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辽宁地区日本栗养分用量与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科学地指导栗树施肥,该文研究了嫁接6~8年生大峰和辽栗10号各器官的年生物量及其分配比例,测定了2个品种各器官的养分含量,计算单株所需养分用量及其相应施肥量。结果表明:嫁接6~8年生栗树的单株平均生物量为:10.64、19.97、29.75 kg,生物量年均递增率达76.59%,同立地、年龄,不同品种间生物量差异很大;在干枝、根、叶、果肉、刺苞、1年生枝、果壳、雄花中的分配依次降低。嫁接7~8年生栗树单株年间养分(N、P2O5、K2O、Ca、Mg)平均吸收量分别为175.87、34.55、68.21、170.88、31.13 g。盛果初期,栗树分配于生殖生长的养分量逐年加大,各器官中,N、P2O5用量最多的是叶片,K2O用量最多的是果肉;树体内各营养元素吸收量占总量的排序NCaKPMg。根据试验分析:每生产100 kg鲜栗果,树体需要施N 3.06 kg、P5O21.50 kg、K2O 1.48 kg,N:P5O2:K2O=2:1:1。这一指标可作为辽宁地区日本栗的科学施肥依据。  相似文献   

2.
采用N、P、K 3营养元素 5个水平配比试验 ,分析不同配比对马占相思苗期生长的影响 ;通过正交试验 ,确定马占相思苗木对各营养元素的实际需求水平。结果表明 ,P素对马占相思苗期生长影响最大 ,其次为K素 ,而N素的影响相对较小。不同水平的N、P、K配比对试验苗有不同的影响 ,其中 ,N∶P∶K最佳配比为 :190∶2 5∶16 0 (mg·L- 1)。  相似文献   

3.
通过定位观测获得数据,对11年生第2代杉木人工林中N、P、K的吸收、积累和迁移作了系统研究.杉木各器官中N、P、K吸收量高低顺序为N>K>P.杉木林中N、P、K总贮量为43.054 g*m-2,其中N为25.718 g*m-2,P为2.627 g*m-2,K为14.709 g*m-2.N、P、K元素的年吸收量为7.262 g*m-2a-1;年积累量为4.837 g*m-2a-1,其中N为2.901 g*m-2a-1,P为0.295 g*m-2a-1,K为1.641 g*m-2a-1, 年归还量为2.425 g*m-2a-1,占年吸收量的33.39%.N、P、K元素的周转期分别为19 a、28.9 a、15 a,流动能力以K>N>P为序;富集率N为1.36,P为1.22,K为1.47,迁移速度以K>P>N为序.与同龄第1代杉木林相比,第2代杉木林中N、P、K元素的迁移、循环速率较慢.  相似文献   

4.
以5年生岑溪软枝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肥料养分配比对油茶叶片营养和叶绿素等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对比,不同肥料养分配比油茶叶片营养元素含量均有所提高,按大小排列依次为F3(N∶P2O5∶K2O为16∶6∶8)F2(N∶P2O5∶K2O为15∶7∶8)F1(N∶P2O5∶K2O为14∶7∶9);就生理指标而言,与对照相比,不同肥料养分配比处理油茶叶片叶绿素a+b、硝酸还原酶活性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的幅度分别为1.19%~11.90%、9.92%~43.65%、-8.05%~42.95%;处理F3(N∶P2O5∶K2O为16∶6∶8)在提高叶片营养和生理特性方面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麻竹配方施肥对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营养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肥料养分配比对麻竹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并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麻竹竹笋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筛选出麻竹丰产高效栽培的最优肥料配方。结果表明,配方施肥对麻竹的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有良好的促进作用,竹笋产量和矿质养分含量的肥效反应均表现为T2(N∶P2O5∶K2O=17∶8∶11)﹥T1(N∶P2O5∶K2O=19∶7∶10)﹥T3(N∶P2O5∶K2O=12∶12∶12)﹥T4(碳铵)。因此,处理T2的施肥效果最佳,其竹笋增产和矿质养分含量提升均明显高于其他施肥处理,传统施肥处理T4的施肥效果最差。配方施肥具有明显的增加竹笋产量和提高竹笋矿质养分含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 3a对樟子松 1年生苗木的营养积累过程的研究表明 :1年生樟子松苗在生长期内 ,干物质的积累和对N、P、K的吸收利用是以叶为中心 ,到生长中、后期 ,根、茎、叶中的干物质积累和对三元素的吸收积累速率明显加快。而在不同生长时期对三元素的吸收利用比例也不同 ,生长前期表现为N >P >K ,生长中后期表现为K >N >P ,生长后期表现为P >N >K。  相似文献   

7.
对撑绿竹纸浆林施肥采用"3414"三因素四水平的二次回归试验设计,建立了N、P、K施肥与撑绿竹新竹产量间的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施用N肥是影响撑绿竹新竹产量的主导因子,N、K2O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作用。在设定的N、P、K肥0-3水平内符合肥料效应函数法原理的前提下,通过频率分析可得推荐施肥用量:纯N为177.744-261.096kg·hm-2,平均219.420kg·hm-2;P2O5为29.700-45.900kg·hm-2,平均37.800kg·hm-2;K2O为100.800-152.910kg·hm-2,平均126.855kg·hm-2。施肥比例:N∶P2O5∶K2O=1∶0.172∶0.578。  相似文献   

8.
木论林区枯枝落叶层的水文作用及其养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木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主要森林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层的累积量、持水量及养分含量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林地枯枝落叶层累积量为 1 4 79~ 35 2 6t/hm2 ;净持水量为 1 8 73~ 5 8 2 0t/hm2 ;主要养分(N、P2 O3 和K2 O)含量为 1 95 94~ 6 82 99kg/hm2 ,其中N的平均含量分别是P2 O3 、K2 O含量的 1 3倍和 1 1倍  相似文献   

9.
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 ,结果显示 :氮肥、钾肥对毛竹实生苗生长量产生显著性影响 ,由强至弱顺序为N >K >P ,氮、磷、钾肥有效成分最佳配比为 4 82∶1∶3 75 ;氮、磷、钾肥对苗木数量生长均未产生显著性影响 ,由强至弱顺序为K >P >N ,氮、磷、钾肥有效成分最佳配比为 2 89∶1∶2 2 5 ;磷、钾肥对苗木地径生长产生显著性影响 ,由强至弱顺序为P >K >N ,氮、磷、钾肥有效成分最佳配比为 2 90∶1∶3 75。  相似文献   

10.
应用正交实验设计,对新播长白落叶松苗期进行了N、P、K施肥试验,结果表明:N、P影响苗高、地径、植株干物质重量;>5 cmⅠ级侧根数量的差异为极显著;K差异不显著。通过对25个组合的LSR多重比较,最佳施肥量为:N肥20、P肥50、K肥15 g.m-2苗木生长与N、P、K供应呈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1.
采用均匀设计对黎蒴栲实生幼苗进行不同梯度的N、P、K配比施肥试验,探讨不同营养条件对黎蒴栲幼苗苗高、地径、冠幅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营养条件对黎蒴栲幼苗的形态指标有很明显的影响。T5(N:0.075 0 g/株、P2O5:0.350 0 g/株)施肥处理的苗高、地径、冠幅较大,其次为T4(N:0.112 5 g/株、K2O:0.050 0 g/株)、T3(P2O5:0.175 0 g/株、K2O:0.100 0 g/株)施肥处理,T1(N:0.150 0 g/株、P2O5:0.262 5 g/株、K2O:0.150 0 g/株)、T2(N:0.037 5 g/株、P2O5:0.087 5 g/株、K2O:0.200 0 g/株)施肥处理和对照则较差。2)N、P、K对黎蒴栲幼苗生长的影响效应各不相同。氮肥可促进黎蒴栲幼苗的生长,但过多的钾肥则不利于黎蒴栲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桉树人工林中期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尾巨桉2.5 a生间伐后的林分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间伐后施用适量的N、P、K肥有明显的增产效果.以每株施用磷酸二铵(N、P)750 g、氯化钾(K肥)90~270 g、硼砂(B肥)0~30 g,即每株施N135 g、P2O5338 g、K2O50~100 g、B 0~5 g的增产效果最好,优化配比为N:P2O5:K2O:B=1∶2.5∶0.37~1.11∶0~0.04.在肥料元素合理配比下,磷酸二铵、氯化钾和硼砂的总施肥量控制在850~950 g/株,以单质肥料测算,则N、P2O5、K2O、B有效养分总量应控制在520~575 g/株范围.以该施肥组合方案进行实施,施肥后2.5 a林分平均胸径、树高和材积年均生长量分别达3 cm、3.2 m和0.10 m3以上,比未施肥的林分分别提高190%~200%、268%~273%和400%~465%,可净增加收入7~8万元/hm2.中期施肥对提高林分生长量和经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3.
采用营养液培养和盆栽方式,研究硒处理对四叶参氮磷钾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硒对四叶参幼苗、成株的氮磷钾吸收和干物质积累影响不同。在0~1.5mg/kg范围内,随硒处理浓度增加,四叶参幼苗干物质和氮磷钾积累量逐渐增加,以1.5mg/L处理最佳,2.0mg/kg硒处理四叶参幼苗干物质积累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盆栽条件下一年生四叶参植株则在1.0mg/kg处理最佳,2.0mg/kg硒处理四叶参生长过程中逐渐死亡。表明不同栽培方式影响硒对四叶参氮磷钾吸收和干物质积累,盆栽以1.0mg/kg硒处理最佳。  相似文献   

14.
对云南玉溪磨盘山华山松人工林(16年中龄林、26年近成熟林、43年成熟林)生物量及N、 P、 K、 Ca和Mg等5种营养元素的分配格局和积累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3种林龄华山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分别为181.515 t/hm2、284.679 t/hm2、295.311 t/hm2,乔木层生物量分别占林分的91.594%、94.760%、93.838%,乔木层的净生产力分别为10.391 t/( hm2· a)、10.375 t/( hm2· a)和6.444 t/( hm2· a);3种林龄群落各层生物量均为乔木层>枯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各营养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大小是树叶>树枝>树根>树皮(或树皮>树根)>树干;3种林龄华山松各器官营养元素含量均以N含量最高,其他元素含量依次为K>Mg>Ca>P,其中树叶中的N含量最高,达到16.733 g/kg~21.368 g/kg;3种林龄群落营养物质总积累量分别为1497.993 kg/hm2、2257.161 kg/hm2和2810.246 kg/hm2,乔木层营养物质年积累量分别为77.532 kg/( hm2· a )、76.679 kg/( hm2· a)、58.759 kg/( hm2· a)。  相似文献   

15.
不同利用方式对紫色土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紫色土为对象,研究了稻田、果园、菜田和人工林地等4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总团聚体和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结果表明,稻田土壤的土壤容重最低、孔隙度最大、田间持水量最大;而林地土壤的孔隙性和持水性最差。>0.25mm总团聚体以菜田最高,稻田最低;>0.25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表现为:菜田>林地=稻田>果园(P<0.05);稻田土壤pH值、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最高,明显高于果园、菜田和人工林地,稻田土壤碱解氮含量明显高于果园和人工林地(P<0.05),土壤全磷、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以果园最高,林地最低。  相似文献   

16.
Super-absorbent polymer (SAP) is a widely studied cross-linked hydrophilic polymer used as water absorbent material. However, little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concerning the effects of SAPs on the growth and nutrient accumulation in forest container seedlings. The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SAP applied with or without fertilizer on the dry matter and nutrient uptake of Pinus pinaster container seedlings. SAP addition with fertilizer increased dry matter along with increased seedling emergence time. However, no effect was found without fertilizer. Compared with fertilizer only, rapid accumulation time of nitrogen (N) and potassium (K) was 7 days longer resulting from SAP addition. The maximum daily N and K accumulations in the fertilized seedlings increased by 9.31 and 10.44 %, respectively, whereas those of the unfertilized seedlings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SAP addition had little effect on phosphorous (P) uptake, except for an increase in the maximum daily P accumulation under fertilized conditions. The shoot and root of P. pinaster with SAP had 8.61 and 13.70 % higher yields, respectively, than those that received fertilizer only. Compared with fertilizer only, SAP addition with fertilizer increased the N and K contents by 7.15 and 10.04 %, respectively, whereas the P content did not differ significantly. Under fertilized conditions, N, P, and K uptake increased by 17.17, 10.13, and 20.33 %, respectively, from SAP addition. Hence, SAP could be used as a nutrient absorption enhancer (mainly N and K) in forest container seedlings, aside from being a water absorbent material.  相似文献   

17.
贝壳杉苗期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L9(3^4),通过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N、P、K三因素三水平及其不同配比的施肥试验,分析了各元素及其水平对贝壳杉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确定了贝壳杉(Agathis dam-mara)苗期生长的最佳施肥方案。结果表明,施肥1~8个月不同处理间都呈极显著差异,低水平的营养元素对促进贝壳杉苗高和地径的生长好于高水平,以N1P1K1处理即每株施尿素2.2 g、钙镁磷肥16.6 g、氯化钾1.7 g效果最好,且与其它处理呈极显著差异。对贝壳杉苗高和地径生长的影响,都是N〉P〉K。  相似文献   

18.
氮磷钾肥配比对‘中林1号’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施用不同氮、磷、钾配比肥料对大田条件下盛果期早实核桃(JuglansregiaL.)中林1号坚果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10(N:P:K=3.83kg:1.3kg:3.9kg)及处理11(N:P:K=6kg:1.3kg:2.6kg)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处理10对蛋白质的积累最有益,果仁中蛋白质含量最高;同时处理10样品中可溶糖的含量最高;处理8(N:P:K=3.83kg:1.3kg:0kg)样品中还原糖的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