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养猪业已经成为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也是我国农村畜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养猪过程中出现一些疾病,其中就包括猪高热病,严重影响生猪的品质和产量,增加死亡率,影响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猪高热病传播速度快,范围广,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治愈率低。一旦发病,会在整个养殖场内扩散和蔓延,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此,应该在分析猪高热病发病原因、临床症状和特点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方法,减少该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2.
2006年5月,我国南方部分省份相继暴发了以高热为主要特征的生猪疫情,最初被学术界统称为"高热病",各省畜牧局及时出台了生猪"高热病"防治技术规范,农业部也迅速组织有关单位及有关专家,对"高热病"开展了流行病学调查、病源分离鉴定、动物实验等科技攻关,发现了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2007年1月,农业部正式确定"高热病"即高致病性猪蓝耳病.但2007年入夏以来,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在全国更大范围内呈大暴发流行,传播之快,发病之高,影响之大,开创了建国以来我国生猪疫情之最,全国有26个省份同时出现了生猪疫情,给我国养猪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利用疫苗免疫并不能清除PRRS,加之我国以中小猪场为主的养殖模式,造成了该病在国内商品猪群极高的感染率。不科学使用活疫苗加速了变异株-高致病性PRRSV在国内的出现,导致了2006年“高热病”的流行,100%的感染率和50%-80%的死亡率使养猪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专家指出,PRRSV对免疫系统的破坏和与PCV2的混合感染,加剧了免疫抑制,使“高热病”呈现出严重的混合感染(除PRRSV、PCV2之外,常见有猪瘟病毒、大肠杆菌、巴氏杆菌、副猪嗜血杆菌、弓形体、支原体等),加大了“高热病”防治的难度,也折射出我国现有养猪模式的问题,反映在中小养殖场(户)、尤其是外购仔猪育肥户的猪发病率、死亡率远高于规模饲养场。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猪肉成为生活中的必备食物,因此,养猪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猪及其产品的流通变得频繁.但由于生猪的养殖基础条件差,养殖者缺乏养猪专业技能、知识等因素,造成了猪疫病的发生和传播.笔者结合生猪疫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内容,整理出常见的猪病情况,分析猪病的发病原因,并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山东饲料》2006,(12):29-29
近年来,我国部分省市和地区的生猪都不同程度地发生以体温升高40.5℃以上,呈稽留热,厌食,倦怠,大便干燥,后期拉稀。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病”。多数病程长达7天以上或连绵不断或反复发作。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到65%和20%以上,给生猪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结合当地实际,采取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监管,消毒灭源”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2006年夏秋,我国部分地区暴发严重的猪疫情,对养猪业造成很大损失。大多数人把它称为“高热病”,也有的称之为呼吸道综合征,本次疫情以高热、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治疗效果不佳、饲料报酬降低、母猪繁殖障碍、生长速度下降以及猪群整体的均匀度下降等为特征,“高热病”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各级畜牧部门,以及广大养殖朋友的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7.
正生猪高热病是养殖户最头疼的一个问题,尤其是高温季节,生猪的流动性比较大,是高热病高发的季节,不仅影响广大养猪户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养猪业更好地发展。1治疗生猪高热病的注意事项1.1防止应激致死现象事项对生猪高热病,一些养殖户认为给猪注射抗菌素就会痊愈,但事实是不仅不能治还会导致生猪死亡。治疗生猪高热病,可以在猪的饮水和饲料中添加适量的药物。尽可能降低肌肉注射频率,避免出现应激性死亡。在清洗猪栏时,不要用凉水清洗,防止生猪受凉出现应激性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是一个养殖大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畜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目前,肉、蛋总产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畜牧业已成为我省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我国生猪养殖量世界排名第一,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生猪养殖环境也在不断的变化。我国生猪养殖的生物安全问题非常常见,猪流行病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失,限制了我国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流行性感冒就是生猪养殖中非常常见的疾病,该病对养猪业的影响非常大。  相似文献   

9.
猪“高热病”以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发绀为主要特征,是一种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的传染病。其病因复杂,治疗难度较大,传播速度快,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结合当前养猪业生产现状,对该病在日常饲养管理中预防措施、暴发时的控制措施以及临床防控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为有效防控猪“高热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养猪业发展迅速,在世界养猪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猪传染病问题,以蓝耳病毒为主要免疫抑制性病原体,由几种病毒和多种细菌侵害猪机体,临床上以高热、发病突然、急性传染、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为主征的“高热病”,对养猪业造成的危害最严重,使高热病的防控,成为养猪场的工作重心。这些年我们密切关注“高热病”的发展,由于该病的复杂性,多病灶、多病原的混合感染,临床上较难控制,单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采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在多个地区的中大规模猪场,应用中药“泰轻松”为主要用药治疗高热病综合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自2007年1月以来,百色市右江区相继发生猪“高热病”疫情,一些规模猪场和农村散养户都不同程度的发生,以母猪的流产、死胎和仔猪的发病死亡最为严重。至2007年5月,有5个乡镇8个村共16个屯及5个规模猪场发生疫情,发病猪1023头,死亡656头。该病传播速度快,发病死亡率高,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和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两年,我市牲猪疫情呈上升趋势,特别是猪的“高热病”在一些地方爆发流行,有些专业猪场发病率,死亡率极高,甚至造成毁灭性损失。牲猪多重感染疫病是当前猪病流行的显著特点,综合性防治技术是控制猪场疫病,确保养猪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2006年夏季以来,我国较多省份发生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高热病),发病仔猪死亡率高,给养猪业造成了较大经济损失,全国生猪饲养量和存栏量大幅  相似文献   

14.
生猪“高热病”以高热、高发病率、高死亡率为特征,该病的特点为发病急,发生面广,发病率高,病程长,治疗效果不理想。一般在7~9月份持续高温、高湿时发病较多,不同品种、年龄、性别的猪都会发生,尤以育肥猪、重胎母猪发病率较高,给养猪业生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从2004年开始,我们对生猪“高热病”的发病情况、流行特点、防控措施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与总结,发现该病多呈病毒细菌混合性感染、实行科学规范饲养的场户极少波及、主要发生于疫病防治较差的饲养场户。  相似文献   

15.
2006年6月至8月,我省部分地区生猪出现以高热、不食为主要特征的猪"无名高热病",发病率最高达95%,死亡率5~30%不等,给我省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我省猪病的流行发展规律,有效控制猪病的发生和流行,减少经济损失,作者等人从流行病学、血清学和病原学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对"猪无名高热病"的病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高热综合症是生猪养殖过程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疫病,也叫无名高热病,生猪发病后具有高热、呼吸困难、皮肤潮红等症状,该病传播速度快、死亡率高,常常给养殖者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受到致病性猪蓝耳变异病毒感染,同时伴有猪圆环病毒病、非典型猪瘟、伪狂犬病、胸膜肺炎、链球菌病等混合感染,因此叫做高热综合症。本文主要介绍了该病的流行特点和防控措施,以为广大养殖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养殖业的发展,猪的养殖逐渐规模化、集约化,因此,猪的养殖数量越来越多,但同时猪常见的疾病也在不断增多,这主要是由于养殖户对猪相关疾病的防治观念淡薄,导致了猪的一些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发生与流行。在养猪过程中,仔猪的腹泻成为猪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其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给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本文对仔猪发病原因和仔猪腹泻的综合防控技术进行综述,以期在养猪的过程中,对仔猪腹泻病的防治提供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猪高热病多由病原继发性感染或混合感染导致,属于高致病性、高致死性急性疾病。该病对生猪健康具有较大威胁,对养猪业发展具有一定影响,防治不当可引起疫病蔓延和生猪死亡,对养殖户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因此,必须重视对猪高热病的有效防治,减少或避免疫病发生,减轻疫病危害。本文主要对猪高热病病因进行分析,总结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猪蓝耳病也称为繁殖呼吸系统综合征,主要通过猪繁殖与呼吸综合症的病毒所引起。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具备高传染性与高致死性的特点,属于生猪养殖业中常见的一类疾病类型。主要危害母猪与仔猪,一旦发病死亡率极高。不仅会造成生猪的大量死亡,还会威胁生猪养殖的综合效益。本文主要研究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发病特点及其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猪高热病为常见传染病,流行范围较广,疫情传播迅速.达州市郊区约有70户生猪养殖户,每年生猪出栏约4.3万头,约有51户年出栏可达200头,夏季气温较高,易发生猪高热病,每年约有28户因该病构成程度不同的经济损失,占40%.猪高热病发病原因及有效防治为以下重点研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