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工饲料育家蚕中肠和血液中几种消化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消化酶的活性强弱与饲料的吸收利用有密切关系,而饲育方式、饲料组成等因素对消化酶活性有一定影响。本试验对几种消化酶活性和蚕品种的饲料效率进行了测定和调查,结果表明人工饲料育蚕与桑叶育蚕中肠消化液淀粉酶、磷酸酶活性变化有明显差异,海藻糖酶以及蛋白酶等活性变化差异不大。人工饲料育,5龄蚕的食下量、消化量及茧质成绩均劣于桑叶育,但消化率、茧重转换效率及茧层转换效率高于桑叶育。  相似文献   

2.
探讨家蚕不同饲料营养与抗性生理的关系对家蚕的病理生理及蚕病预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自4龄起蚕开始用柘树叶和桑叶分组饲养,调查家蚕的生长发育状况,并连续10 d分别检测蚕体内与抗性相关的酶活性。结果表明:柘叶饲养组不仅蚕体重和体长的增长小于桑叶饲养组,而且上蔟率、结茧率、全茧量及茧层量均显著低于桑叶组;柘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及羧酸酯酶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70 8、14.129 0、632.557 1 U/mL,桑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平均值分别为0.076 4、15.189 0、628.055 1 U/mL,与桑叶饲养组相比,柘叶饲养组蚕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显著降低,而羧酸脂酶的活性显著提高(P<0.05)。由此认为,家蚕采用拓叶饲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蚕体的生理代谢,降低蚕体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饲料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的关系及家蚕核型多角体病发生与蚕体内代谢酶活性的关系,研究比较了用桑叶、柘叶饲养的家蚕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的抵抗性以及与抗性相关的羧酸酯酶、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BmNPV对柘叶饲养家蚕的感染中量(ID50)和致死中量(LD50)分别为1.319×105PID/头和1.632×105PID/头,与对桑叶饲养家蚕的ID50和LD50相比,仅为1/2和1/4左右,即柘叶饲养家蚕对BmNPV的抵抗力明显降低;不论用柘叶饲养还是用桑叶饲养的家蚕感染BmNPV后,蚕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均大幅度上升,碱性磷酸酯酶与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且柘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体内的碱性磷酸酯酶和乙酰胆碱酯酶活性比桑叶饲养家蚕感染BmNPV后的酶活性更低。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调查了家蚕对CPV的感染抵抗性与桑叶叶质、人工饲料组成以及饥饿等营养和生理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秋期桑枝条中上部适熟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最强.下部老叶次之,顶端未成熟嫩叶饲育的蚕最弱;用贮藏桑叶饲育的蚕抵抗性明显下降.人工饲料饲育时,其抵抗性在一定含量范围内.随桑叶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超过40%以上,反稍有下降趋势;饲料的加水量以1:2.2—2.4为宜;脱脂大豆粉含量在20-35%范围内随含量的增加而提高,蔗糖添加量以8%左右最适.各龄起蚕在常温下经受24小时饥饿后,对CPV抵抗性的变化程度因蚕龄而异,蚕龄愈小,影响愈大;同一龄中,经受饥饿时间愈长,下降愈明显.  相似文献   

5.
对家蚕Bombyx mori分别进行人工饲料育和桑叶育来比较中肠内容物中尿素的浓度和尿素酶的活性。结果,两者都发现了大量的尿素。但是,用桑叶育蚕的中肠中的尿素含量显著地低于用人工饲料育蚕;桑叶育和人工饲料育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9μmol/g和4.6μmol/g。因为食料中的尿素含量是微不足道的,因此可推测  相似文献   

6.
不同蚕品种对桑叶粉含量不同的人工饲料摄食性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正> 目前采用的家蚕人工饲料配方中,桑叶粉占较大的比例。从实用角度出发,必须降低人工饲料中桑叶粉的含量。日本近年来成功地开发了低成本人工饲料,低含量桑叶粉是其重要特征之一,并用这类饲料对蚕品种进行适应性选拔,育成了广食性蚕品种。借鉴日本的经验,我们收集了61个蚕品种,进行人工饲料蚕品种适应性研究。以探明蚕品种对不同桑叶粉含量的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同时为今后选育广食性蚕品种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全蚕粉中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mycin,1-DNJ)含量与降血糖效果的关系以及蚕体内1-DNJ的来源,测定了7个家蚕品种或杂交组合以及用5个桑品种和不同叶质桑叶饲养5龄蚕制备的全蚕粉中1-DNJ含量,同时测定了由相应的全蚕粉配制的蚕粉复合物对小鼠食后1.5 h血糖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家蚕品种以及用不同桑品种和不同叶质桑叶饲养家蚕制备的全蚕粉复合物的降血糖效果均存在显著差异,凡是降血糖效果显著的全蚕粉,1-DNJ含量都处于较高水平,而1-DNJ含量低的全蚕粉其降血糖效果均较差,但降血糖活性与1-DNJ含量之间并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全蚕粉中还存在其它降血糖活性成分。养蚕用桑中的1-DNJ含量与蚕体内1-DNJ含量存在高度正相关性,而且用不含桑叶粉的人工饲料饲养的家蚕幼虫不含1-DNJ,因此证实了蚕体内的1-DNJ来源于桑叶,家蚕本身不能产生1-DNJ。  相似文献   

8.
人工饲料组成对BmNPV-Bm表达系统外源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提高家蚕杆状病毒—家蚕 (BmNPV Bm)表达系统的表达活性 ,通过改变人工饲料中桑叶粉、大豆粉、玉米粉和水分的添加量 ,探讨了人工饲料的营养组成对BmNPV Bm表达系统外源植酸酶基因表达活性的影响。在大豆粉含量相同的条件下 ,植酸酶基因表达活性随桑叶粉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桑叶粉含量为 10 %时表达量最高 ;在桑叶粉含量相同的情况下 ,大豆粉含量为 35 %时表达量最高 ;饲料含水量以添加干物重的 1 9倍时表达量最高。外源基因的表达活性与蚕体重的生长表现出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蚕用人工饲料的最新研究进展,目前还没有哪种蚕用人工饲料的饲养成绩比全龄桑叶育的效果好,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现阶段研究认为:人工饲料的主要原料有桑叶粉、脱脂大豆粉、维生素、玉米粉、成型剂、纤维素、抗生素、蔗糖、柠檬酸、无机类物质和防腐剂等。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决定因素与蚕品种和饲料的适口性等因素有关,在组配家蚕人工饲料时应注意改善饲料的适口性。  相似文献   

10.
人工饲料养蚕与传统桑叶养蚕不是竞争和替代关系,二者都是为蚕桑产业发展服务的手段,会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共存。为优化人工饲料养蚕模式、加快人工饲料适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在宜宾市农村家庭式饲养中,开展了春蚕产量和秋蚕抗性试验,研究家蚕1~2龄人工饲料共育、3~5龄桑叶育(以下简称饲料育)与全龄桑叶育(以下简称桑叶育)对家蚕生长发育及茧丝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饲料育家蚕龄期经过较桑叶育延长1~2 d,增加的时间主要在于共育阶段的2龄眠期和农户饲养阶段的3龄期;饲料育期间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桑叶育,在3龄转桑叶育至5龄48 h后,蚕体质量无显著差异;饲料育的鲜茧产量及茧质指标与桑叶育的相当,死笼率较桑叶育显著降低;饲料育的干茧丝质成绩与桑叶育相当,在洁净方面有优势,可缫高品位丝。  相似文献   

11.
对来自云南省不同地区的59份野生桑桑叶中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含量,以及桑叶粗提物对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的体外抑制活性进行了测定,同时采用液-质联用(LC-MS)仪分离纯化桑叶粗提物中的DNJ,并对其抑制蔗糖酶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期望筛选出适用于治疗糖尿病药物开发的药用桑资源,以及为解析桑叶粗提物和纯化的桑叶DNJ抑制α-糖苷酶活性的机制提供线索。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桑叶中的DNJ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来自开远地区的岩桑桑叶中DNJ的质量分数高达0.791 1%,是具有药用开发价值的野生桑资源;不同来源的野生桑桑叶粗提物对淀粉酶、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活力的体外抑制率差异显著,但抑制活性的大小与样品中的DNJ含量不成正比,推测桑叶中除含有DNJ外还含有具有明显的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多种DNJ类似物;从野生桑桑叶粗提物中分离纯化的DNJ对淀粉酶无明显抑制活性,但对蔗糖酶和麦芽糖酶有显著的抑制活性,对蔗糖酶表现为非竞争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1 家蚕人工饲料研究与应用回顾1.1 日本人工饲料养蚕历史与现状家蚕人工饲料是由日本发明的,从30年代起日本的平冢英吉进行过多次人工饲料养蚕试验,均告失败。1959年,吉田德太郎用桑叶粉、脱脂冻豆腐、蔗糖、防腐剂和淀粉等做成人工饲料,蚕儿大多在2、3龄死亡,试验并未成功。至1960年,福田等首次实现家蚕的人工饲料全龄饲育,饲料中桑叶粉占50%,当时供试的110  相似文献   

13.
867/86 蔗糖含量高的饲料对蜜蜂血淋巴内蔗糖酶活性的诱导作用 [法国]Bounias,M.等用2—M的蔗糖糖浆连续饲喂成年蜂,发现血淋巴内海藻糖酶和蔗糖酶两者的活性最初均增高。随后在第5天降低,接着出现一个蔗糖酶活性第二次增高的相。当用氯霉素作为蛋白合成的抑制剂时,除了蔗糖酶活性的很快增高不受影响外,海藻糖酶活性增  相似文献   

14.
以台农1号为试验材料,在生长过程中测定果实可溶性糖、淀粉含量和蔗糖相关代谢酶及淀粉酶活性,并分析糖组分与果实形态和糖组分与酶活性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台农1号果实生长呈单“S”型曲线,完熟时纵横经和单果重净增长量分别为5.46 cm、11.45 cm和212.95 g,果实发育前期以积累淀粉为主,葡萄糖和果糖次之,果实完熟后淀粉迅速分解,蔗糖积累量增加,果实形态与可溶性糖含量均呈显著或极显著高度正相关关系。(2)果实中性转化酶和蔗糖合成酶活性较低且变化趋势平缓,酸性转化酶在整个生育时期较活跃,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采收时活性最强,蔗糖磷酸合成酶在生育前期活性较低,采收时活性迅速增加后略有降低,淀粉酶先迅速升高后逐渐降低。(3)可溶性糖含量与酸性转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及蔗糖合成酶活性相关性较强,但淀粉与以上酶相关性弱,与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综上,芒果生育前期以积累淀粉为主,成熟时淀粉逐渐分解,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酸性转化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是糖积累的关键酶。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不同剂型人工饲料对家蚕的饲养效果,本试验以‘优食一号’为试验品种,采用1~2龄饲料育、3~5龄桑叶育的饲养模式,研究粉体饲料和膨化颗粒饲料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剂型的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疏毛率基本一致,低于桑叶育;2种剂型的人工饲料饲育家蚕的体重和龄期经过无显著差异,均显著低于桑叶育;颗粒饲料育家蚕的生长发育略低于粉体饲料育和桑叶育家蚕;2种剂型的人工饲料的茧丝长、茧丝纤度和解数率比桑叶组低,茧丝质量无显著性差异。表明2种剂型的人工饲料均可用于小蚕期使用,大蚕转桑后补偿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6.
采用9种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饲料投喂点带石斑鱼幼鱼,分析比较不同营养水平的饲料对点带石斑鱼体内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能量蛋白质比的增加,点带石斑鱼胃肠道脂肪酶活性呈现出增强的趋势.在饲料中同一淀粉含量下,不同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未引起胃肠道淀粉酶活性呈现规律性变化.随着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提高,胃肠道蛋白酶活性也随着增强.在饲料中同一蛋白质水平下,能量蛋白质比的变化,并未引起肠蛋白酶活性呈现规律性的变化,但当饲料中蛋白质水平在47%~53%,胃蛋白酶活性有随着能量蛋白质比的升高而增强的趋势.点带石斑鱼幼鱼饲料以在蛋白质水平47%、能量蛋白质比在31.62~35.54 kJ/kg范围内,胃、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小蚕人工饲料应用已经在局部地区推广,但是大蚕人工饲料饲养成本高,制约了家蚕全龄人工饲料育技术的推广。本实验通过对比不同配方人工饲料全龄育养蚕成绩,开发大蚕低成本人工饲料。结果表明:高糖类饲料促进家蚕幼虫期体重增加,而高蛋白饲料能提高茧层率。在家蚕4龄期饲喂高糖类饲料,5龄期饲喂高蛋白饲料有利于提高蚕茧产量。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以钼蓝定磷法探讨了各种因素对家蚕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变化的影响。就家蚕的发育时期来说,酶的活性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每龄眠中较低,盛食期达最高峰,熟蚕期为五龄的最低值;蚕绝食处理后,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即下降,绝食后复给桑,酶的活性可恢复到一定水平,大蚕期以不同叶质饲育,此酶活性无论是嫩叶,还是老叶均比适熟叶为低,尤其以基部老叶为最低,不同温度饲育,普通适温区中肠碱性磷酸酶明显高于高温区或低温区;氟化物添食后第二天起,蚕在外表上并无明显的中毒症状,但中肠碱性磷酸酶活性已趋下降。  相似文献   

19.
家蚕血淋巴过氧化物酶活力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应用Worthington法测定,首次证实家蚕血淋巴中也存在着过氧化物酶(POD),并分析了影响该酶活力的因素。结果表明,家蚕血淋巴POD活力随不同发育时期而呈现动态变化,不同性别间POD活力均以雄性较高,家蚕不同品种间POD活力有较大差异,桑叶育蚕POD活力明显高于人工饲料育主;氟化物添食后,POD活力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认为,家蚕POD活力与蚕的生长发育及体内代谢有关,POD活力大小可以作为反映蚕逆境生理的一个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20.
据保加利亚的T·依万诺夫报道,现已发现花粉中含有近80种酶,分别属于氧化还原酶、转化酶、水解酶、裂解酶、异构酶和连接酶类。这些酶在花粉粒的形成和发育过程中分别对不同的代谢作用产生影响。作者对向日葵花期的三种花粉样品(蜜蜂采集的花粉团、蜂粮和人工收集的花粉)内的转化酶(蔗糖酶)、淀粉酶、酸性磷酸酯酶、硷性磷酸酯酶、酯酶和脂肪酶的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发现花粉团和蜂粮中的转化酶和淀粉酶比人工收集的花粉高出3—7倍。他认为这是由于蜜蜂在采集花粉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