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的森林郁闭度估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遥感影像与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对密云县森林郁闭度进行遥感估测,模型的纯像元植被指数通过样地数据来确定.经验证,模型估测值与实测值相关系数为0.73,相对误差为14.40%.结果说明,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与森林资源一类调查数据结合进行森林郁闭度估测,技术路线简单可靠,精度可满足要求,同时能弥补TM影像分辨率的不足,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2010年TM影像为数据源,结合实测叶面积指数(LAI)数据,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滁州市森林叶面积指数与植被指数关系并建立估测模型。结果表明:在0.01显著水平下,地面LAI和NDVI、RVI、SAVI的相关性分别为0.899、0.868、0.853;以NDVI为自变量构建的指数函数关系模型与LAI相关系数最高,相关性达0.839,LAI预测精度达78.96%;以NDVI、RVI、SAV为自变量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与LAI相关性达0.917,LAI估测平均精度达83.36%,符合森林资源监测要求。研究结果为使用遥感数据进行滁州市大面积森林质量监测、森林分布变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Box-Cox变换在遥感数据建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山东省2006年共15景TM数据和2002年的ETM+数据为基础,结合地面542个样地调查数据,采用多元回归估计的方法,建立蓄积量与遥感信息之间的回归方程,对森林蓄积量进行估测。但由于TM1—TM7波段的灰度值和蓄积量值之间的线性关系不够明显,通过对参与建模变量进行了Box-Cox变换,建立森林蓄积量反演模型,提高了模型的估测精度,解决了在大尺度范围内利用TM数据对森林蓄积量估测问题。  相似文献   

4.
王红岩  高志海  王琫瑜  白黎娜  吴俊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472-18474,18517
利用TM遥感数据以及同期获得的野外调查样地数据,研究了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森林地上生物量的遥感估测技术。提取TM遥感影像6个波段反射率及DVI、NDVI、PVI、RVI、VI3、SLAVI和SAVI 7个植被指数,分析了森林样地地上生物量与各个因子间的关系,得出相关系数较小(均小于0.400);因此采用Stepwise逐步回归法,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ρ2、ρ3、ρ4、ρ54波段反射率和有效叶面积植被指数(SLAVI)结合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可用于森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估测的R2值达0.730,留一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最小,达33.712。利用2008年的全覆盖TM影像,结合丰宁遥感分类图像,获得了丰宁县2008年森林地上生物量分布图,森林植被总生物量为1.805×107t。  相似文献   

5.
张彦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730-2733
以山东省2006年共15景TM遥感影像灰度值与地面角规抽样实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元回归估计的方法建立了森林蓄积量与遥感影像灰度值信息之间的反演模型。并通过t检验选择影响蓄积量估测的主要因子,使参与建模的变量因子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6.
以米拉山高寒草甸区为研究对象,在不同坡向下,采用地表实测和多尺度遥感影像综合测量的方法,基于NDVI来计算植被盖度,分析比较实测盖度和遥感影像盖度的拟合关系。结果表明:所有样地的实测盖度中半阴坡和阴坡的植被盖度大于阳坡和半阳坡的植被盖度;阳坡在低海拔区实测盖度和遥感影像盖度总体上要小于高海拔区,半阳坡、阴坡和半阴坡在低海拔区实测盖度和遥感影像盖度大于高海拔区;对实测盖度和遥感影像盖度进行线性拟合,实测盖度与绿植最大时的盖度拟合状况良好,MODIS数据的盖度和实测盖度、绿植最大盖度均拟合状况较差,运用MODIS数据进行小范围植被盖度研究时需要实地测量对数据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提高遥感模型预测森林蓄积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分析了遥感特征因子、地形特征因子、郁闭度与森林蓄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构建了森林蓄积量遥感预测模型,生成了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空间等级分布图,并与地面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为3,且郁闭度、海拔、坡度、TM1、TM2、TM3、TM4、TM5、TM7、NDVI、RVI、TM7/ TM3、TM4 ⅹTM3/ TM2、亮度和湿度为预测森林蓄积量的入选变量;森林蓄积量预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524,相对误差为7.33%,均方根误差为1.763 m3 ;利用该模型计算出三峡库区森林总蓄积量约为1郾12 亿m3 ,总体预测精度达到89.58%。研究结果为提高森林蓄积量遥感预测的精度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提高遥感模型预测森林蓄积量的精度和稳定性,分析了遥感特征因子、地形特征因子、郁闭度与森林蓄积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构建了森林蓄积量遥感预测模型,生成了三峡库区森林蓄积量空间等级分布图,并与地面实测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模型的最佳主成分数为3,且郁闭度、海拔、坡度、TM1、TM2、TM3、TM4、TM5、TM7、NDVI、RVI、TM7/TM3、TM4×TM3/TM2、亮度和湿度为预测森林蓄积量的入选变量;森林蓄积量预测的调整决定系数为0.524,相对误差为7.33%,均方根误差为1.763m3;利用该模型计算出三峡库区森林总蓄积量约为1.12亿m3,总体预测精度达到89.58%。研究结果为提高森林蓄积量遥感预测的精度提供了一种有效手段,有利于大面积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孙晓  谭炳香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4):189-193
高光谱遥感技术能够快捷、准确、无损坏地估测森林LAI,从而有效地监测森林长势,估测森林生物量,评价森林病虫害等。以黑龙江凉水自然保护区为例,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和GPS测量技术,结合地面实测LAI数据,采用从CASI图像提取的NDVI、SR、MSAVI 3种植被指数,与地面实测的LAI建立统计回归模型,然后再从众多的统计模型中根据相关系数,筛选出由CASI反演LAI的最佳植被指数和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信息估测森林的生物量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9  
采用小兴安岭南坡TM图像和232块森林资源一类清查样地数据构建多元回归方程和神经网络模型,用以估测该地区森林生物量,选取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和遥感信息在内的13个自变量计算出回归方程的R^2=0.7125,并通过了相关检验,在对独立样地估测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估测的平均精度为90.61%,基于回归方程估测有助于阐明森林生物量与遥感信息之间的内在机理;神经网络技术使高精度估测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受稀疏植被与明亮土壤背景影响,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精确遥感估测难度较大。以Hyperion影像为数据源,选取甘肃省民勤绿洲-荒漠过渡带为研究区,系统比较了利用不同类型高光谱及多光谱植被指数估测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以期确定干旱地区稀疏植被覆盖度估测的最佳植被指数。不同植被指数估测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利用线性回归R2及留一交叉验证的均方根误差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高光谱植被指数估测稀疏植被覆盖度的能力显著优于相应的多光谱植被指数,抗大气植被指数(ARVI)及抗土壤和大气植被指数(SARVI)表现明显优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其中以基于833.3nm/640.5nm波段组合的ARVI表现最佳,R2可达0.7294,均方根误差(RMSE)仅为5.5488。  相似文献   

12.
13.
从铁路风沙危害的特点及植物防沙应用实例2个方面分析了植被恢复对防治铁路沙害的作用,并从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及植冠种子库对沙区铁路植被恢复的重要性2个方面评述了植冠种子库对沙区铁路植被恢复的意义。指出铁路沿线沙区段的植被恢复对于铁路的安全畅通至关重要,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的生态功能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意义不容忽视。并提出应针对铁路沿线的沙生植物植冠种子库,在种子脱落动态、不同尺度上植冠种子库对土壤种子库时空格局的影响、种子库对种子萌发和幼苗出土的调节作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从植冠种子库角度揭示铁路沿线沙区段沙生植物的特殊繁殖适应对策,分析其对铁路沿线沙区段植被恢复的生态功能,探讨植冠种子库所体现的生态功能在铁路建设植物防沙措施中的意义和价值,为沙区铁路建设的沙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RS与GIS方法的海南植被变化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发展为研究植被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该文以 1987年海南植被类型分布图和1998年的TM遥感资料为信息源 ,综合GIS参与监督分类及目视判读的方法 ,以GIS为工具对海南岛的植被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海南岛建省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加剧 ,人工植被面积明显增加 ,但空间差异大 ;自然植被面积减少 ,边缘线在向中部山区退缩 ,森林生态系统有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植被及其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巴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北亚热带向温带过渡区,植被构成以森林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和分析,将本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组,12个植被型,36个群系.本区植被种子植物的主要组成种类和森林植被类型和分布等具有明显的地带性过渡特征.  相似文献   

16.
陈浩  曾晓东 《勤云标准版测试》2013,33(14):4343-4353
利用通用陆面模式(CLM3.0)及其植被动力学模式(DGVM)研究植被覆盖度(FC)和叶面积指数(LAI)的年际变化对全球蒸散发的影响。设计两套实验方案,其植被的FC和LAI的气候态相同,但一套实验中植被的FC和LAI有年际变化,而对照实验中则没有。结果表明:(1)在草、灌木、树占优势的地区植被FC年际变化依次减小;LAI年际变化较大的地区集中在草和灌木覆盖的地区,在落叶林地区,春秋两季植被LAI的年际变化也较大。(2)全球树占优势的大部分地区,植被的年际变化使得年平均蒸散发和地表蒸发增加、冠层蒸发和蒸腾减少;而在灌木和草覆盖区,变化则大致相反。(3)低纬度地区蒸散发季节循环变化比较明显,而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蒸散发变化明显区随着纬度增加而在时间上向后推延。(4)FC和LAI年际变化较大时,蒸散发及地表蒸发降低,而蒸腾增加;这些差异随FC和LAI年际变化的增加而增加。单点分析进一步表明植被年际变化不仅改变蒸散发的多年平均值,同时改变其分量间的相对比例。  相似文献   

17.
浙江舟山桃花岛的天然植被类型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以点-线结合法等对桃花岛天然植被进行了调查,根据群落外貌特征,建群层片中相同生活型植物重要值大小及建群种的异同将该岛的天然植被划分为8个植被型,即:Ⅰ、常绿阔叶林;Ⅱ、落叶阔叶林;Ⅲ、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Ⅳ、暖性针叶、阔叶混交林;Ⅴ、暖性针叶林;Ⅵ、常绿阔叶灌丛;Ⅶ、灌草丛;Ⅷ、草甸。以此该岛植被可进一步划分为12个群系,即:1.青冈、石楠、刺叶桂樱林;2.南京椴、枫香林;3.枫香林;4.红楠、日本珊瑚树、落叶树林;5.青冈、红楠、枫香林;6.马尾松、青冈、枫香林;7.马尾松林;8.柃木灌丛;9.滨柃、赤楠灌丛;10.禾草灌丛;11.沙钻苔草、绢毛飘拂草、肾叶打碗花草甸;12.碱蓬、钻形紫菀群落。本文对各群系的组成及结构特征进行了描述。根据目前更新层树种的重要值分析后,笔者认为现有的主要森林群落若加以保护,将较快地演替为常绿阔叶林。鉴于岛屿植被的特殊性,在植被片下划分植被小区时,舟山群岛可单独划为岛屿植被小区。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双峰县县域最近20多年来的植被覆盖动态变化,选用Landsat卫星1996年、2007年和2018年3个时相遥感影像,通过影像几何校正、大气校正、影像拼接和裁剪等系列预处理后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基于NDVI分级和差值法对植被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县植被覆盖空间分布呈现东高西低的规律;高、极高覆盖植被主要分布在北部、东部、南部边缘和东南群山之间,中、低覆盖植被主要分布在中部、西部的丘陵岗地中。1996-2018年22 a间,植被变化表现为随时间先退化后改善的趋势,总体以改善趋势为主,双峰县NDVI均值从1996年的0.532 1提高到2018年的0.705 7。前11 a植被变化以逆向变化为主,主要表现在:低覆盖植被面积增长了18.80%,中覆盖植被和高覆盖植被面积分别减少了21.96%、2.89%。后11 a植被变化以正向变化为主,主要表现在:低覆盖、中覆盖和极低覆盖植被面积分别减少27.27%、15.23%和5.34%,高覆盖和中高覆盖植被面积分别增长了27.34%和20.50%。后11 a间植被指数的增长幅度大于前11 a植被指数的减小幅度,反映出植被发生正向变化的程度要强于植被退化程度,反映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近十余年以来取得了较大成果。  相似文献   

19.
吕梁山南段天然次生植被自然恢复及技术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吕梁山南段天然次生植被恢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植被自然恢复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次生植被群落自然演替、次生植被自然恢复的效果进行了分析,认为:天然次生植被能依据自繁殖能力进行自然演替,并形成群落.提出植被自然恢复的技术对策.  相似文献   

20.
应用TM图像分析重庆南川市土壤侵蚀与植被覆盖度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TM图像为数据源,以重庆南川市为例,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利用ERDAS遥感处理软件,对植被覆盖度信息提取方法、植被覆盖度与植被指数的关系、植被覆盖度分类、土壤侵蚀与植被覆盖度等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侵蚀强度逐渐减弱,特别是流失等级越高,递减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