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东祁连山杜鹃属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东祁连山杜鹃灌丛中杜鹃属植物光合作用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4种杜鹃的净光合速率较低,头花杜鹃、百里香杜鹃、烈香杜鹃和陇蜀杜鹃在7月分别为5.06、6.13、7.23、7.44 m mol CO2 m-2穝-1,在10月分别为-0.12、0.032、-0.063、1.218 m mol CO2 m-2穝-1。前3种杜鹃的净光合速率与光通量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36 4、0.850 1、0.817 8),陇蜀杜鹃则相关性不显著。头花杜鹃和百里香杜鹃的净光合速率在光通量密度达到1 000 m mol m-2穝-1时开始下降,而烈香杜鹃和陇蜀杜鹃则在达到1 400 m mol m-2穝-1时开始下降。4种杜鹃在13 : 00~14 : 00发生光合午休现象。  相似文献   

2.
东祁连山高寒灌丛植被类型与分布特征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对东祁连山金强河地区的高寒灌丛的植被类型,群落结构特征,种类组成,外貌特点,生态地理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本地区的高寒灌丛有头杜鹃-百里香杜鹃灌丛,青海杜鹃灌丛,杯腺柳灌丛,金露梅灌丛,鲜黄上檗灌丛,短叶锦鸡儿灌丛,窄叶鲜木灌丛和藏沙棘灌丛8类,指出坡向,坡度和海拔是限帛本地区高寒灌丛群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长白山牛皮杜鹃种群构件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灰色关联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海拔区内牛皮杜鹃种群构件的观察与测定,对其与土壤因子之间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以便获得更多关于牛皮杜鹃种群对土壤因子的生态适应性信息,从而揭示其生长及分布的相对稳定机理。结果表明:低海拔区牛皮杜鹃地径、株高、平均冠幅、株数、主茎节数、主茎节间长均最高,中海拔区牛皮杜鹃种群株高、平均冠幅、株数、主茎节数、主茎节间长具有较高变异性,变异系数分别为13.523%、19.850%、4.060%、20.282%、24.503%;低海拔区群落内土壤的养分贮量较中海拔区、高海拔区高;研究的9个土壤因子与各构件影响的灰色关联度基本在0.300 0以上,不同生长性状受不同土壤因子的控制,土壤全磷、全钾、有效磷、速效钾、全氮质量分数与各性状间的关联度均较高,是影响牛皮杜鹃种群分布和生长发育相对重要的土壤因子。  相似文献   

4.
陇蜀杜鹃是大板山区常绿灌木或小乔木,也是园林绿化树种。根据长期的育苗实践经验,结合陇蜀杜鹃的生物学特性,介绍了陇蜀杜鹃种子采集、种子处理、整地、作床、苗期管理等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烈香杜鹃嫩茎段腋芽丛生芽诱导和植株再生体系,为烈香杜鹃工厂化育苗奠定技术基础。【方法】以烈香杜鹃嫩茎为外植体,应用均匀设计法对影响烈香杜鹃腋芽丛生芽诱导和生根的各主要植物生长调节剂及其水平的作用进行探讨。【结果】适宜的烈香杜鹃嫩茎段腋芽丛生芽诱导培养基为:1/2 DR+TDZ 2.80 mg/L+IAA 0.01 mg/L+GA3 1.85 mg/L,诱导率为99.8%;生根培养基为:1/2 DR+IAA 0.07 mg/L+NAA 0.02 mg/L,生根率达99.7%。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GA3 2.00 mg/L,再生植株茎节在35 d的培养周期内,每段增殖倍数平均达5以上,植株再生率为97.0%。再生植株炼苗移培后成活率达95.0%以上。【结论】建立了烈香杜鹃嫩茎段腋芽丛生芽植株再生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缨杜鹃与映山红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探讨杜鹃花属两种植物光合特性及其影响因子,为野生杜鹃资源的人工繁育和栽培提供重要参考。以贵州人工培育的马缨杜鹃和映山红2年生实生苗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了植株叶片光合——光响应曲线及光合参数日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两种杜鹃均对弱光区有较好的适应性且表观量子效率(α)均较低。而马缨杜鹃最大净光合速率(P_(max))显著高于映山红,且对中等光强也有较好的适应性;马缨杜鹃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因气孔限制为"双峰"曲线而映山红为单峰曲线。中午时段,两种杜鹃均能通过提高蒸腾作用(T_r)来应对高温环境;叶片气孔导度(G_s)是影响两种杜鹃Pn的主要因素,而环境因子中空气温度(T_(air))对两种杜鹃P_n影响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烈香杜鹃精油和牛尾蒿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的生物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浸叶法和点滴法测定烈香杜鹃(Rhododendrom anthopogonoides Maxim)、牛尾蒿(Artemisa dubia Wall. ex Bess)植物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Gynaephora menyuanensis)(鳞翅目Lepidoptera: 毒蛾科Lymantriidae )6龄幼虫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烈香杜鹃和牛尾蒿植物精油对幼虫具有很强的胃毒、触杀活性和拒食作用,以及生长抑制作用.烈香杜鹃精油对门源草原毛虫幼虫的生物活性高于牛尾蒿精油.  相似文献   

8.
高山杜鹃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野生杜鹃资源,观赏价值极高.在中热胁迫试验基地(海拔900 m)和高热胁迫试验基地(海拔500 m)对4种高山杜鹃进行低山引种栽培及田间抗热剂喷施试验,通过记录低山引种高山杜鹃花期、枝条的生长变化以及不同抗热剂处理下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研究低山引种对高山杜鹃生活周期的改变,筛选出适宜的抗热剂...  相似文献   

9.
牛皮杜鹃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主要杜鹃品种花卉,其本身具有着极高的基因多样性,在长白山地区随着海拔的增高,牛皮杜鹃的形状也会发展一定的转变。文章即是对牛皮杜鹃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基因表达差异的研究,通过形态解剖的方式了解不同环境下牛皮杜鹃所产生的适应性和变化,并利用m RNA显示技术,对不同海拔下牛皮杜鹃基因表达的差异进行分析,以期能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延长贵州省百里杜鹃国家森林公园的花期,选择观赏价值高的不同花期高山杜鹃进行了配置和移栽适应性研究,多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糙叶杜鹃(Rhododendron scabrifolium Franch)、锈叶杜鹃(R.siderophyllum Franch)2个早花杜鹃种移栽成活率分别为41.4%、76.8%;长蕊杜鹃(R.stamineum Franch.var.stamineum)、九龙山杜鹃(R.jiulongshanense Xiang Chen et Jiayong Huang)、百合花杜鹃(R.liliiflorumLevl)、羊踯躅[R.molle(Blum)G.Don]、大白杜鹃(R.decorum Franch)、桃叶杜鹃(R.annae Franch)6个晚花杜鹃种的移栽成活率依次为100%、100%、100%、98.0%、95.7%、90.9%。早晚花配置是延长"百里杜鹃"景区花期的实用技术,通过合理配置及成功移栽,可以将"百里杜鹃"景区花期提前10~15 d或延长约70d。在移栽技术上,土壤肥力对杜鹃的成活和初期生长影响不明显,关键是湿度。  相似文献   

11.
在对祁连山北坡中段分布的祁连圆柏群落进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群落学特征。结果表明,祁连圆柏群落中共调查到种子植物18科35属44种,祁连圆柏群落的植物区系古老,温带性分布的科、属占绝对优势,从属的地理分布类型来看,具有明显的温带性质,属于北温带分布类型。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无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等层间植物,祁连圆柏是乔木层的单优势种,灌木及草本层的优势种分别是银露梅和矮生嵩草。在不同海拔高度样地中,高海拔样地上祁连圆柏幼苗和幼树较多,而低海拔样地牲畜适口性差的草本较多,这主要与海拔高度不同导致人为干扰强度差异有关。种群径级结构分析表明,祁连圆柏种群呈倒金字塔形,种群中成年个体占有较大比重,幼树和幼苗稀缺,总体上呈衰退趋势,应加以保护,对祁连圆柏及其群落的保护应采取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田晓萍      南忠仁  陈鹏    占玉芳    钱万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23,38(3):18-23
以祁连山中段不同海拔高度(2 600~3 400 m)祁连圆柏天然更新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典型样地调查,采用点格局法分析其种群结构及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祁连山祁连圆柏天然更新幼苗数量稀少且不能正常发育生长,在1 m2样方尺度上,幼苗密度最大为1.53±1.00株·m-2,祁连圆柏幼苗高度主要集中Ⅰ、Ⅱ级(0.5~20 cm),高度大于50 cm的幼苗数量严重不足甚至缺失,种群结构不稳定,处于衰退状态。2)祁连圆柏幼苗数量随着海拔升高先增大后减少,在海拔3 100 m和3 200 m样地内幼苗生长状况较好,较低海拔和较高海拔幼苗生长状况较差。3)在0~10 m空间尺度下,祁连山祁连圆柏幼苗以聚集分布为主要特征,只是在个别尺度下呈随机分布,这是祁连山祁连圆柏种群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在祁连山浅山区退化林分生态修复中,植被配置格局应以集群配置为主。研究结果可为揭示祁连圆柏种群天然更新障碍机制及祁连山林区特别是阳坡的植被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珍稀濒危植物裸果木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甘肃金塔县裸果木群落物种多样性,为就地保护这一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和保护金塔县生物多样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样方调查法对金塔县境内的裸果木群落进行调查,采用各群落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R0、R1)、Simpson物种多样性指数(D)、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分析了6个样地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并对致危因子和保护对策进行了探讨。[结果]裸果木群落结构较为简单,仅分布种子植物15种,隶属11科15属;区系成分简单,温带性质的属占总属数的91.67%;生活型以地上芽和地面芽植物为主(93.33%),一年生植物(6.67%)很少;裸果木群落垂直结构不明显;裸果木群落的丰富度指数(R1)、Shannon-Weiner物种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E)表现出基本一致的变化趋势;6个样地中,样地5的物种多样性程度最高,样地1次之,样地2最小,多样性程度最低。[结论]6个样地的物种多样性排序为样地5>样地1>样地3>样地4>样地6>样地2;回归分析表明多样性指数与海拔、经度和纬度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裸果木群落植物多样性指数的大小受立地生境和人为活动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兰科加  童丽  王津慧  徐达宇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877-8877,8884
[目的]探讨不同条件下藏药材吉子思保种子的萌发情况。[方法]选用吉子思保野生种和驯化种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野生种及驯化种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并考察不同处理方法的催芽作用。[结果]驯化后的吉子思保种子的饱满程度、发芽率优于野生种子。驯化吉子思保种子在15℃条件下发芽率最高,为77.67%;赤霉素液浸种对种子的催芽时间优于清水对照组;低温积层4个月对种子的催芽作用最优。[结论]采用驯化吉子思保种子,利用赤霉素液浸种,低温积层4个月,开展吉子思保种植有助于推动藏药产业化生产,满足市场对藏药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分析广西猫儿山不同海拔常绿和落叶树种的光合作用-氮关系,探讨光合氮利用效率(PNUE)是否受到叶片习性和海拔的影响。落叶树种的PNUE都显著高于常绿树种,这与前者有较低的比叶重(LMA)和较高的单位叶重光合速率(Amass)、氮含量和气孔导度(gs)有密切关系。高海拔树种的PNUE显著低于中低海拔树种的PNUE,这与前者较高的LMA和较低的Amassgs相关。PNUE和相关的叶片特征的主成分分析表明常绿-落叶树种和低海拔-中海拔-高海拔树种的分布是一个自然过渡的过程。此外,PNUE与土壤碳:氮比没有显著相关性,但与年均温正相关,这表明温度气候是调节PNUE沿海拔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因此,这种叶片习性和温度气候调节的PNUE变化可能是调节猫儿山常绿树种沿海拔形成双峰分布的一种机制。  相似文献   

16.
对2017-2019年化龙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鳞翅目昆虫资源进行了详细调查,并分析不同海拔对鳞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化龙山有鳞翅目昆虫35科232属341种,其中尺蛾科、夜蛾科和蛱蝶科种类最为丰富。此外,鳞翅目昆虫在化龙山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变化呈现“驼峰型”模式,即在中海拔(1 500 m)的物种数量、标本数量、辛普森指数(D)以及香农-维纳指数(H′)都达为最大值,分别为189、2114、0.875和2.175,而在低海拔(1 000 m)和高海拔(2 000 m和2 500 m)区域的物种丰富度则较低,分析认为这可能是植被分布、温度条件以及人为活动等因素造成。  相似文献   

17.
石羊河下游裸果木群落生态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重要值、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对石羊河下游裸果木群落生态位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石羊河下游裸果木群落对资源的利用状况,揭示裸果木群落的结构和稳定性,以期明确裸果木群落各物种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性及种间关系,为裸果木群落的保护、恢复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 裸果木群落30个物种隶属13科28属。在裸果木群落中,裸果木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都明显高于群落中其他物种,为群落优势种,但裸果木群落极不稳定。2) 在整个群落中生态位宽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裸果木、灌木亚菊、沙生针茅、猫头刺、泡泡刺、刺旋花、刺沙蓬、红砂等,在植物群落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3) 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与裸果木生态位重叠度成正比,生态位宽度和与裸果木生态位重叠度较大的物种有沙生针茅、灌木亚菊、猫头刺、泡泡刺、刺旋花等。4) 裸果木群落中其它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总体偏低,只有个别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较大。  相似文献   

18.
伊犁不同类型野生杏花期冻害及座果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为探明影响野生杏花期冻害率、败育率和座果率高低的因素,对伊犁不同地区(四个县)及不同类型的野生杏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冻害率在4个不同纬度地区间有显著差异。位于较低纬度的新源县冻害率最高(达57%),位于较高纬度的巩留县冻害率最低(仅4.4%),败育率则是巩留县最高,与其他地区间差异极显著;(2)海拔高度为1300 m时的冻害率为21.4%,而其他高于或低于海拔1300 m的地区则都显著高于1300m处的冻害率,败育率在较低海拔(900 m)地区显著低于其他各海拔高度地区;(3)野生甜仁杏的冻害率显著低于野生苦仁杏,且其败育率也低于野生苦仁杏。座果率则是野生甜仁杏显著高于野生苦仁杏。综合分析得出野生杏花期受冻程度与纬度、海拔高度和杏树的类型有关,败育率和座果率则与纬度和海拔没有必然的相关性,而与其类型有关。野生甜仁杏的抗冻性较野生苦仁杏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