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综述了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育种领域研究进展:(1)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果树抗病、抗虫、抗除草剂、抗冻、抗盐、改良生长特性、生根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对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存在的高效离体再生系统的建立、提高转化后再生频率、假转化体和低转化率、过敏性反应、开发基因资源、基因工程的生物安全性、多重转化等问题进行了分析;(3)农杆菌介导叶绿体遗传转化,非组培遗传转化已成为模式植物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在此简单介绍了其应用情况和技术原理,这些方法在其它植物中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遗传转化技术是探究水稻基因功能和开展遗传育种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推动遗传转化技术在水稻中的应用,笔者总结了聚乙二醇(PEG)法、脂质体法、电激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和农杆菌介导法等几种常用水稻遗传转化方法,并分析归纳了这些转化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同时,笔者还重点阐述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指出侵染体系、再生体系和组织培养条件等因素对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遗传转化影响,并提出农杆菌介导法优化的一些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3.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杆菌介导法是众多的遗传转化方法之一 ,多年来一直认为只适合于双子叶植物和大多裸子植物 ,随着国内外研究者的不懈努力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在单子叶植物 ,尤其是禾谷类作物上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1 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的研究Grimsly等 ( 1987)首次以玉米为材料 ,用农杆菌将玉米条纹病毒 (MSV)的cDNA导入玉米植株中 ,使植株表现了系统感染症状 ,这个报道有力地证明了农杆菌能侵染玉米。进入 90年代 ,农杆菌转化法在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Gould等 ( 1991)利用农杆菌转化玉米茎尖分生组织…  相似文献   

4.
农杆菌在单子叶植物上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农杆菌质粒介导的遗传转化是比较完善与有效的基因转移方法,但在单子叶植物上应用较少。在此,对农杆菌介导植物的机理与特点、影响农杆菌转化单子叶植物的因素、农杆菌介导转化单子叶植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较全面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杆菌介导的果树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遗传改良中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农杆菌介导法的受体系统有原生质体﹑愈伤组织﹑直接分化芽和胚状体受体系统等;影响农杆菌转化频率的因素有侵染力,抗生素,基因型等;常用检测方法有GUS活性检测,PCR技术,杂交检测,免疫学检测。本文从农杆菌介导法在果树中的各种转化受体系统、影响果树基因转化的主要因素和转化植株的检测等方面进行综述,为不同果树建立高效的基因转化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农杆菌介导是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手段。近几年来大豆遗传转化方法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受体基因型匮乏、转化效率低,再生系统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探讨大豆遗传转化的主要问题和策略,本研究归纳了近年来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受体基因型及外植体选择,菌株筛选,标记基因选用和培养基组成等方面所做的改进,以得出有效的解决方法。并且介绍了农杆菌介导大豆遗传转化在作物改良和功能基因组学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菜豆分子育种及功能基因组学分析需要高效稳定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归纳了近年来国内外菜豆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进展。首先阐述了菜豆再生方法及研究现状,其中包括基于器官发生和体细胞胚发生不同途径菜豆再生体系的建立和相关的影响因素。其次概括了农杆菌介导法在菜豆遗传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影响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受体外植体类型和外植体损伤、农杆菌菌株及菌液浓度、共培养条件(时间、温度、光照时间)、乙酰丁香醇浓度等。然后叙述了有关基因枪介导菜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最后对目前菜豆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存在的难题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建立菜豆的高效离体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以农杆菌介导法将黄瓜开花整合子CFL基因分别对仙客来幼嫩叶片、叶柄及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比较了三种转化受体的遗传转化效率.应用超声波辅助的农杆菌介导法,对以叶片为转化受体的仙客来遗传转化体系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幼嫩叶片是最佳的转化受体,再生植株GUS阳性率达27.25%.叶片在农杆菌浸染时辅以60 s的超声波处理,...  相似文献   

9.
农杆菌介导法是花生遗传转化最常用的转化方法,近年来,花生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日渐成熟,但仍存在再生体系不完善,以及转化效率低和基因型限制等难题。为了建立高效的再生和遗传转化体系,本文归纳了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花生组织培养及农杆菌介导转化方法,分析了不同方法的诱导效率和转化效果,认为花生体胚转化体系可以提高外源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并克服嵌合体等问题。在现有的组培再生基础上,对花生体胚诱导再生进一步优化,建立高频的花生体胚再生体系,进一步提高花生的转化效率,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工厂化以及可重复的安全高效转化体系,是花生遗传转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高粱(Sorghum bicolor(L.)Moench)对高温和干旱具有很强的耐受能力,是干旱、半干旱地区人们理想的谷类作物。通过现代遗传转化的手段提高高粱的产量,改善其品质显得尤为重要。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将外源基因转入植物细胞最常用的方法。然而,从2000年首次报道农杆菌介导的高粱遗传转化以来,至今成功的例子仍然非常有限。优化影响农杆菌介导的高粱遗传转化的关键参数(筛选适合转化的基因型与外植体,选择合适的农杆菌株,建立有效的组织培养和再生体系,利用高效的选择和筛选系统),必将会提高转化效率,拓宽转化范围,为进一步开展高粱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高效遗传转化系统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建立根癌农杆菌介导的香蕉高效遗传转化系统,本研究以雄性花诱导产生的贡蕉胚性悬浮系为转化受体,从潮霉素筛选浓度和筛选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贡蕉悬浮系在M2液体培养下潮霉素的适合筛选浓度为5mg/L。将液体共培养7d后的贡蕉胚性悬浮系转接到M2液体筛选培养基进行培养,每10d继代一次。GUS组织染色表明,经过3代抗性筛选的ECS几乎全为转化细胞。经过3个月的胚诱导培养获得成熟抗性体细胞胚,平均抗性体细胞胚得率为4580个/mLPCV。同时,转化苗的PCR检测结果表明,gus基因已整合到贡蕉基因组中。本研究表明液体筛选系统有利于转化胚性悬浮细胞的增殖,大大地提高了香蕉转基因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2.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真菌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成为真菌实现菌种改良、新基因标记及目的基因的筛选、分离和克隆的重要方法之一。该方法操作简单、受体范围广、转化效率高、单拷贝率高及突变体遗传稳定,解决了传统转化方法的瓶颈。利用该方法成功实现了多种真菌大容量高质量突变体库的构建,且在各类真菌突变体库构建的基础上,相关基因的筛选和功能基因的验证工作成为下一步的研究热点,进而为各类病原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提供依据,为抗病育种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棉花黄萎病菌致病的分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 Kleb)产生的细胞壁降解酶、蛋白酶和毒素在致病中的作用及微菌核形成机制,全面分析了基因组学途径、RNA干涉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等真菌功能基因组学技术在大丽轮枝菌致病分子机理研究上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棉花黄萎病菌T-DNA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其表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以棉花强致病力黄萎病菌株V592为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的T-DNA插入技术构建了一个含15000个转化子的突变体库,对突变体的生物学特性、致病力及T-DNA插入拷贝数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 突变体的菌落形态分为菌核型、中间型、菌丝型和菌膜型,分别占92.12%,4.54%,3.19%和0.15%;(2)菌核型、中间型和菌丝型菌株,在菌落生长速度和孢子大小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产孢量方面,菌核型普遍强于中间型和菌丝型;(3)致病性测定显示,菌核型的致病力普遍强于中间型和菌丝型;(4)Southern杂交显示,T-DNA单拷贝数插入的突变体比率约为70.99%,而菌核型的单插入率为80.00%,明显高于中间型(69.23%)和菌丝型(64.71%)。以上结果表明,农杆菌介导转化技术可用于棉花黄萎病菌突变体库的快速构建,突变体的菌落表型与其产孢能力、致病力及T-DNA插入拷贝数等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转Bt-CpTI-GNA基因棉花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将外源三价抗虫基因(Bt-CpTI-GNA)导入常规棉花品种中,获得转基因再生株,分子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已在棉花体内表达,并遗传给后代材料。PCR分子检测与转化的标记基因和外源目的基因抗性三者极有规律性。其所携带的基因在转基因棉花中有分离现象,这可能是外源基因整合到受体棉株体内“基因沉默”而引起所致。  相似文献   

16.
根癌农杆菌介导苎麻转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植株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波  彭定祥  孙珍夏  张娜  邢秀龙 《作物学报》2007,33(10):1606-1610
以苎麻优良品系“5041-3”子叶作为受体,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进行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遗传转化研究,农杆菌菌株为EHA105,重组质粒为pBIN m-GFP5-ER。经农杆菌浸染后的子叶外植体经过共培养、选择培养、伸长培养和生根培养后再生出抗性植株,对抗性植株的再生过程进行了GFP荧光检测,结果表明,GFP基因能在苎麻中强烈表达,证明GFP基因能够在苎麻遗传转化中得到应用。对抗性植株的Southern杂交检测证实外源基因已整合到苎麻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7.
根癌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研究进展及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4年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粳稻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以来,在短短十几年里取得了飞速发展。概述了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的研究历史和原理、影响农杆菌介导水稻转化体系的重要因素、转基因水稻的特点和外源基因的稳定性,并探讨了农杆菌介导水稻遗传转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8.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cassav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 prerequisit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successful transformation system is the availability of efficient regeneration systems. Up to 1995 the only available regeneration system in cassava was an organized type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Transformation of these organized somatic embryogenic cultures with particle bombardment or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resulted in chimeric transformed embryos. However, the transformed sector was lost after repeated cycles of secondary somatic embryogenesis. After 1995 a less organized system of somatic embryogenesis was developed, so called friable embryogenic callus (FEC) and a system of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The FEC regeneration system was combined successfully with particle bombardment. Selection of transgenic plants was based on either luciferase activity, or resistance to the aminoglycoside paromomycin or the herbicide phosphinothricin. Furthermore, protoplasts of FEC are able to regenerate into plants and can be transformed by electroporation. The adventitious shoot regeneration system was combined successfully with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For this mature somatic embryos were cocultivated with Agrobacterium and cultured for adventitious shoot development. After selection based on the aminoglycoside geneticin or on hygromycin transgenic plants were formed.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19.
以亚洲百合‘普利安娜’的鳞块为基因转化的受体材料,利用根癌农杆菌介导法将ACO基因导入百合,研究了影响其转化的因素。结果表明,以鳞块为受体材料,外植体预培养0天的污染率最低,有利于农杆菌的侵染;菌液浓度OD600=0.8左右时侵染30 min效果较好;重悬后菌液活化1~2 h有利于抗性芽的分化;MS重悬液和共培养基中均添加20 mg/L乙酰丁香酮(AS)可提高抗性芽分化率;去除大量元素中的NH4NO3可提高转化率;抗性植株经PCR检测部分呈现阳性,初步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百合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