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研究提取方法对饲用苎麻绿原酸和总黄酮提取效益的影响,笔者采用真空冷冻干燥和热风干燥2种不同的干燥提取方法,对‘湘饲苎X1’和宁远苎麻的各部位器官进行了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定量提取。分析得率差异表明:无论是绿原酸还是总黄酮,‘湘饲苎X1’和宁远苎麻不同部位器官的测定含量,均表现为真空冷冻干燥样品明显高于热风干燥。在真空冷冻条件下,‘湘饲苎X1’的营养根、叶片、地下茎和茎的绿原酸测定含量提高幅度都大于100%,各器官总黄酮测定含量提高幅度也超过了1倍,且茎提高了6.08倍。宁远苎麻在真空冷冻干条件下,叶、地下茎、营养根、茎中绿原酸和总黄酮测定含量也都大幅提高。由此可见,在饲用苎麻药理成分含量的提取工艺上,真空冷冻干燥方式明显优于热风干燥方式。  相似文献   

2.
烘干脱毒对木薯叶中氰化物和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木薯叶中总黄酮含量比较丰富,同时也含有有毒物质——氰化物,严重制约木薯叶的综合利用。为了脱去木薯叶中的氰化物,并且使总黄酮含量尽量保留,本实验采用烘干的方法脱去氰化物。在本研究中温度设65℃、75℃、85℃三个梯度,时间设6、7、8 h三个梯度,分为9组,并同时测定各组中总黄酮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较优的脱毒条件为75℃,6 h,在此脱毒条件下,氰化物含量符合国家标准,并且总黄酮损失相对较少。本实验结果可为木薯叶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魔芋飞粉总黄酮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魔芋飞粉总黄酮含量进行了测定及初步鉴定,并对最佳提取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提取剂为质量分数80%的乙醇,料液比为1:30,于温度50℃下回流2h。在此条件下,测得魔芋飞粉中总黄酮含量为3.487mg/g。初步鉴定表明,魔芋飞粉中含有黄酮、异黄酮、查耳酮、双氢黄酮等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流体提取金银花中总黄酮研究初报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为探讨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技术萃取金银花中总黄酮的工艺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总黄酮的含量,考察压力、温度、时间和夹带剂对总黄酮提取率的影响,并同热醇浸泡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的得率进行比较;得到超临界CO2萃取最佳条件为:压力30Mpa、温度40℃、时间120min和夹带剂用量4.5ml/g时,提取得率最高。同热醇浸泡提取法、微波提取法和超声提取法相比,其总黄酮得率分别为8.92%、9.56%、9.32%、和10.24%;超临界CO2提取方法同其他方法相比,得率高、时间短,是一种合适的提取金银花中总黄酮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大叶羊蹄甲中总黄酮的提取、鉴别方法及对羟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用乙醇提取法提取大叶羊蹄甲中黄酮类物质,采用分光光度法对提取物中总黄酮含量及羟自由基清除能力进行测定。提取大叶羊蹄甲中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回流温度为80℃,乙醇体积分数为80%,固液比1:20,提取时间为1 h,在此条件下,黄酮的提取率为11.81%。此方法实验步骤简便,无污染,是提取大叶羊蹄甲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有效途径,大叶羊蹄甲中总黄酮提取液对Fenton体系产生的?OH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不同分析方法测定分析了有机连翘叶茶的核心营养素及其功效成分。3个批次样品的核心营养素含量分别为蛋白质19.63%,脂肪0.31%,碳水化合物62.52%,钠54.87 mg/100 g;功效成分含量分别为总黄酮24.12%,连翘酯苷7.29%,连翘苷5.43%。结果显示,有机连翘叶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总黄酮、连翘酯苷和连翘苷含量较高,是一种低脂、高营养的保健饮品。  相似文献   

7.
以药材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结合性状、折干率等为指标,探究不同加工工艺对滇重楼药材品质的影响。选取均一滇重楼鲜根茎,采用不同条件干燥加工药材样品。性状评定与3种皂苷含量测定参照《中国药典》 2020年版,称重法计算折干率,大类有效成分使用紫外分光光度法。结果表明,折干率冻干法最高,35℃烘干次之;重楼皂苷VII含量于75℃条件下最高,重楼皂苷I、II、VII含量之和于95℃条件下最高;总黄酮含量于55℃条件下最高;可溶性多糖含量于75℃条件下最高。95℃是趁鲜切片加工滇重楼较佳的烘干温度。  相似文献   

8.
濒危植物长叶榧种子化学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濒危植物长叶榧不同产地、不同质量大小的种子中可溶性糖、粗脂肪、总蛋白质、总黄酮、总绿原酸、总鞣质等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不同质量大小的长叶榧种子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均存在差异。不同产地长叶榧种子中可溶性糖、总黄酮的含量以浦江地区最高,粗脂肪、总绿原酸、总鞣质的含量以桐庐地区最高,总蛋白质的含量以富阳地区最高。桐庐地区不同质量大小的长叶榧种子中,除总绿原酸外,种子质量越大,可溶性糖、总黄酮、总鞣质的含量越高,但粗脂肪、总蛋白质的含量却越低。长叶榧种子可溶性糖的含量与粗脂肪的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采收时期金银花中化学成分及其相关酶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讨金银花活性成分动态变化规律,对不同采收期金银花和叶中活性成分含量及其相关酶活性进行研究。测定不同时期金银花及叶中的总酚、类黄酮、绿原酸等活性成分的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酸4-羟基化酶(C4H)、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从幼蕾期到金花期,金银花中总酚、类黄酮的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幼蕾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4.42 mg/g、13.29 mg/g;绿原酸在三青期达到最高值,为33.37 mg/g。叶中的总酚、类黄酮含量呈现波动变化趋势;绿原酸呈现逐渐下降规律,含量与花中相差不多。相关性分析得出金银花中的C4H,PPO,POD与活性物质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花和关联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相差不大,可进一步开发叶子的利用价值。本研究对调控金银花质量和指导相关管理规范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大叶种茶树鲜花为原料,采用烘箱干燥、萎凋发酵烘干、蒸锅杀青烘干、微波杀青烘干、冷冻干燥、微波杀青晒干6种方式加工茶树花,并测定其化学成分。分光光度法测定发现:6种处理样品的水浸出物、茶多酚和游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80%~63.54%、6.45%~10.64%和1.85%~2.37%。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现:咖啡碱、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表儿茶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没食子酸和1,4,6 -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含量分别为5.43~6.97、0.50~1.00、4.84~9.32、1.20~2.41、6.54~20.12、5.05~10.40、0.42~1.18、0.43~1.75 mg/g。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到谷氨酸、茶氨酸等19种氨基酸,其总含量在17.44~31.53 mg/g,其中茶氨酸含量为8.79~15.04 mg/g。感官品质评定结果表明萎凋(10~12 h)发酵(8 h)烘干法加工的样品感官品质较好,为云南茶树花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绿原酸及京尼平苷含量,探讨不同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活性成分含量差异。结果表明,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绿原酸及京尼平苷含量分别为1.89%~6.22%、0.06%~2.81%、0.06%~2.09%;不同类型杜仲雄花茶中各类活性成分含量有所差异,以花朵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中总黄酮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均为最高,以花蕊为原料生产的杜仲雄花茶中京尼平苷含量最高,发酵杜仲雄花茶中各类活性成分含量均偏低。本研究可为开发不同保健功能杜仲雄花茶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杜仲雄花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发一种具有清热解渴、消食健脾的天然植物凉茶饮料,以金银花、菊花等为主要原料,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原料生物活性成分绿原酸、总黄酮为评价指标,优化金银花菊花浸提液的提取工艺;同时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优化金银花菊花凉茶工艺。结果表明,金银花最佳浸提条件为提取温度75℃,浸提时间30 min,料液比1∶100;菊花最佳浸提条件为浸提时间25 min,浸提温度95℃,料液比1∶120;产品的最佳配方为金银花提取液40.0%,菊花提取液30.0%,白砂糖3.0%,柠檬酸0.015%;杀菌条件为121℃,5 min。  相似文献   

13.
建立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金银花中砷、铬、镉、镍、铅、硒6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方法,并分析9个不同产地金银花样品中重金属含量。样品经微波消解后,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测定,加标考察方法的准确度与精密度,以及方法的线性范围和检测限。建立的方法对6种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回收率为97.4%~105.4%,相对标准偏差为0.6%~3.5%,定量限为0.2μg/L。9个产地金银花样品中砷、铬、镉、镍、铅、硒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38、0.62、0.22、2.02、0.84、0.70mg/kg。9个金银花样品被聚为4类。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灵敏准确,适合金银花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测定。9个不同产地金银花样品中重金属含量均在药典规定范围内。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金银花花器发育时期与有效成分含量的关系,以幼蕾期、青蕾期、白蕾期、银花期、金花期5 个不同发育时期的金银花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对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的含量、累积量及比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绿原酸、咖啡酸、木犀草苷以及异绿原酸A含量在青蕾期最高,分别高达27.29、0.22、0.84、0.36 mg/g,而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和总异绿原酸含量峰值出现在幼蕾期,分别为7.22、1.77、9.30 mg/g。(2)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 和总异绿原酸累积量均在白蕾期最高,分别为82.19、4.12、5.56、101.67、23.05、130.07 μg/朵,仅有木犀草苷累积量最大值出现在青蕾期(10.39 μg/朵)。(3)随着金银花花器发育,绿原酸与木犀草苷比例先降低后增高,而异绿原酸A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异绿原酸B、C所占比例逐渐降低。金银花有效成分含量、累积量以及比例与发育时期密切相关,最适采收期为白蕾期。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120℃烘干温度条件下,不同烘干时间测定的小麦、玉米、稻谷水分数据,与GB 5497-85中105℃恒重法及定温定时法测定结果相比较,探讨粮食水分快速、实用、简便、经济的测定方法。试验表明:120℃烘干温度条件下,烘干30min、40min、1h的测定数据在90%置信区间内与GB 5497-85中的105℃恒重法比较,其准确度、精确度无显著差异,其中烘干30min是最经济、最易控制的测定方法。试验省去了空置称量盒恒重过程,用烘干后倒掉样品的称重盒重量代替,缩短了测定时间。试验为粮食水分便捷测定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采用乙醇回流法提取葛根总黄酮,通过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70℃,提取时间2.5 h,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20。通过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试验测定体外降糖性能,葛根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66.7%。采用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模型,经不同剂量组葛根总黄酮连续灌胃4周测定空腹血糖值和糖耐量,结果表明葛根总黄酮低、中、高剂量都可显著(p0.05)降低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含量,降糖率分别为16.1%,25.6%,23.9%;各给药组小鼠血糖值在0,0.5,1,2 h时均低于模型对照组小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能显著(p0.05)抑制糖尿病小鼠餐后血糖的升高,改善糖耐量。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对甘草离体培养物中总黄酮提取和测定工艺进行优化,以建立在室内筛选高产细胞系和试管苗株系的方法;【方法】采用超声波提取技术,对提取液、浸泡时间、提取温度等进行优化;【结果】将样品以75%甲醇浸泡6h后在32℃下超声提取两次,比色法测定总黄酮含量,加样回收率为95.3%~101.4%,相对标准偏差为1.61%。测得甘草初代愈伤组织中总黄酮含量为0.0012%~0.05%,子叶愈伤组织调控后含量高达0.08%,试管苗中总黄酮含量为1.04%~1.31%,移栽后高达4.5%。【结论】此工艺准确度较高、稳定性好、简便可行,为优良细胞系的筛选和试管苗的早期鉴定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木薯直、支链淀粉比率及总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通过采用双波长比色法,研究不同样品分散温度对木薯淀粉直、支链淀粉比率及总淀粉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70~100℃范围内,85℃时直链淀粉百分比率最低,相对应地,85℃时支链淀粉的百分比率最高。样品分散温度对鲜薯中总淀粉含量测定值有影响,其测定值在80℃时最高。由此可知,不同样品分散温度对木薯淀粉直、支链淀粉比率及总淀粉含量测定值有影响。  相似文献   

19.
火龙果花中总黄酮的提取与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火龙果花为试材,在单因素试验结果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火龙果花中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火龙果花中总黄酮类化合物提取分离最佳条件为:料液比1∶30(g/mL),乙醇浓度70%(V/V),提取温度60 ℃,提取时间1 h,该条件下提取的火龙果花中总黄酮以芦丁为标准品,采用AlCl3显色-分光光度法测得总黄酮含量为2.787 mg/g,样品平均回收率为97.61%,RSD值为2.33%(n=5)。  相似文献   

20.
试验采用微波消解处理样品,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贵州4县中86份绿茶样品的16种稀土元素含量,分析绿茶中稀土元素组成特征及不同地区绿茶的稀土含量关系。结果表明:86份绿茶样品均检出稀土元素,稀土元素含量范围为0.1468~1.9063mg/kg,其中以轻稀土元素为主,所占比例为67.40%,稀土元素总量、轻稀土元素含量和重稀土元素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4544mg/kg、0.3062mg/kg和0.1481mg/kg;绿茶中稀土元素相关性显著,对轻稀土元素有富集效应,且轻、重稀土元素之间存在分馏作用及生态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