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桉树4个种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桉树的赤桉、巨桉、细叶桉和粗皮桉4个种18个种源为研究材料,根据优化的ISSR-PCR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12条扩增条带特异、条带数适中、背景清晰、重复性好的引物,总计扩增出120条清晰可重复的DNA条带,其中93条是多态性条带。每个引物可扩增的多态条带长度范围为300~2 500 bp,数目在4~11条,平均为7.75条,多态带百分率为77.5%。通过软件POPGENE 1.31、MVSP 32软件和NTSYS-pc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4个种18个种源的遗传相似系数,并绘制分子聚类图和主坐标分析图,结果表明,遗传一致度的变化范围在0.387 1~0.914 0之间,遗传距离的变化范围在0.089 9~0.949 1之间,种间遗传相似性差异较大,种内遗传相似性极高。  相似文献   

2.
探讨邓恩桉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为其种质资源利用和分子育种提供参考。利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邓恩桉6个种源遗传多样性。筛选出8条特异引物共扩增90条清晰条带,其中76条为多态条带,多态性比率为84.44%,平均等位基因观察值为1.8444,平均有效等位基因为1.4928,基因多样性指数为0.2879,Shannon信息指数为0.4306。6个邓恩桉种源遗传相似系数在0.7271~0.8719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7926。UPGMA聚类分析发现,在相似系数为0.80时邓恩桉6个种源可划分为2个类群。邓恩桉种源间遗传多样性差异较小,聚类结果与邓恩桉种源地理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利用RAPD标记进行桉树杂交亲本遗传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尾叶桉和细叶桉各10个杂交亲本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14个随机引物共扩增产生143条谱带,其中在亲本间呈多态性的谱带88条(占61.5%),包括在两个种间呈多态性而在种内无多态性的谱带18条(占12.6%)。尾叶桉和细叶桉两个类群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及其变幅分别为0.365和0.218~0.544:尾叶桉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及其变幅分别为0.267和0.175~0.338,细叶桉种内个体间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及其变幅分别为0.258和0.119~0.378。利用亲本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20个亲本可以明显地分为尾叶桉组和细叶桉组,各组有其特征谱带,可以将尾叶桉和细叶桉识别开。试验结果为开展分子标记辅助的桉树杂交亲本选配和杂种子代表现预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几个桉树优良无性系的ISSR指纹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ISSR-PCR方法对尾叶桉广林4号、巨尾桉广林5号、巨尾桉广林9号3个优良桉树品种(无性系)及粗皮桉的34个个体进行了基因组多态性分析,从100个ISSR引物中筛选出4个多态性引物用于正式扩增,共扩增出63条DNA条带,其中多态性DNA条带54条,占其总扩增带数的85.7 %,平均每个引物扩增的DNA带的数目为13.5条.实验不仅检测到3组无性系之间、无性系和实生苗之间的特异性条带,还根据ISSR扩增结果,利用UPGMA法构建了3个桉树品种(无性系)及1个桉树外缘种的聚类树状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种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 13个尾叶桉×细叶桉杂种、10个尾叶桉×赤桉杂种、1个尾叶桉× (尾叶桉×细叶桉 )杂种、1个尾叶桉种内控制授粉子代、5个尾叶桉母本的自由授粉子代和 1个尾叶桉×细叶桉F1自由授粉子代的比较研究表明 ,家系间树高、胸径和材积的差异均达 0 0 1显著水平。选择出优良杂种和子代 14个以及优良单株 12株。优良单株可以作为无性系比较试验的材料 ,优良杂种的优良单株可以用于建立下一世代的育种群体。这为优良杂种单株的无性系化和进一步的桉树杂交育种提供了有效的遗传材料。  相似文献   

6.
细叶桉ISSR-PCR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细叶桉是我国近年来成功引种的耐寒桉树种类之一,但其种源关系难以区分,不利于后续新品种的培育.为给后续的分子水平上鉴定细叶桉种源关系打基础,以细叶桉叶片基因组DNA为材料.分析了能够影响细叶桉ISSR-PCR的主要参数如模板DNA、引物浓度、dNTPs、Mg2+浓度、TaqDNA聚合酶用量、退火温度等6个因素对扩增结果的影响情况,建立了适用于细叶桉ISSR-PCR的反应体系和扩增条件.  相似文献   

7.
对细叶桉3个种源50个自由授粉家系的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进行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分析和家系遗传变异及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细叶桉主要性状种源间和家系间差异都极显著,种源间的差异大于家系间的差异,来自澳大利亚昆士兰州的Laura种源优于其它种源。细叶桉家系生长性状和形质性状呈中度至强度遗传;枝下高、干形和冠幅与生长性状遗传相关极显著。运用指数选择法对50个家系进行多性状综合选择,初步选出5个优良家系,可望获得22.23%的综合遗传增益。  相似文献   

8.
珙桐天然种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ISSR分子标记分析来自11个天然珙桐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从100条引物中筛选出5条引物能扩增出稳定、清晰且具多态性的条带,共扩增出77个条带。其中74个为多态,多态条带百分率(PPB)为96.10%;各种群PPB值为37.66%~63.64%,平均为54.07%。种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SP)为0.4849,种群内Shannon多样性指数(HPOP)为0.1886~0.3274,平均为0.2774。这表明珙桐在物种和种群水平上均维持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子方差分析显示,种群间与种群内遗传变异分别占总遗传变异的46.22%,53.78%,种群间呈高度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距离与对应的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r=0.546,P<0.01)。UPGMA法聚类分析将11个珙桐种群分为3组。研究结果为珙桐遗传资源保护策略制定提供有价值的种群遗传学信息。  相似文献   

9.
为探究黑松家系的遗传多样性,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分子标记技术对51份黑松家系进行遗传多样性的分析。9对引物共检测出1 125条谱带,其中有1 122条多态带,平均多态带比例为99.73%,表明所试黑松材料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统计黑松家系的特异性条带有220条,包括一条缺失带,通过特异性条带可将90%的黑松家系鉴别出来。聚类分析将黑松种质分成5组,来源相同的家系并未严格聚在一起,表明黑松家系的变异与地理来源没有严格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确立按树SRAP-PCR反应体系,并对桉树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巨尾桉GL -9号嫩叶提取的DNA为模板,进行Mg2+、dNTP、引物和Taq DNA聚合酶4个因素3个水平L9(34)正交试验,并比较了不同浓度模板DNA对PCR扩增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桉树的SRAP-PCR最佳反应体系为Mg2+2.5 mmol/L、dNTP 0.20mmol/L、引物0.4μ mol/L、Taq DNA聚合酶1.5U,DNA模板最佳浓度为10ng.利用最佳反应体系对桉树品种进行引物组合多态性筛选,从40个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多态性引物组合17个.挑选12个多态较高的引物组合对11个按树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通过PCR扩增,得到109个谱带.其中多态性条带95条,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7.92个多态性条带,显示了相对较高的多态性.表明SRAP标记可应用于按树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