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叶嘉传》,是古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纪传体作品。纪传体文章更菩于展示情节,亥《画人物,比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更适合于“讲故事”。在《叶嘉传》一文中,苏轼运用了诗人特有的想象力,化茶为人,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叶嘉。为叶嘉立传,其实就是为茶立传,也可以说是为茶人立传。  相似文献   

2.
在古代茶诗中,提及茶叶产地经常会遇到"武夷"二字,其在多数情况下是指武夷山,但并非绝对如此。范仲淹《和章岷从事斗茶歌》和苏轼《荔枝叹》《叶嘉传》茶诗中多次出现的"武夷"地名,经考证指的应该是建安凤凰山北苑官私诸焙。  相似文献   

3.
正爱喝茶的人不少,但要从一杯茶喝出它的品种和产地,就得到池宗宪那样的境界了。台湾人池宗宪在茶壶里泡了二十年,修炼得一身识茶品茶赏茶的真功夫,《寻味中国茶》可谓是他的独门茶经,爱喝茶的人可作一观。"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是陆羽《茶经》的开篇之句。所以苏轼作《叶嘉传》,煞有介事地将茶拟人,写成传记,文心  相似文献   

4.
北宋文学家苏轼(1037—1101)为闽茶特立《叶嘉传》,称天下茶虽多,“然风味德馨为世所贵,皆不及闽”。散文家苏辙(1039—1112)在《和子瞻煎茶》诗中,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宋代闽茶品质之高和茶业繁荣盛况,由此可见一斑。《宋会要·食货志》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福建路只建宁府、南剑州、邵武军和汀州四地  相似文献   

5.
<正>"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出自唐代居士司空图之口。"象外",指迹象之外;"环",原指门上下横槛的圆洞,用以承受门槛的开合旋转;"环中",喻空虚之境。"超以象外,得其环中"合起来喻指文学艺术家们在创作过程中,应驰骋文学艺术之想象,使形象意蕴超乎物象之外。北宋大文豪苏轼精于煎茶、饮茶,对名茶更是情有独钟,不仅有咏茶诗词百余首,而且发表《叶嘉传》《漱茶说》《书黄道辅〈品茶要录〉后》等专论,其诗歌、文赋往往由实入虚,如门槛一入环中,旋转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所谓陆羽“更著《毁茶论》”一说提出剖析意见。《陆羽传》撰写者误引《封氏闻见记》这条不实的孤证,显系排茶者造作之辞,是个莫须有冤案。应为陆羽昭雪千年不白之冤,恢复陆羽一生始终爱茶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7.
本文赏析了《水调歌头·尝问大冶乞桃花茶》、《望江南·超然台作》等几首苏轼的茶诗,分析了苏轼茶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格律、音韵及文化,从而感悟茶诗中传达的情怀。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原始社会就开始采集和利用茶叶,有“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说。据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出有芳药香茗。”从中可以看出我国利用茶叶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3000多年。西南地区是我国茶叶的发祥地,三国时期,茶进一步在江南地区推广,当时东吴的上层社会已经在饮茶了。《三国志》卷65《吴书二十·韦曜传》载,  相似文献   

9.
自古皇帝善茶道吕维新(江西省上饶茶厂·上饶·334000)茶和宗教、墨客早有结缘。然而考证历史和茶结缘最早的还是皇帝。《茶经·七之事》,说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农氏最早饮用茶,这当然是传说。但这一章引述了如下三则史料,倒是有史为证的:《吴志·韦曜传》:...  相似文献   

10.
苏轼是一位极富才情的诗人,他一生爱茶,因此写下无数首传世千年的茶诗。这既是苏轼文学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苏轼的茶诗,记录了他的平生遭际、人生感悟,体现出苏轼作为士大夫的生活趣味、乐天达观。他的茶诗既有君臣关系、父子之情、又有朋辈之交。因此,苏轼的茶诗既丰富了中国茶诗的意境,又开拓了中国茶文化的内涵。苏轼的茶诗体现出象外之象、达观乐天、新颖别致和人生况味,有着浓厚的审美意蕴。同时,他还有着巨大的文学价值。他的茶诗记录了茶事茶艺,开拓了茶诗的写作,也承载着独特的史实。因此,苏轼的茶诗,既是诗中名作,又是茶之典范。  相似文献   

11.
次仁吉 《福建茶叶》2023,(4):193-195
宋朝时期,茶诗已成为了诗歌创作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体现出了茶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也体现出了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之间的紧密关联。苏轼作为宋朝诗歌领域中的大家,他的诗在茶诗创作中呈现出了许多鲜明特点,对此进行了解,对于更好地传承茶文化以及茶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苏轼茶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作出论述的基础上,对苏轼茶诗的艺术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以期能够更为深入地了解苏轼及其茶诗具有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2.
刘岳耘 《茶叶》2016,(3):170-174
唐宋时期咏茶的诗人不少,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茶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叙述之完备,分析之精到,寓意之深刻,为唐宋诗家中少有。苏轼不仅识茶、善茶、爱茶、惜茶,而且往往通过茶来寄寓他在宦海浮沉、转徙流离中生活境遇的感慨。他的茶诗,是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中茶事活动的生动写照。本文试图从茶史、茶艺、道义、思想、创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对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与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解读与赏析。  相似文献   

13.
刘岳耘 《茶叶》2016,(4):212-217
唐宋时期咏茶的诗人不少,苏轼是其中的佼佼者。苏轼茶诗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其叙述之完备,分析之精到,寓意之深刻,为唐宋诗家中少有。苏轼不仅识茶、善茶、爱茶、惜茶,而且往往通过茶来寄寓他在宦海浮沉、转徙流离中生活境遇的感慨。他的茶诗,是他在不同时段、不同地域、不同心境中茶事活动的生动写照。本文试图从茶史、茶艺、道义、思想、创作手法等多个维度,对苏轼茶诗的文化品格与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解读与赏析。  相似文献   

14.
陈楠 《福建茶叶》2016,(5):303-304
宋代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众多文人墨客竞相挥洒创作,呈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咏茶诗词作品,其中又以苏轼的咏茶诗词为典型代表。苏轼的咏茶诗词准确再现了当时的茶礼、茶俗、茶艺等,承载着丰富的茶文化信息。本文从茶叶、茶艺、人生与心境四个方面对苏轼咏茶诗词中的意境美作出详尽分析,展示出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和淡雅的审美倾向。  相似文献   

15.
我在本刊1985年第二期上写的《苏东坡与茶》论述了有关他的茶诗、茶词和茶文三个方面。对于茶诗,我觉得写得太少了,意有未尽,特再写一续篇,以供茶人们研究、欣赏。东坡写有茶诗近八十篇(包括詠茶之诗和有茶之诗),内容大体可分为:名茶、名泉、议论、立传、怀念陆羽、自比卢仝、煎茶、饮茶、茶叶生产、茶具等十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苏轼作为我国文化历史的杰出典范,其本人独特的人生经历和为政生涯,结合其本人对茶和茶文化的深刻理解,从而创作了多达60余篇与茶相关的诗歌作品。通过对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理念进行独特性理解,其将为我们真正品读该作品的艺术内涵提供真正理解。本文拟从咏茶诗歌艺术的创作内涵认知入手,结合苏轼咏茶诗的创作背景理解,通过分析苏轼咏茶诗的艺术价值理解,进而探究苏轼咏茶诗中所诠释的审美内涵。  相似文献   

17.
刘艳珊  李靖 《福建茶叶》2024,(2):141-143
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涵盖了茶史、茶诗、茶道等方面的人类精神财富。它源于中国,传于世界,属于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茶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跨文化传播中,其翻译活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文化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出发,以《茶经》及《续茶经》的英译本为例,探讨了茶文化负载词英译时应当采取的三种翻译方法:灵活加注法、等效套译法、移植释义法,旨在促进茶文化的对外传播,为茶文化负载词英译提供些许借鉴。  相似文献   

18.
饮茶有益健康,世人皆知,也是古今医学所肯定的共识,目前更引起世界的关注。我国早在秦汉《神农本草)}已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唐《本草拾遗》记载“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明《本草纲目》述茶“苦、甘、微寒、无毒”;明《雷公炮制药性解})称茶人心、肝、脾、肺、’肾五经。一般认为甘味多补而苦味多泻,可见茶是攻补兼备的良药,而茶一味能归经遍及五脏,反映茶具有广泛的治疗作用。近年,据《中国茶经》统计九十二种古籍,茶的传统功效有二十四项,再加上对现代疾病如心血管病、放射损伤、肿…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有着漫长饮茶史的国家。据文献记载,早在传说中的神农时代,我们的祖先即已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而以茶祛病健身。被后人奉为“茶神”的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正因此,数千年未,中华民族便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关于茶的采、制、煮、饮等相当完备的知识,出现了诸如唐·陆羽的《茶经》、宋·蔡襄的《茶录》、明·许次纤的《茶(?)》等权威性茶著,以及著名文人如晋·左思、张孟阳,唐·释皎然、白居易、刘禹锡、柳宗元、卢仝,宋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秦观、陆游等  相似文献   

20.
《广东茶业》2002,(5):37-37
古往今来,爱茶之人以茶为荣,视茶为命者颇多。因此,或自取千秋别名,或后人追谥百般雅号,无不兴趣盎然,苦心可鉴。试举如下,以助(艹名)兴。 1、茶神:茶神是后人对陆羽的尊称。他以举世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而称著于世。《唐书·隐逸传》:“时鬻茶者,至陶羽形,置炀突间,祀为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