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应用HYDRUS-1D模型评价土壤水资源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焉耆盆地典型试验区观测资料,以土壤水动力学原理为基础,建立起浅埋区(埋深≤2m)植被覆盖条件下田问土壤水分数学模型,对典型试验区土壤水资源量补给项、排泄项和消耗项进行计算与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地下水资源和土壤水资源转化十分频繁,水量交换是双向的、动态的;在浅埋区土壤水库调蓄能力较弱,造成部分灌溉水的渗漏。  相似文献   

2.
<正> 浅层地下水即潜水(埋深为2—5米)的动态变化是由气候、水文、地质、土壤及深层地下水补给以及人为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影响潜水动态变化的诸因素中,气候因素的影响作用十分明显。大气降水是潜水的主要补给源,促使潜水位升高,水质冲淡。在潜水未超采的地区,蒸发是潜水的主要消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四川省简阳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与灌溉适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为合理开发该区地下水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Gibbs图、离子比值系数及多种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其浅表层与中深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并将熵权理论与模糊物元法相结合,借助Matlab建立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对地下水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研究区浅表层主要分布淡水,中深层主要为微咸水,由浅至深地下水水化学类型由HCO+3-Ca,HCO+3-Ca·Mg型转化为HCO_3-NaCa,HCO_3·SO_4~-Ca-Mg,SO_4-Na·Ca型。研究区地下水水化学成分主要受控于岩石风化作用,主要受岩盐、方解石、石膏、硅酸盐矿物的溶解及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影响。浅表层地下水受人类活动影响比较明显;中深层地下水受深层盐卤水越流混合作用影响较明显。[结论]研究区浅表层地下水水质良好,适宜用做灌溉水源,由浅至深,地下水水质逐渐变差,中深层地下水不宜长期用于农业灌溉。  相似文献   

4.
将乐县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孔隙水、碎屑岩类孔隙水、碳酸盐类裂隙洞水、基岩裂隙水。大气降水是将乐县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地下水资源可分为山间盆地水文地质区、岩溶水文地质区、低山丘陵水文地质区、中低山水文地质区 ,另外还有两处地下热水。根据将乐县地下水资源实际状况提出了开发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5.
沉积物中重金属铜的解吸动力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IFS模型模拟了DGT在沉积物中放置过程中,吸附态铜从固相解吸的动力学过程。结果表明,对于模拟的三个样品,R值均小于1,均属于部分补给情况(固相的补给不能使DGT界面处孔隙水浓度维持在初始水平)。对于R值为0.74的M1样品,Kd值较高,解吸速率常数k-1较大,在DGT放置时间T内,吸附态铜可以迅速解吸并补给DGT的消耗,DGT界面处孔隙水Cu浓度基本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值,但低于初始浓度,吸附态铜的消耗范围较小(<0.15 cm);对于M2和M3样品,R值、Kd和k-1均小于M1,固相的补给很小,DGT界面处孔隙水浓度随着放置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且吸附态铜的消耗范围也较大。由模拟结果可知,沉积物中重金属释放动力学过程受到生物有效态铜的容量和解吸动力学参数共同影响。对于稳定状态部分补给的情况(M1样品),典型特征是较高的Kd和适中的k-1;而对于非稳定态部分补给的情况(M2和M3样品),典型特征是较低的Kd值和适中或者较高的k-1。  相似文献   

6.
利用水化学、氢氧同位素分析,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阐述了研究区水环境特征,为工程建设提供了参考依据。水化学、同位素分析表明,该区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水交替性弱;溶滤作用和蒸发作用对于该区地下水中各化学组分的形成有较大的贡献;大气降水和雪山融水为该区水体主要来源。以石英砾岩(P1)为界的双层含水系统,上部的风化裂隙水为就近的大气降水渗入补给,下部含水系统接受长距离运移的高山补给源补给。  相似文献   

7.
以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以下简称甘南黄河源区)TM遥感影像数据及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选用植被覆盖度、水源涵养重要性、土地利用格局、人口密度、农产品提供、动物产品提供等生态因子,用层次分析法(AHP)获得各因子权重,进行分析计算,将甘南黄河源区划分为城镇建设与生态农业经济区、沿黄河水源生态补给区、沿洮河农林生态经济区、畜牧业产品提供与生态旅游区、玛曲畜牧业产品提供区。通过对区域内在联系的分析,阐明不同区域的生态特征和生态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区域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从而为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区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依据,对甘南黄河源区区域保护、建设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运用灰色关联度和因子分析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吉林省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并提出相关的对策与建议,目的在于为四平市政府管理集体建设用地提供对策建议,以促进集体建设用地健康合理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果表明: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与各因素的关联度集中在0.273 2~0.664 9,最大差值Δmax=3.235 2,从业人口数、非农产业产值比例、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化水平等关联度比较大,而城镇人均居住面积相关程度极弱。最终得出四平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驱动力为经济发展水平、政策保障水平、农民发展需求和经济利益推动。  相似文献   

9.
东北老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东北老工业城市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力,该研究以东北老工业城市—四平市为研究区,借助GIS软件,应用核密度估计对四平市2009-2015年建设占用耕地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其驱动力进行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1)2009-2015年四平市建设用地扩张了65 90.75 hm~2,平均每年增长1 098.46 hm~2,其中76.56%为耕地转化而来;2)建设占用耕地空间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空间集聚程度可分为5个等级,沿城市中心、道路扩散分布,属多核心扩张。3)2009—2015年四平市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力分别是经济、社会、政策因素中的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工业企业发展、路网密度与项目开发因子,其中,产业结构、人民生活水平是主控因子,为主要驱动力。与已有众多相关研究存在较大差异的是城市化、人口因素对其建设占用耕地的驱动较小。老工业城市计划性的经济体制与产业结构不完善是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政策因素中,除路网密度、项目开发外,开发区的批准设立、行政区划的调整等也对四平市建设占用耕地具有驱动作用;应打破东北老工业城市——四平市体制性、机制性、结构性问题,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市场活力。调整四平市的产业结构及重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例,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科学规划,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定量研究黄土塬区村庄涝池对地下水的补给情况,为地下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测定长武黄土塬区村庄涝池和农田深剖面土壤湿度及土壤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计算村庄涝池对地下水的补给量。[结果] ①涝池深剖面土壤水分平均值为25.5%,大于农田深剖面土壤湿度(20.6%); ②涝池土壤水的δD值介于-117.83‰~-56.66‰之间,δ18O值介于-16.63‰~-7.72‰之间,农田土壤水的δD介于-81.76‰~-52.03‰之间,δ18O值介于-10.64‰~-6.35‰之间;与农田相比,涝池土壤水分受蒸发影响较小,同位素组成偏负,且变幅较大; ③涝池土壤水同位素剖面保留了较大降水事件的同位素信号,表明涝池水通过活塞流形式对地下水进行了补给,活塞流速度为0.26 m/d;在涝池集水区内,地下水年均潜在补给量为134 mm,占年降水量的23.1%。[结论] 黄土塬区涝池是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因此,应加强涝池保护、恢复和重建工作,确保该区地下水的持续补给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内蒙古河套灌区灌溉入渗对地下水的补给规律及补给系数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为准确估计内蒙河套灌区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量,采用试验研究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根据灌水前后地下水位变化和土壤含水率变化计算了灌溉水入渗补给地下水系数,并依据土壤水动力学原理,采用数值模拟验证,得到作物生育期灌溉补给地下水系数为0.15,秋浇灌溉补给地下水系数为0.3。河套灌区地下水位埋深相对较浅,通过灌水前后的土壤含水率变化情况和数值模拟结果显示,灌水2~4 d补给地下水量达到最大,8~10 d后即完成对地下水的入渗补给,不同灌水量灌溉水入渗规律基本一致,入渗补给量和入渗时间与灌溉水量直接相关。研究结果将为确定维持灌区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引水量阈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groundwater in springs is included in the program for monitoring of acidification in the province of Göteborg and Bohus, SW Sweden. Thirteen springs were selected for regular analysis approximately 3–4 times per year. They were chosen from a total amount of 34 springs previously investigated. Several factors connected to the character of the recharge area and spring site were used to select the most appropriate springs. The grain-siz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ternary sediments determine the aquifer conditions and reflect the acid sensitivity of the groundwater. Thus, field classification of various sediments has been used as a major criterion for the selection of suitable springs for intensive monitoring. Geographical representativity, as well as results from annual chemical analyses between 1990 and 1994, has been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估测地下水资源变化动态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识别,为策勒绿洲水资源管理及维护绿洲生态安全提供一定决策依据。[方法]分析策勒绿洲总用水需求,基于策勒河径流与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计算绿洲用水缺口;最后,通过绿洲长期地下水位监测资料分析地下水位随时间变化规律。[结果]综合考虑生态用水背景下,策勒绿洲年均用水缺口5.20×10~6~1.15×10~7 m^3,当利用策勒绿洲地下水补足绿洲用水差额时,地下水平均埋深年均下降0.27~0.60m,在非枯水年状态下策勒绿洲地下水补给相对充足使得地下水平均水位无明显变化,只在地下水水位时空分布上有所改变,如2008—2014年绿洲地下水平均埋深虽有较大幅度波动,但基本维持在21m上下。[结论]短期来看策勒绿洲地下水埋深变化处于安全范围内,但为了保证绿洲健康可持续发展,并维持地下水埋深的稳定,当前应投入财力到水资源使用的监督和管理中去,将建设农业节水设施作为长期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quality of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in an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karstic watershed strongly pressed by urban growth.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integrated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karstic environments on the quality of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using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techniques. Data from 18 physical, chemical, and microbiological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obtained throughout a hydrological year were analyzed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PCA) and cluster analysis. The PCA was carried out individually for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Our goal was to study the behavior of the water quality variables at each of these systems, as well as to infer the importance of these variables on the dynamics of the water resources in the region. Our results for surface water showed that the 18 original variables could be reduced to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which together accounted for 69%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data, whereas for groundwater, 70% of the total variation in the data was explained by five principal components.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impacts of anthropic activities on the water quality at the monitoring locations, the cluster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the ten sampling points. The analysis identified five clusters, two of which are formed by points with low contamination levels and three where the anthropic interference is noticeable.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specific contamination sources in many points, including in the groundwater, and highlight the natural vulnerability of the karstic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糊神经算法的区域地下水盐分动态预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讨前馈型人工神经网络BP-ANN(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和模糊神经NF(neuro-fuzzy)2种神经网络算法在区域地下水盐分动态预测中的应用过程与效果,首先通过经典统计分析确定区域地下水盐分动态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可用的模型输入因子组合,采用"试错法"确定神经网络模型的最优结构,进而开展地下水盐分中长期动态的有效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在长江河口寅阳和大兴地区以降水动态为单输入的NF(5-gbellmf-160)和以降水与内河水盐分动态为双输入的NF(4-gaussmf-100)为最优预测模型。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模型对地下水盐分动态的预测精度优于常规线性模型,其中,NF、BP-ANN、线性模型在寅阳测点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565、0.445、0.261,在大兴测点的预测相关系数分别为0.886、0.784、0.543。与BP-ANN、线性模型相比,基于模糊神经算法的NF模型具有更好的误差纠错和仿真能力,在寅阳和大兴测点的预测误差分别降低了30%以上和50%以上。相关研究结果在区域水盐动态科学预警研究领域有较好地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河套灌区永济灌域为研究对象,建立考虑冻融影响的分段式水均衡模型,预报12种井渠结合节水情景的地下水动态响应。结果表明:冻融期间气温对地下水埋深的影响在时间上滞后46.5 d,两者相关关系明显;地下水开发利用越多、秋浇采用黄河水的比例越小,节水规模越大,同时地下水位下降越明显。12种节水情景中,节水规模占现状引水量的5.7%~15.5%,全灌域平均地下水埋深增加0.05~0.24 m,井渠结合区地下水埋深增加0.16~0.38 m;灌域引黄水量与地下水埋深关系用二次函数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达到0.88以上;灌溉水利用效率的提高以及地下水位下降引起潜水蒸发的减小是井渠结合节水的实质。分析结果表明,考虑冻融影响的水均衡模型简单实用,可为中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开展井渠结合地下水响应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合理利用的方案分析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内蒙古河套灌区地下水位浅,合理利用地下水可以减少灌区引黄水量,保证黄河下游用水。根据灌区实际情况,制定了灌区地下水利用原则,提出了地下水插花开采形式,并计算了开采条件下的地下水补给量,分析了引黄水量、地下水开采量及地下水位的关系,在“三亩补一亩”的开采条件下,地下水开采量以1 100~1 500 m3/hm2为宜。地下水合理开采可缓解灌区水资源紧张局面,对河套灌区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下水资源是新疆淡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对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及超采问题,建立了新疆南疆地下水监测井遥测系统。遥测系统软件是基于GIS技术,在VB语言环境下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开发,充分体现空间查询和分析特点。系统对地下水位信息进行远程实时采集、分析与报警,为相关部门提供管理决策依据。系统的建立为GIS在地下水资源管理中应用提供了新的开发形式,系统的运行降低了水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水位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性得到保证,同时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高黎贡山隧道区不同水体水化学组成特征和同位素D1、8O3、H含量的基础上,利用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同位素分析方法,对地下水化学类型、成因、年龄和补给高程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