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畦灌糙率系数的变异规律及其对灌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目的】糙率系数是地面灌溉设计和管理的基本参数之一。为了更好地进行地面灌溉系统的设计和管理,研究了畦灌糙率系数的变异规律,并分析了其对灌水效果的影响。【方法】在110m的畦田长度上,观测了水流推进过程及沿程各点的水深,采用曼宁公式的数值解法估算了26条畦田的田面糙率系数,分析了其变异规律,评价了糙率系数对灌水质量评价指标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裸地畦田的平均糙率系数在0.038左右,其变异程度为中等强度。对试验区域内各畦田灌水模拟结果显示,当采用平均糙率系数模拟灌水效果评价指标时,与采用各畦田实际糙率系数相比,灌水效率指标最大相对误差达6.48%,灌水均匀度最大相差66.67%。【结论】因此,在实际地面灌溉设计与管理中,糙率系数的这种差异性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2.
土壤入渗参数的估算方法及其变异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入渗参数是地面灌溉中灌溉制度制定、灌水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此文总结了目前地面灌溉中常用的土壤入渗模型,并对入渗参数的各种估算方法做了详述,探讨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综述了土壤入渗参数的变异性及其对灌水质量的影响,指出了土壤入渗参数估算及其变异性分析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揭示土壤入渗参数的反演及其变异规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南疆沙壤土棉田,设置了3个处理因子(施氮、施磷和灌水),每个因子依施用量设4个水平,开展了水肥耦合效应对棉花产量影响的田闻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棉花产量对氮肥、磷肥、水的依赖程度顺序是:氮肥>磷肥>水,并建立了地面灌溉条件下高产棉田水肥施用的多元回归数学施肥模型:y=-677.8075+0.5889 xN+11.1...  相似文献   

4.
<正>微灌是按照农作物和园林植物需水量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与安装在末级管道上的灌水器,将水和作物所需的养分以较小的流量均匀地、准确地直接输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表面或土层中的灌水方法。与传统的地面灌溉和喷灌相比,微灌用水最省、灌水有效率最高,可节水50%~70%,发展前景广阔。本文介绍了微灌在温室大棚中的应用技术,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灌溉对留种紫花苜蓿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留种苜蓿植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研究,表明灌水对留种苜蓿的生长发育和种子产量有着密切的关系;灌水还可能造成植株的倒伏,使苜蓿种子的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其原因是倒伏影响了昆虫的授粉,同时新生枝条迅速生长削弱了生殖生长的养分供应。对留种苜蓿在蕾期和花期避免灌水可减轻倒伏程度,在荚期灌一水即可。  相似文献   

6.
山东枣庄地区现有果园总面积81万亩,由于经济实力不足,广大农村地区的技术管理水平较低,大面积推广喷、微灌等先进灌水技术还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面灌溉技术仍是该地区果园广泛采用的一种灌水方法。鉴于我国水资源短缺,必须加大力度研究和推广节水型地面灌水技术。  相似文献   

7.
为高效利用灌溉水资源,提高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和水分经济效率,在山西临汾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研究了不同年型各生育期(阶段)有限补灌对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及经济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个年型(正常和干旱)条件下:各生育阶段灌水处理的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水分经济效率均表现为冬前灌水>春季灌水>后期灌水;各生育时期灌水处理的平均产量和灌溉水水分经济效率均表现为冬水>孕穗水>拔节水>扬花水>返青水>起身水>灌浆水>对照(不补灌),水分利用效率为冬水>孕穗水>扬花水>返青水>起身水>拔节水>灌浆水>对照(不补灌)。降雨正常年型各生育阶段灌水处理的平均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均高于干旱年型,而干旱年型灌溉水水分经济效率却高于正常年型。此项研究同时明确了各生育期灌水处理的土壤水分动态。该项研究为发展半旱地农业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不同灌水处理对春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摘 要:为实现春小麦的节水高产栽培,提高麦田的水分利用效率,该试验选用了春小麦品种永良4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计不同的灌水处理,系统的研究灌水量、灌水时间对麦田耗水量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灌水次数和灌水量增加,麦田总的耗水量增大,土壤水的消耗量减少。各生育阶段耗水量变化与水分供应量有关,阶段灌水量大则耗水量高。对产量构成进行分析得出,对亩穗数和穗粒数影响最大的灌水时期是拔节期,而孕穗期、开花期灌水对千粒重的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表现为:2水>3水>4水>1水>CK。产量则随灌水次数的增加而增大,2水和3水处理与4水处理相比较,产量差异并不明显,但耗水量却明显减少,实现了节水与高产的统一。在各灌水处理中,以灌拔节水和开花水处理的效果最为显著,因此,在生产中可以将该确立为春小麦节水高产统一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9.
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水氮耦合对烟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灌水量一定的条件下随氮肥用量增加,烟田土壤含水量、土壤贮水量和水分产值率增大,当氮用量达到67.5kg/hm2时开始下降;灌水与氮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灌水量在225~450m3/hm2范围内,施氮22.5~45.0kg/hm2既可满足烤烟生长的需要又可增强其对土壤水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0.
在小麦全生育期降水47.9 mm的条件下,对7个强筋小麦品种,采用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籽粒产量、蛋白质组分和沉降值的影响。结果表明,籽粒产量和千粒重均以春季灌3水(春2叶露尖、春5叶露尖和开花期分别灌水40 m3)处理最高,与灌1水(春5叶露尖灌水40 m3)处理差异显著。烟农19的产量最高,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不同灌水处理对醇溶蛋白含量的影响较大,以灌3水处理最高,与灌1水和2水(春5叶露尖和开花期分别灌水40 m3)处理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各蛋白质组分差异均显著,品种间谷蛋白含量的变异系数最大。不同品种在不同灌水条件下均表现为谷蛋白含量>醇溶蛋白>清蛋白>球蛋白,其比例约为3.6∶2.7∶1.7∶1。不同灌水处理间沉降值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极显著。综合考虑小麦产量和品质,在本试验条件下,以春季灌3次水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探索实现低定额均匀灌溉的适宜方法和技术路线,设计作物高效用水的有限灌溉制度,在陕西省杨凌区中壤土玉米地开展了不同畦田规格和灌水定额对土壤水分及玉米产量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对于田面坡度一定的试验田块,入畦单宽流量在3~6l/m/s范围内,畦田宽度在4m以内时,各处理小区的土壤平均含水量无显著性差异,但畦田内土壤水分分布却有不同差异,当畦宽2~3m,畦长50 m时可达到较高灌水效率(Ea>80%)和灌水均匀度(DU>80%);玉米拔节-抽雄期的灌水定额处理对玉米的生长存在明显影响;不同灌水定额对作物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灌溉方式对地表蒸发和梨果实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决地面灌溉中灌溉水利用效率低、果实品质差的问题,于2013年在河北工程大学永年校区以5年生田间梨树为试材,研究不同地面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含量、地表蒸发量、梨产量与品质的影响。4种地面灌溉方式包括沟灌、畦灌、覆草畦灌和覆草非灌溉。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地表蒸发量和果实品质。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覆草畦灌和沟灌显著高于畦灌和覆草非灌溉处理。覆草畦灌和沟灌较畦灌可显著减少地表的蒸发量,覆草非灌溉、覆草畦灌、沟灌和畦灌3—8月的累积地表蒸发量分别是77.92、114.64、163.1、203.73 mm。沟灌的灌溉水利用效率为1.99 kg/m3,显著大于覆草畦灌和畦灌,分别提高了1.45、1.06 kg/m3。沟灌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单果重、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总糖含量和维生素C含量。综上,沟灌既能减少地表蒸发又能提高果实产量和品质,是当前较好的地面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为了加快农业生产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发展,节约宝贵的水资源,降低能耗,提高灌溉的质量和效率,提升控制管理水平,笔者以维控LEVI102A型触摸屏为人机界面,台达DVP60ES2型可编程控制器为控制核心构建了一套自动灌溉控制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根据当前土壤中含水率和用户设定的土壤含水率的情况自动控制水泵电机和电磁阀的启闭,遇到雨天自动停止灌溉,还可以按照用户设定的时间自动进行灌溉。该系统实现了灌溉的自动监控功能,节省了人力,节约了用水,提高了灌溉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造价低廉,运行稳定,操作便捷,维护简易,人机界面友好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实际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棉花膜下滴灌水分实时管理与自动控制,是新疆节水技术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新疆生产实践,自主研发的棉花膜下滴灌决策支持系统以数据库、模型库、知识库和方法库为技术核心,通过田间传感器进行数据实时采集、计算、分析与决策,由控制系统发送决策指令来控制灌溉设备开/闭,提高了灌溉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GIS的辽宁省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改善辽宁省农田水利长期以来传统的管理方法,应用先进的科技手段3S技术提高灌区管理水平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辽宁省管理部门的实际出发,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农田水利管理信息系统,系统由灌溉子系统模块、排涝子系统模块、农村饮水子系统模块、报表系统模块和权限管理模块组成,具有一定的智能水平,大大改善了辽宁省农田水利的全方位管理。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两个抗旱性不同的马铃薯品种(荷兰15号和克新1号)在不同灌溉方式下的生长、生理特性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 不同灌溉方式对马铃薯生理指标有显著影响。隔沟交替灌溉区的植株株高和叶面积高于常规灌溉区和固定隔沟灌溉区。隔沟交替灌溉提高了干旱胁迫应答抗氧化酶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而反映胁迫受害程度的丙二醛(MDA)浓度均低于常规灌溉和固定隔沟灌溉处理。在隔沟交替灌溉条件下,克新1号的产量比常规灌溉提高了3.84%,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了35%。荷兰15号的产量与常规灌溉没有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比对照提高了28%。由此得出,在马铃薯生产中应用隔沟交替灌溉技术具有较大的节水增产潜力,其中克新1号是水分利用效率高、抗旱性强的品种。  相似文献   

17.
两种灌溉方式下保水剂用量对裸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水剂和滴灌是两种节水措施,在小麦、玉米和番茄上广泛应用。燕麦是一种对水分敏感的作物,籽粒产量和品质受水分影响较大,目前这方面研究较少。本文在大田条件下,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传统灌溉和滴灌两种灌溉方式下4个保水剂用量(0、30、60和90 kg hm-2)对裸燕麦白燕8号籽粒产量、籽粒品质、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和饲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传统灌溉处理的籽粒产量比滴灌处理高14.78 %,粗蛋白、粗脂肪和β-葡聚糖含量比滴灌处理分别降低1.22%、2.73%和3.36%,差异显著(P < 0.05)。滴灌处理下籽粒中钙、镁、钾、锌、铁含量均显著高于传统灌溉,锰含量差异不显著。滴灌处理的相对饲用价值为122.38%~135.67%,显著高于传统灌溉(118.75%~134.44%)。保水剂用量对裸燕麦籽粒产量有显著影响,滴灌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比不施保水剂增产2.95%~12.14%,传统灌溉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比不施保水剂增产1.1%~5.0%。60 kg hm-2保水剂有利于裸燕麦大多数品质性状的提高,以及矿质元素的吸收利用。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象要素影响的柑橘定量滴灌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准确估算柑橘水肥一体化的滴灌量,实现手机APP远程操控滴灌起止时间。基于广西桂林1994—2015年柑橘物候期与同期气象条件的分析,构建了桂林柑橘不同生育期土壤需水量模型及降水量等气象要素与土壤重量含水率变化的转化算法模式,给出了柑橘滴灌量技术流程。应用模型估算广西农垦国有明阳农场(南宁)柑橘种植示范园区1997年3月干旱时的滴灌量。结果表明:应用模型估算滴灌量比传统模型节水40%以上。此结果对“气象监测预报信息+规模化生产管理设施+生产信息反馈与互动”创新服务模式有积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利用Flow32茎流计分别测定负水头灌溉和常规灌溉方式下的番茄植株蒸腾速率,探讨负水头灌溉方式对番茄植株蒸腾影响及植株蒸腾速率与太阳辐射强度之间的关系,同时分析了负水头灌溉下植株一天不同时刻耗水量差异和负水头灌溉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负水头灌溉下的番茄植株蒸腾速率要大于常规漫灌,但有着相同的变化趋势,植株的蒸腾速率主要受太阳辐射强度的影响;负水头灌溉方式能为作物适时适量提供水分,且有效地减少无效地表蒸发和地下深层渗漏,提高了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