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麻点璃眼蜱生活史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幼蜱至若蜱置于牛体或兔体、成蜱置于羊体摄食;若蜱蜕化、饱血雌蜱产卵和孵化在28℃、相对湿度约80%的培养箱中完成。在此条件下,对从甘肃省永靖县羊体获得的麻点璃眼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研究。试验证实,该种蜱为二宿主蜱,一个生活周期需要经过幼蜱、若蜱、成蜱和卵4个发育阶段。幼蜱5-7d饱血,蜕化为若蜱后不离开前一变态期蜱的寄生部位,继续在宿主体上叮咬吸血,经14-24d若蜱饱血脱落。若蜱蜕化期为18-63d,平均40.5d。雌蜱饱血需8-16d,平均12.0d。雌蜱产卵前静止期6-43d,产卵期16-29d,平均22.5d。卵经20-41d孵出幼蜱,平均31.5d。该种蜱在实验室完成一个生活周期需要91-226d。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室内条件下,系统地观察研究了新疆优势蜱种--地蜱和草原革蜱各变态期的吸血前后形态变化及共孵化、蜕化等,得到了有关参数,据试验认为各变态期血蜱体重,雌蜱可达吸血前的152~170倍,幼蜱为11~12倍若蜱为43~86倍,革蜱在一个生活周期可吸食798mg宿主动物的血液(不包括蜱体内消化,吸收的血量),共繁殖成活率为77%~100%。  相似文献   

3.
草原革蜱各发育阶段对驽巴贝斯虫传播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实验室培育好的“清洁”草原革蜱成,释放到驽巴贝斯虫单一种人工感染的驴体上,使其自行叮咬吸血,俊雌虫饱血脱落后,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温箱中产卵孵化,而后用次代3个不同发育阶段的蜱,分别叮咬除脾或非除脾健康易感驴。试验结果表明,草原革蜱在成虫阶段被驽巴贝斯虫感染,并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都具有传播该种病的能力。另外,还发现在草原革蜱卵内发育的驽巴贝斯虫,对易感宿主动也具有感染性。  相似文献   

4.
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的敏感度和对雌蜱产卵的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1~1992年在福建省研究溴氰菊酯对微小牛蜱各变态期的敏感度和对饱血雌蜱产卵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幼蜱对溴氰菊酯最敏感,当施用浓度为5ppm时,幼蜱平均死亡率为100%;若蜱其次,死亡率28.9%;未吸虫成蜱敏感度最低,死亡率仅10%。据X2检验,微小牛蜱在不同变态期间对溴氰菊酯的敏感度差异极显著(P<0.01)。饱血雌蜱接触溴氰菊酯10μg/虫后,其产卵前期比对照蜱延长6天,产卵期缩短6天,产卵量减少2188粒。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饲喂方式和温度条件下,观察我国北方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甘肃株的生活史及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将试验蜱分组后置于不同饲喂方式和温度下,待其发育到下一阶段,叮咬实验动物,连续调查其发育阶段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发现,完成一个世代需101 d~148 d。成年饥饿雌蜱吸血期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缓慢吸血和快速吸血;经兔体叮咬的成年雌蜱其饱血体重小于羊体。不同饲喂条件下长角血蜱饱血体重、产卵量差异极显著(P0.0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幼蜱、若蜱的蜕变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当饱血雌蜱处于发育阶段时,产卵前期、产卵期及卵的孵化期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16℃~30℃条件下长角血蜱产卵量没有变化,利于蜱的存活;4℃以下和45℃以上饱血蜱及其后代不能存活;16℃以下蜱的发育周期延长。结果表明,长角血蜱为三宿主蜱;雄蜱可以帮助雌蜱吸血;在羊体上的吸血能力优于在兔体上的吸血能力;温度对长角血蜱的发育繁殖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嗜群血蜱的生活史进行了观察.研究分为2组,试验组宿主为家兔,嗜群血蜱在兔体完成一个世代需要(120.6±14.5)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0.9)、(5.6±1.1)、(11.8±2.0)和(12.5±1.6)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5.9±1.1)、(3.9±0.6)、(9.8±2.3)和(12.3±0.4)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2)、(4.9±0.6)、(9.2±1.7)、(16.0±3.2)和(5.8±0.5)d;卵的孵化期为(24.2±0.9)d.而对照组以家兔、狗和牛分别作为嗜群血蜱幼蜱、若蜱和成蜱的宿主,完成其生活史需要(130.2±12.8)d,幼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7.1±1.2)、(5.8±0.8)、(12.1±2.5)和(12.3±1.7)d;若蜱的吸血前期、吸血期、蜕皮前期和蜕皮期分别为(6.2±0.7)、(4.6±0.3)、(12.4±2.1)和(12.9±0.3)d;成蜱吸血前期、吸血期、产卵前期、产卵期和死亡期分别为(7.6±1.1)、(6.1±0.4)、(10.7±0.8)、(15.7±2.4)和(8.1±0.7)d;卵的孵化期为(23.3±1.6)d.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嗜群血蜱幼蜱和若蜱饱血体质量差异显著(P<0.05),而成蜱的饱血体质量差异极显著(P<0.01).雌蜱产卵量与饱血体质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912(P<0.01),试验组生殖效率指数REI为10.48,生殖适合度指数RFI为6.82,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兔是嗜群血蜱较适宜的宿主.  相似文献   

7.
青海血蜱生活史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天然草场上的青海血蜱在实验室进行了生活史观察,结果,青海血蜱生活史校长,为三宿主蜱,1个生活周期为138-217d,1年1个世代,幼蜱,若蜱的吸血期,蜕变期皆随季节和温度不同而有差异。饱血雌蜱的产卵前期和产卵期随温度不同而有差异,并随不同月份有明显的生殖滞育现象,另外,还对各期饥饿虫体的寿命和量度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8.
微小牛蜱发育史和一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小牛蜱在20℃─34℃气温条件下的发育周期平均为57.4天,幼虫在自然环境中能存活60天以上,在38℃─39℃的干燥环境中很快死亡。试验还表明雌蜱的产卵量与饱血程度和气温均呈正相关,幼虫具有趋植物性、背光性和趋高性等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9.
褐黄血蜱是我国中东部各省、市、自治区的优势蜱种,其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支原体、螺旋体等病原,对人类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构成潜在威胁。由于该蜱偏好于侵袭野生动物,尤其是刺猬,故长期被忽视。该论文对褐黄血蜱产卵和孵化进行观察,结果表明,褐黄血蜱卵呈椭圆形,其大小约535.63μm×361.56μm,重量0.064 mg。26℃~30℃均是褐黄血蜱产卵的适宜温度,在这些温度下,雌蜱产卵量与体重有正相关关系;产卵过程受培养温度、雌蜱体重影响较大。在26℃~30℃下,孵化温度升高则孵化时间缩短。32℃不是孵化褐黄血蜱卵的最适温度。研究温度对黄血蜱产卵和孵化的影响,对建立实验种群、开展试验研究和防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Ⅱ基因的克隆及其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从镰形扇头蜱半饱血雌蜱唾液腺cDNA文库的EST中筛选了1个含polyA尾的基因序列,经5′-RACE方法得到该基因全长序列。经同源性比较,该基因预测的氨基酸序列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GI:14041807)的同源性为84.47%,肌动蛋白结合位点位于147~167氨基酸处,且与长角血蜱肌钙蛋白肌动蛋白结合位点完全相同,表明该基因是镰形扇头蜱肌钙蛋白基因。以镰形扇头蜱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到编码肌钙蛋白的基因组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不含内含子。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镰形扇头蜱的卵及其幼蜱、若蜱、成蜱的壳、唾液腺和肠均有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Metarhizium brunneum)在家畜外寄生虫病防控中的应用,试验通过培养棕色绿僵菌获得分生孢子,稀释至浓度为1×104个/mL后统计其萌发率,在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对草原革蜱幼蜱和成蜱的杀灭作用试验中分别设置1个对照组和5个浓度的试验组,即将草原革蜱幼蜱和成蜱分别放入5个不同浓度的棕色绿僵菌分生孢子悬液及0.5%孢子洗脱液中停留5 s,在25℃条件下每日定时观察幼蜱和成蜱的虫体死亡情况及作用时间。结果表明:棕色绿僵菌培养至第3天时所得的分生孢子萌发率可达到90.40%;对草原革蜱幼蜱杀灭作用明显,用试验所得的最佳作用浓度1×106个/mL作用至第7天时草原革蜱幼蜱的死亡率高达100%,成蜱的死亡率为80.00%。说明昆虫寄生性真菌——棕色绿僵菌可以用于防治家畜外寄生虫病。  相似文献   

12.
将实验室培育的“洁净”长角血蜱的幼虫、若虫、成虫及微小牛蜱的幼虫,先后分别释放到人工感染卵形巴贝斯虫单一种牛体上不同部位事先粘贴好的布袋中,使其自行叮咬吸血。待饱血脱落后亦分别收集,置28℃、相对湿度约90%的条件下蜕皮或产卵孵化。而后用不同世代和各变态期的蜱,分别叮咬感染除脾和非除脾健康易感牛。结果表明,长角血蜱的当代若虫和成虫对卵形巴贝斯虫没有传播能力,幼虫和若虫吸入的病原亦不能经卵传递;饱血雌虫吸入的病原可经卵传递,次代幼虫、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都具有传播能力。次代感染幼虫经兔体后的若虫和成虫也具有感染力。 微小牛蜱不能传播该种病原。  相似文献   

13.
麻点璃眼蜱的鉴定及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9-2000年3-9月份从甘肃省永靖县的绵羊、山羊体表采集蜱842只(雄虫453只,雌虫389只),经鉴定为麻点璃眼蜱(Hyalomma rufipes).该种蜱对山羊的侵害大于绵羊,,一般寄生于羊后肢内侧,肛门周围和母亲外生殖器周围等无毛或毛稀少、毛毛短的部位。经实验室人工饲养,证明该种蜱为二宿主蜱,饱和血雌虫产卵前的生殖滞育期平均39.5d,产卵期平均22.5d,卵孵化平均27d,幼虫从开始吸血到变为饱血若虫19.5d,饱和血若虫蜕皮约37d;成虫活动季节为3-10月份,5-6月份为高峰期,羊在高峰期的感染率达100%。  相似文献   

14.
青海血蜱不同发育阶段蛋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到不同发育阶段蛋白多肽及抗原特性方面的差异,本实验利用SDS-PAGE和Westernblotting对青海血蜱的卵、幼蜱、若蜱、成蜱的蛋白进行了分析。SDS-PAGE结果显示,卵出现了7条主带,幼蜱出现了16条主带,若蜱出现了14条主带,成蜱出现了12条主带。它们的蛋白多肽在数量、含量和分子量上存在差异,共同带只有4条,但相邻发育阶段之间的共同带较多。用感染羊血清和免疫羊血清作免疫印迹时,感染羊血清在分子量5.6万处有明显的反应带,免疫羊血清在分子量9.7万处有明显的反应带。  相似文献   

15.
采用RT—PCR技术首次从孤雌生殖长角血蜱四川株克隆到P27/30基因,扩增序列全长670bp,包含完整的开放阅读框,编码201个氨基酸,预测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23.38ku。同源性分析表明孤雌生殖长角血蜱中国株与日本株P27/30基因同源性高达99.85%。经RT—PCR检测分析,该基因在孤雌生殖长角血蜱的卵、幼蜱、若蜱、饥饿成蜱和饱血成蜱这几个阶段均有表达。将该基因亚克隆后连接到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BL21(DEa)宿主菌,经IPTG诱导可成功进行表达。表达的目的蛋白大小为24ku左右,与预期大小一致;Western-blot显示兔抗长角血蜱全虫抗体能够识别该重组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16.
湖南省需步县南山牧场长角血蜱的发育史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观察,长角血蜱雌虫1月份和8月份在兔体饱血时间为6-9d,8月份和9月份在牛体饱血期为4-7d,饱血雌虫产卵前期为7-10d,产卵期为17-27d,产卵数312-1268粒,卵孵化期为16-21d。幼虫8月份在兔体饱血期为5-7d,9月份为3-4d,8月份在牛体饱血期为3-5d,9月份为2-2.5d。饱血幼虫蜕化期8月份为16-19d,9月份为10-17d。  相似文献   

17.
七种药物对微小牛蜱的半数致死浓度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浸渍法测定了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哒嗪酮、螨净7种药物对未吸血的微小牛蜱(Boophilus microplus)幼蜱、若蜱、成蜱及其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结果显示,所用药物中半数致死浓度最低的3种药物是楝素、三氟氯氰菊酯、苦皮藤。植物性杀虫剂楝素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01~3.13、4.37~4.77、11.18~11.36、275.50~276.50mg/L;植物性杀虫剂苦皮藤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4.22~4.42、10.30~10.50、82.50~82.70、635.30~636.70mg/L;人工合成的除虫菊酯类的三氟氯氰菊酯对未吸血微小牛蜱的幼蜱、若蜱、成蜱及饱血雌蜱的半数致死浓度分别为3.42~3,44、7.10~9.06、42.30~42.50、545.50~546.70mg/L。  相似文献   

18.
试验旨在了解铁蛋白1(ferritin 1,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龄期、吸血期及不同器官中的表达情况。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法分析了Fer1基因在边缘革蜱各发育阶段、吸血期和不同器官中的相对表达情况,以饥饿雌蜱为基准(1 FC),用2-△△Ct法计算结果。结果显示,雌性蜱在开始吸血后第72 h 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在刚刚孵化的饥饿成蜱(雌、雄)、卵及幼蜱中相对表达量较低;在若蜱中相对表达量较高,其中,幼蜱和若蜱在饥饿状态下比同时期饱血蜱的相对表达量高。在雌蜱的不同器官中,以饱血蜱唾液腺为基准(1 FC),半饱血蜱中肠的表达量最高,在卵巢和马氏管不表达;在饱血蜱唾液腺、中肠、卵巢和马氏管中均表达,其中,在卵巢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较高,中肠次之,唾液腺中的表达较低。试验结果表明,边缘革蜱体内Fer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随着蜱吸血过程变化而变化,这与蜱体内消化细胞的完善及消化酶在该过程中的变化相关,可为该类蜱铁代谢通路中关键功能基因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为了进行抗蜱及蜱传病疫苗的研究,本研究根据微小牛蜱巴西株报道的一种抗菌多肽核苷酸序列设计引物,从微小牛蜱中国安徽株克隆到该抗菌多肽基因,全长383bp,编码110个氨基酸残基,该蛋白预测的分子量为12.2ku,等电点为4.87.经同源性比较,该微小牛蜱巴西株抗菌多肽基因有100%的相同性.经RT-PCR分析表明,该基因在微小牛蜱卵、幼蜱、半饱血雌蜱、饱血雌蜱和雄蜱这几个阶段均有表达.将该基因亚克隆到pET-28a( )表达载体,转化BL21(DE3)宿主菌,经IPTG诱导,可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大小为15ku左右,与预期大小一致.初步体外抗菌试验表明,重组蛋白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Western-blot显示,兔抗微小牛蜱唾液抗体能够识别重组表达蛋白.  相似文献   

20.
1发生规律与特点 适温干旱是螨类猖獗发生的重要因素,气温12℃左右时螨类虫口开始增长;16℃时成倍增长,20℃以上盛发,28℃以上时会受到抑制;相对湿度60%~70%最宜,暴雨对螨类有较大的冲刷作用。螨类世代历期短,在发生盛期,完成一个世代需14 ~16天,其中卵期5~6天,幼螨2天,若螨5~6天,成螨产卵前期1.5天左右;螨类年发生代数多,雌成螨寿命5~28天,存在世代重叠现象。螨类多以卵和成螨在叶背面越冬,“立春”后天气转暖时越冬卵出现盛孵期,春梢转绿后,大量虫口从上年秋梢转移到春梢为害,此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