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利用正交试验,对影响杂交稻新组合Ⅱ优129产量的三个主要栽培管理因素:氮肥施用方法、种植密度、纯氮施用量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每667m2中插植1.5万穴,基肥中氮肥占总施氮量70%,每667m2施用纯氮15kg可实现较高的产量水平.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研究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大豆不同品种、栽培密度及施肥水平各因素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麒麟区大豆种植最优技术组合为:品种以86-4、8157为主,纯N施用量6~9kg/667m~2、K_2O施用量10 kg/667m~2、P_2O_5根据土壤肥力状况酌情施用,播种密度4 000~6 000穴/667m~2。  相似文献   

3.
进行玉米大豆间套作群体配置试验研究。结果说明,当地玉米大豆间套作最佳群体配置为行比2:2,播幅宽1.8 m,玉米最佳种植密度为1 900穴/667m~2,每穴定苗2株,3 800株/667m~2;大豆最佳种植密度为4 500穴/667m~2,每穴定苗2株,9 000株/667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水稻不同磷钾肥施用量试验总结,结果表明:在氮肥施用量为6.08 kg/667 m~2,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2.64kg/667 m~2、2.64 kg/667 m~2的情况下,1区、2区、3区、4区、5区、7区、10区和园区的产量最高,为适宜的肥料用量;在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2.2 kg/667 m~2、2.2 kg/667 m~2的情况下,6区13队、6区16队、8区的产量最高;在磷钾肥施用量分别为1.76 kg/667 m~2、1.76 kg/667 m~2的情况下,11个试验点产量都较低,即磷钾肥施用量太低,为不适宜的施肥用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杂交晚粳浙优12不同播种期和不同氮肥施用量试验与分析,初步明确了浙优12在杭州市种植的适宜播种日期和氮肥施用量:在中等土壤肥力、施足基肥的基础上,5月25-30日播种,秧龄26 d左右移栽,采用双本栽种,每667 m2追施纯N 15.0 kg。  相似文献   

6.
氮肥是水稻产量的限制因子,在田块中等肥力条件下,进行氮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处理1施纯氮(N)量为12 kg/667 m~2,平均产量最高为599.7 kg/667 m~2,比对照区平均产量525.8 kg/667 m~2增产14.1%。以处理1为松辽122品种高产较为科学合理的施用纯氮(N)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新选育的饲料大麦品种川农饲麦1号作青贮用时的适宜收获时期及其栽培技术,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播种密度(X_1)、播种期(X_2)、收割期(X_3)和氮肥用量(X_4)4个因素在成都种植时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其鲜质量产量为目标函数Y(kg/667 m~2)的数学回归模型为:Y=2 172.172 1+104.449 7 X_1-276.310 1 X_2-76.485 3 X_3-64.818 1 X_4+3.789 9 X_1~2+42.680 7X_2~2-5.377 3 X_3~2+13.234 8 X_4~2+7.778 2 X_1X_2-105.005 2 X_1X_3-2.222 3 X_1X_4+27.223 6 X_2X_3+91.115 7 X_2X_4-23.890 1 X_3X_4。全株鲜质量产量大于3 500 kg/667 m~2时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密度为9.89~11.32kg/667 m~2,播种期为10月24—26日,收割期为4月13—18日,氮肥用量为10.83~16.71 kg/667 m~2。在4个参试因素中,播种期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8.
杨超  张民  赵团结  何小红  张国正  盖钧镒 《大豆科学》2012,31(5):762-765,770
以菜用大豆苏鲜豆2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施肥类型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类型、种植密度以及二者的互作均显著影响菜用大豆苏鲜豆20的产量,在N-P2O5-K2O施入量为55-70-50 kg·hm-2,且氮肥组成为50%普通尿素和50%树脂包膜尿素,种植密度30万株·hm-2的最佳施肥与密度组合下,鲜荚产量达到9 045.11 kg·hm-2,施肥类型和种植密度对菜用大豆的株高和单株有效荚数有显著影响,而对分枝数、主茎节数和鲜百粒重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L9(34)正交设计,研究密度和氮磷钾肥料因素对‘渝马铃薯3号’主要性状及产量的影响,得出高产栽培最佳模型,为品种推广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渝马铃薯3号’正交试验各处理在主茎数、单株块茎数、商品薯数比和商品薯重比4个性状间无明显差异,在株高和单株块茎重间差异明显;密度间、施氮量间株高差异显著或极显著,施磷量和施钾量间株高无显著差异;密度越大,株高越低,氮肥用量越高,株高越高。单株块茎重除密度间差异显著外,氮磷钾因素间均达极显著水平;密度4 000株/667m~2和氮肥用量10 kg/667m~2时的单株块茎重最高;单株块茎重随磷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钾肥用量11 kg/667m~2时单株块茎重最高。‘渝马铃薯3号’高产栽培最佳组合为T5处理,即密度4 000株/667m~2、施氮量10 kg/667m~2、施磷量6 kg/667m~2、施钾量为11 kg/667m~2时,‘渝马铃薯3号’鲜薯产量可达2 508 kg/667m~2。  相似文献   

10.
2013—2014年进行了饲用型甜高粱在种植密度5050穴/667m~2全膜平作栽培模式下的每穴不同播种粒数的7个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以穴播种量5粒时,甜高粱鲜茎叶产量最高,其次是穴播7粒;以穴播种量3粒时,甜高粱茎秆含糖量较高,因此以穴播种量3~7粒对提高甜高粱的产质量较适宜。  相似文献   

11.
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4和2015年分别以‘尤金’和‘克新13号’原种为供试材料,‘尤金’设置6,9和12穴/m~2播种密度及1或3个主茎/穴,‘克新13号’设置6,8和10穴/m~2播种密度及1或2个主茎/穴处理,研究密度及密度调控方式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每穴主茎数相同时,播种密度由6穴/m~2增加到10穴/m~2(‘克新13号’)或12穴/m~2(‘尤金’)时: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显著增加,比叶重(Specific leaf area,SLA)显著降低(P 0.05);单位面积播种穴数的增加仅显著增加了‘克新13号’单主茎处理的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P 0.05)。播种穴数相同时,‘克新13号’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2个,6和8穴/m~2处理的株高显著增加,8穴/m~2的SLA显著降低(P 0.05);不同播种密度下总产量和商品薯产量均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尤金’随着每穴主茎数由1个增加到3个时,各处理株高均显著增加,茎粗显著降低(P 0.05);且6穴/m~2处理和12穴/m~2处理LAI显著增加,SLA显著降低(P 0.05),9和12穴/m~2的总产量及12穴/m~2的商品薯产量随每穴主茎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 0.05)。在试验条件下,6~8穴/m~2,2主茎/穴适于‘克新13号’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6穴/m~2,3主茎/穴适于‘尤金’获得较高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产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氮磷钾肥料等因素组合对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与肥料组合的天隆1号产量在143.60~192.49 kg/667m~2,其中处理8(A3B2C1D3)产量最高,达到192.49 kg/667m~2,处理7(A3B1C3D2)、处理9(A3B3C2D1)的产量分别为185.69 kg/667m~2、182.36 kg/667m~2,分列二、三位。密度是影响天隆1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主要因素,对产量及部分经济性状的影响达显著水平,而氮磷钾等肥料因素是次要因素。综合方差分析结果和变异系数来看,不同因素对天隆1号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  相似文献   

13.
低丘红壤春大豆种植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灵  陈诗武 《大豆科学》1992,11(2):97-105
本文分析了在低丘红壤的生态条件下,春大豆不同种植密度与产量的关系;植株性状的变化特点;以及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春大豆群体是一个高度自我调节的系统,其适宜种植密度范围较大。每亩穴数相同每穴株数不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1.26~43.25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0.96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74.3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5.2961g。每亩穴数不同每穴株数相同种植方式的密度差别为24.01~53.18千株/亩,当种植密度为36.678千株/亩时,期望最高产量为146.7kg亩,单株最高产量为10.8713g。在相同的种植密度条件下,种植方式前者优于后者,增产幅度分别达5.56~34.26%。综合试验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浙春2号每亩种植7.500~12.000穴,每穴留苗4株左右,这样的群体结构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4.
对引进的7个甜高粱品种(系)进行品比试验,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物候期、农艺性状,测定各品种的鲜茎叶产量和茎秆糖锤度,以期获得高生物产量和茎秆含糖量的品种。结果表明:辽甜3号、SF83003综合性状突出,辽甜3号株高272.87cm,鲜茎叶产量6689.13 kg/667m~2,籽粒产量596.97 kg/667m~2,茎秆汁液糖锤度15.53%;SF83003株高329.13cm,鲜茎叶产量5863.97 kg/667m~2,籽粒产量502.03 kg/667m~2,茎秆汁液糖锤度16.51%,可做为民勤县种植醇用甜高粱的首选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5.
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析了广两优676产量与种植密度、氮、钾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了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式,确立了广两优676高产栽培的优化方案:每667m~2种植密度1.48万~1.71万穴,施纯氮8.29~11.87 kg,施纯钾7.27~10.73 kg。  相似文献   

16.
播期、密度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杨加银  徐海风 《大豆科学》2006,25(2):185-187,191
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楚秀鲜荚产量及荚粒性状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①A3B3(播期6月25日、密度24×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鲜荚产量达到9050.0kg/hm2;②播期对菜用大豆鲜荚产量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数先增后减,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由多到少,百荚鲜重与播期关系密切;④根据品种的特点探讨了楚秀的高产原因.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肥料及密度条件对大豆德豆17产量的影响,建立了以德豆17产量为目标函数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栽培因子对德豆17产量的影响为:钾肥>密度>磷肥>氮肥>微肥。经计算,初步确定了德豆17号在当地产量大于175.00kg/667m2的栽培方式为:密度0.81~0.83万株/667m2,氮肥施用量19.46~20.29kg/667m2,磷肥施用量39.09~40.91kg/667m2,钾肥施用量21.97~23.04kg/667m2,微肥施用量0.92~1.08kg/667m2。  相似文献   

18.
将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武威地区设7个处理(8337、9809、11117、12827、16675、22233和33350株/667m2)的种植密度试验比较。通过测定各密度处理下的农艺性状(株高、茎粗、节数、收获秆数、分蘖数)及其鲜草产量和茎秆糖分,以期获得在武威地区推广种植的饲用型甜高粱适宜种植密度,为武威地区甜高粱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综合试验结果表明: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品种在株距为15cm(11117穴/667m2)时产量和茎秆糖分都达到最高,分别达7321.44 kg/667m2和13.1%,其次为株距13cm(12827穴/667m2)的密度处理。因此,作为饲用型甜高粱BJ0603在株距为13cm~15cm(11117穴/667m2~12827穴/667m2)时种植效果最好,可以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以扬农啤10号为材料,设计了氮肥用量和密度2个单因素试验,同时根据生产实践设计播期与密度的双因素协同试验,分析密度、氮肥用量及播期与密度协同等处理对扬农啤10号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农啤10号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其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在基本苗15万/667 m~2、纯氮用量18.0 kg/667 m~2下,产量最高为486.44 kg/667 m~2。在施N量为14 kg/667 m~2、基肥∶蘖肥∶拔节穗肥为7∶1∶2条件下,11月2日播种,以基本苗16万/667 m~2的产量最高;在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的情况下,10月20日—11月14日期间播种,以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5万/667 m~2的产量最高,为444.23 kg/667 m~2;低密度早播或高密度迟播均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地膜覆盖栽培条件下菜用大豆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3个不同采摘期菜用大豆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在地膜覆盖条件下的生育特性及鲜荚产量。试验结果表明:东农96-002植株高度最高(33.3 cm);采摘期最早的品系是沪宁95-1(7月21日);辽鲜1号单株荚数最多(40.9个);东农96-002百荚鲜重、鲜荚长、鲜荚宽均居首位,分别是280.6 g、6.23 cm、1.52 cm;品种间百荚鲜重方差分析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52.84**)、百粒鲜重差异达显著水平(F=15.45*)。辽鲜1号鲜荚产量最高(16 258.1 kg/hm2),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F=32.84**)。就综合性状而言,菜用大豆东农96-002最适合在本地区早春覆膜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