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志轩 《北方园艺》2010,(11):189-190
由于白灵菇具有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在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日光温室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可谓产销两旺.近年来针对本地区白灵菇栽培过程中污染率高,出菇率低,出菇晚,产量低,菇型差等问题,进行了日光温室白灵菇菌袋中间环割单排墙式覆土双向出菇栽培实践,提高了出菇率,改善了产品品质,生物转化率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现就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茅盛浩 《食用菌》2004,26(3):34-35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  相似文献   

3.
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灵侧耳又名白灵菇 ,由于近年来市场价格较高吸引了不少食用菌栽培者 ,但是不少栽培过白灵菇的栽培者反映 ,种白灵菇不赚钱。不赚钱主要原因是白灵菇出菇率低 ,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野外菇棚和工厂化可调温菇房内栽培白灵菇的生产实践中 ,我们也碰到过类似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摸索了一套白灵菇高出菇率栽培技术 ,不仅使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 ,且出菇快、整齐 ,朵形好 ,产量高。现将其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1 选用不需要经过冰冻刺激就能出菇的菌株我们用过的白灵菇菌株可以分为二类 :一类菌株在生理成熟后一定…  相似文献   

4.
梁爽  高继海 《蔬菜》2022,(10):59-62
摘要:工厂化白灵菇栽培中的菌棒出一次菇后,由于含水量过低不能二次出菇,一般就被废掉不再使 用,即使进行二次出菇,也表现产量较低,且造成其他资源浪费。通过多年试验与生产实践,探索出通 过覆土方式进行菌棒二次出菇的技术,可以大大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使菌棒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关 键技术包括:栽培季节、栽培设施、覆土前准备工作、覆土方法、出菇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河南省在白灵菇栽培技术领域创新出了许多栽培出菇方式,这些出菇方式对于提高白灵菇产量和质量有其独特的优势,丰富了白灵菇栽培技术内容。简要地介绍了河南省近几年白灵菇栽培过程中采用的14种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对每一种出菇方式的优劣性进行了简要评价。  相似文献   

6.
白灵菇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灵菇又名“白阿魏蘑”,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食用菌品种,其子实体洁白如玉,菌盖肥大,质地细嫩,食之脆嫩爽口且营养丰富,具有独特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近年来,我国北方许多地区利用棉籽皮在新建和改造的日光温室中栽培白灵菇,经济效益较好。但在一些新种植基地,栽培发菌和出菇过程中常遇到污染率高、发菌慢、不出菇、出菇晚、出菇率低、菇形差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在白灵菇栽培实践中,笔者发现栽培袋菌丝长满后,即使给予最佳出菇条件也迟迟不出菇,即便出菇但其产量、质量均不令不满意。不少观点认为:白灵菇菌丝长满袋后不能立即出菇,必须继续培养较长一段时间,待菌丝浓白、菌袋坚实、达到生理成熟才能进行出菇管理。但在具体操作中,菌丝满袋后究竟还需要培养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生理成熟,使之出菇率高、出菇较整齐,产、质量较高,笔者就这个课题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白灵菇驯化栽培历史较短,生产中多种出菇方式并存,栽培经济效益差别很大。为此,笔者就近几年当地白灵菇生产中常用的6种出菇方式进行了对比试验,以筛选出适于我市出菇管理方式,提高白灵菇栽培的经济效益。现将有关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以“白灵菇2号”为试材,研究了4种不同出菇方式对白灵2潮出菇期和出菇率、子实体性状和产量及其商品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菇方式对2潮白灵菇出菇早晚、子实体出菇率、商品性能及产量等均有较大的影响.综合分析表明,脱袋地埋覆土和双排墙式覆土方式是较理想的2潮菇出菇方式.  相似文献   

10.
高温白灵菇天山619菌株选育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温白灵菇天山619菌株,是我所于2002年6月19日采集于我区阿魏滩上的野生白灵菇,驯化后该菌株最大的优点是无需低温刺激即可出菇,出菇温度范围为8—30℃,最适宜温度为23-26℃。有效地延伸了栽培白灵菇的季节,对提高栽培者的经济效益,具有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出菇管理水平是食用菌栽培过程中影响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定位出菇是出菇管理阶段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以黑木耳、杏鲍菇、滑子蘑、猴头菇、白灵菇等食用菌应用定位出菇技术的方法为典型,阐述了定位出菇技术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发酵料栽培白灵菇高产新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红伟 《食用菌》2002,24(6):23-23
白灵菇 ,又名白灵侧耳、白阿魏菇。白灵菇子实体洁白如雪、肉质细腻、口感脆滑、菌肉肥厚、富含多种营养成分 ,是最具有开发潜力的十大珍稀食用菌之一。但由于白灵菇特殊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学特性 ,给人工驯化、栽培带来一定的难度。近年来我所科技人员充分利用本地野生白灵菇资源 ,经过反复的摸索实验 ,掌握了一套大面积人工栽培白灵菇的新技术。利用该技术栽培的白灵菇操作简易、适应性强、投资少、见效快。现将该技术介绍如下 :1 栽培时间 白灵菇属中、低温型菌类 ,以秋季播种 ,冬、春季出菇产量高、质量好。具备制冷设备的空调菇房可周…  相似文献   

13.
王玫 《食用菌》2003,25(1):38-38
白灵侧耳Pleurotusnebrodensis又名白灵菇 ,其肉质肥厚、口感细腻、味似鲍鱼 ,有“素鲍鱼”之美称 ,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近年在华北地区发展很快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销售价格下滑。有菇农反映 ,生产白灵侧耳产量低 ,成本高 ,不赚钱。产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出菇不整齐 ,不能保证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 ,我们摸索出一套搔菌管理模式 ,不仅使每个栽培袋都能出菇 ,且出菇快、整齐 ,朵形好 ,是提高白灵侧耳产量的好方法。现将搔菌的技术要点介绍如下。1 搔菌的时间 栽培菌袋发满菌后 ,继续培养 ,菌…  相似文献   

14.
张广杰  陈永玲 《食用菌》2005,27(1):27-28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食用菌的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珍稀食用菌白灵菇在我省发展迅速,由于白灵菇只出1潮菇,废料养分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平菇的生料栽培大多在秋季的9月底~11月底进行,随着栽培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的新问题是栽培成功率低。为了充分利用菌糠废料和解决上述问题,我中心的科技人员经过试验,总结出一套白灵菇废料加玉米芯栽培平菇技术,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5.
白灵菇 ,又名白阿魏菇 ,因其营养丰富 ,肉质细腻 ,口感脆滑 ,又具较高的药用价值 ,产品走俏国际国内市场 ,是一类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目前 ,我国许多地方进行白灵菇大面积栽培 ,效益十分可观。然而 ,随着白灵菇生产规模的逐年扩大 ,产品市场售价呈逐年降低趋势。加之白灵菇对出菇条件要求苛刻 ,多数白灵菇生产者只采收第一潮菇 ,生物转化率低。因此如何提高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已成为广大菇农的当务之急。近年来 ,通渭县职教中心食用菌基地利用当地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豆草、苜蓿的茎秆为主要原料 ,进行白灵菇的规…  相似文献   

16.
冯国明 《食用菌》2007,29(6):55-55
白灵菇菌袋接受低温刺激、进入出菇阶段后,应加强现蕾阶段的管理,否则会因管理不当造成白灵菇菌袋上下乱现蕾,浪费营养,影响菇品商品性及产量。笔者根据栽培白灵菇的实践,提出以下建议,仅供菇农参考:  相似文献   

17.
五种不同出菇地白灵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五种不同形式的出菇方式对白灵菇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方式对白灵菇的出菇早晚有较大影响,白灵菇的菇形、色泽、大小等外观表现不同处理间差异明显,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别相差1倍以上。  相似文献   

18.
以常规棉子壳培养基为对照,对白灵菇在醋醩培养料上菌丝体的萌发时间、发菌时间、菌丝体的长势和出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采用醋醩培养基栽培白灵菇,可以显著缩短其菌丝体生长所需时间,显著缩短出菇所需时间,还可以显著提高白灵菇的产量(P0.05)。  相似文献   

19.
为开发利用我国大量产出的棉秆资源,采用棉秆屑替代棉籽棉子壳栽培白灵菇,经2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棉秆屑栽培白灵菇菌丝生长速度正常,出菇略早,产量与对照相等或略有增加,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棉秆可以作为栽培白灵菇的主要原料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赵建荣  赵加蔷 《食用菌》2008,30(6):19-19
荣白1号白灵菇种源引自台湾,暂定名。笔者在其独资企业工厂化栽培3年后,引入河北围场、遵化和天津市蓟县试验栽培两年来,突出表现出该菌株早出菇、不用冷库强刺激处理即可在棚温20℃条件下现蕾,菇形圆正度好,一级品率占97%,菇柄初为圆柱形,菇体随生长形成马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