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随着沿海开发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已经成为江苏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在高质量发展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要求下,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仍然面临区域经济不平衡问题突出、资源环境保护形势严峻、海洋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产业趋同现象严重等挑战。江苏沿海地区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必须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促进均衡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生态发展;优化海洋经济产业结构,推进海洋经济;科学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实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朱治国  史常亮  张冠坤  裴阳朔  张大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272-16273,16276
江苏省产业结构经历实现了"二一三"向"三二一"的转变。然而,这一以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模式的有效性以及产业结构格局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还有待研究。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判别产业结构因素在江苏省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性,指出江苏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因素并不是主导力量;在三次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中,第一产业贡献最大,第二产业贡献其次,第三产业贡献最小,其中房地产业对江苏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金融业和建筑业相对较小,工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发展。江苏省的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以充分发挥工业对江苏省发展的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国家或地方都重视产业结构调整,因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使国民经济更加长久、更加健康、可持续化发展。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彻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农村转型发展势在必行。该研究力图揭示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转型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分析我国区域产业结构与农村转型发展的现状;其二,论述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变化历程和农村发展现状及其出路;其三,以芜湖市为例探讨芜湖市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和农村转型发展状况;最后,定量分析芜湖市产业结构对农村转型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协调区域产业结构与农村转型发展两者之间关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农技服务》2017,(20):134-135
三门峡市地处豫西山区,是河南省最大风电产业基地。开发利用风电,是该市加快能源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需要。文章从该市自然地理、气象条件、周边环境等角度分析了当地开发建设风电的可行性;并就气象部门如何全力配合三门峡风电发展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通过对新建区域自动气象站、测风塔等风资料做进一步分析研究,力争开发更多风电资源的气象工作新思路,旨在为三门峡市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多做贡献。  相似文献   

5.
根据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单元2002—2011年人口与GDP统计数据,计算了县域经济体的基尼系数、变异系数以及泰尔指数,定量分析了研究时段江苏沿海县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时空演化趋势。结果表明,沿海县域的产业结构特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江苏沿海12个县域经济整体经济发展差距经历了先增后减的过程,2009年后各县市之间以及各地级市之间的差距普遍减小;随着时间的推移,南通、盐城、连云港内部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地级市内部县域产业结构亦具有一致性,反映了产业结构对于县域经济的影响;三次产业增长率呈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推移的产业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发展出的一种新型业态,其发展促进了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围绕江苏休闲农业的发展探究其对江苏区域经济的驱动效应,文章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对驱动效应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表明休闲农业对江苏区域经济的促进是明显的。休闲农业收入每增长1%,江苏生产总值增长0.27百分点.为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对江苏区域经济的驱动效应,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使用1952~2012年间江苏省的经济数据,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多重协整检验方法、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江苏经济发展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产业结构变迁与实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破坏均衡的内在机制,即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产值结构的冲击对经济增长存在一种负向纠正的均衡机制,因此,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对江苏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技术产业作为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具备高创新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其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区域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发挥着巨大推动作用。基于区域要素禀赋、区域需求结构、区域间经济联系和区域产业政策四个维度探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驱动因素,研究高技术产业作用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机理,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结构从"投资驱动"、"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战略转变,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帅英  刘彦慈  岳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5):9368-9370
通过对保定市产业结构现状分析,运用结构偏离度方法研究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测算保定市农业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灰色关联系数,分析了农业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驻保高校是促进保定区域经济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深层次的动力,农业高等教育的类型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学科结构能促进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人才结构的发展,基于此提出了合理发展高等农业教育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9):154-157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推进新时期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然举措。基于2003~2012年的统计数据,分析成绵乐发展带产业结构演变的总体特征,采用偏离份额模型(SSM)讨论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差异格局。结果表明,成绵乐发展带产业结构变化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成绵乐发展带产业结构演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竞争力偏离分量和结构偏离分量均为正;竞争力偏离份额为负,结构偏离为正。成绵乐发展带各市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明显。最后,就如何充分释放成绵乐发展带发展潜力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杨国华  鲍丽芳  韩世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832-12833
在阐述了宁夏地区风能资源和风电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风电开发对宁夏区域独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并对宁夏的风电开发提出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12.
基于作物生态足迹的江苏省市域种植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江苏省各地市种植业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为研究对象,采用作物生态足迹模型和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计算并分析2014年江苏省13个地市的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情况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总体上看,江苏省种植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各地市种植业都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具体表现为:作物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盈余均表现为由苏北向苏中、苏南递减的趋势;各地市的作物生态可持续指数都大于0.5,其区域差异为苏南地区好于苏中和苏北地区,苏南的无锡、常州、苏州、镇江和苏北的宿迁的种植业处于强可持续性状态,其余地市处于弱可持续性状态。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基本情况、农业电子商务的投入、应用、效益和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对江苏省具有代表性的农业电子商务主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调查,描述了江苏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整体面貌;同时对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进行了区域对比。  相似文献   

14.
为全面了解江苏区域农业发展情况,正确认识农业发展现状。选取2005—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面板数据,采用DEA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业生产效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均提高的主要原因是技术进步;同时,江苏各区域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北和苏中,其中,苏南地区优势明显,苏中与苏北地区的差距较小。  相似文献   

15.
江苏省水稻生产30年地域格局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佴军  张洪程  陆建飞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6):3446-3452
【目的】分析江苏省1980—2009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的变化及影响因素,探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对江苏省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影响,为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80—2009年的统计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区域差异的研究方法,探讨江苏省近30年水稻生产地域格局变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近3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变化区域差异明显,苏南地区快速减少,苏中地区略有减少,苏北地区快速增加;水稻单产区域差异减小,苏南地区水稻单产优势逐步削弱,苏中地区成为当前江苏省水稻生产的单产优势地区,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苏中地区的单产差距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水稻总产在江苏省的比重不断下降,苏北地区在全省水稻生产中的比重明显上升。【结论】种植结构调整和耕地面积变化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其中种植结构调整是主导因素;水稻单产的区域变化是耕地质量变化、气象因子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苏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导致了该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下降和单产优势的削弱,促使江苏省水稻生产的重心由苏南地区逐步转移到苏北地区。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分析了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涵和构成的基础上,构建了江苏省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基础支撑体系、稳定发展体系和管理调节体系3大方面共36项指标。利用相应的数据对江苏省1990、1995、2000和2001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分项评价、综合评价和协调评价。结果表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各项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评价的结果也指出,江苏省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建设还需要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缩小地区和城乡差异,充分发挥科教优势等。  相似文献   

17.
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基于探索性数据分析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方法,分4个时期定量探究2003~2014年江苏省人均GDP空间分异的空间集聚程度和时空演变特征,讨论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总产值、人口密度和常住人口与江苏省人均GDP的空间相关关系,以此为依据剖析江苏省的人均GDP空间组织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GDP在空间上表现出较强的集聚性,空间布局异质性较强、差异性显著;4个驱动因素对人均GDP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常住人口、人口密度、工业总产值、固定生产总值。其中,常住人口与人口密度对江苏省人均GDP的影响作用较大,影响强度由北部向南部城市逐渐递增。江苏省未来的发展政策应当加强区域合作,积极推进南北产业转移,整合各种区域要素和空间结构,力争实现区域经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以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为研究对象,收集2003~2008年相关影响因素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以便了解江苏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现状,为更好地指导和规划区域图书馆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陈华  孙会 《安徽农业科学》2011,(10):6265-6267
以苏北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线性加权模型和离差系数法,对1997~2008年苏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研究,以期为当地因地制宜地制定协调发展分类指导政策提供依据,也期望对其他沿海地区区域问题的解决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