砷吸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
扇叶铁线蕨孢子无菌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吴华  袁丽萍  王洋  陈龙清 《园艺学报》2010,37(3):457-460
 研究了扇叶铁线蕨(Adiantum flabellulatum)发育过程和不同因素对孢子、原叶体无菌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为铁线蕨型;孢子在无光条件下不能萌发;适当时间的低温冷藏有利于孢子萌发;播种20 d 后,1/4MS 培养基中孢子萌发率最高,可达22.7%;在培养基中添加15 ~ 45 g · L-1 的蔗糖有利于孢子的萌发,蔗糖有利于分生区的发育和性器官的分化;MS + 30 g · L-1蔗糖的培养基中,原叶体的成苗率可达48.3%;外源生长素不利于原叶体的成苗,但NAA 0.5 mg · L-1 促进原叶体的离体增殖;用无菌沙瓶做试管苗炼苗基质后的移栽成活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5.
为了保护野生资源,寻求快速人工繁育技术,采用互比法3次重复,通过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水分和酸碱度等生态因子,试验观测对东北蹄盖蕨孢子萌发、原叶体出现、配子体形成孢子体及其形成孢子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光照对东北蹄盖蕨孢子繁育影响明显,组间孢子体形成时间最大相差60 d,形成率差17%;温度影响没有明显差异;水分影响表现在形成率组间相差19%;酸碱度影响明显,组间萌发相差20 d,形成率相差43%.  相似文献   

6.
消毒方式、无机盐浓度及光照强度对槲蕨孢子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槲蕨(Drynaria roosii)孢子的无菌培养和常规繁殖方式,观察记录消毒方式、无机盐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槲蕨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槲蕨孢子接种后6~7 d即能萌发,60 d左右发育形成心形原叶体,100 d左右开始形成孢子体幼苗;采用NaClO消毒5.5 min左右是理想的消毒方式;在Knop’s培养基中孢子的萌发率最高,可达49%左右.低无机盐浓度的MS培养基有利于孢子萌发,但不利于配子体发育;黑暗条件下孢子能萌发但不能形成片状体.采用5% NaClO表面灭菌5.5 min, 1/2MS培养基在40 μmol·m-2·s-1光照条件下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良好。  相似文献   

7.
蕨类植物孢子的生命力是有性繁殖成败的关键之一,经试验明确了孢子生命力(萌发力)与孢子成熟度、采集时期和保存方法的关系:荚果蕨孢子的采集期长约5个月;而同一地点蕨菜、东北蹄盖蕨和亚洲分株紫萁孢子成熟至脱落一般为7-10d时间,具有极强的时间限制。保存温度和保存时限对孢子萌发力比较结果:冷冻最佳,冷藏居中,室温保存孢子生命力较弱;4种孢子的生命力强弱排序:蕨菜﹥东北蹄盖蕨﹥荚果蕨﹥亚洲分株紫萁。  相似文献   

8.
东北对开蕨孢子体诱导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对开蕨孢子为试材,采用无菌培养及常规繁殖的方法,研究了常规条件和无菌条件对孢子体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孢子最佳萌发培养基为1/4MS无糖培养基;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5g/L蔗糖;最佳孢子体无菌诱导培养基为MS培养基;最适宜的常规诱导条件是以草炭为最适宜基质,温度20~30℃,空气湿度95%。  相似文献   

9.
鹿角蕨的孢子培养及其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型观叶植物鹿角蕨(Platycerium wallichii Hook.)为材料,采用无菌培养和常规繁殖方法,研究其孢子培养及幼苗的复壮。结果表明:孢子萌发适宜温度为20 ~ 30 ℃;在黑暗条件下孢子不萌发,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最适光照强度为60 ~ 80 μmol · m-2 · s-1;配子体在pH 4.5 ~ 7.5的范围都可以正常发育;蔗糖浓度小于等于2%的培养条件更利于孢子的萌发及原叶体的形成。当幼孢苗发育到2 ~ 3 cm时即可移栽,移栽适宜的基质为腐殖土︰河沙︰有机肥 = 4︰2︰1;幼孢苗复壮4个月左右,株高约10 cm时即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0.
以野生观赏植物河北峨眉蕨的孢子为材料,建立组培快繁体系。结果表明:河北峨眉蕨孢子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1/2MS,原叶体增殖最适培养基为MS+6-BA 0.2 mg/L+NAA0.2 mg/L,孢子体诱导最适培养基为MS+IAA 1.0 mg/L;最适生根培养基为MS+IBA 1.0 mg/L。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西南风尾蕨的发育过程和孢子的无菌培养方法.结果如下: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1/2MS培养基中萌发率可达83.3%;MS培养基中配子体成苗率可达55.4%;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80%以上.认为利用孢子的无菌繁殖方法进行西南凤尾蕨的规模化生产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对开蕨对遮荫处理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桦  岳晓晶 《园艺学报》2010,37(9):1517-1522
研究了全光和遮光30%、50%、70%、90%处理对对开蕨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遮光强度的增大,对开蕨叶片面积、单位叶面积鲜质量、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光合"午休"现象;日平均净光合速率以遮光50%~70%处理为最佳;光补偿点逐渐降低;光饱和点在遮光50%处理下最高,遮光70%和90%处理下较低。综合考虑,对开蕨适宜的光环境为遮光50%~70%。  相似文献   

13.
紫萁快速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研究了影响紫萁孢子萌发的因素。紫萁孢子萌发的最佳培养基为1/ 8 MS 培养基, 孢子接种密度以3 000 个/ cm2 为宜。孢子萌发后逐渐长成丝状体、片状体和原叶体。孢子萌发4 个月后开始形成孢子体。有利于原叶体生长分化和孢子体生长的培养基为1/ 8 MS + 6-BA 1 mg/L + NAA 0. 5 mg/L , 孢子体生根培养基以1/ 8 MS + 6-BA 0. 5 mg/L + NAA 1 mg/L 为宜。紫萁幼苗的生长与阳光、温度、湿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百合属植物种子发芽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敬  雷家军 《北方园艺》2007,(12):126-128
对8种百合属植物的种子性状和发芽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仅毛百合属于地下子叶类型,朝鲜百合、垂花百合、有斑百合、大花卷丹、细叶百合、麝香百合杂种系品种罗瑞拉、亚洲百合杂种系品种布鲁拉诺均属于地上子叶类型.有斑百合、大花卷丹、朝鲜百合、细叶百合、罗瑞拉和布鲁拉诺种子发芽率高,其中罗瑞拉发芽率最高,达91%.毛百合和垂花百合种子发芽率低,低于20%,其中毛百合发芽率仅8.8%.有斑百合种子储藏2 a后其发芽率仍较高,可高达92%.  相似文献   

15.
CO_2浓度对西瓜枯萎病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PDA培养基,研究了不同CO2浓度对西瓜枯萎病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CO2浓度范围内,随着CO2浓度的增加,4种菌株的菌丝日生长量和孢子萌发率均有相应的变化,浓度越高抑制效果越明显。与对照相比,Sh和H01、H02分别在1600、2000mg/L时菌丝生长受到显著抑制;H03对CO2不敏感,在整个测量过程中菌丝抑制无显著变化;4种菌株菌丝日生长量分别减少:H01,0.02~0.10cm;H02,0.02~0.12cm;H03,0.01~0.08cm;Sh,0.01~0.25cm。Sh、H01、H02、H03孢子萌发率分别在1400、1600、1800、2000mg/L时开始受到显著抑制;孢子萌发率分别降低:H01,4.3%~9.8%;H02,2.7%~5.6%;H03,2.0%~3.7%;Sh,2.2%~11.9%。  相似文献   

16.
白玉凤尾蕨孢子繁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徐艳  石雷  刘燕  李东 《园艺学报》2005,32(4):658-662
 研究了白玉凤尾蕨( Pteris cretica ‘Albo-lineata’) 孢子的无菌培养和常规繁殖方法。结果表明: 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 配子体发育为水蕨型。1 /2MS培养基中萌发率最高, 可达82.3%; 低于2%的蔗糖浓度较适于孢子的萌发; MS培养基中配子体成苗率最高, 可达53.4%; 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可达80%以上。草炭土+河沙(体积比1∶1) 是播种孢子的理想基质, 配子体成苗率达8912%; 当幼孢子体苗的第1片子叶长至1~2 cm长时分苗, 移栽到草炭土+蛭石+素砂+有机肥(体积比4∶2∶2∶1) 的栽培基质上,移栽成活率最高, 可达98.1%。幼孢子体苗长至10 cm左右时已经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金乡大蒜鳞茎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贮藏时间对大蒜无性繁殖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蒜组织培养扩繁的最佳时期为收获后61~122 d(即休眠解除后幼芽萌动期)。在此期间大蒜组织培养各指标(外植体出愈率、出愈量、胚性愈伤组织诱导率,分生不定芽的直径、发芽率、平均发芽数,分生不定根的生根率、平均生根数)均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光照条件及外源物质对蕨菜孢子萌发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蕨菜孢子培养成苗率, 研究了不同光照条件及外源物质(GA3 、6-BA、腐殖酸等) 对孢子萌发成苗的影响。结果表明: 孢子萌发及生长发育速度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以试验中所设最高光强1 800 lx 连续光照下的孢子萌发及成苗最好, 而光强低于1 000 lx 时孢子萌发速度极慢且不能成苗; 无光照时孢子不能萌发; GA3 对孢子萌发及生长发育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0. 2 mg/L GA3 处理成苗率最高, 达61. 42 %。光照条件与外源物质没有显著的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