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极北鲵皮肤的组织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皮肤的显微结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HE)来对极北鲵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极北鲵身体各处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均由表皮和真皮构成,但皮肤各处总厚度不同,躯干背部皮肤最厚、腹部最薄;在真皮层中还有大量的腺体存在,主要是粘液腺和颗粒腺,粘液腺以腹侧皮肤分布为主,颗粒腺以背侧皮肤分布为主,且颗粒腺较粘液腺大,此外,在躯干背侧皮肤中还发现有特殊粘液腺;色素细胞主要分布在真皮疏松层浅表;表皮下还有毛细血管分布。以上极北鲵皮肤结构的特点与其适应栖居潮湿生活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一例雄性假两性畸形家猪进行了细胞遗传学、病理学和性激素及其受体的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患猪60—80日龄时血浆睾酮和孕酮水平,以及静脉注射LH(200iu)后血浆睾酮浓度变化,还测定了性皮肤及子宫内膜的胞浆和胞核的二氢睾酮受体(DHTR)和雌二醇受体(ER),结果表明:在90日龄时性别畸形猪血浆中睾酮水平比雄猪低约50%,但在180日龄时接近雄猪水平,达92%,性畸形猪血中未测到孕酮,性皮肤组织的胞浆和胞核内DHTR含量均比雌雄对照猪低.胞浆中DHTR浓度为雄性对照动物的22.2%,为雌性对照的64%,胞核内分别为65%和56%,性畸形猪子宫组织中雌二醇受体(ER)较正常雌猪显著为低.本文讨论了该性别畸形猪的雌性性染色体与其睾丸发育的关系.其性皮肤中DHTR的浓度明显低下,是本病例具有雄性性腺,但未有雄性性器官发育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3.
为快速准确鉴定野生祁连山裸鲤性别,分析了甘肃疏勒河流域的100尾祁连山裸鲤(Gymnocypris chilianensis)的形态学性状,建立了雌雄个体的判别模型。本研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体高、体厚、背吻距、背鳍基长、头厚、眼后头长、眼径、口裂宽8个标准化性状和体长体重在两性群体间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和R-聚类分析均显示雌雄个体差异主要集中在体形大小方面。通过逐步判别法筛选出15个性状构建的判别方程对两性群体识别的正确率达到92%。分析结果可知,祁连山裸鲤雌性个体比雄性个体体型大,体高、体厚均大于雄性,但口裂和眼径小、背鳍短。该研究结果可解决祁连山裸鲤性别鉴定问题,为其繁育和养殖过程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和雌体繁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比较白条草蜥不同种群形态和繁殖特征的地理变异,于2011年和2012年的4—8月,通过野外捕捉、实验室饲养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的白条草蜥(Takydromus wolteri)种群的两性异形和繁殖输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条草蜥的哈尔滨种群具有明显的两性异形现象,雌性和雄性平均体长分别为55.86 mm和52.13 mm,雌性的体长显著大于雄性(F1,62=15.337,P<0.001)。去除体长的影响,雌性具有较大的腹长(F1,61=4.937,P<0.05),雄性具有较大的头部(头长:F1,61=103.56,P<0.001;头宽:F1,61=68.524,P<0.001);较大的雌性具有较高的年生殖力(r=0.732,F1,18=20.821,P<0.01)和年繁殖输出(r=0.681,F1,18= 15.579,P<0.01)。与以往研究相比,白条草蜥的两性异形现象具有明显的地理变异,北方的哈尔滨种群两性的体长均明显大于南方的滁州种群两性的体长,符合贝格曼定律。  相似文献   

5.
供试真两性畸形猪表型雌性,有不规则的雌性情期.该猪为38,XX/XY嵌合体.X染色质阳性率30.66%.左侧阴囊内为卵睾,卵巢表面有发育成熟的滤泡,睾九曲细精管内无精子,Leydig细胞被结缔组织替代;右侧卵睾隐于腹腔内,睾丸曲细精管缺如,Leydig细胞增多,卵巢发育良好.在发情周期中雌激素(E)和睾酮(T)呈规律性波动.在连续5周的血样分析中,血浆T含量高出雌性对照一倍,与雄性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血浆E含量与雌雄对照差异均极显著(P<0.01).给予LH负荷后,血浆T2小时达峰值,是注射前的近5倍;第3小时降至基础值.本研究通过对真两性畸形猪卵巢的发生和性染色体嵌合型以及性激素和副性器官分化的分析,探讨了性别畸形发病机理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6.
DNA分子标记早期快速鉴别芦笋雌雄株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相同的生长条件下,芦笋雄株产量比雌株高出25%以上.但芦笋从播种到开花大约需要2年时间,早期难以直接区分芦笋的性别,通过芦笋雌雄株早期快速鉴定,有利于芦笋杂交制种的亲本选择,缩短育种年限,随着DNA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利用性别连锁标记在苗期进行芦笋性别鉴定成为可能.本研究构建了芦笋两性株S1群体共108株以及雌雄株DNA池,利用与芦笋性别决定基因紧密连锁的DNA分子标记Aspl-T7对雄性DNA池和雌性DNA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STS标记Aspl-T7在雄性DNA池与雌性DNA池间具有多态性,可以用来对芦笋两性株S1群体进行性别辅助选择.利用Aspl-T7检测芦笋两性株S1群体,检测结果为雌性(mm)30株,雄性(MM、Mm)78株,卡平方测验结果验证了芦笋性别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表现出3∶1的分离比例(χc2=0.3086<χ20.05=3.84).田间性别调查验证和分析结果显示,Aspl-T7可以早期快速有效的鉴别芦笋雌株和雄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7月龄、12月龄的槐猪和杜洛克猪5个不同部位脂肪组织LEP和LEPR基因的表达差异。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使用2-△△Ct方法计算LEP和LEP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LEP基因在背部皮下脂肪下层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背部皮下脂肪上层、腹部皮下脂肪和板油,在冠状动脉脂肪中表达最低;7月龄槐猪脂肪组织LEP基因的表达量与12月龄槐猪、7月龄杜洛克猪差异显著(P<0.05),12月龄槐猪脂肪组织LEP基因表达量与7月龄杜洛克猪差异极显著(P<0.01)。7月龄槐猪脂肪组织LEPR基因的表达量与12月龄槐猪相比,只有冠状动脉脂肪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用切片显微观察的方法,探索种植密度与施氮水平下,白肋烟各部位叶片组织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叶片厚、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组织比、栅栏组织厚/叶片厚、上表皮厚、栅栏组织细胞宽与种植密度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三部位平均叶片厚、上下表皮厚、栅栏组织细胞宽降率从15000~18000株/hm2﹥18000~21000株/hm2,栅栏组织厚、海绵组织厚、组织比、栅栏组织厚/叶片厚降率15000~18000株/hm2﹤18000~21000株/hm2;与施氮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三部位平均叶片厚、海绵组织厚、下表皮厚增率240~300kg/hm2﹥300~360kg/hm2,栅栏组织厚、组织比、上表皮厚、栅栏组织厚/叶片厚、栅栏组织细胞宽增率则是240~300kg/hm2﹤300~360kg/hm2,密度因素对三部位叶片组织结构(平均)影响效应,叶片厚、栅栏组织厚、组织比、上下表皮、栅栏组织细胞宽大于施氮因素,而海绵组织厚小于施氮因素,两因素对栅厚/叶厚影响效应均等。综合试验结果,种植密度18000~19500株/hm2,氮用量270~300kg/hm2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
不同架式温室葡萄冠位叶片及叶绿体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温室葡萄不同受光架式和冠位叶片组织结构及其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为温室葡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温室的棚架、单篱架、双篱架葡萄为试材,分别采用光学显微和电子显微镜技术观测不同架式和冠位叶片的显微结构和叶绿体的超微结构。【结果】温室葡萄棚架受光优于篱架,篱架下部叶片受光极差,阴天对篱架受光的影响比棚架大,对下部影响比上部大;温室葡萄叶片的总厚、栅栏组织厚、组织密度CTR值及栅栏海绵组织比值等光合组织结构有所退化,但不同受光架式间和冠位间有差异。棚架的叶片质量均匀,光合组织发达,篱架的下部叶片结构严重退化;叶片总厚、栅栏组织厚与光照强度呈显著正相关;葡萄棚架叶片和篱架上部叶片的叶绿体数、基粒数、基粒片层数明显高于篱架下部的叶片。【结论】温室葡萄采取棚架栽培时整体叶片的叶绿体发育正常,而篱架下部叶片因长期弱光胁迫导致叶绿体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三尖杉种子形态变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了福建省内几个三尖杉分布区之间三尖杉种子形态变异规律,结果表明,三尖杉种子的形态指标:长、宽、厚、种子大小(长×宽×厚)及种子单粒重存在极显著的产地差异.在发芽率与各性状的相关性方面,三尖杉种子长、宽、厚、长宽比、重、大小、比重等形态特征与种子发芽率有一定的正相关,特别是种子的单粒重、大小和比重与发芽率的相关系数都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而长厚比和宽厚比与发芽率却成负相关,其中宽厚比与发芽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聚类结果表明,除来源于永泰的F9外,其余各地种子在D0.407处可以大致地分为两大类:来源于永泰黄溪和柘荣的三尖杉种子形态差异不明显,归为一类;来源于漳平的三尖杉种子与其它居群有明显的差异,归为一类.  相似文献   

11.
马鹿肌肉组织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马鹿不同部位肌肉的肉质。采用石蜡切片对马鹿不同部位肌肉肌纤维直径、肌纤维密度、肌束内肌纤维根数和肌纤维密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同一部位公鹿肌肉肌纤维直径小于母鹿,除胸浅前肌和腹直肌无显著差异外(P>0.05),其他部位公鹿均显著小于母鹿(P<0.05);肌肉肌纤维面积,公鹿均小于母鹿,且公鹿颈斜方肌、臂头肌、肋间肌、背最长肌和股外侧肌肌纤维面积显著小于母鹿(P<0.05);对于肌束内肌纤维根数,公鹿均大于母鹿,但差异不显著(P>0.05);肌纤维密度公鹿大于母鹿,其中颈斜方肌、胸浅前肌、腹直肌和臀中肌呈显著性差异(P<0.05)。同一性别不同部位肌肉间肌纤维特性值显著性差异(P<0.05)和非显著性差异(P>0.05)。对肌肉组织学特性值进行综合比较后发现,公鹿肉好于母鹿肉,部位间肉质的比较为背最长肌>股外侧肌>冈上肌>臀中肌>肋间肌>臂头肌>腹直肌>胸浅前肌>颈斜方肌。  相似文献   

12.
粒子流能量场对小麦发芽及产量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给粒子流在生产中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粒子流处理对旱地小麦产量及其发芽等效应,选用‘长旱58’和‘晋麦47’2个旱地主栽品种,在不同浓度的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后进行室内发芽试验和2个点(长武和合阳)小区试验。结果表明:粒子流能量场处理能提高种子的发芽势1.0%~2.67%,发芽率1.12%~4.82%。同时对苗期生物学性状有显著的效应,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发芽15天后,2个品种种子根条数存在较大差异,‘长旱58’的比对照减少5.8%~7.1%,而‘晋麦47’比对照增加1.3%~7.8%;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种子根的伸长生长,品种间的差异极显著;单株生物量均呈降低趋势;对株高的影响并不显著。粒子流能量场处理后可以提高小麦籽粒产量,以120W/h/kg处理产量最高,‘长旱58’比对照增产5.3%,‘晋麦47’比对照增产6.2%。对产量结构的效应品种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处理还可以提高开花期旗叶光和速率。  相似文献   

13.
为了发掘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种子纯度室内快速鉴定方法,采用种子的水溶性蛋白超薄等电聚焦电泳与田间种植的方法对4个苦瓜杂交组合的F1种子纯度进行检验,并将结果进行一一比对,发现参试的4个组合的父母本均可找到特征蛋白质电泳谱带,而F1均含有父母本的特征蛋白质电泳谱带;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鉴定的结果与田间种植鉴定的结果完全吻合,说明蛋白质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可作为杂交苦瓜种子纯度检验的室内快速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症病原菌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症”的治疗效果,用抑菌圈法和改良2倍稀释法测定了42种单方中草药和9种复方中草药对刺参“腐皮综合症”病原菌——黄海希瓦氏菌的体外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诃子、五倍子、牡丹皮、石榴皮、金樱子、地榆、丹参和丁香8种草药的效果较好。将诃子、石榴皮、丹参、丁香4种单方中草药组成9种复方,复方最低抑菌浓度显著好于单方,最低最低抑菌浓度为0.547 mg/mL。试验结果显示:复方最佳配比为诃子:石榴皮:丹参:丁香=2:1:1:1。  相似文献   

15.
亚洲型舞毒蛾中国地理种群飞行能力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亚洲型舞毒蛾的飞行能力,以采自河北和内蒙两地的亚洲型舞毒蛾为试验对象,应用昆虫飞行信息系统,分析亚洲型舞毒蛾的最大飞行速度、累计飞行距离和累计飞行时间。结果表明:亚洲型舞毒蛾雌雄个体间飞行能力有显著差异,雄虫比雌虫具有更强的飞行能力,雄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6.76 km,雌虫平均累计飞行距离为1.85 km;1日龄成虫已具备较强的飞行能力,在飞行时间、飞行距离上,雌虫随着日龄的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线性下降趋势;交配对雄虫的飞行能力无显著影响,雌虫产卵后飞行能力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6.
棉花核不育系豫98-8A育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阐明1999年从转基因后代遗传群体中发现的1株雄性不育植株不育基因的遗传规律及其与现有不育基因的等位性,采用表型观察测量,以及经典的自交和测交手段,研究了该不育材料败育性状的遗传规律。花器官形态特征调查表明:不育株花柱长和花柱外露长度均明显高于同质系的正常可育株,而每朵花的子房直径及花药数量没有明显差异。遗传分析表明:杂合体可育株自交,后代不育株与可育株呈3:1分离,不育株与杂合姊妹可育株测交,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1分离,表明该核不育材料受隐性单位点控制;与阆A(msc1)、洞A(msc3)等育性位点杂合可育株分别杂交,其F1代单株育性均得到恢复。由其F1代产生的F1:2家系中均出现不育株与可育株呈1:3和7:9两个育性分离群体,表明该材料败育基因为不同于阆A、洞A的不育基因位点。  相似文献   

17.
为创新冬瓜种质资源,本试验以冬瓜自交系B98的干种子为材料,进行航天搭载处理。对航天搭载SP1代的生物学效应和变异频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对比相应的原始材料,航天搭载处理SP1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瓜形等性状发生了变异,总变异频率为11.77%,表明航天诱变能促进冬瓜产生变异,出现了瓜形和皮色变异。利用自交纯化的SP6株系BH1配组杂交,选育出一个优良组合P5。  相似文献   

18.
‘沙糖桔’结果树的营养需求特点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水田和山坡2个类型土壤种植的已结果的‘沙糖桔’果园,采集叶片、树体和果实样品,测定其不同生育期的元素含量,分析2种种植类型的‘沙糖桔’营养元素含量季节性动态变化和各元素需求比例,提出适合当地‘沙糖桔’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施肥配方。结果表明:(1)P在开花期需求最高,K在开花期至幼果期需求最高;Ca和Cu在开花期最低,之后逐渐升高,成熟期达到最高;而Mg、Zn、Fe、Mn、B需求量均为开花期稍低,但是各生育期需求较为稳定。(2)水田种植的沙糖桔树体中大量元素N、P、K和中量元素Ca、Mg含量普遍高于山坡种植的;前者微量元素Cu、Zn、B含量低于后者,而微量元素Fe、Mn含量有相反的趋势。(3)根据多个果园的数据分析,生产1 t的‘沙糖桔’果,需N 1.242 kg、P 0.138 kg、K 1.366 kg、Ca 0.476 kg、Mg 0.126 kg、Fe 0.72 g、Mn 0.97 g、Cu 2.47 g、Zn 1.58 g、B 1.34 g;根据肥料利用率和柑桔类果树的氮磷钾施肥比例,推算生产1 t‘沙糖桔’时全年应施N 12.95~15.11 kg,P2O5 7.77~9.1 kg,K2O 12.95~15.11 kg。  相似文献   

19.
为给黄粉虫优良品种培育提供基础的遗传材料和理论依据。以60日龄黄粉虫幼虫体壁颜色为基准,对两种典型色型黄粉虫进行了连续多代的定向选育,并对选育出的两种色型黄粉虫的繁殖特性进行了比较。历经4年多、连续12代的定向选育,成功获得遗传稳定的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这两种色型黄粉虫同日龄幼虫和成虫的体色差异明显:黄色型的幼虫和成虫分别为金黄色和黄褐色;黑色型的幼虫和成虫分别为黑褐色和黑色。进一步对其成虫的繁殖特性进行研究表明: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成虫的性比、寿命及雌成虫产卵历期无显著差异,它们的雌雄性比约为1.0:1.0、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均在100天以上、雌成虫的平均产卵历期约为3~4个月。但不同试验条件下,两种色型黄粉虫雌成虫的产卵前期、产卵高峰及产卵量差异显著:它们的孤雌成虫产卵前期为10天、无明显产卵高峰、产卵量极低(黄色型:40粒/雌,黑色型:28粒/雌);配对后的雌成虫产卵前期缩短为4天、且有2个明显的产卵高峰、产卵量也较孤雌成虫明显提高(单配组1♀+1♂:黄色型为438粒/雌,黑色型为406粒/雌;群配组50♀+50♂:黄色型为653粒/雌,黑色型为530粒/雌)。由此可见,雌雄配对可以大大提高黄粉虫雌成虫的产卵量,并且群配雌成虫的产卵量远远高于单配雌成虫,因此黄粉虫的养殖宜采用群养群配方式。此外,群配条件下黄色型雌成虫的平均产卵量显著高于黑色型雌成虫,这提示,黄、黑两种色型黄粉虫成虫的繁殖能力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上述研究结果既为黄粉虫新品种培育积累了宝贵的遗传材料和基础数据,也为黄粉虫成虫的科学养殖提供了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