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幼孢子体早期生长发育适宜的培养条件,设置了光照度、温度、盐度3个影响因素3个水平的正交实验,以及氮磷营养盐水平实验。研究表明,温度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最显著(P〈0.05),25℃时幼孢子体比生长速率(sGR)获得最大值,为10.78%,随着温度的降低sGR逐渐降低;盐度对幼孢子体的SGR影响显著(P〈0.05),盐度30时幼孢子体生长较快,盐度降低SGR也降低;光照度2000~8000lx对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不显著,SOR极差接近误差水平。氮磷营养盐水平对鼠尾藻幼孢子体的生长影响较大,实验用自然海水中氮素基本可以满足幼孢子体的需求,而磷元素相对缺乏。氮素加富条件下,氮磷比大于15:1时不利于幼孢子体的生长,适宜的氮磷比为10:1~2:1。结果表明,温度25℃、盐度30、光照度20001x是鼠尾藻幼孢子体早期生长发育适宜的条件。培养液氮素含量保持在0.45~1mg/L,磷含量保持在0.3mg/L左右有利于幼孢子体快速生长。  相似文献   

2.
在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的生活史中,配子体阶段的时间很短,如条件适宜只在几周内度过,而孢子体阶段是巨藻生命中最长的阶段,可达4~8年。在育苗过程中(2~3个月),幼孢子体的培养,约占育苗期的3/4。要获得个体较大的优质幼苗,掌握巨藻幼孢子体生长的适宜条件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巨藻的经济价值较高,国外对巨藻的研究较早,但到60年代才陆续进行培养幼体的研究。1978年巨藻配子体自墨西哥引进我国后,短期内发育为孢子体。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了裙带菜幼孢子体的营养细胞2n配子体的产生过程及其发育特点、性分化、发育成熟时间,进行了2n配子体间及与正常配子体的杂交,培育出3n、4n幼孢子体。测定了不同倍性幼孢子体的生长。观察到3n幼孢子体的染色体数为90。  相似文献   

4.
鹿角菜是一种含胶量丰富的食用海藻,自古以来野生野长,尚未被人们养殖利用。2005年8月初开始对鹿角菜进行了采苗育苗的研究。自然界海藻的成熟与温度密切相关,在水温18.4℃以下,即10月上中旬~11月下旬,是鹿角菜采苗育苗的最适宜季节。培育幼孢子体适宜盐度为18,在此条件下各实验组幼孢子体生长良好,假根毛生长特别繁茂。在大面积育苗中,每厘米苗绳培育出多达60株的健康幼苗,育苗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5.
不同营养元素对海带幼体发病及育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德厚  于波 《齐鲁渔业》1997,14(4):10-12
进行了不同营养条件下海带配子体死亡率、幼孢子体畸形率及育苗效果的比较试验,发现含有氮、磷、铁、硼的完全营养液育苗效果较好,缺氮、缺磷、缺铁各组则受到没程度影响。营养条件是影响幼苗发病和出苗率的重要因素。海带育苗中应添加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6.
2010年,作者在辽东半岛成功进行了裙带菜室内常温全人工育苗大规模生产试验,并全程进行了光照强度、温度和配子体发育相关性的研究。研究表明,采用双高光期(≥50μmolphotons/m2·s)调控配子体的生长和发育可达到理想效果。从采苗至度夏前,采用高光照使配子体充分完成营养生长;从度夏结束至幼苗出库前,同样采用高光照,使配子体快速发育形成孢子体并迅速生长。现场观察表明,只要光照强度逾越了诱导发育的阈值,裙带菜配子体在24℃仍然能够正常发育并形成孢子体;幼孢子体能够耐受24~26℃的高温,但是最适生长温度为20~22℃;孢子体越小,耐受高温能力越强。在24~26℃的高温条件下,幼孢子体生长缓慢,较大个体会出现尖端溃烂缺失的现象。在整个育苗过程中,根据温度变化和配子体的显微观察结果因地制宜地对光线进行实时调整。出库前培育的苗帘在幼苗密度、大小和健康方面均达到商业化栽培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张婧  严兴洪  章守宇 《水产学报》2012,36(11):1706-1716
通过室内培养, 观察了铜藻受精卵的发生与幼孢子体发育, 研究了幼孢子体的适宜培养条件, 为全人工育苗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 铜藻雌性生殖托的基部和中部首先集中排卵, 卵子粘附于生殖托表面完成受精和早期发生。刚释放的卵子具有8个核, 受精后, 8个核迅速融合成1个大核, 开始细胞分裂。前二次的细胞分裂均为横裂, 在萌发体的一端产生一个很小的“假根原细胞”, 后者最终发育成假根, 萌发体的其它细胞发育成苗体。受精后约48 h, 受精卵发育成具有假根芽的幼孢子体, 开始脱落附着; 培养15 d, 发育成具有2个叶片、体长超过3 mm的幼孢子体。在幼苗的早期培育阶段, 较高的温度和长光照时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和叶片增加, 适宜培养条件为温度21~24 ℃, 光密度40 μmol photons/(m2?s), 光周期14 L∶10 D。  相似文献   

8.
以大型红藻真江蓠Gracilaria asiatica、脆江蓠Gracilaria chouae、蜈蚣藻Grateloupia filicina大型褐藻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海黍子Sargassum pallidum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在10~25℃不同温度下这几种海藻对硝氮(NO3-N)的吸收和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几种大型海藻对水体中NO3-N的吸收效果明显,其中真江蓠和脆江蓠的吸收速率15℃时最高,为0.507±0.136和0.448±0.095μmol/g·h,蜈蚣藻和鼠尾藻在20℃时最高,为0.614±0.033和0.289±0.019μmol/g·h,海黍子在25℃时吸收速率最高,为0.748±0.015μmol/g·h。结合去除效率常数来看,海黍子对NO3-N有更好的去除效果。温度变化对大型海藻的生长具有显著的影响,在20℃下大部分海藻相对生长速率达到最高,其中以脆江蓠最高,达到4.79%±0.45%/d。  相似文献   

9.
在水温7.0~19.5℃和盐度28.7~30.9的养殖环境下,将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和海黍子(Sargassum muticum)混养在1 m3水体中,研究在一定养殖空间内刺参-海黍子适宜的养殖容量和密度及其对水质的影响。仿刺参平均湿重(25.2±1.21)g;养殖密度,A1~A3组:600 g/m3,B4~B6组:400 g/m3,C7~C9组:200 g/m3。海黍子养殖密度,A1、B4、C7组:0 g/m3,A2、B5、C8组:1 000 g/m3,A3、B6、C9组:2 000g/m3。结果显示:(1)A1、B4组仿刺参的平均日增重率(Mdwg)和特定生长率(SGR)最小;C8和C9组仿刺参的Mdwg和SGR最大;A2组海黍子的SGR最大;C9组海黍子SGR最小;(2)A1、B4组NH4+-N、NO2--N、NO3--N和PO43--P含量较高;A3、B6、C9组各营养因子含量较低。研究表明:海黍子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因子,其密度显著影响仿刺参的生长(P0.05)。本试验条件下,C8、C9组搭配比较合适,生态互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光质对海带幼孢子体生长和假根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海带Laminaria japonica幼孢子体为材料,比较了不同光质(白光、红光和蓝光)对其生长的影响,并对假根的发育进行了研究。在为期56d的培养期内,蓝光始终促进幼孢子体的生长,平均叶片大小为9530±125μm长/1350±49μm宽,是对照白光组的4倍之多(2200±56μm长/356±20μm宽);而红光下,藻体生长极为缓慢,叶片大小仅为580±63μm长/135±11μm宽。但是三光质下,藻体假根生长差异较小;假根长/叶片长为红光下最大,蓝光下最小,三光质下该比值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由于海带的主要捕光色素之一岩藻黄素的吸收峰位于蓝光区,因此加大环境中蓝光的辐射可有效提高光能利用率,从而提高实际光合效率,加快藻体的生长;而假根部由于结构和功能特性,光合能力有所退化,对光质差异不敏感,因而在三光质下的生长相似。  相似文献   

11.
巨藻(Macrocystis pyrifera)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除用做工业原料、饲料外,可望成为一种新的能源,因而引起工业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首先开展了巨藻人工养殖的研究,Neushul(1963)报道了人工育苗的研究,70年代初North报道过人工成批量培育巨藻幼孢子体,用于底播增殖。1978年我国自墨西哥引进了巨藻。在刘恬敬研究员和索如瑛副研究员的指导下,于1980年开始研究光对巨藻配子体生长发育和对幼孢子体生长的关系,以期为较大规模的人工育苗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是根据光照强度对巨藻配子体生长发育影响的实验结果写成的。  相似文献   

12.
一、工厂化育苗主要设施1.育苗室:可利用鱼、虾、贝类育苗室空闲季节进行育苗,也可与其同步进行育苗。若新建成的育苗室,要考虑多功能综合利用。80%以上的原色玻璃钢波形瓦覆盖顶,室内房顶设置遮光布,门窗挂棉帘,以便调光、保温和通风。2.一级培育池(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培育阶段):指室内育苗池,有效水体10~60米3之间,水深1.2~1.6米,池底、池壁要求光滑。要安装供热、供水、供气管道系统。池内升温的蒸汽管道宜选用不锈钢管,有关这些管道安装要求坚固安全,便于日常管理操作、维修。3.二级培育池(大眼幼…  相似文献   

13.
张泽宇  李晓丽  柴宇  曹淑 《水产学报》2007,31(3):349-354
使用室内保存培养的裙带菜2n♀♂配子体自交及与正常n♀♂配子体杂交,培育出裙带菜2n♀×n♂、n♀×2n♂两个组合3n幼孢子体和2n♀×2n♂组合的4n幼孢子体。经过40 d海区暂养后测定,3n幼孢子体两个组合平均长度分别为1.2 cm和1.1 cm,大于对照组合2n幼孢子体的0.9 cm和4n幼孢子体组合的0.7 cm。使用从短滨螺中提取的粗酶和R10纤维素酶的混合酶液将2n、3n幼孢子体酶解为原生质团,经Giemsa染色后观察到的染色体数分别为2n=60,3n=90。分苗后的海区栽培期间,在藻体的长度和重量方面,2n♀×n♂、n♀×2n♂两个3n孢子体组合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合2n孢子体之间的差异极显著(P<0.01)。在裙带菜进入繁殖期的5月上中旬,3n孢子体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在5月20日测定两个组合的藻体长度和重量分别达到4.2 m、2.3 kg和4.0 m、2.2 kg,而对照组合2n孢子体仅达到2.3 m和1.3 kg。4n孢子体生长明显地慢于对照的2n孢子体(P<0.01),藻体生长最大值的时间为3月中旬,最大藻体长度和重量仅为1.6 m和1.1 kg。 试验结果表明,3n孢子体不发育,在繁殖期内无孢子叶形成,表现出不育的特性;4n孢子体形成孢子叶,但孢子叶很薄,孢子囊形成的数量少,发育水平也很低,经阴干刺激仅有极少量的孢子放出,显示出低育的特性。图2表1参15  相似文献   

14.
以温州市洞头区人工养殖羊栖菜和野生羊栖菜为研究样本,详细描述了羊栖菜成熟孢子体有性生殖,假根与侧生枝无性生殖的繁殖生物学特征和生活史流程。详细记录了羊栖菜卵、精子和受精卵的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过程,假根、茎(主茎和侧生茎)、叶(气囊)和生殖托(雌托和雄托)等4类器官生长、发育和分化过程,胚、幼孢子体和成熟孢子体形态结构特征。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羊栖菜繁殖生物学特征及生活史流程进行了补充和修正,增加了羊栖菜侧生枝无性生殖和羊栖菜幼孢子体期有性生殖的相关内容,并重新绘制了羊栖菜生活史流程图。该研究结果将为开展羊栖菜养殖生态学研究,深层次解析羊栖菜生殖节律、种群繁衍与环境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蟹苗(大眼幼体)在池塘培育条件下,8.06公顷水面产幼蟹3162公斤,幼蟹群体增重123倍,亩产26.15公斤,回捕率6.6%,幼蟹群体中最大个体为50克,最小个体仅0.01克,其中0.5—2.5克个体约占10%,2.5—10克个体约占50%,10—30克个体约占30%,30克以上个体约占10%。  相似文献   

16.
河蟹离体卵人工孵化试验刘学军,顾景玲(河北省保定地区水产研究所,071000)(天津农学院水产系,300380)随着河蟹养殖的迅速发展,河蟹育苗的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但在河蟹育苗生产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抱卵蟹在暂养或孵幼过程中死亡后,即将蟹及卵一...  相似文献   

17.
大连沿海3种大型速生海藻的营养组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采自大连沿海的角叉菜(Chondrus ocellatus)、孔石莼(Ulva pertusa)、海黍子(Sargassum kjellmanianum)的营养组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3种大型速生海藻的营养均衡齐全,均为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食品,并富含矿物质、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氨基酸和脂肪酸。  相似文献   

18.
莫氏马尾藻繁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贾柽  杨彬  谢恩义 《水产科学》2012,31(10):616-619
观察了莫氏马尾藻在成熟季节雌、雄生殖托的繁殖特点、受精卵的形成、假根的发育、幼孢子体生长特征,并研究了不同附着基对采苗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莫氏马尾藻的繁殖盛期为4月中旬至5月中旬,其卵子发育属八核一卵型,假根是由基部一个细胞分化发育而来;瓷砖附苗的密度超过40株/cm2,在培育15d后,幼孢子体长度约1~2mm。  相似文献   

19.
在日换水量30%基础上比较了粗沙、海细泥沙底质及有无遮蔽物对锯缘青蟹幼蟹生长存活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蟹苗潜沙比例与沙粒径大小及蟹苗规格相关。表现为沙粒径越小或蟹苗规格越大,蟹苗完全潜沙的比例越高;C1、C2阶段蟹苗,具较强的攀附习性,以网片为附着物的蟹苗数量约占30%以上,进入C3后,网片上蟹苗数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变态速度方面,海沙底较其余各组要提前1天,而其余各组无明显差异;最终成活率方面,网片(77%)〉海泥沙(70%)〉粗沙(65%)〉空白(60%);规格方面,同一期的幼蟹壳宽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2±1)℃、盐度(32±1)和90 W太空灯每日光照12 h、昏暗12 h下,将形态完整、活力强的伞径(3.5±0.5)cm的大西洋金黄水母(Chrysaora quinquecirrha)幼水母体放入200 L亚克力环形实验缸中,投喂海月水母(Aurelia aurita)、卤虫(Artemia)无节幼体、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鱼卵、大银鱼(Protosalanx hyalocranius)肉、糠虾、桡足类和卤虫成虫,研究这7种天然饵料对大西洋金黄水母幼水母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饵料显著影响幼水母体的存活率(P<0.05),各处理组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海月组、卤虫无节幼体组、卤虫成虫组、鱼卵组、鱼肉组、糠虾组和桡足类组,其中海月组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2)不同饵料显著影响幼水母体的生长(P<0.05),各处理组生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卤虫无节幼体组、卤虫成虫组、海月组、鱼肉组、糠虾组、鱼卵组、桡足类组,其中卤虫无节幼体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组(P<0.05)。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成虫和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