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秋 《齐鲁渔业》2003,20(3):14-14
在鱼苗孵化过程中,提前脱膜和出现畸形胚胎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苗率。提前脱膜多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尾鳍出现至肌肉效应期这段时间,卵膜破裂或者溶解,失去卵膜保护的胚体沉入水底而死亡。发生的原因,一是鱼卵质量差,或是鱼卵过熟,卵膜脆薄而弹性差,极易破损;二是孵化池的内壁粗糙,易使随水流翻滚浮动的鱼卵划破  相似文献   

2.
鱼卵孵化中异常现象及其处理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提前脱膜和出现畸形胚胎等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出苗率。提前脱膜多发生在胚胎发育的尾鳍出现至肌肉效应期这段时间,卵膜破裂或溶解,失去卵膜保护的胚体沉入水底,并致死亡。发生的主要原因,一是鱼卵质量差,或是卵子过...  相似文献   

3.
在人工孵化过程中。常遇到家鱼卵提前脱膜现象。鱼卵的提早脱膜致使胚胎畸形率增加.孵化率降低.鱼苗成活率低.提前脱膜的因素很多.与鱼卵本身的卵膜质量和水质条件有关.另外如果循环使用孵化用水或将两批发育期相差很远的鱼卵放在同一容器中孵化,也是导致早脱膜的原因之一。因为循环使用的孵化水中含有的孵化酶或是较早一批的鱼胚孵化释放出的孵化酶都会溶解卵膜。引起提早脱膜。为预防鱼卵的早脱膜.可采取如下措施:  相似文献   

4.
早脱膜现象,即胚胎大概发育至尾结出现期到肌肉效应期,卵膜就被溶解,放出胚体,沉入水底。胚体因失去了卵膜的保护,绝大多数不能继续发育下去,因此,降低了出苗率。鱼卵早脱膜原因较复杂,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亲鱼的成熟度较差,卵膜薄而无弹性,由于孵化过程中受机械损伤而早脱膜;人孵化用水循环使用,水中积累一定的孵化酶,引起卵膜早溶;3、将不同时间产的卵放在同一环道中套孵,早产的卵先孵化放出了孵化酶,因而使晚产的,胚胎尚未发育完全的卵提早脱膜;4‘孵化用水不清洁,含氧量低,胚胎在低氧的情况下,孵化腺的分泌活…  相似文献   

5.
陈志平 《内陆水产》1996,22(5):13-13
家鱼卵孵化过程中早溶膜之成因及对策家鱼卵孵化过程中早溶膜,也称提前脱膜或卵膜早溶,系指在胚胎发育早期,甚至原肠期前后就发生大量破膜现象,能导致鱼卵的大量死亡,给鱼苗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造成鱼卵早溶膜的原因比较复杂,笔者就自己掌握的情况谈谈其成因及对策...  相似文献   

6.
看了《淡水渔业》1974年第一期刊载的关于用高锰酸钾防止鱼卵提前脱膜的研究一文,很有体会。鱼卵的提前脱膜的确给鱼苗生产带来十分巨大的损失,有时亲鱼产得很好,孵化前期也正常,但是卵膜提前脱膜,引起胚胎大批死亡和畸形。例如,我场1971年就因为出现鱼卵提前脱膜损失鱼卵1,200多万粒。鱼卵提前脱膜这一情况并不是个个鱼种场都碰到的问题,也不是每年都会出现的,  相似文献   

7.
1 翘嘴鲌受精卵在不同孵化条件下的孵化效果 2003 年和 2004 年,进行了翘嘴鲌鱼卵不同条件下的孵化对比试验,取得了不同的孵化效果。 2003 年,2 尾雌鱼全产,产卵 50 万粒,其中 8 万粒粘附于鱼巢上的卵,置于充气孵化池中微流水孵化。微流水充气孵化池面积为 5.6×1.4 m 。8 万粒卵 2分放于 8 个池,平均每 2 m 放卵 1 280 粒。沉于池底 2或粘附于池壁的 42 万粒鱼卵,在产卵池中就地静水孵化。产卵池直径 13 m ,面积 132.7 m ,每平方米孵 2卵 3 165 粒。充气微流水孵化出苗 4 万尾,孵化率50%。产卵池…  相似文献   

8.
一、粘性鱼卵水霉病发生的条件1.鱼卵的损伤与死亡研究表明,死卵、受伤的鱼卵容易被水霉感染,而活卵卵膜表面很少有水霉寄生。宋学宏等(2007)试验发现,绝大多数已死亡的黄颡鱼受精卵着生大量水霉,而活卵卵膜外面虽然有少量水霉菌丝,但菌丝不能通过卵周隙进入胚胎,胚胎可继续发育成稚鱼破膜而出。由此证明,鱼卵的损伤与死亡是引发水霉寄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受精鱼卵在环道池孵化时,水温20℃,历时38小时即进入鱼苗出膜盛期;水温30℃,则只需20小时左右。这时,如果管理不好,环道孵化池中会产生卵膜粘窗逃苗现  相似文献   

10.
<正> 为防止鱼卵孵化时缺氧,我场采取向孵化池充氧的方法,取得良好效果。方法是:在孵化池边放一只氧气瓶,上接一根2~3米长的橡皮管,末端接一只三通或四通管,在管上安装2~3只气泡石(又称助氧器),放到孵化池的底部。当受精卵进入孵化池后,即可打开氧气瓶的阀门充氧。阀门不要开得过大,只要有小气泡从池底升起即可。在胚  相似文献   

11.
《淡水渔业》1975,(1):13-16
卵生动物的胚胎有多种脱膜方式。有的是靠胚胎本身的角质物破开卵膜,也有的是靠卵膜内液体压力的增大而破膜,但较为常见的是胚胎以特殊的酶将卵膜溶解.即所谓化学脱膜。鲟、鳇鱼类和某些硬骨鱼类的胚胎脱膜就属于后一种方式。在生产中.我们注意到。如将不同发育期的家鱼受精卵同时放入一个孵化容器内.当发育较早的胚胎进入脱膜期而破膜时.  相似文献   

12.
目前一些专业户采用池塘孵化团头鲂鱼苗,但孵化率低。多年来,我场采用并掌握网箱孵化技术。现介绍如下:一、网箱要求:网箱材料要选用60~70目的尼龙筛绢做成。可以防止剑水蚤等有害生物进入孵化网箱破坏鱼卵。网箱的大小可以根据孵化鱼卵的多少制作。一般放卵量可按每立方米放100万粒左右。如一个9~0.7~0.5m2的网箱可放卵30O万粒左右。二、孵化管理:将查果均匀地放入网箱内,在水温18℃时.受精卵要64~72,小时出膜;22℃时要40~44小时出膜。在这段时间内鱼卵易滋生水霉而死亡,所以,防止水霉的发生是提高孵化率的关键。方法是:…  相似文献   

13.
鱼类孵化酶及鱼类人工孵化提前脱膜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多数鱼类的孵化脱膜主要靠胚胎发育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异、临时性的单细胞腺一孵化腺(Hatching gland,HG)所分泌的酶一孵化酶(Hatching enzyme.HE)的作用,再加上胚胎的扭动,使卵膜脱裂完成的。而孵化腺的发生、发育、消失和分泌功能受胚胎自身发育和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家鱼孵化生产中经常出现孵化率低问题,分析其原因有亲鱼自身、设施设备、孵化用水水质、催产药物剂量、人工操作技能等方面因素,原因众多。实际生产中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即催产正常、受精卵前期发育也正常,但是卵膜提前脱膜,引起胚胎大批死亡和畸形,使得孵化率偏低。我场在2016年的孵化生产中,出现脱膜过  相似文献   

15.
在家鱼卵人工孵化过程中,常遇到鱼卵提前脱膜的现象。所谓提前脱膜,系指在胚胎孵化期以前所出现的脱膜现象。这种现象一旦发生,胚胎的畸形率也必然相应增加,轻者致使孵化率降低,重者造成鱼苗大批死亡。一、鱼卵提前  相似文献   

16.
在鱼苗生产过程中,往往遇到正在孵化的正常鱼卵突然发生大批提早溶膜的现象。湘阴东湖渔场水科队是一个年产近亿尾“湘鲫”和家鱼苗的孵化场,近年陆续出现鱼卵大批提前溶膜而造成孵化失败的情况,仅1985年一次就因此损失“湘鲫”和其它家鱼苗近千万尾。类似的情况在我省其他地区的一些家孵场所常有发生。一、正常鱼卵提前溶膜成因的探讨为了解决提前溶膜这一家孵生产的难题,我们对历次出现提早溶膜现象的孵化水质,水温,溶氧等理化因子进行了详细的测试,并对有关催产亲鱼体质,鱼卵质量,孵化工具及操作技术各方面原因作了  相似文献   

17.
鱼苗孵化工具种类很多,有孵化缸、孵化桶、孵化槽、孵化环道等。环道系列中又分为圆形环道、长圆形环道,还有单环和双环之分。这些孵化工具性能各异。归根到底都是鱼卵鱼苗在孵化器中随水飘流,鱼卵和鱼苗发育过程中呼吸耗氧来源于不断交换的孵化用水。各地根据本地条件采用不同的孵化工具。我处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采用铁皮孵化桶。每只桶能装水0.2立方米,放鱼卵30万粒。正常情况下当鱼卵受精率达到80%以上时,可以孵出匕万一20万尾鱼苗,总孵化率50%-7O%,在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下,这种孵化工具可以满足生产需要。随着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18.
细鳞斜颌鲴受精卵呈弱粘性,卵粒小(产出时卵径0.8~1.2毫米)、比重大,孵化时易沉底而窒息死亡,加之传统的脱粘材料为黄泥浆水,脱粘后卵膜上附着有  相似文献   

19.
桂阳县鱼苗鱼种场,利用圆的向心力和水的压力原理,设计出了一种自流式的圆形产卵池。亲鱼的产卵和收卵同步进行,即只要排水管的阀门紧闭,输卵管道的阀门打开,进水口进水,池水的深度保持在1米左右,鱼卵可全部旋转汇集于池中心,从输卵管道自动随水流入孵化环道。这种产卵池的优点是:1、亲鱼产卵和收卵同步进行,缩短了产卵池的周转时间,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2、减少鱼卵损伤,鱼卵一产出不待吸水膨胀就随水流入环道孵化,机械损伤少,孵化率比人工捞卵入环道的高1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瓦氏黄颡鱼卵呈近似圆球形、浅油黄色,为沉性卵,卵球极柔软.具有二层卵膜,内层薄而透明,卵径平均为1.67mm,外层厚且遇水后产生很强粘性而附着在异物上.卵受精后吸水膨胀,卵直径达2.14mm.刚孵化出的仔鱼全长4.85~5.35mm,出膜后第3~4天开始摄食,10~12天各器官发育完善,幼鱼的外部形态特征基本与成鱼相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