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Geo-CA与GIS在区域土壤侵蚀动态监测与模拟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态监测和模拟土壤侵蚀的发育及演化过程,对于区域水土保持与环境修复工作意义重大。以黄土丘陵区魏沟流域为例,基于遥感融合影像和GIS技术,采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其1998年和2004年的土壤侵蚀量,并分析了土壤侵蚀与其环境背景的空间关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与ArcView软件平台集成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拟了该流域2004年和2010年土壤侵蚀空间演化情形。结果表明:流域2004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242.5 t/(km2.a),1800~1900 m的海拔高程带、15~25°坡度带和南坡是发生土壤侵蚀的主要区域;经模拟,2010年总侵蚀面积为120.65 km2,侵蚀总量1.21×106t,土壤侵蚀状况总体上将有所减缓。  相似文献   

2.
新疆降水丰、旱特点及水资源的稳定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5个气象、水文站的25年资料计算,得到新疆年平均降水总量为2425亿立方米,仅占全国降水总量的4%,而面积则占1/6,北疆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总量为1150亿立方米,南疆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降水总量1275亿立方米。新疆丰年降水总量为2569亿立方米,枯年降水总量为2340亿立方米。新疆山区年平均降水总量2048亿立方米,占全疆降水总量的84%,平原年平均降水总量为381亿立方米,占全疆降水总量的16%。新疆山区降水变差系数明显小于平原地区,尤其是天山山区其值为0.1—0.2,这与我国南方雨水充沛地区相当。  相似文献   

3.
1990年我县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发生面积14.5万亩,其中发病程度达四级的8.1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55.9%,发病程度2~3级的6.4万亩,占总发生面积的44.1%,总平均减产损失15%,总计损失马铃薯3.3万吨(烂薯),折经济损失456.8万元。其大流行的原因:一、气象条件适宜,有利发病1990年6月下旬至7月底40天总降雨量289.8毫米,比近20年(1970~1989年)平均值多140.6毫米;雨日24天,比20年平均多4.5天;空气相对湿度76.2%,偏高平均值  相似文献   

4.
申继忠 《新农药》2005,(1):13-14
马耳他位于地中海中部的岛国,国土面积316平方公里,由5个岛屿组成,其中马耳他岛最大,面积246平方公里,多天然良港,第二大岛为戈佐岛,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39.5万人(2002年),主要是马耳他人,占总人口的90%,其余为阿拉伯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等。马耳他语和英语为官方语言。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年平均气温21.3度,最高气温40度,最低气温5度。年平均降水量560毫米。  相似文献   

5.
1.自然条件克里雅河源出昆仑山北麓,是塔里木盆地南缘较大的河流之一。流域面积7358平方公里,河流全长740公里,出山后中下游平原地段438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6.99亿立米,最大径流量10.76亿立米(1966年),最小径流量5.25亿立米(1979年),径流模数3.01立米/秒平方公里;径流深95毫米;侵蚀模数406.78吨/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含沙量4.68公斤/立米,输沙率111公斤/秒。河水pH为8.2,矿化度山口水文站0.51克/升,英巴克0.76克/升,米萨来1.38克/升。克里雅河属冰雪融水与降水混合补给类型,径流年际变化较小,Cv=0.17,水量较稳定,对农业利用有利。但年内季节分配极不均匀。春季占11.7%,夏季66.4%,秋季14.7%,冬季7.2%;洪水期7-8月,枯水期9-5月;1月份流量最小6.31立米/秒,  相似文献   

6.
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植物区系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晋西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的典型交错地带中阳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黄土丘陵区和土石山区的植物区系科、属、种的组成、属的分布类型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同时,对这两个区域的植物区系组成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分析。中阳县土石山地区,共计有种子植物64科,204属,354种。植物区系属的分布类型中,北温带分布类型最多,有87属,占总属数43%。黄土丘陵边缘区仅有种子植物134种,分属93属,42科;分别占中阳县土石山区的37.85%,45.59%,65.63%。从维持植物物种多样性的角度来讲,晋西土石山次生林区应该是重点保护的区域。同时,发现黄土丘陵区泛热带成分分布的多种灌木均自然分布在极端干旱的阳坡地段,这种区系的分布类型与生态适应性之间的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黄土丘陵区与土石山区交错地带天然次生植物区系特征的分析,对于深入研究该区域天然植被分布的空间异质性及其成因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
天山北坡阜康市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特征及防治重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性,研究土壤侵蚀分异特征对指导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文中以天山北坡阜康市为对象,通过综合评判法、空间叠置及地统计等方法,分析土壤侵蚀及主要影响因子空间分异特征,开展水土保持区域布局,划定重点防治范围与对象。结果如下:(1)土壤侵蚀及其影响因子空间分异明显,自然因素是产生土壤侵蚀区域分异的先决条件,人为活动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了土壤侵蚀区域分异。(2)区域内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轻度为主,北部沙漠区以中度风蚀为主,中部平原区为轻度风水复合侵蚀,南部山丘区以中度水蚀为主;土壤侵蚀面积占土地总面积75.35%。(3)划分了北部沙漠防风固沙-生态维护区、中部平原农田防护-人居环境维护区、南部山地水源涵养-生态维护区3个水土保持分区;确定了7片重点防治范围、2448.71km~2的重点防治面积。研究成果可为天山北坡水土流失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为新疆区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2001—2010年榆林市土壤侵蚀动态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侵蚀在水土保持和荒漠化防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区域水土资源的开发、保护及其利用中具有重要意义。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工具,采用格网技术、空间插值、空间分析、一元线性回归等技术,对栅格数据进行采样、重分类、空间统计分析,对榆林市连续10 a土壤侵蚀动态变化及其分布进行分析,并对其未来土壤侵蚀情况进行预测。研究表明:1 2001—2010年榆林市总体土壤侵蚀平均模数平稳,但在2003年和2009年出现跳跃性的拐点,2003年土壤侵蚀平均模数达到最小值,2009年土壤侵蚀平均模数达到最大值;2榆林市土壤侵蚀面积逐年增大,轻度和中度土壤侵蚀面积所占比例呈增大趋势,中度以上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21.68%,轻度土壤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37.91%;3工矿用地和能源开发区等土壤侵蚀较为严重;4未来几年,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府谷大部、神木中部、部分能源开发区及其周边和定边中部等地区。  相似文献   

9.
陕北黄土丘陵区窑洞侵蚀产沙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研究因在陕北黄土丘陵区建筑窑洞和塌窑而引发的土壤侵蚀问题,对窑洞的侵蚀产沙时间、空间进行分析,指出产沙主要来自建窑和塌窑时,产沙堆积空间主要位于窑洞院子前缘斜坡和坍塌窑洞的洞口坡地上;认为建窑和塌窑的土壤流失系数是不同的,并分别测算了各自的流失系数。  相似文献   

10.
黄土丘陵区县域尺度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黄土丘陵区安塞县为例,通过系统分析该区域降水特征、作物需水与水资源供应之间的矛盾,并以4~6月水资源供需临界期为主分析了农业用水矛盾,探讨了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潜力及相应的措施与途径。建议农业生产应以秋作物为主,采取避旱方式抵御干旱,与旱作农田雨水资源有效利用技术相配合,保证粮食安全;恢复、改善现有水利设施;发展并实施节水灌溉技术,适度发展灌溉地面积,集约经营灌区农业。这些都是目前黄土丘陵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气象要素是反映地球水热过程的关键因子,气象数据的准确获取对生态保护和农业生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黄土丘陵区是典型的丘陵沟壑区,地形严重影响气象要素的插值结果,制约了数据的准确性。为了获取黄土丘陵区的温度、降水的空间分布,探索地形变化对气象空间插值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专业气象插值软件ANUSPLIN以延河流域及周边2010—2021年105个气象站点逐日温度降雨资料为基础,引入25 m、90 m、1 km三个不同精度的数字高程模型作为协变量进行插值,从而获得黄土丘陵区温度降水栅格数据以揭示该地区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评估ANUSPLIN插值方法是否能在黄土丘陵区较好的适用。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东部延长地区温度较高、西部温度较低;降雨量空间插值显示中部与西北部较低,东部较高,温度降雨皆符合以往气象站数据规律,ANUSPLIN模型对黄土丘陵沟壑区温度降雨空间插值有较好的适应性。(2)在三种不同的分辨率DEM模拟场景下,温度插值精度排序为:25 m>90 m>1 km;降雨插值精度排序为:90 m>25 m>1 km。本研究的结果为丘陵区气象分布和插值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科尔沁沙地乌兰敖都地区降水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科尔沁沙地西部乌兰敖都地区 2 1年的降水特点和降水趋势。年平均降水量为 31 1 .4mm ,降水集中在 5 - 9月份。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 70 .1 % ,年平均降水日数约 76天。≥ 5 .0mm、≥ 1 0 .0mm的降雨日数全部集中于 3— 1 0月份。历年最长连续降水日数多发生于夏季 ,占 85 %。相对于年平均降水量 31 0mm而言 ,本地正常降水年份占 43%。异常降水年份占 5 7%。最长干旱持续期出现在冬春两季 ,约占 80 %。 2 1年平均降水量波动较大 ,并存在总体下降的趋势 ,可能与 1 999- 2 0 0 2年的年降雨量低于多年平均降雨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哈希勒根51号冰川位于新疆奎屯市以南的天山依连哈比尔尕山北坡,即奎屯河上游支流哈希勒根河源区。继1998年对冰川末端和运动速度的首次观测之后,相继开展了多次重复测量,完成了冰川面积测量和首次雷达厚度测量。结合冰川实测资料和已有相关研究,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964-2006年哈希勒根51号冰川面积共减小了0.123 km2,年平均退缩率约为0.19%,相比低于天山地区的整体水平(0.31%)。冰川末端累计退缩84.51 m,年平均退缩率为2.01 m。对于冰川运动速度,1999-2006年整体偏低,各流速点的年际变化较小,且略微有下降的趋势;7 a间物质平衡年际变化较小,整体表现出沿海拔高度增加而增加的趋势。1964-2010年冰川厚度减薄了约10 m,年均变化率约为0.22 m。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相比,整体消融趋势稍弱。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中国马铃薯晚疫病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的发生演变特征及防控情况,基于2008—2017年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中国农业统计资料》《全国植保专业统计资料》及全国马铃薯品种分布等数据,对全国及各马铃薯产区晚疫病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综合量化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在我国连年发生,年平均发生面积约197.47万hm2,占马铃薯总种植面积的40.66%;晚疫病造成马铃薯年平均产量损失占所有病害所致产量损失的63.54%,远高于其他病害,损失巨大;在我国马铃薯4大产区中,马铃薯晚疫病在北方一作区的年平均发生面积最大,约73.44万hm2,而在西南混作区造成的年平均产量损失最高,约14.29万t;晚疫病发生与马铃薯种植区域的重心在空间上呈现相似的迁移趋势;以费乌瑞它为代表的高感晚疫病品种在全国大面积种植,但近年来部分抗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正在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面积大幅度提升,但仍太过依赖化学防治,应加大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总面积为45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47%,其中沙漠与沙漠化的土地面积为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我国的西北属于干旱地区,这里的年平均降雨量小于2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只有0.15,而且蒸发量大于降雨量。这些广阔的土地资源如何开发和利用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防止现有的土地继续沙漠化。为此,人们用传统的办法诸如:种草、植树、兴修水利等等,生物手段和工程手段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16.
新疆北部黄土矿物成分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疆北部黄土主要分布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界山西麓、伊犁盆地、塔城盆地及博尔塔拉谷地。天山北麓黄土,形成南北宽约50公里。大致呈北西西一南东东方向延伸黄土带。黄土带高程在950—2400米之间,主要出露在河谷高阶地、低山和丘陵区,并复盖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黄土厚度一般变化在数米至30米之间,最厚可达50米。如沙湾县鹿角湾黄土系由五层黄土(自上而下记为L_0、L_1、L_2、L_3、L_4)和四层古土壤(自上而下记为S_0、S_1、S_2、S_3)组成,其中S_0为埋藏黑垆土型古土壤,~(14)C年龄为2874±70年。S_1S_2和S_3属褐土型古土壤。L_2黄土底部的热释光龄为77,000±600年。据此,可分别与黄河中游不同时代黄土对比:L_0S_0相当于全新世黄土,L_2相当马兰黄土,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2、2002、2008年三个时相TM数字遥感影像和1:10万地形图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冰川面积,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地区冰川变化问题。结果表明:各拉丹东地区总冰川面积自1992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面积由1992年的931.59km2减少至2002年的927.66km2,至2008年时缩减至915.13km2。1992~2008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6.46km2,年平均递减约1.03km2,总面积减少约1.77%。2002-2008年总面积下降约1.35%,约为1969-2000年的31a间冰川消融面积的80%,表明近二十年青藏高原腹地冰川退缩速率明显加快。进一步分析发现,面积较小的冰川其消融或退缩速度更快,面积较大的则相对较为缓慢。在总体退缩趋势下,2号冰川末端部分地区2002年出现了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表现为:退缩-短暂前进-退缩。对影响冰川变化气候因子分析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升温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冰川加速消融的根本原因,气候显著变暖冰川明显退缩。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陕北黄土丘陵区梨枣的抗旱性与耐旱能力,以大规格盆栽梨枣(Ziziphus jujuba Mill.cv.Lizao)2年生苗木为试验材料,在连续不供水情况下研究了梨枣的萎蔫到致死过程。依据干旱缺水后枣树生长衰退过程中的特征将枣树萎蔫致死分为:暂时萎蔫、初始萎蔫、表征永久萎蔫及耐旱致死四个阶段。结果表明:梨枣的初始萎蔫系数在2.017%~3.054%之间,平均为2.494%;表征永久萎蔫系数在1.199%~1.998%之间,平均为1.489%,永久萎蔫系数在1.250%~1.489%之间;耐旱致死点为1.250%,致死时间为135±11 d。试验结果证明枣树是一种十分抗旱的树种,在半干旱黄土丘陵区枣树不会出现干旱致死。  相似文献   

19.
<正> 黄土高原及其毗邻地区包括以晋、陕、甘为主体的黄土高原,面积约35.85万平方公里,及其周围与之有关联的黄土分布区,范围大致是阴山以南、秦岭以北、太行山以西及日月山和贺兰山以东的地域。两者合计面积为62.38万平方公里。在那里,水土流失、风沙危害、干旱缺水以及洪涝和盐碱是共同存在的、长期困扰着人们的严重环境问题,不仅阻碍着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给其他地区,如华北平原造成危害。关于本区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防治等问题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本文拟就此进行探讨,以求教于前辈和同行。  相似文献   

20.
以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土石山区退耕坡地、宜林荒山为试验区,以植被恢复效果为依据,研究了几种技术措施在宁夏南部地区的适用性。结果证明,与任垦任牧相比,自然封禁或人工造林3年后,植物种类分别增加13个、4.75个,增加百分比达到76%~126.8%;植被盖度增加49.8%~14.9%;基质(下垫面)有机质、全量养分、速效养分、0~20cm土层粉粒百分比分别较对照提高8.2g/kg、0.79g/kg、5.8mg/kg、6.54%;减流56.9%~91.5%,减沙61.3%~94.7%;自然封禁区草被盖度、高度、单位面积鲜草产量、干草产量分别增加14.9%、16.5%、38.1%、38.3%;人工造林区辽东栎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年平均增长量分别为88.3%、87.9%、89%。可见,自然封禁和人工造林都是宁南植被恢复的好方法,两种措施相对比,人工造林区>自然封禁区,退耕坡地>宜林荒山地;建议在有条件的地区尽量多采用人工造林方法,并尽可能选用辽东栎作为乔层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