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烟叶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索烟叶外观品质因素与其主要化学成分和感官评吸质量的关系,采集贵州中烟基地单元特色烟叶样品96份,进行烟叶外观质量和感官评吸鉴定,并测定其主要化学成分。通过对烟叶样品外观品质指标及内在质量关系进行研究,分析烟叶外观指标初步量化后的外观总体质量状况,及烟叶质量评价指标间的定量相关关系。结果表明:产区间烟叶品质指标相互关系表现各有不同,贵州省内、盐源、永安各地烟叶的外观指标间均存在较明显的相互关系,其中部位、颜色、油分、色度指标与其他外观指标相关关系较强;省内烟叶外观的结构指标与其他外观指标呈现显著的相关关系,盐源和永安烟叶外观的结构指标与其他外观指标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贵州烤烟感官评吸质量主导因子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贵州烟叶感官评吸质量主导因子,2007-2009年采集初烤烟叶样品388份,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和外观质量、物理指标鉴定,并进行感官评吸。数据统计显示,随着烟叶颜色变淡,评吸总分降低;随烟叶烟碱增加,总氮和蛋白质增加,各部位总糖、还原糖含量减少,评吸总分降低;贵州烟叶的颜色、单叶重、叶面密度、烟碱、总糖、总氮、钾、蛋白质、糖/碱、两糖比和钾/氯是感官评吸质量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固态发酵效果较好的产香菌株,利用3株液态发酵较好的产香菌株对难以直接用于卷烟配方的烟叶进行人工固态发酵,通过对3株菌株固态发酵后的烟叶进行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致香成分分析,并通过感官评吸,综合筛选出汉逊酵母和酿酒酵母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均能改善烟叶品质,感官评吸结果与致香成分保持一致,且汉逊酵母的改善效果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冬季烤烟烟叶生长后期致香成分的生成规律,改善冬季烤烟香气品质,以‘KRK26’上部烟叶(B2F)为材料,采用SDE(同时蒸馏萃取)-GC/MSD气质联用法对同一产区4个不同移栽期的相同栽培及初考条件下的烟叶致香成分及相对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致香成分总量与感官评吸结果吻合度较好,可能对冬烟烟叶整体香气质量起基础作用;次年1月15日移栽处理(K3)新植二烯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处理,且烤后烟叶评吸质量较优,显示新植二烯含量可能对冬烟烟叶整体香气质量起主导作用;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中的大马士酮、香叶基丙酮、3-羟基大马酮及芳樟醇;类西柏烷类致香物质中的茄酮;美拉德反应产物中的糠醛、2,3-二氢呋喃、5-甲基-2-糠醛、3-甲基-2-(5H)-呋喃酮和2,3-二氢苯并呋喃;苯丙氨酸类降解产物中的苯甲醛、苯甲醇、苯乙醛、苯乙醇和吲哚;其他类致香物质中的2-乙酰呋喃、杜烯、棕榈酸甲酯、香叶基香叶基焦磷酸、棕榈酸等,可能是影响冬烟烤后烟叶香气质量的重要成分。研究结果可为云南冬烟栽培技术优化,改善冬烟烟叶香气品质及提高上部烟叶可利用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深入研究密集烤房烘烤温湿度环境与烟叶烤后香气吸味和TSNAs含量(质量分数)的关系,设计了同一湿球温度曲线下的不同干球温度烘烤处理,测定了烤后烟叶中性致香物质含量和TSNAs含量,同时进行了感官品质鉴定,结果表明:同一湿球温度曲线下,随干球温度曲线的升高中性致香物质总量、TSNAs含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感官质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李伟  张静  刘浩  闫辉  王超 《作物杂志》2016,32(5):135-43
为完善云南省保山地区烟草红花大金元品种的栽培技术,研究了不同烟叶结构优化方法对上部烟叶化学成分、外观质量、感官评吸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烟叶结构后各处理的烤烟产量、产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处理C(封顶时下打2叶、上打2叶留18片叶)上等烟比例增加最多,达4.17%,与对照产值差价最小,为528元/hm 2。处理D能显著提升B2F等级的化学成分得分和外观质量;处理C感官质量评吸得分最高,达78.899,且与对照有显著差异。各优化烟叶结构处理的致香成分均较对照有所提高,处理C香气物质总量最高,达637.39μg/g,较对照增加了60.09%;新植二烯含量最高,为526.25μg/g,占致香物质总量比例最高,达82.56%;β-大马酮、β-紫罗兰酮和巨豆三烯酮等8种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棕色化反应产物、类西柏烷类降解产物茄酮、苯丙氨酸裂解产物含量也最高。综合分析,封顶时下打2叶、上打2叶留18片叶,可明显提高红大上部烟叶的品质和致香成分,提升工业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辊压法再造烟叶物理性能和感官质量差的问题,以高香气、低木质素的天然菌类(X20051)为原料,将其粉碎成粉末和制得的菌类胶体溶液(M20051)添加到辊压法再造烟叶中,生产出新型辊压法再造烟叶,并对2种再造烟叶的物理性能和感官质量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添加天然菌类植物的再造烟叶耐水性从0.63 min提高到5.76 min;抗张强度从2.75 N/mm2提高到4.02 N/mm2,感官质量提高了2.42分;将新型再造烟叶和传统再造烟叶按照5%的比例添加到某品牌卷烟中进行对比评吸,卷烟感官质量提高了2.18分,焦油量和烟气烟碱量略有降低。M20051的丝状体韧性较强,是提高新型辊压法再造烟叶物理性能的主要原因;X20051和M20051中含有较多的谷氨酸、天门冬氨酸是Maillard反应的主要前提物质,在卷烟燃烧过程中形成致香物质,是再造烟叶感官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豫中上六片烟叶烤后质量,以中烟100上部烟叶为供试材料,研究变黄及定色阶段稳温时间对烤后烟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烘烤工艺相比,变黄阶段38℃延长12 h,可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外观油分、结构、色度、嗅香等及化学成分协调性,并改善感官评吸香气量、杂气、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大幅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定色阶段46℃延长12 h,可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外观结构、色度、嗅香等及化学成分协调性,明显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但不利于感官质量改善,香气质、香气量等指标略有下降;变黄阶段38℃和定色阶段46℃均延长12 h,可明显提高上等烟占比和均价,改善化学成分协调性,改善感官评吸香气质、香气量、杂气、余味、燃烧性等指标,大幅增加中性致香物质总量。综上,38℃延长12 h处理及38℃、46℃均延长12 h处理,其烤后烟叶整体表现较好,以38℃、46℃均延长12 h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黔西南州烟区烤烟上部叶的适宜采收期,确定最适于当地产质量提升的成熟采收标准,以云烟87为试验材料,研究上6片烟叶采收期(提前4d,正常和延迟4、8、12d采收)对烤后烟叶外观品质、化学成分、经济性状和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采收时间的延迟,烟叶的成熟度增加,烟碱含量升高,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和糖碱比降低。适当延迟采收能改善上6片烟叶的品质,叶片厚度减小、疏松度提高、油分增多、香气量增加、刺激性降低,感官品质好,经济效益高。通过对经济性状和感官评吸模拟回归方程得出,上部烟叶延迟3.03d采收产值最高,延迟6.95d采收评吸总分最高。综合经济效益和感官质量,黔西南州烟区上部烟叶应适当延迟5~7d,在上3片烟叶SPAD值10.36~12.79、下3片SPAD值11.82~13.82的区间进行采收,且按照先下3片、后上3片分类采收后编杆装炕较适宜,可获得产量和质量均较好且可用性高的优质上部烟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烟丝气流干燥过程中工艺参数的变化对烟丝糖苷类致香成分的影响,采用同时蒸馏萃取和GC/MS法分析了烟丝中的糖苷类致香成分,并进行了感官品质评吸。结果表明:①糖苷类致香成分总量与超级回潮机出口烟丝含水率及干燥机混合风温度呈负相关性;②改变气体流量,对糖苷类致香成分总量没有显著影响;③卷烟感官品质香气项得分随着糖苷类致香成分总量的增大而提高。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可有针对性地调节气流干燥过程中的工艺参数,尽可能多地保留烟丝中的糖苷类致香成分,优化卷烟香气品质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某烟草品牌的某卷烟配方中按不同比例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开展主流烟气指标分析,研究影响趋势;选取2种HH牌号卷烟产品,对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前后的主流烟气指标开展对比分析,研究影响程度。检测结果表明,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后,卷烟样品主流烟气在总粒相物中水分和一氧化碳含量等指标方面变化不明显,在烟气烟碱量、焦油量和抽吸口数的指标方面均比对照样品低,且随着添加比例的增加呈逐步降低的趋势;对比添加造纸法再造烟叶前后2种卷烟试验样品,添加后的样品烟气烟碱量分别降低了9.75%,9.77%;焦油量分别降低了8.76%,5.22%。  相似文献   

12.
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香气成分和评吸质量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香气成分和评吸质量的评价,分析其中存在优劣差异,为指导烟区品种资源合理搭配提供参考依据。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内标定量检测挥发性香气物质,用单料烟感官评吸评价法,综合分析豫西不同基因型烤烟的内在质量。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的总香气成分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洛阳4号’、‘中烟100’、‘K326’、‘云烟202’和‘长脖黄’。不同基因型新植二烯含量与香气物质总量的变化趋势相一致;苯丙氨酸类含量最高的基因类型是‘K326’,其次是‘中烟100’和‘洛阳4号’;棕色化产物类含量最高的基因类型是‘中烟100’,其次是‘洛阳4号’,‘长脖黄’含量最低;类西柏烷类和类胡萝卜素类含量最高的是‘洛阳4号’,其次是‘中烟100’。不同基因型的评吸评价结果是:中下部叶片以‘中烟100’评吸总分最高,其次是‘洛阳4号’,‘长脖黄’较差;上部叶片以‘洛阳4号’评吸总分最高,其次为‘中烟100’,‘K326’较差。豫西地区适合主推‘中烟100’和‘洛阳4号’品种,合理搭配‘云烟202’、‘K326’,淘汰‘长脖黄’。  相似文献   

13.
烟叶经过复烤之后,通常还具有一些不能满足市场口味的品质,企业通常需将复烤后的烟叶进行一段时间的醇化处理,以协调烟叶内在化学成分,改善烟叶的品质。低氧贮存片烟是常用技术。笔者探究新烟入库即采用密封降氧贮存的复烤片烟使用时,解封后3个月内的碘值、pH、色差值、多酚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变化,分析解封后烟叶的性质变化趋势,旨在为合理安排密封降氧贮存的烟叶使用计划、精细化片烟仓储管理、保障烟叶使用品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烟叶解封后3个月内,烟叶碘值逐渐上升,pH在解封1个月内急速下降,2~3个月时逐渐维持稳定;色差值有所波动,多酚氧化酶活性逐渐增加。此外,持续低氧密封3个月的样品多酚氧化酶活性明显低于解封后自然放置3个月的样品,pH和碘值的变化幅度也明显小于解封后样品,其变化幅度接近于解封后自然放置1个月的样品。外观颜色评价表明,解封后自然放置3个月对湖南湘西B2F烟叶的色值影响最大,其次是香气和色度,对其均匀度、油分均基本无影响,对云南文山C3F颜色、均匀度、色度影响较大,对香气、油分均基本无影响,解封后自然放置3个月和持续低氧密封储存3个月的烟叶外观颜色评价得分几乎没有差别。本研究可较好评估低氧贮存的烟叶在解封后的性质变化,为低氧贮存的烟叶解封后的护理和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研究将金银花作为辅料添加于卷烟以改善卷烟感官品质的可行性。采用在线热裂解技术,模拟卷烟燃吸状态,对金银花粉末样品进行热裂解,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了金银花的有氧裂解产物。金银花在含9%氧气的氮氧混合气氛围中,快速程序升温的热裂解产物采用标准谱库检索结合自动质谱退卷积定性系统鉴定,结果共鉴定出80余种含量较高的裂解产物,主要是醛、酮、酯、酚、苯系物和一些其他化合物,其中30余种化学成分与卷烟感官品质关系较大。金银花有氧裂解产物中的一些化合物是构成卷烟香味的重要成分,可有效改善卷烟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丰富不同香型烤烟烟叶研究,为清甜蜜甜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提供参考依据。以2013—2020年福建省主要植烟区273个初烤烟叶样品为试验材料,对样品淀粉含量、外观质量、感官质量等20个主要指标进行分析评价,采用聚类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研究。福建烟区烟叶淀粉含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上部烟叶与中部烟叶淀粉含量显著高于下部烟叶。淀粉含量对外观质量和感官质量的影响呈类抛物线关系,中淀粉含量组别具有最好的外观质量特性和感官质量。相关性分析显示,低淀粉含量组别淀粉含量主要通过油分、饱满度2个指标影响外观质量,通过香味、甜感、香气质、香气量、浓度及余味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中淀粉含量组别淀粉含量主要通过油分、饱满度和光泽度3个指标影响外观质量,通过香味、甜感、香气质、杂气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高淀粉含量组别中淀粉含量对整体外观质量指标都有负向影响,通过香味和劲头等指标影响感官质量。福建烟区烟叶淀粉含量较高且样品间差异较大,烟叶淀粉含量偏高或过低都会对烤烟的品质有不良的影响,在生产中应平衡控制淀粉含量以提高烟叶品质。  相似文献   

16.
微波膨胀对烟梗致香物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微波膨胀处理烟梗,将处理前后的烟梗按常规工艺制成梗丝,分别测定了2种梗丝中的8类77种致香物质并对比分析及感官评吸。结果显示:微波处理烟梗制成的梗丝与常规梗丝相比,醇类和酯类致香物质相对含量无显著性差异;酚类和烯烃类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98%和10.33%;醛类、酮类、酸类和杂环类存在极显著性差异,分别为27.54%、12.99%、39.15%和30.83%;感官品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不同产地烤烟特征香气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不同产地烟叶特征香气物质含量的差异,采用GC/MS测定方法,对国内8个烤烟产地初烤烟叶样品的6类烟叶致香物质的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检测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产地烤烟中性致香物质的含量有一定的差异,烤烟香型相同的产地之间,其特征香气物质的含量没有明显的趋同性,但还是有规律可循。(2)清香型烤烟产地的烟叶表面分泌物降解产物、醇类香气物及其他香气物的含量高于浓香型和中间型烤烟产地的烟叶。(3)烟叶表面分泌物降解产物、醛类香气物及叶绿素降解物的含量,以清香型烤烟产地的威宁为最高,6类致香物质中威宁有3种含量为最高值,居8个产区之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