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利用3个2n配子材料(2x)在马铃薯(S.tuberosum L.)中进行4x—2x,2x—4x和2x—2x的杂交,获得了4个四倍体杂种材料;然后对它们进行花药培养,共得到32个双单倍体植株。检查其中23个植株,有2株是具5%以上2n花粉粒的双单倍体,1株是重组了2n卵基因的双单倍体。由此证明花药培养的倍性操作技术是转育马铃薯2n配子性状给双单倍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在马铃薯抗晚疫病(Phytophora infestans)和抗乳状马铃薯胞囊线虫病(Globodera pollida)育种程序中,从双单体(2n=24)为亲本的杂交后代中获得的四倍体(4x)植株,大体上雌蕊是四倍体。在温室和田间对第一年和第二年块茎的测定表明,大多数高抗疫病的双单倍体的后代也表现高抗马铃薯晚疫病。用双单体PDH182和PDH247分别与一个四倍体杂交,选择一般配合力高且高抗马铃薯胞囊线虫病(PCN)的个体,其后代高抗晚疫病,且有1/3的植株也高抗PCN。对双单倍体×4x的杂交组合后代,在实生苗世代进行离体片鉴定,来快速筛选疫病抗性。观察来自不同抗疲病双单倍体后代的平均抗性,发现四倍体亲本之间是有差异的。试验同时证明,不同的双单倍体在疫病的抗性程度上,对后代的遗传传递力是有差异的。这可归因于未减数配子组成方式的差异,即减数分裂时第一次分裂的重组或第二次分裂的重组(SDR)都有差异。如果所有未减数配子都由SDR产生,则这种差异可归因于不同双单倍体之间抗疫病基因纯合程度上的差异。这种双单体×4x的杂交组合,每个授粉株只产生很少的后代。这少量的实生苗可能以比较高的频率产生带有目标性状的后代。由于必须种植这少量的实生苗,以便找到所要求的重组性状,所以在种植中寻求补救措施,而抗性鉴定要比常规育种方便得多。所得到的这些四倍体杂种可以同时在三个方面用于第二轮的育种工作:即,与其它的四倍体杂交;与双单倍体杂交以选择互补性状,以及产生综合多种抗性的双单倍体。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铃薯》2015,(4):193-198
以二倍体马铃薯‘USW4’和Solanum chacoense杂交产生的F1株系‘XD-3’为材料,检测其2n花粉产率和花粉活力。研究结果表明,‘XD-3’能产生2n花粉,2n花粉产率约7.7%,且花粉活力较高,达74.75%。在此基础上,开展了4x-2x杂交,进行了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平均杂交结实率为36.5%,但平均种子数/浆果仅0.67粒。4个不同的杂交组合共获得19个杂交后代,2对父本特异的SSR引物检测结果表明,有14个株系可以确认为真杂种;杂种植株的倍性检测结果表明,7个为三倍体,7个为四倍体。大量三倍体的产生为n花粉的直接利用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双单倍体杂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马铃薯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x=48)的双单倍体(2n=2x=24)与S.phureja (2n=2x=24)杂交,克服新型栽培种双单倍体雄性败育获得了成功。鉴定结果表明,杂种实生苗绝大多数保持了二倍性(2n=2x=24);实生苗可育株占总数78.36%。经减数分裂观察,入选的17个DP优良单株系主要是SDR型2n配子。为了选育出FDR型2n配子突变系,加强DP优系中的新型栽培种的遗传成分,即以D_(2012)—22(SY—m型)为母本,以DP优系为父本配制了回交组合,得到1000多粒种子,供进一步研究利用。  相似文献   

5.
双单倍体马铃薯染色体加倍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研究了马铃薯双单倍体(双单倍体是由四倍体栽培种花药培养产生的)植株加倍的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在MS培养基内附加NAA 0.1mg/1,而后加入秋水仙素0.2mg/l,用马铃薯双单倍体植株切断接种。经过40天培养,获得了加倍的四倍体植株,加倍频率为63.6%。第二种方法:将马铃薯双单倍体植株的茎,接种在含有2.4-D 1mg/l,萘乙酸0.025mg/l,KT 2mg/l的MS培养基上,在产生愈伤组织后诱导出再生四倍体植株,加倍频率为22.3%。  相似文献   

6.
对马铃薯双单倍体品系81-15(2n=2x-24)和南美二倍体栽培种Solanumphureja(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5个林系、81-15和二倍体野生种S.chacoense(2n=2x=24)体细胞融合获得的10个株系进行了细胞学鉴定和过氧化物同工酶谱分析。结果表明,杂种植株除一个株系为非整倍体外(染色体数为37),其余株系均为四倍体(2n=2x=48),是两个亲本的染色体数之和。与二倍体的双亲相比,杂种植株的叶下表皮气孔保卫细胞内叶绿体数目较多,但单位面积气孔数目较少,明显地表现出了四倍体的特征。杂种植株的过氧化物同工酶谱是其双亲酶谱谱带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采用新型栽培种(Neo-tuberosum,2n=48)为亲本,以IVP_(35)作授粉者,诱发孤雌生殖,获得了148份双单倍体无性系,从中筛选出能够产生FDR型2n配子无性系16份(纺锤体平行并融合类型11份,不联会突变型5份)。由于双单倍体孕性低或败育,以入选的16份双单倍体直接同S.tuberosum品系或品种杂交未能成功。同类型(A)入选的双单倍体无性系的系内或系间授粉,因配子体同型复等位基因作用产生的自交不亲和,也没能得到实生种子,而以产生2n配子的S.phureja品系的混合花粉授粉,在5个组合中获得25个浆果,共825粒杂交种子。  相似文献   

8.
《中国马铃薯》2013,(4):193-198
马铃薯的比重是加工企业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性状。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4x-4x和4x-2x杂种后代高世代选系的比重,试图利用单向有性多倍化(Unilateral sexual polyploidization,USP)的方法从二倍体栽培种向四倍体普通栽培种转育高比重基因。四倍体亲本为品种或高世代选系,二倍体亲本是普通马铃薯栽培种(Solanum tuberosum)双单倍体与二倍体栽培种富利亚(S.phureja)杂种的互交后代,或经轮回选择适应长日照的S.phureja-S.stenotomum杂种后代。从4x-4x和4x-2x组合各选出17个高世代无性系,以‘克新18号’(鲜食)和‘夏坡地’(薯条加工)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2011~2012年在黑龙江省的加格达奇评价了4x-4x和4x-2x高世代选系比重的表现。4x-2x和4x-4x后代高世代选系比重平均为1.0727和1.0659,二者差异极显著。但是,4x-2x内和4x-4x内无性系的差异仍达极显著水平。4x-2x四倍体后代HJ04-18-17,HJ04-27-41,HJ04-22-19以及HJ04-15-36比重高于对照品种‘夏坡地’,并和其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和4x-4x组合相比,4x-2x组合后代含有较高的比重。  相似文献   

9.
分别取来自普通栽培种(S.tuberosum)的两个一倍体品系和两个双单倍体品系的茎段和叶片,用两步法进行组织培养来加倍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在以MS+2.25mg/1 BAP+5mg/1 NAA 为第一步的培养基上,从一倍体和双单倍体的茎段和叶片中获得了许多再生植株,其中约60%的加倍成植株(2n=2x=24或2n=4x=48),此结果表明此法是把单单倍体(以下简称一倍体)和双单倍体转化为纯合同源四倍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通过4x—2x杂交测验,从Solanumphureja后代中筛选出9份诱导双单倍体频率和花粉育性高的授粉者.它们的平均诱导率为33株双单倍体/100个果,并具有显性纯合的胚斑标记基因(BB)和紫色胚轴标记基因(PP),可用来有效地识别双单倍体.不同的四倍体母本产生双单倍体的频率不同,中薯2号产生频率最高,达34株双单倍体/100个果,母本基因型对双单倍体的产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向日葵属(Helianthus)的染色体基数为17,类似于小麦属在进化中形成了二倍体(2n=2x=34)、四倍体(2n=4x=68)和六倍体(2n=6x=102)等几个倍性系列的种。在一些自然群体中也偶尔发生极低频率的单倍体。据Gundaev(1971)研究,双胚向日葵可能有介于单倍体和双倍体之间的染色体数目,由这个材料可获得一套连续的非整倍系列。非整倍体也能从种间杂交得到。有关性状的遗传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有关马铃薯杂种优势、基因作用和杂种行为的研究,几乎都是指四倍体而言。Rothacker等曾对栽培马铃薯(Tuberosum)和不适应的安第斯(Andigena)马铃薯群(均为2n=4x=48)之间杂交所进行的观察,表明块茎产量无杂种优势。然而,栽培马铃薯群和适应的安第斯薯群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产量、品质、加工等方面都较其他作物有更大的提升空间,但由于四倍体马铃薯存在遗传基础狭窄且复杂、难以创新等诸多问题阻碍了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利用马铃薯单倍体或双单倍体植株有望解决上述诸多难题。马铃薯单倍体具有加速育种过程、提高选择效率等优点。马铃薯单倍体的获得包括花药培养、花粉培养、孤雌生殖、子房培养。其中,花药培养因更易取材,并且得到胚性细胞团、愈伤组织或胚状体的几率更大等优点而研究最为广泛。获得单倍体植株的成功率与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培养条件、培养基添加物等诸多因素相关。根据不同的诱导方法简要阐述了中国马铃薯单倍体研究的历史及进展。  相似文献   

14.
棉花自然单倍体植株发现较早,并已通过孤雌生殖、双胚、种间杂交、半配生殖和辐射处理等获得了棉花单倍体。但棉花的花药培养尚未得到单倍体植株。棉花是二倍体和异源四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26和2n=4x=52,自然单倍体的概率很低。产生双胚的频率约为1/2~2.5  相似文献   

15.
同源四倍体水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的后效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亚洲栽培稻中的4份同源四倍体水稻(O.sativa,2n=4x=48)和相应的4份二倍体水稻(O.sativa,2n=2x=24)为母本,以4份非洲栽培稻(O.glaberrima,2n=2x=24)为花粉供体进行远缘杂交后,对其杂种后代的分离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倍性的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之间杂交后代的结实率以二倍体普通栽培稻的较高.在配制的32个杂交组合中,其杂种第1代群体均表现出明显的营养生长优势.从群体的生长势来看,杂种第2代群体比杂种第1代群体要弱一些;在杂种第2代群体中,以同源四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比以二倍体水稻为母本的杂交组合的分离现象更明显.在各杂交组合的第3代群体中,从植株的株叶形态和生育期来看,株系间的差异和株系内的变异依然很明显,变异频率更宽,变异种类更多.在普通栽培稻与非洲栽培稻的杂交组合中,育性变异、生长势变异、株叶形态变异、染色体变异和结实性变异等是较易发现的变异现象.  相似文献   

16.
花生原产于南美洲,国外从三十年代就开始研究花生野生资源的利用,到五十年代初才获得了与栽培种杂交的不育三倍体杂种,到七十年代不少国家重视了这项研究,并获得了一些抗病性强、品质优良的种间杂种材料。 国内从近几年开始研究,我们先后对花生种间杂交亲和性及花生种间三倍体杂种染色体加倍技术等进行了报导,同时也获得一些杂种材料和连续与栽培种回交的子代材料,现正在选育中。 花生种间杂交,由于双亲的染色体倍性不同,杂交后产生的三倍体(2n=30)杂种尽管经过人工加倍处理后,F_1代杂种成为可育的异源六倍体(2n=60),  相似文献   

17.
引言Kasha和Kao(1970)与Kao和Kasha(1970)的许多研究证明了二倍体球茎大麦与二倍体普通大麦的种间杂种F_1,由于选择性的排除了球茎大麦染色体的结果,大部分植株是“似普通大麦型”的单倍体。由上述两个种的四倍体之间杂交所获得的高频率双单倍体也同样证明了这一情况。而且,还证明了这种选择性的染色体排除的控制基因是在普通大麦方面(Kasha等1972;Ho和Kasha 1974;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4x×2x杂种无性一代产量及产量性状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生2n花粉的Neo-tuberosum双单倍体×Solanumphureja的二倍体杂种以及其与Neo-tuberosum双单倍体的回交后代与普通马铃薯(S.tuberosumssp.tubero sum品种东农303进行了杂交。4x杂种在株高方面表现出了很强的杂种优势。商品薯产量与4x亲本无显著差异,但两个杂种群体的最高值分别超4x亲本的260g/株和60g/株。总产量杂种优势明显,但杂种单株结薯数多,平均块茎重小,这些是限制4x×2x杂种利用的不利因素,需要进一步地改善。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日本小麦品种与四倍体球茎大麦的可杂交性以及由胚培养产生单倍体。采用高湿以及授粉后施用赤霉素的杂交程序,提高了种子结实率,且小花成熟良好。在8个供试的日本小麦品种中,有7个品种可与球茎大麦杂交,平均种子结实率为4.4~24.0%。通过胚培养,半数左右的日本小麦品种×球茎大麦的杂种胚发育成单倍体小麦植株。本结果表明,与球茎大麦杂交的双单倍体方法有希望应用于日本的小麦育种计划。  相似文献   

20.
利用 K( Ae.kotschyi)、V( Ae.ventricosa)型小麦雄性不育恢复系轮回选择群体 C3及其 6个恢复亲本基因型 ,与 K太 91 1 2 89A和 V太 91 1 2 89A不育系分别杂交 ,获得了 2 1 2个杂种 ;利用这些杂种分析研究了杂种 F1 代的恢复度及其产生单倍体的频率。结果表明 ,不同亲本的恢复基因得到累加重组 ,优良恢复基因型的频率提高 ,30 %基因型的恢复度达到 81 .0 %~ 96.2 % ,平均值 90 .2 % ,较双亲平均值 ( 75.7% )提高 1 4 .5% ;有2 1 %的杂种 F1 产生单倍体 ,单倍体频率的变化幅度为 3.9%~ 9.8% ,且随着恢复度的提高呈现下降的趋势 ,为显著的负相关 ( r=-0 .8732~ -0 .92 58) ,说明恢复基因对单倍体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