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施用2种有机肥(羊粪、猪粪),并配施少量化肥,进行雨养梯田种植玉米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有机肥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分别提高5.2%~13.1%和3.6%~10.0%,土壤容重降低1.8%~7.9%;雨后土壤含水量提高9.8%~15.3%;玉米平均株高、平均茎粗分别增加0.1~6.5cm和0.1~0.5cm,玉米产量提高33.5%~77.2%。玉米产量与有机肥施用量呈3次方关系,并由此确定了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区冬小麦田渗灌高产节水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灌溉方式正道立小麦田间土壤水分变化特点及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渗灌浇根不浇地,冬小麦全生育期渗灌田0~20cm土壤表明含水量较低,比喷灌0~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小,比20~12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多;2种灌溉方式120cm以下土层土壤含水量为冬小麦利用较少。渗灌比喷灌增产11.6%,比少灌增产17.6%,比喷灌节水57.1%,其水分利用效率为喷灌的1.35倍。  相似文献   

3.
黑土坡耕地防蚀培肥耕作制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赵光农场二分场黑土坡耕地上,采取调整作物布局、建立合理轮作制;实行横坡垄耕、三耙一松少耕、鼠道耕法与三耙一松少耕相结合,建立调水防蚀改土耕作制;合理施肥,恢复和培肥地力等措施进行防蚀培肥试验,结果表明,防蚀培肥耕作可使坡耕地土壤风饱和水蚀得到有效控制,年土壤侵蚀模数由5500~6000t/km2减少到1000t/km2以下,土壤理化性质明显改善,1990~1993年作物单产、总产和总产值分别比试验前提高93.6%、104.5%和283.5%。这项研究成果已推广面积3130km2,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1.8亿元。  相似文献   

4.
混播草坪上足球运动践踏模拟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分析足球场草坪的运动受力和前人运动践踏模拟方法的基础上,推出了用截面为椭圆形滚子安装足球鞋钉进行运动践踏模拟的方法。椭圆长轴为40cm,短轴为20cm,滚子宽70cm,加水后重70kg。由于惯性作用和表面曲率的不同,较同样直径和重量的圆滚子产生更大的砸实及水平削切力。试验在高羊茅与结缕草混播的草坪上实施6.5cm、5.0cm及3.5cm刈割水平和10、5、0趟/周的践踏处理。结果表明,用土壤贯入仪读数和孔隙度表现的重践踏区的土壤紧实度接近使用率很高的工人体育场结缕草草坪。在刈割高度为3.5cm时,重践踏区的草坪摩擦系数和扭切系数分别为1.38和1.22,略低于工人体育场结缕草草坪1.73和1.31之值。混播草坪的参数更适合于足球运动。  相似文献   

5.
小麦—玉米轮作制度下潮土硝态氮的分布及合理施氮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小麦-玉米轮作中在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时期潮土1m土层中硝态氮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3年不施氮肥的土壤仍有6~16kg/hm^2的硝态氮,其中0-20cm支占20%~34%,80%~100cm土层占10%~18%;每季施氮量小于225kg/hm^2时,1m土层中各时期硝态氮含量变化不大,在11.4~41.3kg/hm^2之间;当施氮量增加到375kg/hm^2时,1m土层的硝态氮  相似文献   

6.
无病毒苹果苗试管微繁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经脱毒的优良苹果品种北海道9号、皇家嘎拉和长富2号进行了试管微繁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合于3个品种试管苗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05mg/L+蔗糖30g/L,增殖率为25~3,≥3cm的试管苗率约为50%。通用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IAA0.5mg/L+IBA0.5mg/L+NAA0.15mg/L+蔗糖25g/L-肌醇,平均生根率保持在75%左右。生根试管苗采用“一步法移栽”,平均成活率在78%以上。  相似文献   

7.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耕覆盖试验结果表明,免耕覆盖玉米秸秆4500kg/hm^2以上的处理比传统耕作玉米增产22.15%~25.65%,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9625kg/hm^2;mm。春播前0~200cm支速动易效水含量比传统耕作增加17.02~47.9mm,距地表5cm、10cm、15cm处的地积温与秸秆覆盖量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关系。0~10cm圭层土壤容竽 随秸秆覆盖量增加而砬小,土壤有机质、全N、速效磷与  相似文献   

8.
6年定位试验表明,河西水浇地上连施扫化铵对作物增产效果与其他非氯氮肥有着等量等效的作用,且在平产范围内增产率略胜一筹,比尿素,硝酸铵增加2.2-5.3个百分点,定位连施6年后测定,土壤中Cl^-残留很少,0-40cm土层残留率为3.7%-6.6%,所以6年连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养分吸收,品质性状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应用土壤无机氮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多点田间试验研究了应用土壤无机氮测试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的可行性,结果表明,0~60cm,0~80cm,0~100cm土层初始无机氮均可较好表征土壤供氮能力,以0~80cm最佳,达到冬小麦6000kg/hm^2产量的最适供氮量,以0~60cm,0~80cm,0~100cm土壤计算分别为254.5.288.4,345.4kg/hm^2,土壤无机氮不足部分,应以氮肥加以补充,依此进行冬小麦氮肥推荐。  相似文献   

10.
石膏改良苏打盐碱土研究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9  
采用盆栽与田间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试验共设6个处理:即石膏用量0、0.5、1.0、1.5、2.0、2.5kg/m2)研究了石膏的改良盐碱土作用.结果表明:施用石膏后增加了玉米的保苗数,促进了水稻分蘖及玉米、水稻的生长发育,土壤pH明显降低,水旱田土壤硬度明显降低,旱田玉米土壤三相比普遍改善,根系干重明显增加,土壤中的二价离子增多,一价离子减少,ESP普遍降低,土壤化学性质明显改善.秋收测产表明:玉米单产增加12.58~44.31%,水稻单产增加6.83~29.86%.  相似文献   

11.
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需要科技支撑,科学技术应当走向生态建设的主战场。抓住国家实施“948”项目的契机,积极引进国外技术提升水保生态建设。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和长江委应用“3S”技术,为创新水保科技做出了贡献。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提炼沙棘黄酮,与有关各省优化沙棘良种,建设繁育基地,促进了沙棘产业发展。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中国水科院、南京水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和各省、市、县有关单位,因地制宜创新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技术,拓展了服务领域,改善了生态环境。引进的各个项目效益突出,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可供借鉴,其启示和影响是深远的。  相似文献   

12.
基于“3S”技术的福建省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基于"3S"技术的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研究在国内外都是一项新的研究课题,介绍了福建省应用"3S"技术开展土壤侵蚀动态监测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对应用该方法所得到的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福建省土壤侵蚀空间上由内地向沿海增强、时间上下降且沿海的降幅大于内地的动态变化规律。通过野外实地验证,该方法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于2008年夏天选择三个典型样点对"绿色南京"林业建设新增林的土壤生物多样性的群落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样点中,共捕获地表凋落物节肢动物1305只,隶属12纲21目,其中真螨目为优势种群,占总节肢动物的70%,常见种群或稀有种群分别为11目和14目。由于机场高速杨树防护林秣陵镇西段(样点III)真螨目的高度集中,其优势度最高,而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最低;土壤线虫优势种群为植食线虫和食细菌线虫,而食真菌、捕食、杂食线虫均为常见种群;土壤原生动物中,鞭毛虫为优势种群,占原生动物总个体数的70~90%,其次为变形虫,而纤毛虫比例最小,在1~5%左右;新增林地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4.
沙棘植物"柔性坝"沟道土壤水分时空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棘植物柔性坝是一种防止沟道土壤侵蚀、拦沙保水的新型生物工程,特别适合于生态环境恶劣的砒砂岩地区。在内蒙古准格尔旗砒砂岩地区东一支沟开展了沙棘植物柔性坝野外拦沙保水实验,结果表明,沙棘植物柔性坝各部位的土壤剖面含水量年内、年际时空动态变化有着明显的差异,沙棘植物柔性坝对沟道土壤水分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降雨、地表植被种类、植被生长状况、土壤理化性质、地形和当地水文气象条件等是影响土壤水分时空变异的重要因子,而其中降雨和地表植被是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Soil aggregate (SA) can be formed and stabilized when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is decomposed in the soil.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SA dynamics and SOM with different decomposition rates have not been clarified. Therefore,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the addition of polysaccharides to soil on SA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A Japanese tropical soil was incubated for 99 d at 30 °C in a dark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addition of 0.5% (w/w) starch or cellulose. The decomposition rates of the amendments, and SA formation and stability were evaluated by measuring soil respiration rates, and distribution fractions of soil aggregate sizes and mean weight diameter (MWD) of SA, respectively. The cumulative soil respirations with all treatments rapidly increased until Day 12 of the incubation. The initial slope of the cumulative soil respiration in the soil with star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soil with cellulose. In either soil with starch or cellulose, the fractions of macro-aggregates (>1000 μm in diameter)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soil. However, the fractions of meso-aggregates (250–1000 μm) and nano-aggregate (<20 μm) in the soil with starc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hile those fractions in the soil with cellulose fluctuated until Day 6. The MWDs reached the maximum on Day 6, indicating the SA formation in the soils with starch or cellulose. The increasing rate of the SA formation in the starch-amended soil was grea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llulose-amended soil. After Day 6, the MWDs in the soils with either polysaccharide decreased with similar trends with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reatments, indicating similar stability of the SA in both treatment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the different decomposability of the organic amendments might influence the SA formation differently, but not the SA stability.  相似文献   

16.
试论将“水土保持”改称“水土生态保持”的科学性   总被引:3,自引:9,他引:3  
我国“水土保持”一词的提出已有60多年的历史,而治理水土流失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公元前16~11世纪)。水和土是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的生态因子,而以水和土为首要立地条件的生态植被,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也是水土保持生态效益的直接承担者,所以植被的保护和恢复是水土保持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生态保护和生态与环境的改善愈来愈成为水土保持不可分割的重要内容。从水土保持的历史和当今不断丰富的水土保持实践来看,应将传统的“水土保持”称谓改称“水土生态保持”,这样更符合水土保持学科发展的需要,能够反映当前水土保持实践,有利于提高全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知度,有利于水土保持的行业管理。  相似文献   

17.
以3年生初结果的鸭梨/杜梨为试材,用~(15)N示踪技术探讨了秋施、春施及夏施肥料氮在土壤-植物中的平衡及其效应。结果表明,肥料氮损失量与植株吸收量之比表现为夏施>秋施>春施;肥料氮利用率以春施最高,秋施次之,夏施最低。肥料氮在植株体内的分配基本上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转移,无果中、短枝有优先累积肥料氮的效应。以秋施肥料氮的分配与植株生长节奏最吻合,并能刺激生长势弱的植株吸收利用肥料氮。显示出秋施氮对植株的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8.
“蚕保一号”以氯霉素为主药,添加适当的营养物质及能与之良好配伍的助溶剂和稳定剂复配制成,它能增强蚕体质,并能防治蚕细菌病,效果优于氯霉素,而且稳定性好,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19.
辽宁省花生“3414”肥料试验施肥模型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以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2006~2007年在辽宁省进行的34个花生试验数据为依据,比较向后回归法建立肥料效应回归模型与强迫法建立肥料效应回归模型的优劣,探讨对关键处理设置重复在建立数学模型中起到的作用。结果表明,采用强迫法进行三元二次方程拟合的成功率只有12%,而用向后回归法拟合的成功率有55%,2007年对处理1、处理2、处理4、处理6、处理8设置重复后,三元二次方程模型和一元二次方程模型方程的拟合的成功率分别占当年试验总数的84%、16%。2006年不设置重复,有20%不能够拟合。因此,"3414"肥料试验关键处理设置重复,并采用向后回归法,对"3414"肥料试验得到合理施肥模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任务变化的分析,认为孙发政提出用"水土生态保持"替代"水土保持"一词是必要的,同时提出了用"水土生态保护"替代"水土生态保持"的新想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