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宜优99是四川省眉山市裕丰种业有限公司育种研究院用不育系宜香1A与恢复系R99-E37配组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品种,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2009年龙海市良种场引进示范种植,介绍了宜优99在龙海市良种场示范种植表现及抛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不育系一期父本繁殖配套技术ThetechniquesforCMSlinemultiplicationbythemale-parentsingle-seedingmethod苏荣理(福建省大田县良种场366101)我场是福建省不育系原种繁殖基地,从19...  相似文献   

3.
福建省良种场大部分建场于50、60年代,全省67个良种场,土地面积3064-5hm2,耕地面积1051hm2,规模小,在计划经济年代,实行以粮为纲,吃大锅饭,经济效益低。改革开放后,先后实行了“财务包干”、“兴办家庭农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及“四到户,两自理”等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不断调整了产业结构,给良种场经济发展带来了较大的活力。1986年到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6%。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许多场实行的“年初定合同,年终收租金”的承包责任制做法,已不…  相似文献   

4.
水稻三系不同提纯方法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三系不同提纯方法浅析周天理,郑秀萍,张轼,张功宙(福建省农科院稻麦所福州350019)(福建省种子公司福州350003)林庆伟,苏容理(福建省大田县良种场)籼型杂交水稻是我国的一项在国内外具有重大意义的农业科技成果。1964年袁隆平首先提出了水稻...  相似文献   

5.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综合防治Integratedcontrolofbacterialleafstreakinrice谢立平(福建省建瓯市良种场353100)近年来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呈上升趋势。本人从多年防治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不仅有效...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杂交水稻珍汕97A、V20A两个不育系的繁殖单产一般在100~125公斤,要想达到150~200公斤水平难度较大。几年来,大田县良种场在不育系的繁殖实践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研究出一整套技术并逐步规范化,使不育系的繁殖产量大幅度提高。1990年该场繁殖不育系142亩,平均每亩产量150公斤,最高亩产超过225公斤,成为全省不育系繁殖平均单产最高的良种场。该场对珍汕97A和V20 A的高产繁殖,主要抓住了以下几条措施。一、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繁、种季节大田县良种场地处海拔500多米的山  相似文献   

7.
京福1A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稻麦研究所用V20B×D297B通过多代选择育成京福1B,然后用博白A作母本,经过多代成对回交,育成京福1A重穗型不育系。该不育系具有育性稳定、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穗大粒多、配合力强、繁、制种产量高等特性。2002年7月通过省级技术鉴定。2004年福建省大田县良种场引进该不育系进行试繁,繁殖面积为31668m2,实收产量12565kg,平均单产2645kg/667m2。1 京福1A特征特性11 主要农艺性状京福1A属重穗型不育系,在福建省大田县良种场4月25日播种,7月3日抽穗,播始历期69d。一般株高712cm,株型紧凑,秆硬抗倒;叶片直…  相似文献   

8.
Ⅱ优3301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用Ⅱ-32A与恢复系闽优3301育成的高产、优质、抗稻瘟病的中籼杂交稻新组合。2007、2008年武夷山市良种场和武夷山市农科所引进,在武夷山市示范种植,表现产量高,稳产性好,米质优,生育期适中。2008年3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相似文献   

9.
福伊A是福建省稻麦所通过杂交育种育成保持系,进而改造而成的野败不育系。具有百性稳定,开花习性好,异交率高,配合力强,高抗稻瘟病等优良特点。大田县良种场于1996年引进试种,并通过分期播种观察其特征特性,为福伊A繁殖和制种提供参考。1福伊A不育系的特点1.1育性...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东至茶树良种繁殖示范场是农业部、安徽省农业厅和东至县1988年合资兴办的茶树良种场,其主要任务是繁殖适制各种茶类的无性系茶树良种种苗。东至茶树良种场的前身是一个劳改茶场,有生产茶园4000多亩,所栽茶树多为有性群体种。改为良种场后,  相似文献   

11.
Ⅱ优航1号系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用不育系Ⅱ-32A与自育的恢复系“航1号”配组而成的晚籼三系杂交稻新组合。并于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建阳市马伏良种场2002年引进试种。2003年在马伏营口镇等地扩大示范种植,表现高产、米质优、抗性好、生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产茶历史悠久,但无性系茶树品种的栽培比例与产茶大国的地位却很不相称,这已成了制约中国茶叶品质全面提升及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云南省普洱茶树良种场的实践出发,就良种场如何建立良种繁育机制、引进高效育苗技术以加快良种推广速度谈些体会。  相似文献   

13.
我国棉花良种繁育体制改革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两种良种繁育技术路线的分析比较提出,“育供、场繁”棉花良种繁育新体制。基本内容包括:育种家承担原种生产、保存和向良种场提供原种的任务,各级良种场从育种家手里取得高纯度原种,以保纯防杂为宗旨,只作高倍扩大繁殖,不再进行系圃选择,每年实行以去杂去劣为主体的中喷花混选良种繁育方法。此法科学简便,省工省时,原种生产量大,可使新品种尽快在生产上发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福优77是福建省稻麦研究所选配的高抗稻瘟病,米质较好的早熟杂交水稻组合。1998年秋季,福建省种子公司委托龙海市种子公司制种20多hm2,龙海市良种场做为制种主要基地,不仅克服了福优77制种种子裂颖严重,以及黑粉病发病率高、发芽率偏低的弱点,还有667hm2取得单产300t/hm2以上的好收成,且发芽率普遍在90%以上。现将福优77秋季制种主要技术介绍如下:1 秋季制种是提高种子质量的关键配制福优77的不育系福伊A育性稳定,可在龙海进行秋季制种。龙海秋季制种抽穗扬花期和成熟期气温和相对湿度较…  相似文献   

15.
国稻6号机插栽培表现及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稻6号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通过分子标记辅助育种选育而成的优质三系超级稻组合,采用常规移栽法种植,综合性状表现优异。为适应机插栽培需求,2008年在中国水稻研究所专家的指导下,笔者在临安市於潜良种场、藻溪九里畈开展国稻6号单季机插栽培技术研究。本文介绍了国稻6号机插栽培表现及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6.
一年来,新罗区良种场紧紧围绕“以培育良种为中心,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以实现小康型良种场为目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加强种子工程建设,踏踏实实做好良种引进试验推广工作,为引进、推广更多、更好的优良种子,加速品种更新速度,为粮食增产、增收做出贡献。积极引进外资,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搞好资源开发,发展场部经济,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立足良种生产,促进农业发展1.1加强“种子工程”建设,优化良种生产设施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改良种子一本万利,优良的种子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在当前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我省国有良种场加快经济发展,要抓“四个”开放:开发高新科技农业;开发城市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开发城郊型经济;开发集约型农业经济的思路。提出了要更新观念,树立开放意识,商品经济意识;把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引入良种场;要加强种子产业,搞活农业,加快发展二、三产业;发展场间经济协作,推动良种场企业机制向着集团组织形式构造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8.
白芽奇兰品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芽奇兰是我省选育成功的又一株乌龙茶珍稀品种,它以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韵而备受赞赏,曾数次参加全国和福建省名茶评比名列前茅。1986、1989年分获福建省名茶评比第一名和一等奖,1993年分获第二届中国专利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和农业部青茶类优质产品证书,1991~1997年连续七次分获福建省名优茶奖。1995年10月通过省级审定委员会茶叶专业组现场验收鉴定,1996年4月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为省级茶树新良种。1白芽奇兰的形态特征本文执笔温天海,曾获福农大詹梓金教授、福建省农业厅谢逸安高师等的指导和润笔,张汉荣…  相似文献   

19.
金两优 36系福建农业大学作物科学学院用籼稻光敏不育系Hs - 3和籼稻品系“94 6”配制而成的两系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产量优势明显 ,1998年参加福建省中稻区试 ,平均单产 (指 6 6 6 7m2产量 ,下同 ) 511 73kg ,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11 6 % ,增产极显著 ;1999年继续参加省中稻区试 ,平均单产 56 9 17kg ,比对照汕优 6 3增产10 19% ,达极显著水平。该组合于 2 0 0 0年 2月 2 9日通过福建省品种审定。建阳市于 1999年引进金两优 36 ,在海拔 14 6m的将口镇良种场分别做中稻和连作晚稻种植共试种 10 6 6hm2 。该组合表现根系发…  相似文献   

20.
投稿须知     
正《福建茶叶》是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由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福建省茶叶学会主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促进茶产业及相关产业竞争力与科技进步,传播国内外最新茶叶科技理论,把脉茶产业发展对策思路,细化茶叶产业政策解读,为茶叶企业、从业人员提供政策性的发展思路,引导茶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助力茶产业发展为重任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省级专业学术月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