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了准确测定土壤蔗糖酶含量,分析了不同波长、显色剂加入量、甲苯加入量、加热时间、显色稳定时间等条件对3,5-二硝基水杨酸(3,5-dinitrosalicylic acid,DNS)比色法测定土壤蔗糖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波长为510 nm,显色剂用量为1.5 m L,甲苯加入量0.1 m L,水浴时间5 min,待测液存放时间小于4 h,显色稳定时间在0.5~2 h之间时,标准曲线在0.25~2 mg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1),土壤蔗糖酶含量的变异系数(CV)小于9%,回收率在96%~109%范围内,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较高。上述检测方法安全、经济、高效,适用于实验室批量土壤的蔗糖酶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棉花中水溶性总糖含量的提取及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蒽酮比色法测定棉花中水溶性总糖含量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优化了蒽酮比色法测定棉花中水溶性总糖含量的反应条件及棉花中水溶性总糖的提取条件。 结果表明, 蒽酮比色法测定棉花水溶性总糖的适宜测定条件为:波长575 nm,显色剂添加量5 ml,显色时间10 min,静置时间10 min~1h均可,在此条件下葡萄糖标准品浓度与吸光度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C= 0.131 8A+0.000 4,R2=0.999 2)。采用此优化条件测定棉花中水溶性总糖含量,灵敏度高(可达到0.003 mg.mL-1的检出限),具有良好的精密度(重复性标准偏差为0.04)和准确性(平均回收率为100.3%)。该测定方法简单、经济、快捷、准确,特别适合大批量样品,尤其是资金有限的实验室。  相似文献   

3.
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可以将D-果糖异构化生成D-阿洛酮糖。为建立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酶活力测定方法,首先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产物D-阿洛酮糖含量的方法,进而测得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酶活力。采用50 mg/L EDTA钙溶液作为流动相等度洗脱Waters Sugar-Pak I色谱柱(柱温90℃,流速0.3 m L/min,进样量10μL),采用示差检测器测定D-阿洛酮糖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测定酶反应产物D-阿洛酮糖含量得检测限为4.12 mg/L,定量限为10.3 mg/L,在0.5~5.0 g/L范围内线性度良好,R~2=1,重复性(RSD)小于1.0%,加标收回率为98.92%。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确定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酶活力测定时的酶反应最适温度45℃,最适pH值7.0,D-果糖底物质量分数24%,反应时间20 min。经检验,该酶活力检测方法的精密度RSD小于5.0%,达到酶活力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4.
以新鲜玉米为原料,经过粉碎、糊化等工艺处理后,对酶解的工艺进行研究,分别测定玉米汁饮料在高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的不同酶解条件下的DE值,以确定2种酶最佳的工艺参数。通过感官评价的方法,进一步确定蔗糖和稳定剂的添加量,保证玉米汁饮料的最佳口感以及合适的稳定效果。结果表明,高温α-淀粉酶酶解玉米汁的工艺参数为加酶量20 U/g,酶解时间60 min,酶解温度80℃;糖化酶的酶解工艺参数为加酶量200 U/g,糖化时间5 h,糖化温度60℃。选择蔗糖添加量1.0 g/100 mL时,玉米汁饮料甜度适宜、口感清爽;选择黄原胶和CMC作为稳定剂,其中黄原胶添加量0.2%,CMC添加量0.1%达到较好的稳定效果。  相似文献   

5.
土层置换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土层置换犁改良土壤后对不同作物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分别于6月、8月、10月对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测定,并于作物成熟期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可降低3种作物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及蔗糖酶活性,3种作物随生育进程过氧化氢酶,脲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而蔗糖酶变化趋势不同,大豆根系土壤蔗糖酶随生育进程表现为持续升高,马铃薯和甜菜根系土壤蔗糖酶是先升高后降低;土层置换处理降低了作物根际土壤养分含量的同时对土壤pH有一定影响;土层置换可增加作物产量,与对照相比大豆增产幅度达到20.14%,马铃薯25.00%、甜菜38.89%。因此,土层置换改变了土壤土体结构的同时,可全面活化土壤养分,改变土壤酶活性,对于提高作物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猪苓多糖苯酚-硫酸法测定条件的优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猪苓多糖快速定量分析方法;【方法】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含量为指标,检测波长490nm,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测定条件;【结果】1.0ml样液,加5%苯酚液0.8ml、硫酸5.0ml,100℃水浴保温15min结果最佳;硫酸加量对结果影响最大,水浴温度次之,苯酚量影响最小;葡萄糖含量呈线性关系范围在5.0~40.0μg/ml;精密度RSD=1.58%(n=6);测定稳定性好(3h内);平均回收率99.22%,RSD=1.87%(n=3);实测猪苓菌丝多糖含量3.46%,RSD=2.07%(n=4)。【结论】本优选法灵敏度高、操作简便、数据稳定性好、误差小、重现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3,5-二硝基水杨酸法测定番茄废渣中糖分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番茄废渣经微生物发酵可制成蛋白饲料。本试验以番茄废渣为原料,研究3,5-二硝基水杨酸(DNS)法测定番茄废渣及其发酵产物中还原糖及总糖含量的最优方案。结果表明,测定波长为520 nm,DNS试剂用量为1.5 mL,显色时间为5 min,盐酸浓度为6 mol/L,控制在20 min内完成测定。此方法测得的结果精密度高、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可达99.85%,RSD为0.671%,表明采用DNS法测定番茄废渣中的糖分含量准确、可行。  相似文献   

8.
为揭示生物炭、腐植酸对Cr污染土壤的修复作用,以太原市流涧村污灌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用3种施加量(0.3%,0.6%,0.9%)、不同生物炭(玉米秸秆炭MBC、稻壳炭RBC、小麦秸秆炭WBC)处理铬污染土壤,以不施生物炭腐植酸为对照,通过油菜盆栽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对污灌区土壤的影响,分别测定了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土壤酶活性、土壤中铬总量。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显著提高重金属铬污染土壤养分含量以及蔗糖酶、脲酶、磷酸酶活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钾、速效钾、土壤蔗糖酶活性均呈现MSB(玉米秸秆炭)WSB(小麦秸秆炭)RSB(稻壳炭)的趋势;随着WSB、RSB、MSB施加量的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蔗糖酶、脲酶含量均显著提高,其中,有机质、速效钾、蔗糖酶随着施加量增加变化显著,全氮、碱解氮、全磷、全钾可能由于施加梯度小,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效磷含量、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现RSBMSBWSB的趋势;随着施加量增加,土壤有效磷含量及磷酸酶活性先增加后降低,仅在RSB 0.3%处理下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提高,相同施加量下,随着施加量增加到0.9%,过氧化氢酶活性较0.3%显著降低;不同处理下土壤中铬的固定作用明显,但各生物炭以及各施加量之间铬含量无显著差异,生物炭施加量较低施加量梯度差异小,没有达到吸附固定的最低界限。因此,在接下来的试验将对施用试验效果最好的玉米秸秆炭,增加生物炭的施加量进行进一步研究。研究结果可为用生物炭和腐植酸对铬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分光光度法测定仙人草中总黄酮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乙醇为提取剂,在乙醇体积分数为80%,温度60℃,料液比1∶40,提取时间2 h的条件下,回流提取仙人草中的总黄酮。以芦丁为标样,NaNO2—Al(NO3)3—NaOH显色体系进行显色,选择波长510 nm,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仙人草中的总黄酮含量。实验结果表明,仙人草中总黄酮含量为1.0%,加标回收率为99.3%,RSD为2.0%。方法简便,重现性好,数据准确。  相似文献   

10.
利用薄层层析方法对儿茶素合成途径中的二氢黄酮醇还原酶/无色花青素还原酶促反应产物儿茶素C进行初步分离,用香草醛显色法进一步定量。以建立该酶促反应产物的快速检测方法。采用薄层层析方法,对薄层层析展开剂配方、及薄层分离产物均进行了研究。该方法检测波长为500nm,展开剂最优配方甲醇:乙酸乙酯:甲酸=8:8:1.5,层析分离所得显色产物为儿茶素C。以儿茶素C为标样,线性范围为50~500μg/ml,加标回收率为91.0%~93.0%之间,RSD为3.39%。建立了薄层层析与香草醛比色法结合检测儿茶素C含量的体系,该体系能够快速测定茶叶中DFR/LAR酶反应产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核桃生长发育的水肥需求及适宜的水肥管理措施,以1年生核桃苗为试验材料,在60%施肥量的滴灌施肥方式下设5个不同灌水梯度处理,每隔10天滴灌1次。其中TG1处理为1000 mL/次灌水量,其他滴灌施肥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处理TG1的85%(TG2)、70%(TG3)、55%(TG4)、40%(TG5)。研究表明,在60%施肥量的滴灌施肥方式下,随着灌水量的减少,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及苗木生长指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与其他处理相比,灌水量在700~850 mL/次(处理TG2和TG3)范围时效果最显著。与灌水量为1000 mL/次的处理TG1相比,TG2和TG3处理的核桃幼苗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显著提高,增幅分别为15.96%、23.58%、12.25%和13.33%、7.53%、18.37%;TG2、TG3处理植株根系长度和根系活力分别是TG1处理的0.95、1.036倍和1.125、1.14倍;幼苗叶面积、叶片含水率及叶绿素含量也有所增加,叶片全氮、全磷、全钾含量较处理TG1显著提高;TG2和TG3处理株高、地径达最高,分别为30.67 cm、8.37 mm和32 cm、8.25 mm。综上,滴灌条件下,灌水量为700~850 mL/次能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环境,对核桃幼苗生长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验调查研究了四川省凉山州会理县的四种土壤类型(红壤土、紫壤土、白砂土和水稻土)的养分含量、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红壤土总体肥力最好,但受土壤pH值偏酸性的影响,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数值偏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低于紫壤土。紫壤土总体肥力小于红壤土,pH值呈微碱性,有利于微生物生长,微生物数量最多。较高的土壤肥力、适宜的pH值和最高的微生物量,使得脲酶和蔗糖酶活性最高,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也高于红壤土。白砂土总体肥力最低,微生物总量也是最低,脲酶和蔗糖酶的活性最低,过氧化氢酶的活性高于红壤土。水稻土的总体肥力小于紫壤土。pH值呈微酸性,细菌数量偏低,放线菌的数量偏低,真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长期施肥条件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特征,以Ca Cl2和柠檬酸溶液为浸提剂,采用连续提取的方法对枣园土壤的非交换态钾释放动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枣园土壤非交换态钾在释放过程中表现出快速释放和缓慢释放2个连续的阶段。快速释放阶段(188 h)的累积释放量占到总释放量的53.6%~59.2%,而在缓慢释放阶段(188~1244 h)的释放量不及总量的一半。在相同时间内,使用柠檬酸溶液浸提时,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量明显高于使用Ca Cl2溶液时的释放量。相比之下,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量明显高于对照土壤。在5种动力学方程中,幂函数方程是描述冬枣果园土壤非交换态钾释放的最优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探究不同轮作模式对阴山北麓土壤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筛选适合阴山北麓的轮作模式,[方法]本试验设计了6种轮作模式、3种连作处理及休闲,共10个处理,研究对土壤生物学性状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2015年,轮作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较连作处理,且S2、S6、S4轮作模式较好,而2016年以S2、S3、S4模式较好;微生物量氮的变化2015年以S1、S4模式较好,而2016年以S4模式下的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表现为2016年均低于2015年,且2015年以S2、S4、S5模式较好,2016年以S3、S4、S5模式表现较好;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的变化在2015年均以S1、S2、S4模式较好,而2016年以S4、S5模式好,且较2015年高,分别提高了24.53%、23.30%、21.23%、19.29%。2015年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与脲酶活性呈显著相关,2016年土壤微生物量变化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本试验中得出燕麦苜蓿混作(1年)、苜蓿(1年)、马铃薯(3年)种植模式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对水碳调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水碳调控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酶活性变化,基于田间与室内试验,研究不同水碳处理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的加深而逐渐减小。与常规肥管理相比,有机肥施用和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而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蔗糖酶活性影响较大。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施肥管理条件下,控制灌溉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蔗糖酶活性的影响不一致。控制灌溉和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联合调控总体提高了稻田土壤微生物数量、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且控制灌溉与有机肥施用结合效果更加明显。控制灌溉和有机肥施用、秸秆还田联合调控稻田0~40 cm土层土壤菌落数均值分别增加了1.73×105~3.83×105和2.33×104~2.43×105,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增加了1.82%~4.14%和2.95%~5.66%,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30.47%~64.25%和-25.04%~20.98%。  相似文献   

16.
通过不同发酵条件及原料配比的试验研究,得到以云南红梨为原料酿制果醋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酒精浓度5.67 g/100 mL,醋酸发酵温度33℃,醋母接种量为7%,发酵时间288 h,醋酸浓度达到5.86 g/100 mL。按此工艺制得的云南红梨果醋外观呈淡金黄色,具有云南红梨特有的香味,口味醇香柔和,外观澄清透明,无沉淀,无悬浮,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不低于8%,酸度(以醋酸计)不低于4.0%,还原糖(以葡萄糖计)不低于0.85%,微生物指标符合国家食醋卫生标准。  相似文献   

17.
为给解决温室红椒连作障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了酵素菌处理对温室红椒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室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均随酵素菌处理浓度增加而增加。2%浓度的酵素菌处理效果最显著,较对照增加土壤中细菌数量1.6×106 cfu/g,增幅达1.6%;放线菌数量增加9.5×103 cfu/g,增幅达8.8%;微生物总量增加1.60×106 cfu/g,增幅达1.6%;B/F值增加1.25倍;真菌数量减少1.60×104 cfu/g,降幅达18.5%。酵素菌处理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趋势与土壤微生物一致。2%浓度的酵素菌处理效果最显著,其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分别为2.68 mg/g(NH3-N)、1.85 mg/g(Phenol)、5.25 mg/g(Glucose)和6.42 mL/g(KMnO4),较对照提高74.0%、76.2%、49.6%和32.1%。此外,酵素菌降低了红椒果实中纤维素含量,增加辣椒素、Vc、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以及产量。其中,尤以2%浓度的酵素菌处理效果最佳。因此,酵素菌处理有利于改善温室红椒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红椒生长发育,改善品质并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8.
测定植物全氮的H2SO4-H2O2消煮法改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快速准确测定批量植物全氮,提高检测效率,对测定植物全氮的H2S04-H202消煮法提出改进。通过反复实验,摸索出在消煮过程只加1次H2O2的改进方法。结果表明,改进方法测定氮含量的变异系数(CV)小于5%,回收率在95%~105%之间。与原H2S04-H202消煮法相比,节约用时50-80min批样,减少H202消耗0.38~0.68mL/样,检测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改进方法的精密度及准确性符合检测分析要求,同时缩短了植物全氮检测用时,H2O2耗用量相对较少,效率明显提升,适宜批量植物全氮的检测。  相似文献   

19.
有机培肥与轮耕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明不同轮耕和有机培肥方式对夏玉米田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提升农田土壤肥力及促进玉米高产具有重要意义。设秸秆(P)与牛粪(F)两种有机培肥方式和小麦季旋耕-玉米季深松(RS)、小麦季深松-玉米季免耕(SN)、小麦季翻耕-玉米季免耕(CN) 3种轮耕方式,共6个处理,于2015—2016和2016—2017玉米收获期采样测定,研究了不同有机培肥和轮耕方式对土壤碳氮及其酶活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土壤肥力有显著影响。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与轮耕方式CN相比, RS和SN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脲酶、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RS中,与施用牛粪相比,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10~20 cm、20~30 cm和30~40 cm土层的有机碳含量,增加了10~20 cm土层的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在轮耕方式SN中,与秸秆还田相比,施用牛粪显著提高了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增加了各土层脲酶活性。与秸秆还田+翻耕-免耕(PCN)相比,秸秆还田+旋耕-深松(PRS)和施用牛粪+深松-免耕(FSN)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各处理中以FSN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蔗糖酶、脲酶活性最为明显。轮耕方式、有机肥及其交互效应对产量有显著影响。轮耕方式RS和SN的产量较CN分别显著提高了1.89%~10.49%、5.44%~11.99%。在轮耕方式RS中,产量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著提高了2.91%~3.11%;而在轮耕方式SN中,则表现为秸秆还田较施用牛粪显著降低了5.02%~9.07%。两年玉米产量均表现为FSNPRSFRSPSNFCNPCN。综上所述,在6种处理中,处理FSN在提高土壤肥力和产量方面最为显著,可以作为试验及周边地区适宜的轮耕培肥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以蜜蜂蜂蛹为原料,研究蜂蛹蛋白质酶解工艺,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水解蜂蛹蛋白质最适条件为:酶解温度为60℃,酶用量为1.5%,酶解时间1.5 h,pH值为8.0,料水比为1∶8,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1.526 mg/mL;中性蛋白酶水解蜂蛹蛋白质最适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5℃,酶用量为2.0%,酶解时间为1 h,pH值为7.5,料水比为1∶6,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2.068 mg/mL;最优水解酶是中性蛋白酶;双酶水解蜂蛹蛋白质的最适条件为:总酶量为2.0%,酶量比为1∶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为2 h,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1.889 mg/mL。双酶同时水解的效果不及中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