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与自然融和:绿色生态城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久以来,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目前,世界正从工业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城市作为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聚集地、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空间载体,正面临着生态文明的全面挑战。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出现了”逆城市化”运动,城市社会的重心、经济活动和政治影响力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地区转移,人们更追求贴近自然的低密度独立生活空间和更高的生活质量,或者说是追求城市生态化、田园化,这种现象就是人类走向生态文明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先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今天的西方发达国家正穿越高度工业化或现代化的文明而进入后工业文明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现代工业文明也包含着种种危机,其中,生态危机就是工业文明总体危机的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3.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尊重和顺应自然,繁荣和发展经济,规范和增进社会和谐,既跨越了农耕文明时代生产力低下自然刚性的"马尔萨斯陷阱",又可避免工业文明阶段技术进步助推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的困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方位所在,大势所趋。然而,人们的认知,或极端于回归原始文明的"返璞归真",或固执于现行工业文明的"技术万能",生态文明的思辨和话语体系,客观讲,还落后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4.
在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先后经历了敬畏自然的原始文明,到依赖自然的农业文明,逐渐发展到改造自然的工业文明三个层次。每一次进步都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问题。特别是工业文明的发展,使世界陷八了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过度强调人本主义,过度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周毅 《河北林果研究》1998,13(4):299-303
20世纪是人类物质文明最发达的时代,但也是地球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遭到破坏最严重的时期,不可持续的经济畸增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传统工业是一柄福音和灾福的双刃剑,中国并不庞大的工业由于先天不足,粗放外延发展等原因,过早地走入了自然生态失衡,人口急剧膨,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的尴尬境地。有可能重蹈发达国家“经济腾飞,公害泛滥”的覆辙,提出人口、生态、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明可持续  相似文献   

6.
建设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是顺应世界文明发展潮流的需要。社会文明发展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阶段,在工业文明进程中,机器化大生产在极大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类向大自然的高额索取,造成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的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7.
一切有价值的东西都被称作是财富。财富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可为人们提供种种物质和精神上的享受。依靠财富人们就可以得到富足、安宁和幸福。因此,人类一直在积极地创造着财富,积累着财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内涵也在不断地扩充,金山银山是传统的财富,“绿水青山”却成为人们在生态文明社会里追求的“绿色财富”。  相似文献   

8.
指出了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高级文明形态,而发展生态经济却承担着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的使命,要建设生态文明就得要务实地发展生态经济。就生态经济的理论基础、价值分析及现实路径展开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于江 《新疆林业》2013,(5):7-10
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人类文明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原始文明(100多万年)、农业文明(1万年)、工业文明(300年)。300年的工业文明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主要特征。世界工业化的发展使征服自然的文化达到极致,一系列全球性生态危机使地球已无能力支持工业文明的继续发展,需要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明:吹响强国梦想的号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充满着曲折。 人猿相揖别后,社会发展极其缓慢。其间历经了300万年的原始文明、1万年的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后,才依托科技坐上发展的快车,不过三百年时间就创造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明成果。可充满智慧的人类却有着贪婪狂妄的一面,孤傲清高地蔑视自然,无所顾忌地征服自然,结果与自然形成了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于是,自然发怒了。以牙还牙,很快带来了严重的环境和生态危机。倍受惩罚的人类这才发现:工业文明并不是一个完美无缺的终极文明,而是附带着许多弊端。在文明历史的长河中,她只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必要过渡。她的后面还有一个更加高级的文明:生态文明。 现在这个生态文明时代已经到来,而且醒目地写在21世纪人类生存的旗帜上。[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生态文明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中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良性运行的机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文明形式。它是人类物质、精神和制度的成果的总和,是一种新型的文明。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生态文明产生的必然性21世纪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社会孕育着生态文明的内在因素。其次,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为生态文明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第三,随着人类生态文明意识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文明是继人类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形成的新的文明形式。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发挥着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南林业》2014,(9):14-15
人类社会历经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走向现代生态文明,几千年的历程中,围绕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与实践不曾停息。而现代以来,在探索与物质世界密切相关的经济增长和以自然世界为本体的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平衡之中,发展与治理是否要同步的争论与抉择也持续升温。  相似文献   

14.
生态文明与生态大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是人类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更高层次的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高校作为承担国家人才培养、科研攻关及社会服务的重要机构,有义务通过生态大学的构建来培养具备生态素养的人才,为实现国家的发展战略提供智力支持。建设生态大学必须深刻领会“生态”的内涵,通过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四位一体、交融共赢、和谐共生,达到校园本体物质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动态平衡;同时必须清楚“生态大学”的评价指标,明晰它只是一种治理大学的手段和途径,不是学校的办学定位,相反而是要服务于学校的办学定位。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与森林生态系统建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类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和定位也在不断深入。目前,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逐渐成为人类共识,与之相适应的生态文明应运而生。在中国,执政党将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提高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目标,最直接的标志就是山川秀美,因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在总结生态文明的产生历程和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特点的基础上,就如何建设森林生态系统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人类社会要想实现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就得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时刻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目标保持步调一致。虽然在人类历史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探讨早已出现,但是,对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却毫无头绪。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也越发地关注,因此,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社会的主要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纵观人类文明史,人类文明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传统工业文明、生态文明四个阶段,林业的发展与文明的演进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生态经济实现途径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过漫长的农业文明,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社会已有200余年。20世纪是经济成就辉煌耀眼的时代,21世纪将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形态是生态经济。我国要在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宏伟目标,时间紧迫,任务艰巨。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已经刻不容缓,需要立...  相似文献   

19.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总和。它包括生态环境、生态意识和生态制度。生态文明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有中国学者倡导提出,其科学的价值取向现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而且在国际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完全有可能作为一种新的独立的文明形态加入到丰富多彩的文明系统之中。考察人类的文明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太古时代的自然文明,迈过了古代社会的人文文明,正在经历工业时代的科…  相似文献   

20.
赵兵武  陈煊  李娜 《新疆林业》2009,(4):4-7,18
生态文明成为时代最强音,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党的十七大作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科学发展理念的升华。建设生态文明社会、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刻认识,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积极吸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发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