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我国珍稀濒危冷水性鱼类——黑龙江茴鱼的野生及养殖群体食道、胃、幽门盲囊及肠组织淀粉酶、胰蛋白酶及脂肪酶活性进行了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两群体4种组织中淀粉酶活性表现为幽门盲囊肠道胃食道,且野生群体在幽门盲囊及肠道中的酶活性高于养殖群体;胰蛋白酶表现为肠幽门盲囊胃食道,且养殖群体幽门盲囊、胃及肠中的胰蛋白酶活性均高于野生群体相应组织;而黑龙江茴鱼各消化器官均有一定的脂肪酶活性,且幽门盲囊与胃中酶活性较高,食道和肠较低,且养殖茴鱼幽门盲囊及胃中脂肪酶活性高于野生群体。黑龙江茴鱼体内消化酶的活性及分布可能与其偏肉食性的食性有关,而野生群体及养殖群体之间的差异,推测是由于人工驯化投喂人工饵料中碳水化合物及蛋白含量与天然饵料的差异造成的。应继续探索野生及人工养殖状态下该鱼消化及营养需求的最佳平衡点,以达到低耗高产,健康养殖的目的,并推动促进茴鱼养殖业的迅速、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6种有胃真骨鱼消化系统比较解剖的研究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对6种淡水有胃真骨鱼的消化系统进行了比较解剖观察。描述了与摄食有关的齿,咽,喉齿,舌和鳃耙的形态学特征,测量了体长,头长,吻长,口裂宽,口腔长。对几种鱼胃的形态,幽门盲囊,肝,胰脏,胆囊进行了描述;测量了食道长,胃长,胃直径,肠长,消化道长和腹腔长;并计算了有关比值。  相似文献   

3.
鳜胃肠道和肝脏主要消化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测定了鳜胃、肠道、肝脏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等3种主要消化酶的活性及温度对这些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鳜的胃、肠、肝脏和幽门盲囊中均可检测出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且在温度为(37±1)℃和pH为7.5(胃pH5.4)条件下,鳜消化道中蛋白酶活性大小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胃>肝脏;淀粉酶活性大小顺序为:肝脏>幽门盲囊>胃>肠;脂肪酶活性大小顺序为:幽门盲囊>肠>肝脏>胃。鳜胃、肠、肝脏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50℃、40℃和55℃,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50℃、25℃、40℃和50℃,脂肪酶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40℃、40℃和25℃。  相似文献   

4.
从酶学分析角度研究了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主要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活力分布,以及不同温度、pH和底物浓度条件下其胃、幽门盲囊、肠中蛋白酶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消化器官中蛋白酶的活力存在明显差异,由高到低依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后肠;蛋白酶的活力随温度和pH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不同消化器官蛋白酶的最适温度、pH依次为胃(40℃,2.4)、幽门盲囊(55℃,7.6)、肠(45℃,8.0),蛋白酶的最适温度高于体温,胃蛋白酶在强酸环境下活力最大,幽门盲囊与肠在中性和偏碱条件下活力最大;蛋白酶的活力与底物浓度有关,最大活力的底物酪素浓度依次为胃20 g/L、幽门盲囊20 g/L、肠10 g/L。  相似文献   

5.
匙吻鲟的消化酶分布及其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池塘养殖条件下的匙吻鲟消化器官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研究,并分析该4种酶活性在试验期间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胃蛋白酶在食道中活性最高,其次为肝脏、胃、幽门盲囊,肠道最低;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都表现为十二指肠高于肝脏、幽门盲囊,食道居中,胃最低,且在匙吻鲟胃中脂肪酶活性极低;淀粉酶活性也是在十二指肠中最高,其次为食道、胃和肝脏,幽门盲囊最低。在6-10月的试验期间,消化器官胃蛋白酶活性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过程,8月份最低;胰蛋白酶活性随试验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则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过程,9月份达到最高值。  相似文献   

6.
史氏鲟消化酶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试验测定了史氏鲟4种消化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幽门盲囊>肠道>胃>肝脏;其脂肪酶活性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肠道>胃>肝脏>幽门盲囊。史氏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而脂肪酶几乎没有活性;肝脏中淀粉酶几乎没有活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较小;肠道中各种酶的活性都较高;而胃中各种酶的活性则居中。  相似文献   

7.
美洲鲥鱼消化系统消化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美洲鲥鱼消化酶的理化特性,为人工养殖美洲鲥鱼的饲料配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福林-酚法和3,5-二硝基水杨酸法分别测定美洲鲥鱼消化器官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试验数据用SI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在37℃、pH值7.34条件下,美洲鲥鱼蛋白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胃〉幽门垂〉肠道,其中,肝脏和胃盲囊没有检测到蛋白酶活性。除肝脏和胃盲囊、胃和幽门垂蛋白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织间蛋白酶活性差异板显著(P〈0.01);在37℃、pH值5.68~8.85条件下,美洲鲥鱼淀粉酶活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肝脏〉幽门垂〉肠道〉胃〉胃盲囊,其中,幽门垂和肠道、胃和胃盲囊淀粉酶的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其他组织间差异极显著(P〈0.01);美洲鲥鱼幽门垂蛋白酶的最适pH值为8.48,最适pH值范围为8.10~8.85;幽门垂和肝脏中淀粉酶的最适pH值均为8.10;肝脏中淀粉酶的最适pH值范围为8.10~8.48。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温度和pH对黄金鲈消化酶活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酶学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温度和pH对黄金鲈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力的影响。其中,蛋白酶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淀粉酶和脂肪酶分别采用淀粉酶试剂盒和脂肪酶试剂盒测定。【结果】在设定的温度和pH范围内,黄金鲈各组织器官消化酶的活力均随着温度和pH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中,胃和肝脏蛋白酶的最适温度为40℃,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蛋白酶的最适温度均为50℃;胃、中肠、肝脏淀粉酶的最适温度均为35℃,前肠和幽门盲囊的淀粉酶最适温度为30℃;各组织器官脂肪酶活力最适温度均为40℃。黄金鲈胃、幽门盲囊、前肠、中肠和肝脏蛋白酶的最适pH分别为2.5,8.0,9.0,9.0和6.0,淀粉酶的最适pH分别为6.0,6.0,7.0,7.0和6.0,脂肪酶的最适pH分别为6.0,7.0,7.0,7.0和7.0。黄金鲈不同组织器官的消化酶活力不同。在最适温度下,不同组织器官蛋白酶活力顺序为幽门盲囊前肠胃中肠肝脏,淀粉酶的活力顺序为肝脏前肠中肠幽门盲囊胃,脂肪酶的活力顺序为肝脏胃前肠幽门盲囊中肠。【结论】黄金鲈消化酶活力的最适温度均高于其生长的最适水温。胃蛋白酶在强酸性时活力较高,肝脏蛋白酶活力在偏酸性条件下较高,肠道和幽门盲囊蛋白酶活力在偏碱性时较高;淀粉酶活力在中性偏酸性时较高;脂肪酶在中性时活力较高。  相似文献   

9.
试验测定了史氏鲟4种消化器官中消化酶的活性,其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幽门盲囊>肠道>胃>肝脏:其脂肪酶活性大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肠道>胃>肝脏>幽门盲囊.史氏鲟幽门盲囊中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较高,而脂肪酶几乎没有活性;肝脏中淀粉酶几乎没有活性,蛋白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也较小;肠道中各种酶的活性都较高;而胃中各种酶的活性则居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组织切片、H.E和AB.PAS染色技术对不同日龄鳜的幽门盲囊数量、组织学特征以及粘液细胞类型和分布进行了观察和描述。结果表明:15日龄鳜在胃肠之间左腹侧有一枝,幽门盲囊开始发育;20日龄鳜在肠下方右腹侧出现一簇幽门盲囊,25日龄鳜在胃肠之间右腹侧和肠下方左腹侧各出现一簇幽门盲囊;随着日龄增加,鳜的幽门盲囊数量继续增加。20、30、40、50和60日龄,鳜的幽门盲囊数量分别为25±2、75±2、123±4、155±7、190±5条。幽门盲囊的长度、肌层厚度及内侧的皱襞数量,也随鳜发育日龄而呈现递增趋势。幽门盲囊由多枝汇集成簇,每枝在中部产生2个分支,盲囊顶部比基部皱襞数量少且长度短。幽门盲囊粘液细胞以Ⅱ型为主,Ⅳ型次之,Ⅲ型最少,未见Ⅰ型粘液细胞,盲囊基部粘液细胞数量显著多于顶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饵料与卵形鲳鲹幼鱼消化酶活性的关系。[方法]以浮性饲料、沉性饲料、鱼浆加鳗粉喂养卵形鲳鲹幼鱼21d后,比较了3种饵料对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胃、肠和幽门盲囊蛋白酶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组增加幅度最大,肝胰脏蛋白酶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大,蛋白酶活性均以摄食沉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小。胃淀粉酶以摄食沉性饲料组增加幅度最大,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淀粉酶均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大,淀粉酶活性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组增加幅度最小。胃、肠、肝胰脏和幽门盲囊脂肪酶均以摄食鱼浆加鳗粉增加幅度最大,均以摄食浮性饲料增加幅度最小。[结论]该研究结果对合理配合饲料养殖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形态学观察与连续组织切片技术,对放流前的大麻哈鱼Oncorhynchus keta胚胎期(水温为8~10℃)和胚后期(水温为9~11℃)消化系统的发生发育进行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大麻哈鱼受精后第16天形成原始的消化管及致密的小肝细胞团;受精后第18天V型胃及口裂雏型形成,胰细胞出现;受精后第25天,肛门形成,消化道贯通;受精后第38天V型胃及胆囊发育形成;受精后第50天幽门盲囊出现;受精后第60天鱼体破膜,口能自由闭合,上、下颌及舌部出现早期齿,原始的胃腺细胞出现。破膜后第10天,消化道初步形成口咽腔、食道、V型胃、肠、肛门和幽门盲囊,仔鱼消化系统初步具备了摄食和消化外源性食物的能力;破膜后第70天,卵黄完全被吸收,各消化器官和结构逐步发育。此后随着鱼体的生长,消化器官逐步发育成熟,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相似文献   

13.
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Hilgendorf)消化管中的上皮细胞及消化腺进行了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研究。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口咽腔、舌和食道黏膜表面为复层扁平细胞,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上皮细胞表面具微脊(微皱襞)。食道下段复层扁平细胞中夹有单层柱状细胞。胃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具顶板。胃贲门和盲囊部有丰富胃腺,盲囊底部和幽门部无胃腺。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小肠段杯状细胞丰富,幽门盲囊上皮细胞结构同小肠。另外,还研究了肝脏、胰腺和胆囊的结构。  相似文献   

14.
对处于不同生长阶段细鳞鲑消化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幼鱼、鱼种和亲鱼3个主要生长阶段,细鳞鲑胃内蛋白酶活性最高,幼鱼期蛋白酶活性略低,鱼种和亲鱼期维持在同一水平;淀粉酶活性的变化趋势是幼鱼、鱼种期逐渐增大,亲鱼期达到最大值;脂肪酶活性在幼鱼和鱼种期最高,亲鱼期的脂肪酶活性较低。3种消化酶在细鳞鲑不同器官的分布特点为,蛋白酶活性在胃部最强,其分布趋势为食道<幽门盲囊<肠道<胃;淀粉酶在各个消化区段均有分布,在前肠部位淀粉酶活性最高,在幽门盲囊和后肠处活性最低;胃内脂肪酶活性最高,从胃向后的消化道各主要部位的脂肪酶活性变化呈递减趋势,胃内最高,幽门部次之,肠道最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6.
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的定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亲和索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简称S-P法),用抗5-羟色胺(5-HT)、生长抑索(SST)、胃泌索(Gas)、胰高血糖素(Glu)等4种抗哺乳动物血清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消化道内分泌细胞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定位研究,结果表明:5-HT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有分布,胃各部分布较多,食管和肠管分布较少;SST在胃贲门部和胃体部数量较多,胃幽门部较少,食管、前肠和中肠仅有少量分布,后肠的分布数量多。Gas分布于胃幽门部和前肠、中肠、后肠,从胃幽门部到后肠呈递减分布趋势;食管、胃贲门部和胃体部均未检出。Glu免疫阳性细胞在消化道各段均未发现。根据形态学特征,大黄鱼消化道内分泌细胞与其他鱼类一样,分为两种类型,即开放型和闭合型细胞。  相似文献   

17.
采用酶学方法测定了不同性腺发育时期(Ⅱ~Ⅴ期)小体鲟Acipenser ruthenus Linnaeus雌性亲鱼胃、肠道和幽门盲囊中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的活性,并分析了3种酶活性随性腺发育时期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5种消化器官中的蛋白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Ⅱ期、Ⅲ期较高,淀粉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较高,脂肪酶活性以性腺发育Ⅴ期、Ⅱ期较高,3种酶活性均以性腺发育Ⅳ期较低;各性腺发育期,雌性亲鱼的蛋白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后肠中较高,其次为胃、中肠,淀粉酶活性以中肠中最高,其次为胃、幽门盲囊、前肠、后肠,脂肪酶活性均以幽门盲囊中最高,其次为中肠、前肠、胃、后肠。研究表明,小体鲟雌性亲鱼在性腺发育Ⅱ期、Ⅲ期对食物中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需求较高,而性腺发育周期中对脂类物质的需求Ⅴ期最高,其次是Ⅱ期,总体来说,小体鲟亲鱼在整个性腺发育时期对脂肪的需求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猪胃壁淋巴流向及淋巴管构筑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经浆膜下注射3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观察32例杂种猪胃的淋巴流向臁其注入的局部淋巴结,其中8例在幽门部份注射,研究其淋巴管的构筑。结果表明,猪胃壁的淋巴流向通常分为4区(即Ⅰ-Ⅳ),分别流入胃左淋巴结、胃右淋巴结、脾淋巴结、胰二指肠淋巴结。幽门部粘膜层有2层毛细淋巴管,管径31μm~61μm;粘膜下层淋巴管遥瓣膜,呈串球状,直径93μm~403μm;肌层淋巴管细不均,直径217μm~625μm;u  相似文献   

19.
许氏平鲉消化管上皮细胞及消化腺组织学和组织化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Hilgendorf)消化管中的上皮细胞及消化腺进行了组织学及组织化学的研究.经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口咽腔、舌和食道黏膜表面为复层扁平细胞,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上皮细胞表面具微脊(微皱襞).食道下段复层扁平细胞中夹有单层柱状细胞.胃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细胞表面具顶板.胃贲门和盲囊部有丰富胃腺,盲囊底部和幽门部无胃腺.肠黏膜表面为单层柱状细胞,小肠段杯状细胞丰富,幽门盲囊上皮细胞结构同小肠.另外,还研究了肝脏、胰腺和胆囊的结构.  相似文献   

20.
从1973年1月至1995年2月治疗食管癌切除术后胸胃排空障碍11例。10例行11次手术:膈下胸胃十二指肠吻合术1例,胸内胸胃空肠合术2例,幽门区纵行全层切开横行缝合术1例;粘连松解术7例,其中同时行十二指肠松解术1例,幽门成形术2例。术后均解除梗阻。还就此症的诊断和预防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