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鲜演华严思想的主要内容为:一是继承了唐代华严学的"真心"与"法界"等核心理念,二是吸收改造了天台宗的"止观"、"性恶"及唯识宗的"性相合一"思想,三是批判与融会了禅宗的"顿悟"与"一心"思想。鲜演的华严思想继承并发展了唐代华严思想的内在理路及基本精神,反映了唐代华严学在辽代的传承与复兴。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体现出的原始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思想可视为当代生态伦理的思想基础,它蕴含着非常丰富的与现代深层生态伦理一致的思想成分;深层生态伦理以"天人合一"生态智慧为价值取向,把"自我实现"和"生态中心主义平等"作为最高准则,重新唱响人与自然和谐的主旋律。但由于这两种生态伦理观均离开人的本质属性谈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而都是不科学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应当以人为本,立足于人的实践本性,以人的两重属性而生成的"两重生命"为基石,使自然界与人的"类生命"在存在的意义上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陈染和卡夫卡的艺术世界都是关闭的,"向内性"是两人作品的共同特点,表现了现代人孤独的自我意识,显示出现代人在思想和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共鸣。  相似文献   

4.
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与中国社会发展形式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晚年关于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形式的途径、方向思考的主导性观点,这一思想成因复杂,中国共产党幼年期的认识水平、思想特点和苏俄社会主义模式的理想在陈独秀心目中的破灭是其重要原因。二次革命论是陈独秀为中国最终走向社会主义提出的设计,实际上开始了中国共产党人如何认识、评价、对等资本主义及其附属物的探索。在邓小平于理论上成功实现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剥离之前,如何面对、利用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与建设  相似文献   

5.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马克思的最高理想追求,也是马克思人学理论的归宿。理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以从"人"、"全面发展"、"自由发展"三方面进行解读。通过对这一思想的分析,影映出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误区,这就要求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从价值取向、主体观、内容和方法、方式上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6.
约翰.洛克在《政府论》中,从"自然状态"的概念出发,详细地阐述了自然法、天赋人权、财产权、社会契约、自由和法治等理论,尤其是在"立法权的范围"、"论国家的立法权、执行权和对外权",以及"论国家权力的统属"等部分着力论述了"立法权是每个国家的最高权力",把立法权和执行权分立的观点,并提出了司法独立的思想,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这对目前正在着力构建法治社会的中国来说,尤其是在立法、执法及法治政府建设等方面,具有借鉴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是人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对象向人的转化这个双向过程在人的思想和精神方面的反映及其成果。文化成为传统并能够流传下来,关键在于它就是一定的人们存在和发展的一定历史方式。在文化研究方面出现的“优劣论”和“精华槽粕论”都有其难以克服的缺点。研究传统文化应该树立问题意识,掌握整体的和辩证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运行中,人与物是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探索了人与物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经济思想渊源,并从这一思想的角度重点探讨了中国西部农村经济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以"人"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便成为其哲学基础。人性作为人学理论中的一个基本范畴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然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而人的精神属性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归宿。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离开对于人性的反思,唯有结合人性的思考,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收到实效,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正>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你我是朋友,各拿一个苹果来交换,交换后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把各自思想相互交流,那么每个人就有两种思想了。"故事寓意:沟通和交流是营销工作的"家常便饭",勤于交流,善于沟通是营销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或技巧,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营销人员的最大收获不仅仅是收入的提高和职务的晋升,更为重要的是工作期间积累  相似文献   

11.
德育课不同于其他智育课,它不仅要解决学生"知不知、会不会"的问题,而更重要的是解决学生"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即不但要授之以知,而且要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德育不能只是纠缠于知识的获得,而忽视本能直觉、忽视理想信仰、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忽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整体人格。一堂有效的德育课应该是互动的、体验的、思考和行动的。建构高职大学生德育活动课堂与高职院校的整体发展思路是一致的,对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持续发展能力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医发展历史中,出现了繁多的学派。而至金元时期,战争病疫绵多。这一时期的医学学派中金元四大家精心研究前人的医学理论文献,且结合各自的临床实践,提出各自的医学理论。其中"王道"医学派——李杲、朱震亨的"补土"、"滋阴"理论的提出,丰富和发展了祖国医学宝库,留下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要想实现话语平等,就应当根据交往理性的原则,承认、重视并遵守共同的道德规范,在对话过程中以一种相互认同的主体间性结构来达到相互理解。作为东方人,应采取"互为主观、互相参照"的做法,主动向世界传播"东方话语",以维护全球文化的生态平衡,为本民族赢得更大的文化话语权、生存权和发展权。  相似文献   

14.
“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使学生更快、更准、更好的适应企业环境的有效途径。在日趋完善的市场经济秩序中,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日显重要,而员工的道德素养又是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作为培养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能否保证学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德育教育是有效保障,更是提高高职学生竞争能力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情感缺失是制约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的最大障碍。儒家的德育理论在师一弟子关系以及德育目的、内容、方法、手段和途径上都有明显的重“情”特征,是典型的情感德育论。当代高校德育有必要借鉴儒家的情感德育理论,从改善师生关系,改革德育观念、方法入手,将情感教育纳入德育课程。将德育贯穿于各科教学活动之中并致力于创造适合德育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6.
瞿秋白和鲁迅同为"左翼文化运动"领导者和白话文学积极倡导者,其翻译思想有着共性的一面,也存在着诸多分歧。通过分析历史资料和学术文献,对两位文学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翻译思想中的共性与分歧进行对比性研究,可使我们进一步了解、继承和发扬二人在译介国外先进文化过程中深邃的翻译思想、崇高的思想品质和务实求真的学术批评态度,从而更好地为我国新时期思想文化建设服务。研究表明:瞿秋白和鲁迅翻译思想的共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对翻译的政治功用性目的、"信"的"直译"翻译观、"翻译可输入新的表现法"等方面的一致性;分歧则主要表现在对翻译的标准与方法、接受美学解读基本特征的侧重点和对严复的翻译观等方面的不同认识,焦点在于对"顺"的深层次理解,以及是否实现、如何实现翻译语言的大众化,让翻译为改良民族大众服务。瞿秋白和鲁迅关于翻译思想的讨论,留给人们的是辩证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17.
市场经济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多层次、全方位、高标准的。在我国,大学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即要有良好的德育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就达四个方面的关系来讲。德育素质是重点.科学文化素质是基础,能力素质是目标,身心素质是保证。高校必须切实制定大学生素质培养方略,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应该打破传统高校教学中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分离的理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制建设中实行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实现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的一体化,只有这样,大学的思政教育才是一种"完整的教育",这种教育才会在建立法制社会中,显示出良好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文学史上,兼具统治者和文坛领袖双重身份的梁武帝萧衍、昭明太子萧统、梁简文帝萧纲和梁元帝萧绎对推进文体进化、纯文学的独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四人均认同“文随世变”的文学发展观,为文学的变革提供了契机。然而在“因”与“革”的问题上,四人却存在一定的差别,萧衍、萧统倾向“通变”的文论思想,而萧纲和萧绎则持“新变”文论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儒家荣辱思想的内涵与实质、功能与作用等方面。其中内涵研究成果比较丰富,阐述也比较详细。学者们认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内涵具有道德规约性、主体差异性、阶级立场性,实质主要是以义为上、以义制利,功能主要表现为美化社会风俗、养成个人心性修养。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今后还需进一步加强中国古代儒家荣辱思想的哲学基础、不同道德主体的荣辱思想、儒家荣辱观教育方法和途径、中国古代儒家荣辱观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