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科学养鱼》2005,(7):81-81
出血病是草鱼鱼种培育阶段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一般认为由嗜水性气单胞菌和温和气单胞菌引起。发病区广,尤其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等地区。一、主要症状和流行季节病鱼体表、口腔、头部、眼眶和鳍条基部充血,肛门红肿,一般同时兼有赤皮和烂鳃症状。肠道一般呈空泡状,充血发红  相似文献   

2.
自环洞庭湖区精养鱼池患病草鱼肠道中分离获得4种病原菌,进行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测定和在线比对,并对草鱼进行回归感染。随后进行4种病原菌的药敏特征、溶血活性试验,并利用PCR方法检测了6种毒力因子的携带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病原菌分别为温和气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类志贺邻单胞菌和格氏乳球菌;4种病原菌回归感染草鱼,均能使草鱼患病致死,自死亡的草鱼体内均能分离得到相应感染的病原菌;4种病原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且在脱纤维绵羊血血平板上检测到了温和气单胞菌、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aB007的溶血活性;PCR结果表明,4种病原菌携带多种毒力因子。研究结果可为环洞庭湖区草鱼精养鱼池健康养殖及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隶属于气单胞菌科、弧菌属,近年来已在罗非鱼、鳗鲡、黄颡鱼、斑点叉尾和草鱼等多种淡水鱼造成发病死亡,张飘等报道维氏气单胞菌感染的草鱼主要出现掉鳞、肠炎、腹水等细菌性败血病症状。维氏气单胞菌主要发生在8-9月草鱼的快速生长期,水质、水温和天气等因素影响易造成发病感染。本文对2020年5月发生的一例草鱼大量死亡的病例进行病原鉴定及防治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我国南方地区鱼源气单胞菌不同种类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加深对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中不同种类气单胞菌流行特征的认识,选取2009年至2014年间我国南方地区70口池塘患病的草鱼、鲢鱼、鳙鱼、鲫鱼、鳜鱼、斑点叉尾和乌鳢等15种鱼类体内分离的143株气单胞菌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以及保守基因gyr B和rpo D的序列测序分析进行病原菌的鉴定,143株气单胞菌中有维氏气单胞菌80株,嗜水气单胞菌40株,简氏气单胞菌9株,舒氏气单胞菌10株和水生气单胞菌4株。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近年来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气单胞菌病的病原具有较高的种类多样性,其中维氏气单胞菌(80/143,56%)的出现比例最高,该菌主要感染草鱼、鲢鱼和鳜鱼等;嗜水气单胞菌次之(40/143,28%),其主要感染鳙鱼、团头鲂和斑点叉尾等;简氏气单胞菌(9/143,6%)亦常常在感染的草鱼、鳙鱼、广东鲂和锦鲤等鱼类中检出;目前,舒氏气单胞菌(10/143,7%)的感染宿主则较为单一,仅在患病乌鳢中分离得到该病原;水生气单胞菌(4/143,3%)目前仅在患病美国红鱼中发现。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地区鱼类气单胞菌败血症主要是由维氏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感染引起,并且常出现这两种菌的复合感染。本研究将为我国南方地区养殖鱼类气单胞菌病的流行病学分析、疾病预防和治疗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穿心莲对草鱼肠内细菌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罗琳 《水产学报》2001,25(3):232-237
给不同组草鱼分别投喂含0%、0.5%、1%和2%穿心莲的人工配合饲料,在不同时期取样检测各组草鱼前、中、后肠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种类和数量。结果显示,草鱼肠内细菌的种类,特别是优势菌群的种类没有受到穿心莲的影响。各组草鱼肠内各部位的优势菌群均为气单胞菌Aeromonas和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草鱼肠内细菌数量为105~108CFU·g-1,分析后发现,各组草鱼肠内细菌数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1%及2%的穿心莲能降低气单胞菌的组成。上述结果表明,一定浓度的穿心莲可以通过降低优势菌群气单胞菌的组成而对草鱼肠内微生态系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中国水产》2000,298(9)
草鱼的细菌性肠炎病是由点状气单胞菌感染引发的一种疾病.是我国养殖鱼类中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全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各地流行季节为4-9月,其流行季节和程度,随气候变化而有差异,1-2龄的草、青鱼发病的季节是4-9月,当年草、青鱼发病季节是7-9月.草、青鱼最易得此病,鲤、鳙鱼偶尔也发病,尤其是当年草鱼和1龄青鱼最易感染,死亡率平均为50%,严重病池的死亡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7.
柏振康 《科学养鱼》2006,(12):54-55
疾病:草鱼、青鱼肠炎病。病原体:肠型嗜水气单胞菌。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腹腔内充满积液),肛门红肿突出,轻按腹部,有淡黄色脓状液体流出,剖腹见肠道发炎充血发红。与肠炎型出血病毒病区别:肠炎型出血病毒病,肠道充血而不糜烂。流行情况:此病在水质恶化、气压过低、鱼类过度饱食等条件下,易在草鱼、青鱼中发生。尤其对当年草鱼、青鱼鱼种和一龄草鱼、青鱼鱼种危害最大,死亡率50%~90%。流行季节4~9月,其中有两个高峰期:5~6月主要是1~2龄草鱼、青鱼发病;8~9月当年草鱼、青鱼鱼种发病。并且常与烂鳃病、赤皮病并发。预防:①生石灰清塘。②保…  相似文献   

8.
章秋虎 《科学养鱼》2003,(10):47-47
一、病原 草鱼暴发性败血症主要由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鲁克氏耶尔森氏菌等细菌引起。草鱼病毒性出血病由呼肠弧病毒科中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弧病毒感染引起的。 二、症状与诊断 1、草鱼暴发性败血症的症状:发病后鱼体表充血,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大量的腹水并有溶血现  相似文献   

9.
草鱼致病性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养殖生产中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病的防治方法,从广东省清远市某水产养殖场濒死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20160426,通过生理生化特征初步鉴定和16S r DNA序列分析,确定该菌株为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人工感染试验和药敏分析的结果表明,该菌株对草鱼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4. 87×105cfu/g,且该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西丁、氨曲南、头孢呋辛、头孢哌酮、头孢吡肟等药物高度敏感,在草鱼养殖生产中可选择这些药物防治该疾病。  相似文献   

10.
草鱼病原菌AvX005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4—7月,湖南望城乔口渔场爆发了较大范围的草鱼疾病,自爆发病的草鱼病变组织中进行细菌分离与培养,分离得到一株优势菌,回复感染试验测定,该菌株具有较强的致病性。经菌落形态观察、冷场扫描电镜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为维氏气单胞菌,编号为AvX005(GenBank登录号:KU64116.1),在此基础上以维氏气单胞菌AvX005为指示菌,通过点种法和纸片扩散法筛选拮抗菌,拮抗试验发现新筛选的解淀粉芽孢杆菌对维氏气单胞菌AvX005有较好的拮抗效果,采用酸沉淀、C18反相柱色谱分离到抑菌活性物,LC-MS/MS鉴定分子量为1045.29。根据抑菌活性物的理化性质,初步确定解淀粉芽孢杆菌产生的抑菌活性物可能为脂肽类化合物。该研究不仅可为快捷、准确检测由维氏气单胞菌引起的鱼类疾病提供参考及填补国内维氏气单胞菌拮抗菌在分类地位、生物学特性等方面的不足,而且也为我国草鱼维氏气单胞菌病的生物防治提供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5~30℃下,将体质量为(110.23±0.43)g的草鱼饲养在3.0 m×2.0 m×1.2 m的加盖网箱中,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0.5%和2%的由芽孢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复配且以麸皮为载体制成的微生态制剂(8.0×10~9 cfu/g)的膨化饲料饲养60 d,探究微生态制剂对草鱼生产性能和肠结构、菌群及酶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2%微生态制剂显著提高草鱼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P<0.05),显著降低饲料系数、脏体比(P<0.05);饲料中添加2%微生态制显著提高肠伸展率、中肠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P<0.05),提高中肠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增加草鱼肠道菌群α多样性、丰富度;改变草鱼肠道微生物组成,门水平上,对照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3.56%、32.52%)。0.5%添加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梭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1.82%、20.27%)。2%添加组的草鱼肠道微生物中厚壁菌门含量最高(64.20%)。属水平上,2%添加组草鱼肠道优势菌属直接发生改变,Paeniclostridium和Erysipelatoclostridium丰度大幅上升。随着微生态制剂添加量的增加,肠道微生物的代谢功能增强,组成中与无机离子转运和代谢、碳水化合物转运与代谢、氨基酸转运与代谢等功能相关的菌群丰度升高。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芽孢杆菌、乳酸菌以及酵母菌等组成的微生物制剂可作为生产草鱼绿色饲料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甲壳素发酵液对草鱼和鲢鱼幼鱼养殖效果,用商品壳聚糖作参比,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分析甲壳素发酵液对鱼体生长和水质环境等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甲壳素发酵液处理组草鱼和鲢鱼幼鱼质量相对增长率比对照组高36.25%和122.47%(P0.05),草鱼体内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3种消化酶分别比对照组高144.39%、29.53%和29.75%,鲢鱼体内消化酶比对照组高48.06%以上(P0.05)。与对照组比较,甲壳素发酵液显著降低水中亚硝态氮(61.84%)、氨态氮(30.06%)、总磷含量(52.43%),提高了草鱼对嗜水气单胞菌抗性。在试验条件下,甲壳素发酵液对草鱼和鲢鱼幼鱼起到一定的促生长作用,并能改善水质环境,甲壳素发酵液具有作为微生态制剂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An expressed sequence tag of grass carp leukocyte cell–derived chemotaxin 2 (LECT2) gene was screened from an established intestinal cDNA library. 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 gave rise to a full-length LECT2 cDNA (gcLECT2) with a complete open-reading frame of 474 bp, encoding 158 amino acids about 17.9 kDa. Homology search and sequence alignment showed that this deduced protein sequence shared a high identity with LECT2 from other vertebrates. Western blotting indicated immunological cross-reactivity occurs between grass carp and human LECT2 protein. This gcLECT2 genomic sequence is 1,868 bp in size, which consists of five exons and four introns.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analysis revealed that gcLECT2 gene is ubiquitously expressed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healthy grass carp including brain, gut, liver, spleen, kidney, muscle and heart, while the expression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liver and spleen followed by Aeromonas salmonicida infection. 992 bp 5′-flanking region sequence was cloned and analyzed, where one CAAT box and one GC island were foun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CT2 is suggested to be most possibly involved in the grass carp’s immune response.  相似文献   

14.
水产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耐药性比较与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15株分离自甲鱼、草鱼、鲫鱼、石蛙、团头鲂和三角鲂的嗜水气单胞菌,用K-B纸片法对18种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后,用NCCLS标准进行判断,结果输入WHONET5.4耐药监测软件,比较15株菌的耐药水平及18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并对四环素和强力霉素表现出来的交叉耐药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株嗜水气单胞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恩诺沙星、四环素、强力霉素和利福平耐药率均超过40%,WHONET5.4散点图表明四环素和强力霉素有较为密切的交叉耐药现象。  相似文献   

15.
草鱼贮藏过程中导电特性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运用物理特性-伏安法测定了不同频率下冰鲜和解冻草鱼的阻抗,分析在不同贮藏时间下阻抗的相对变化值(Q值)的变化特点。结果显示:从1 kHz增大到10 kHz,冰鲜和解冻草鱼的阻抗均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冰鲜草鱼的阻抗相对变化值(Q值)明显大于解冻草鱼。冰鲜草鱼在第1、2、4、7、10天的阻抗相对变化Q值分别为:28.89%、25.10%、17.01%、11.65%、10.37%,而冷冻7、14、30 d后解冻草鱼的最大Q值分别为4.34%、4.18%、4.63%。结果表明:以Q值10%为界限,快速鉴定冰鲜草鱼和解冻草鱼是基本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首次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蚯蚓(5%、7.5%、10%)和蚯蚓粪(2%、4%、6%),饲养平均体重(54.03±0.15)g的草鱼100d,研究蚯蚓和蚯蚓粪对草鱼消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7.5%~10%蚯蚓和6%蚯蚓粪显著提高了草鱼肝胰脏和前肠中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以添加7.5%蚯蚓效果最好;采用石蜡切片技术观察各试验组草鱼前肠肠道内部结构,结果表明,添加7.5%~10%蚯蚓可显著提高草鱼肠道褶皱高度、宽度和基层厚度。综上所述,在提高草鱼消化能力方面,以饲料中添加7.5%蚯蚓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不同月份养殖草鱼幼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倪加加  余育和 《水产学报》2013,37(10):1558-1563
为了评估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在草鱼食性转化后的变动情况,实验对食性转换完成后的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行了PCR-DGGE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月份采集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Monte Carlo检验,A:F=3.41,P=0.002;B:F=3.58,P=0.002),而被广泛认为影响宿主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宿主大小、丰满度等因素则在短期内并没有发现会对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实验表明,短期内环境因素可能是造成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本实验结果将为深入阐述草鱼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消化道益生菌的作用机理、消化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动与草鱼疾病的关系等问题积累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8.
为了更加了解草鱼B淋巴细胞吞噬活性,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了IgM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量,并且检测了IgM在不同组织中的分布以及细菌刺激下IgM的转录情况。结果显示,IgM在卵裂期到出膜前期的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在出膜后开始显著增加;IgM在检测的组织中均有分布,在头肾中表达量最高,并且其表达量在不同细菌的刺激下均显著上调。从草鱼外周血中分离纯化得到B淋巴细胞,并通过吉姆萨染色、qRT-PCR和间接免疫荧光进行了验证。细菌吞噬实验结果显示,B淋巴细胞对嗜水气单胞菌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并随孵育时间增加而逐渐增强。细菌刺激B淋巴细胞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量显著上升;血清调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血清调理可以显著促进B淋巴细胞ROS的释放,然而对NO的释放水平没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草鱼B淋巴细胞对细菌具有一定的吞噬能力,并且可以通过呼吸爆发等非特异性免疫的方式直接参与抗菌免疫。  相似文献   

19.
对主养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池塘中4种鱼类消化器官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的活性与鱼体长、体重及主要水质指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草鱼肠道和肝胰脏的胃蛋白酶与水温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而草鱼肠道胰蛋白酶、肠道和肝胰脏的脂肪酶以及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肝胰脏中淀粉酶与水温呈负相关(P>0.05)。4种鱼的消化酶活性与总氮和总磷呈正相关。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的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与化学耗氧量呈负相关;除鲢外,其他3种鱼的胃蛋白酶活性均与水体硬度和碱度呈正相关,而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均与水体硬度和碱度呈负相关。草鱼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肠道胰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以及匙吻鲟消化道和肝脏胰蛋白酶与鱼的体长、体重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