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白浆土腐殖物质中氮素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三江平原境内的耕地白浆土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与成为复区存在的草甸土和暗棕壤作比较,研究了土壤腐殖物质中不同形态氮素分布和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在HA,FA的酸解产物中,FA所含酸解NH4^+-N和氨基糖氮均高于HA,而氨基酸态氮则低于HA,HA和FA在氨基酸组成上差慢不大,主要差别在于前者含有较多的碱性氨基酸,而后者则含有较多的酸性氨基酸。  相似文献   

2.
相关分析表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白浆土中各形态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之间的相关程度不同。土壤N0值、碱解氮、酸解总氮、氨基酸态氮、可矿化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全氮、氨基糖态氮和酰胺态氮与玉米植株吸氮量也呈显著正相关;而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总氮与植株吸氮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水热条件对黄土性小麦田N_2O排放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西北地区黄土性冬小麦田为研究对象,观察分析了不同年份小麦在不同生长期、不同水热条件下,各耕层土壤N2O排放的特征.结果表明,降雨和气温与N2O排放通量存在相关性,二者的共同作用引起年际间土壤N2O排放量的差异,而温度效应更大.小麦生长季节大田土壤N2O排放通量的变化与土壤10~20 cm深处温度有显著线性相关,但在孕穗期至开花期,N2O排放通量与土壤温度相关性不明显,其排放通量的升高主要受控于作物根系活动.在适宜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土壤水分增加对土壤N2O排放具有正效应,但与耕层水分相关性未达显著.值得注意的是在干旱缺水条件下土壤N2O排放通量与NH^+4-N含量大小间呈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以吉林省水蚀区为研究区域,测定了不同土壤类型区内耕作土壤的基本性状特征,并采用Wischmeier和Smith关系式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耕作土壤的K值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砂粒含量和N1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土壤类型间的K值分布特征:黑土黑钙土白浆土暗棕壤。  相似文献   

5.
几种石灰性土壤游离氨基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茚三酮比色法,测定3种石灰性土壤的游离氨基酸含量,研究不同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黑垆土、红油土、淋溶褐土0~20 cm土层游离氨基酸(以N计,下同)含量为7.18、7.42、7.41 mg/kg,分别占可溶性有机氮(SON)的30.53%、19.23%和17.50%,占全氮的0.74%、0.71%和0.71%.土壤类型对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游离氨基酸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无显著影响,而对游离氨基酸占SON的比例有显著影响.林地有机层的游离氨基酸为10.95~25.47 mg/kg,约为林地0~20 cm土层(7.32 mg/kg)的2.5倍.林地(7.32 mg/kg)与农田0~20 cm土层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7.18 mg/kg)相当.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土壤SON、土壤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等土壤肥力之间均有极显著的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不同肥料处理对尾巨桉土壤和叶片化学计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盆栽尾巨桉DH32-29苗木为试验对象,研究不同肥料处理(包衣肥、硫酸肥、蒸气肥及活性肥)对其土壤和叶片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肥料处理均能明显提高土壤和叶片的C、N、P含量;添加活性肥的3种肥料处理其土壤C和叶片C、N、P含量均分别大于其未添加活性肥的处理,而添加活性肥的土壤N、P含量均小于未添加的;施肥处理的土壤C∶N、C∶P均显著低于对照;施肥处理的叶片C∶N极显著低于对照,N∶P极显著高于对照,各处理之间的叶片C∶N和N∶P比值相对稳定,且施肥处理的叶片N∶P比值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该试验盆栽土壤中C含量与土壤P含量有较弱的负相关性,而与土壤N及其C、N、P化学计量比、叶片C、N、P及其化学计量比均无相关性,土壤N与土壤C∶N相关性显著,土壤N、P、C∶N、C∶P、N∶P、叶片C、N、P及其化学计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温州蜜柑果园土壤、枝梢叶片及果实中氮(N)、磷(P)、钾(K)营养元素含量的相关性,为营养监测和科学施肥提供依据。本文以临海涌泉温州蜜柑为实验材料,在春梢老熟期取土壤、春梢和果实,观察它们的N、P、K营养元素含量丰缺状况并进行元素相关性分析。果园中N、P、K、水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基本处于适宜范围,而土壤有效磷的含量过高。N、P、K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含量差异较大,N和P在春梢(叶片和枝条)中的浓度高于果实(果皮和果肉),而K含量则是叶片>果皮>枝条>果肉。春梢与果实N、P、K养分与土壤的相关性也不一致,土壤的水解氮含量与叶片N和K的含量极显著相关。土壤水解氮与果皮N和K的负相关性分别达到极显著和显著水平,土壤有效磷与果皮N和果肉P均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钾与土壤有效磷呈极显著负相关,叶片与枝条的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果皮N和K、果皮P和果肉N均为显著正相关性,说明N、P、K元素间的相关性可能是互促效应,也可能出现相互抑制的关系。掌握土壤和树体N、P、K养分的状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为提早监测树体营养水平,及时作出营养丰缺判断和调控,科学平衡、合理施肥,促进树体健康生长和优质高效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弃耕年限草地土壤酶活性的特征与演变趋势,为正确评价土壤质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陕西安塞县纸坊沟流域,采集不同年限(1,2,3,4,5,6,7,8,9,13,15,20,25,30年)弃耕地0~20,20~40和40~60 cm土层土样,测定土壤理化性质及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随着弃耕时间的延长,土壤容重、pH值、有机质、CEC、全N、有效N等理化特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土壤脲酶、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均逐渐增强,土壤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大幅度递减;相关性分析表明,以上3种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CEC、全N等理化性质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等呈显著负相关,而3种酶之间的相关性也达极显著水平。【结论】在植被恢复过程中,脲酶、蔗糖酶与碱性磷酸酶活性逐步增强,土壤酶活性与植被的恢复是一个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9.
根际指作物根系对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性质能够产生显著影响那一部分特殊的根区土壤(指根表周围1厘米之内的土壤)。根际土壤与非根际土壤是有显著区别的,根际土壤的营养状况是随其作物种类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其特点:(1)有机质微生物较多,含有大量的根分泌物,如: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酶、维生素、根茬、  相似文献   

10.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生等因素与土壤反硝化酶活性、N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0—5cm土层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相应土层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0—5cm,5—10cm土层土壤的温度与相应土层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硝态氮含量和pH与土壤反硝化还原酶活性的相关性因土壤的不同土层而有差异;0—5cm,5—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0—5cm,10—20cm土层土壤脲酶活性,5—10cm有机碳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土壤中N2O排放通量呈显著正相关;5—10cm土层土壤温度、pH和10—20cm土层土壤磷酸酶活性、pH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土壤N2O的排放主要是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取沙、壤、粘3种质地的潮土,采用盆栽试验,应用Bremmner法测定黑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酸解氮及各组分氮含量。结果表明,3种质地的土壤氮素主要以酸解氮为主,占土壤全氮的70%以上,在酸解氮中,氨基酸氮和酸解未知态氮为主要成分,其次为氨态氮,最低为氨基糖态氮。黑麦生长过程中,在无氮肥投入条件下,酸解氮及各组分氮处在动态变化中,而且变化趋势相似,3种质地的氨基酸氮和酸 未知态氮相对变化率较氨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大,说明质地不能改变酸解氮及各组分氮的变化趋势,但可以改变其变化程度;同样水平的全氮量,而质地不同的土壤供应速效氮的能力是沙土>壤土>粘土,但在无氮肥投入情况下,土壤氮素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三种肥料结构对红壤性水稻土氮磷钾养分状况的影响。土壤中的生物学有效性氮、氨基酸态氮、氨基酸、速效磷和活性有机磷的含量变化趋势是,以作物残体+灶灰+猪粪+化肥处理>作物残体+灶灰+化肥处理>绿肥+化肥处理。在各处理中,土壤中速效钾和缓效钾的含量变化不大,但采取秸杆、灶灰、菜籽饼和猪粪还田的措施,在节约化学钾肥提高作物产量中起了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茶树种植年限对土壤氮素组成及茶树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以植茶0、4、9和30年的铁观音茶树根际土壤为材料,分析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luble organic nitrogen,SON)组成及其对茶树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根际土壤氨基酸SON含量从46.83%下降至22.71%,非氨基酸SON含量则从53.17%上升至77.29%。氨基酸含量分析表明,不同树龄茶树根际土壤共检测到14种氨基酸,其中5种疏水氨基酸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显著上升,8种亲水氨基酸含量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显著下降。茶树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结果表明,随着茶树根际土壤年限的增加,茶树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效率、氮素经济效益等均呈现下降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年限与土壤氨基酸SON、亲水氨基酸含量、氮素效率、氮素吸收效率、氮素生理利用率、氮素经济效率等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其他指标则相反。可见,随着茶树树龄的增加土壤氮素组分及氨基酸含量发生显著变化,进而影响茶树对土壤氮素的吸收与利用。结果为酸化茶园土壤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湖南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及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分布状况,采用传统统计学和地统计学方法于2012年分析了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适宜样本、不同pH组、不同有机质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邵阳烟区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处于适宜水平,平均值为112.70mg/kg,变异系数为32.70%,处于适宜范围内的样本占40.50%。②邵阳县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极显著高于隆回县和新宁县。③土壤碱解氮含量总体上从中部分别向西南部和北部递减的分布趋势。④耕层土壤pH与土壤碱解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⑤土壤碱解氮含量有随有机质提高而增加的趋势。⑥与2002年相比,耕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为了节省香菇生产对木屑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资源丰富的玉米秸秆,以玉米秸秆粉为主料,栎木屑和麦麸为辅料,采用有限制的配方均匀设计对其组合进行优化,并测定培养料中C、N含量及C/N比,香菇必需氨基酸(EAA)含量和营养指数(NI)等5个指标.结果表明:玉米秸秆粉质量分数与香菇的EAA含量、NI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栎木屑质量分数与香菇的EAA含量、NI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培养料中的C、N含量和C/N与EAA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与NI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和回归方程,当玉米秸秆粉质量分数低于0.745 0,栎木屑质量分数不低于0.116 4时,不会对EAA含量和NI造成显著影响.说明玉米秸秆代料培养是可行的,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6.
1986~1987年作者根据Bremner的酸解法研究了吉林省主要旱田土壤有机氮组份、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旱田土壤有机氮是由氨基酸氮、氨基精氮、(丝+苏)氨基酸氮和未鉴别氮组成,分别占土壤全氮的25.13;18.54.5.19,11.38,25.59%;土壤类型、土壤层次以及土壤肥力水平均影响土壤有机氮的组份;土壤有机氮组份和含量是影响土壤碱解氮利用系数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7.
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土壤有机氮组分及氮素矿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揭示长期不同培肥处理对黄土高原南部土垫旱耕人为土(土)土壤有机氮组分、氮素矿化的影响以及有机氮组分对氮素矿化潜力的贡献。【方法】采用Stanford和Smith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测定了土19年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土壤矿化氮的数量,并采用Bremner法测定了培养前、后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的变化。【结果】各处理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高低顺序为:氨基酸氮非酸解氮酸解未知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与不施肥对照相比,长期单施化肥处理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幅度有限;化肥配施秸秆或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各有机氮组分含量,其中以氨基酸氮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化肥配施秸秆或有机肥处理降低了酸解有机氮占全氮的比例。化肥长期配施有机肥或秸秆,显著提高了土壤氮素矿化势(N0)以及矿化率,其中化肥配施有机肥土壤N0大于化肥配施秸秆处理。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氮素矿化势N0与培养前后土壤氨基酸氮变化量间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土壤酸解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的变化量间的负相关关系未达显著水平(P0.05)。【结论】化肥配施有机肥或秸秆,是提高土壤供氮潜力的有效手段;氨基酸氮是土壤可矿化态氮的主要贡献者。  相似文献   

18.
地表覆盖对西北旱地土壤有机氮累积及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认识土壤氮素的转化和供应过程,是优化作物栽培和氮素养分管理的关键。【方法】本文采用5年田间长期定位试验的土壤,研究了地表覆草和覆膜栽培对旱地土壤氮素矿化和供氮能力的影响。【结果】与常规栽培相比,地表长期覆草会提高土壤氮素矿化势,降低矿化速率;覆膜则会降低土壤氮素矿化势,提高矿化速率,覆草、覆膜和常规栽培的矿化势分别为25.0—29.7、23.2—25.9、23.3—26.2mg.kg-1。不施氮时,覆草和覆膜均能提高土壤有机氮含量,增加土壤轻质有机氮含量;施氮后,覆草能增加土壤有机氮和轻质有机氮含量,但覆膜却降低了土壤有机氮和轻质有机氮含量。施氮240kg.hm-2时,地表覆草、覆膜和常规栽培土壤的有机氮含量分别为1.03、0.95和0.96g.kg-1,轻质有机氮分别为51、35和37mg.kg-1。【结论】作物生长过程中,地表覆草栽培能使土壤将较多的矿质氮转化形成可矿化有机氮;覆膜栽培则不利于土壤的有机氮累积。因此,覆草栽培虽增加了土壤氮素供应能力,但为实现作物增产,需增加氮肥投入或在作物需氮较多的生长阶段补充氮肥,覆膜栽培则需要注意配施有机肥。  相似文献   

19.
谷子(粟)蛋白质品质及其优化栽培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研究表明,谷子蛋白质的氨基酸含量较高,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的组成,除赖氨酸外,其他氨基酸的含量均接近或超过了FAO/WHO建议的标准,是一种优质的植物蛋白质。栽培措施对谷子氨基酸组成有明显的影响。优质栽培的关健是在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的基础上,注意选择海拔在1 100~1 200 m的红土或黄土地上种植,一般以5月上旬播种效果较好。同时,要注意多施有机肥料,其中以每公顷施2.25×104 kg羊粪的效果最好,施同等数量的猪粪也较好。化肥尤其是氮素化肥对谷子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Glycine max(L.)Merr.品种生育后期根系伤流液中氮素等养分元素含量的变化规律,以期为大豆育种和高产栽培提供生理依据。【方法】以3种不同产量水平(低、中、高产)的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栽培管理条件相同,测定开花期(R2期)、结荚期(R4期)和鼓粒期(R6期)大豆根系伤流强度及伤流液中氮素(总氮、硝态氮、铵态氮和氨基酸)以及磷、钾、钙和钠等养分含量。【结果】整个生育后期高产大豆品种根系伤流强度、总氮、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中、低产品种,平均值分别高13.4%和24.0%、31.9%和74.2%、46.3%和81.0%。根系伤流液中硝态氮含量高于低产品种,平均值高19.9%;铵态氮含量低于低产品种,平均值低16.5%;根系养分元素磷、钾、钙含量均高于中、低产品种。不同产量水平的大豆品种伤流强度的最高值均出现在R4期,R4期籽粒产量与伤流强度呈极显著正相关(r=0.765**);根系伤流液中总氮和氨基酸含量在R2期达最高值,磷、钾在R4期含量最高。【结论】在开花期以后,高产大豆品种根系代谢旺盛,具有较强的吸收能力和活力,这可能是大豆高产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