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通过野外调查和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西藏米拉山报春花属野生资源的分布及观赏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藏米拉山报春花属野生植物资源共有15种,其中西藏特有种2种。同时研究了该属植物在西藏米拉山的分布规律及其资源的生境类型并介绍了主要种类的生物学特征和观赏价值,并且对米拉山报春花属野生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冯志舟 《云南林业》2004,25(6):23-23
报春花泛指报春花科报春花属一类植物,是中国生产的传统花卉,世界著名的盆栽花卉。中名报春和学名Primula均含有早花的意思,早春开花为本属的重要特性。常在春节前后开花,人们把它视为春天的信使,美其名曰"报春花"。  相似文献   

3.
论述了小报春(田埂报春花)的分布,生长环境、形态及生物学特性.并对其采种、培育、栽植方法作了研究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路莲 《园林科技》2006,(2):9-9,29
本文收录了北京地区报春花属植物共9种,1变种。在《北京植物志》的基础上增补4种,1变种。其中硕萼报春为北京报春花属新资料。  相似文献   

5.
报春花     
报春花 (PrimulaobconicaHance .) ,别名樱草 ,报春花科 ,报春花属。报春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叶根出 ,叶片心脏形、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花柄长 ,从基部抽出 ,花自下而上开放 ,盘形或呈高脚杯状。花瓣似樱花之花瓣 ,故又名樱草。花色有浅紫、黄、白、红等 ,多在 1~ 3月开放 ,向人们传告春天的到来 ,因而又名“报春花”。    报春花有五百五十种 ,原产我国的有 2 50余种 ,北京常见栽培的有下列几种 :( 1)四季樱草 株高 2 0~ 30cm ,常作 1、2年生花卉栽培。叶基生 ,有长柄 ,近圆形 ,边缘有浅波状裂 ,叶面和…  相似文献   

6.
卓秀云 《云南林业》2005,26(2):34-34
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上生长着一种报春花。它名为“报春花”,却很少在春天怒放。而一旦报春花盛开,当地便会有火山爆发。花开得越艳,火山爆发得越猛。所以,当地人一发现报春花怒放,便迅速撤离避难。  相似文献   

7.
自然界的报春花绝大多数是依靠昆虫授粉,授粉效率低,但产生的种子少而大。英国生物学家发现了一种特有的报春花,它能自花授粉,授粉效率高,产生的种子多而小。按照传统观念,这种报春花具有授粉率高和种子多的优点,应能在报春花群体中很快扩散开来,但奇怪的是它仍然很稀少,并不向其他地方扩散,只在发现地点保持较多的数量。即使在这些地方,其数量也没有什么增加。这种现象使生物学家难以解释。目前专家们正在试图  相似文献   

8.
简要介绍了欧洲报春花花型的特异性 ,6种授粉组合以及获得具有优良种质种子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报春花(Primula obconica Hance.),别名樱草,报春花科,报春花属. 报春花为多年生宿根草本花卉.叶根出,叶片心脏形、卵圆形或卵状长圆形.花柄长,从基部抽出,花自下而上开放,盘形或呈高脚杯状.花瓣似樱花之花瓣,故又名樱草.  相似文献   

10.
彭博 《绿化与生活》2011,(10):56-56
"胭脂花"又名段报春,是报春花科报春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长于海拔1900米以上的亚高山上。说到报春花科,我们很容易认为它应该是作为春天的使者在早春开放,为人们报道春天的来临。而我们这里介绍的"胭脂花"却是盛开于初夏的高山重要花卉。它虽然不及其它报春花科兄弟植物那样提早盛开,但它却是亚高山草甸上最早开放的种类之一,也算无愧于它的科属名称了。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采用中国古老月季花品种‘秋水芙蓉’与中国原产的野生蔷薇屑植物杂交的方法,来培育具有较高抗性的月季新品种群,共计13个组合,授粉花424朵,获远缘杂交种108株,最终有30株在北京地区连续2a露地越冬后存活.文中对杂种的形态、抗寒性、抗病性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对‘秋水芙蓉’×报春刺玫的杂种进行了初步的遗传分析,提出‘秋水芙蓉’在今后的月季育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以期望通过它培育出崭新的中国月季新品种。  相似文献   

12.
滇南红厚壳是云南新发掘出来的一种优质造林树种 ,其树干通直圆满 ,材质优良 ,是制作刨切单板的优质材料。其树形优美 ,也是一种优质的绿化树种。人工造林后生长较快 ,年平均高生长量可达 0 83m ,直径年增长 1 5cm。 2 0 2 5年可采伐利用。通过对滇南红厚壳的分布、生态及生长习性、木材性质、种子特性和育苗造林技术的论述 ,以便全面了解该树种。  相似文献   

13.
以庭院栽植的樱草蔷薇为材料,对种实与观赏性状进行观测与研究,结果表明:株间种实性状存在显著差异,最显著的特征是:果实颜色,1号树为蓝黑色,2号树为紫红色;种皮颜色,1号树为紫红色,而2号树则为黄褐色略带紫红色成分;种子重量,1号树为22.4 g,2号树为26.1 g.此外,1号树的果实具有较长的宿存期.  相似文献   

14.
云南旱冬瓜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地理分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形态特征、物候学特性、生长特性等方面论述了旱冬瓜的生物学特性.从适生环境条件、木材特性、主要生态作用等个体生态学特性方面阐明了旱冬瓜的生态学特性.并从它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论述了其地理分布.旱冬瓜对山地土壤的改良有较好作用,是营建生态林、用材林等多功能林的优良树种.为此提出进行旱冬瓜的优树选择和种源对比试验,建立良种基地进行良种繁育.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道路行道树是城市园林的骨架,对城市环境有很大的影响。对长沙市行道树的种类和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总结了长沙市现行行道树的特点和不足之处,并根据行道树树种规划的一般原则,对今后长沙市行道树树种的发展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生物多样性是当代生态学研究的三大重点领域之一,而物种多样性既是遗传基因的载体,又是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所以它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所占地位最为重要.以湖南舜皇山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通过3个生境梯度,33个中样方,99个小样方的叠加和群落重构资料,采用7个测度公式,对物种多样性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舜皇山常绿阔叶乔物种比较丰富,丰富度指数为11.006,信息度指数为3.666 1;α多样性指标中的丰富度指数dGL和Shanmon-Wiener指数,以及β多样性指标中的群落系数和欧氏距离,能较好地反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乔木物种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云南热区乡土阔叶树种的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总结云南热区乡土阔叶树种发展优势及研发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乡土阔叶树种在培育人工混交林方面的生态优越性及云南热区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根据树种特性,并结合云南的实际,探讨了乡土阔叶树种在云南热区的开发利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1983年至1985年在四川省资中县林场对泡桐属9个种的16个苗期性状进行了观测,并通过两两性状的相关分析和用逐步回归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包括苗高和地径在内的13个性状之间的着显著的表型相关性;各种间、各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和重复力的差异显著。与苗高相关紧密的主要因子有节数、地径、维管束痕长、叶痕宽、叶宽和叶柄夹角;影响地径的主导因子为维管束痕宽、叶长和苗高。  相似文献   

19.
西藏色季拉山区蕴藏有丰富的植物资源,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是西藏花卉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对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共10种,1变种,占西藏该属植物种数的30%。并在对其生物学特性和生境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其观赏特性做出评价,得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有10种,占该山该属种数的91%,并对其园林应用前景做出了相应分析。  相似文献   

20.
Molecular genetic strategies for species identificatio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molecular genetic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species, subspecies and variety in evolving progression, and brings forward 5 criteria of an ideal strategy i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stating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t species, subspecies and variety level without any interference of too high polymorphism at individual or population level; keys should be distributed as 0 or 1, e. g. yes or no; satisfying repeatability and simple operation; high veracity and reliability; adaptability to widely various specimen. Respectively, this paper reviews two strategies focusing on detecting th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nd base replacement and lays out some detail methods under above strategies. It demonstrates that it is not possible to solve all species problems by pursuing identification with only a single gene or DNA fragment. Only based on thorough consideration of all strategies, a method or combined several methods could bring satisfying reliability. For advanced focuses, it requires not only develop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methods under above strategies, but also new originality of creat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