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陈高 《科学养鱼》1986,(4):30-30
一、清炒福寿螺,二,清蒸福寿螺,三.吞吐福寿螺,四、汤福寿螺.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和红螯螯虾传统池塘养殖两种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虾共作模式下红螯螯虾回捕率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传统养殖模式红螯螯虾平均亩产量略高于稻虾共作模式,种养成本高于稻虾共作模式。虾苗放养时间早、平均放养密度低的南3#稻虾共作田块红螯螯虾生长规格明显高于其它田块(池),至10月底,该田块虾平均体长、体质量分别比南2#稻虾共作田块高15.1%、60.5%,比北1#传统养殖池高18.5%、66.6%;经济效益以及投入产出比也最高。相近苗种放养模式下,稻虾共作模式红螯螯虾生长速度高于传统养殖模式,两种模式投入产出比例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3.
正二、虾稻共作标准化养殖技术虾稻共作理论设计之初主要是基于繁养一体化模式,以销售虾苗和商品虾为主题,随着虾稻共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虾苗市场萎缩,呈现以生产大规格商品虾为主的养殖趋势。我们已经开始探索繁养分离养殖模式,该项技术正在探索总结阶段,现就虾稻共作繁养一体化技术介绍如下。(一)养虾稻田条件养虾稻田应满足以下条件: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黑壳和黄壳福寿螺免疫功能的差异,本实验研究了氯硝柳胺对两种壳色福寿螺的急性毒性效应,并对四川地区黑壳福寿螺和黄壳福寿螺血细胞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过氧化物酶(POX)、中性红(NRD)、脂类(PAS)和糖原(SBB)细胞化学染色的观察及中性红试验(NRRT)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黑壳福寿螺对氯硝柳胺24 h和48 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0.77 mg/L和0.46 mg/L,均高于黄壳福寿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的细胞化学染色阳性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且颗粒细胞中的颗粒物质呈强烈阳性;黑壳福寿螺ACP、AKP、POX阳性比例均大于黄壳福寿螺,且前者AKP和POX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大于后者,NRD和SBB着染程度和阳性比例均无显著差异,黑壳福寿螺PAS着染程度更为强烈。NRRT实验发现,黑壳福寿螺血细胞的中性红滞留时间(9.15 min)是黄壳福寿螺的1.8倍。研究表明,黑壳福寿螺对氯硝柳胺死亡率及血细胞AKP、POX、糖原成分及中性红滞留时间是影响其与黄壳福寿螺免疫功能差异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优势入手,对稻虾共作模式下小龙虾的绿色高效养殖技术进行分析,为稻虾共作模式的推广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笔者常年在生产一线从事稻虾生态共作、茭虾生态共作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总结了一套茭虾生态共作技术经验,茭白田为克氏原螯虾提供生长水域空间、遮阳环境以及杂草、水生昆虫和有机碎屑等天然饵料生物;克氏原螯虾为茭白田除草、驱虫、耕田、增肥等,实现了茭白与克氏原螯虾互惠互利,提高了单位农田经济效益,提升了茭、虾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7.
许建敏  田浩  王玮 《畜禽业》2019,(4):18-19
结合多年来稻虾共作种养生产探索实践,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出了适宜于城固县稻虾共作技术实施要点,为广大稻虾种养户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以推动城固县稻虾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8.
<正>潜江"虾稻共作"养殖模式享誉全国,早在2001年,充满智慧的潜江农民,就开启了"虾稻连作"的新时代。通过科学的稻田改造工程,营造出适合小龙虾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实现稻虾连作、稻虾共作与小龙虾生态繁育的良性循环,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直至2017年潜江市稻虾连作面积达40万亩,占全市稻田总面积一半以上,小龙虾养殖产量6万吨,"稻虾共作"模式亩  相似文献   

9.
<正>稻渔共作模式是指在一块稻田同时收获水稻和水产品,这种模式可大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稻虾共作是稻渔共作模式的重要形式之一,可以实现“田面种稻,水体养虾,虾粪肥田,稻虾共生”的目的[1-2]。目前关于稻虾共作的报道较多[3-5],综合种养技术也比较成熟。  相似文献   

10.
日本对虾越冬亲虾性腺促熟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1998年利用越冬亲虾进行性腺促熟,用镊烫法切除眼柄,促进亲虾发育。结果:两年共培育亲虾雌虾8204尾。雄虾5683尾,获交尾虾5360尾。交尾率为71.81%。每年两批育苗,共利用水体1720m~3,育出0.7~1.1cm的虾苗12450万尾,平均单位水体出苗量为7.24万尾/m~3,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1.
水生植物—福寿螺—黄鳝养鳝模式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了水生植物-福寿螺-黄鳝的养鳝模式,鳝池中套养福寿螺,可有效控制鳝池中水生植物的蔓延,又可解决黄鳝部分鲜活动物饵料,水生植物,福寿螺,黄鳝搭配适当,可取得较好的效益。  相似文献   

12.
征求福寿螺供应信息江苏省启东市聚阳乡北塘村俞天明读者来信问福寿螺种何处有购。有那位读者有此信息的请函告该读者或函告我部,不胜感激。征求福寿螺供应信息...  相似文献   

13.
研究比较了稻虾鳝和稻虾鳝鳖两种共作模式的水质状况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稻虾鳝鳖模式水体中的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含量较低,水体呈中度富营养化,对外界的潜在污染相对较低。该模式饵料和水体空间利用率较高,经济效益也优于稻虾鳝共作模式,是一种既环保又有较好经济效益的共作模式。  相似文献   

14.
虾稻共作稻田设计规划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其适应力强、生长快、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近年来,小龙虾供不应求,价格稳中有升,市场前景火爆。近几年,稻麦轮作的经济效益一直较低,而稻虾产业风生水起,虾稻共作的高效生态模式在江苏发展较快,仅2017年江苏省泗洪县虾稻共作种养面积就已经接近10万亩。但很多新开挖的稻田养殖并不成功,除了有养殖技术等原因,目前,在虾稻共  相似文献   

15.
正在内陆地区,虾稻共作指的是小龙虾和水稻的共作模式。而在珠三角地区,斑节对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也可以与水稻共作。这二者是否一样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室朱长波博士近日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他们在珠三角做的试验,是在池塘中实现对虾或者罗氏沼虾与水稻的共作,是以养虾为主、种稻为辅。"大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水系青虾交配苗种繁育及成虾养殖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太湖和长江两种不同水系的青虾进行交配,可有效改良青虾种质,增大青虾养成规格。试验分别收购天然青虾幼虾和性成熟天然青虾作亲本,进行2种方式青虾交配的苗种繁育,幼亲虾养成后交配共生产虾苗668万尾,子一代幼虾规格不整齐;性成熟亲本交配共生产虾苗295万尾,抱卵虾受精卵发育基本同步,子一代幼虾规格整齐。成虾对照养殖结果显示, 交配虾上市成虾平均体长为6.4 cm,高出天然抱卵虾子代成虾体长5.7 cm的9%,高出养殖虾仔代成虾体长4.7 cm的36%。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研究福寿螺生物学特征、生活习性基础上,系统总结了福寿螺与田螺的鉴别特征,并结合江西农村种养实际,创新集成了物理堵隔、化学防治和综合利用相结合的福寿螺防控技术,针对性提出养禽控螺、以渔治螺和资源化利用控螺三项福寿螺综合利用措施,大面积推广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正>在稻田里养殖淡水小龙虾,是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时节,辅以人工措施,种稻养虾,以提高稻田单位面积效益,改善稻谷、小龙虾品质的一种生产形式。近两年,广东省连南瑶族高寒山区充分利用稻鱼生态工程建设和小龙虾养殖基础,大力引进和示范推广小龙虾稻田生态养殖,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一、养殖模式介绍目前连南稻田养殖小龙虾方式有稻虾共作、稻虾连作以及稻虾共作加连作的混合模式。稻虾共作模式:连南高寒山区多  相似文献   

19.
选取450只平均抱卵量为960粒/尾健康活力强的抱卵虾作为亲本进行育苗试验,并对日本沼虾蚤状幼体分期进行系统观察。结果在孵化期间共获得蚤状幼体408 240尾,孵化率为94.5%,育苗后期共获得仔虾242 086尾,蚤状幼体发育到仔虾的成活率为59.3%,蚤状幼体可分为Ⅴ期。本试验结果为今后日本沼虾人工育苗技术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江山 《中国水产》2016,(8):91-94
正江苏省阜宁县主要采取池塘养殖和虾稻共作养殖两种模式养殖克氏原螯虾,其中池塘养殖模式商品虾只重可达25g~30g,亩产300kg~500kg;虾稻共作养殖模式鱼池纯效益达到3500元/亩,中稻纯收入在600元/亩左右,合计纯收入在4000元/亩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