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随着吨粮田开发的深入,新郡县麦类—双季稻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该县双季稻田中占重要地位的耕作制度。1991年全县1.7万ha双季稻田,种植麦类—双季稻0.53万ha,占双季稻田的31.4%,过吨粮面积0.46万ha,占全县双季稻田过吨粮面积的67%,其中有严塘、高桥、土桥、酿溪4个成建制乡(镇),0.19万ha双季稻田亩产过吨粮。  相似文献   

3.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安乡县冬季农业开发主要以油菜为主 ,由于近几年油菜价格偏低 ,稻田油菜面积呈下降趋势。安乡县安昌乡另辟蹊径 ,1999年冬季从北方引种试种亚麻获得成功 ,2 0 0 0年冬种亚麻面积迅速扩大 ,普遍获得了较高的产量和良好的效益 ,闯出了一条稻田冬季农业开发的新路子。亚麻 (LinumusitatissimumL )为亚麻科亚麻属一年生草本植物 ,有纤维用、油用和油纤兼用 3种类型。在我国 ,纤维用亚麻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 ;油用亚麻也称胡麻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和西北地区 ;油纤兼用亚麻分布在内蒙古、宁夏、河北等地。亚麻纤维强韧柔细 …  相似文献   

5.
根据亚麻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亚麻的产销概况,我国南方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作者近期的研究实践,对我国南方春季亚麻研究开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开发南方冬闲稻田、湖洲荒滩和低海拔山丘区旱地春季亚麻生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6.
南方春季亚麻研究与开发的浅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根据亚麻的生物学特性。国内外亚麻的产销概况,我国南方的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作者近期的研究实践,对我国南方春季亚麻研究开发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论述,提出了开发南方冬闲稻田,湖洲荒滩和低海拔山丘区旱地春季亚麻生产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双季稻是湘潭地区稻田传统种植模式。为探索该地区稻田适宜粮食作物替代种植模式,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比较了3种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双季稻、早稻—秋玉米、春玉米—晚稻)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模式纯收入最高(16 347.7元/hm~2),其次是早稻—秋玉米(15 332.1元/hm~2),春玉米—晚稻模式总效益最低(14 260.8元/hm~2)。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早稻—秋玉米模式经济效益下降不显著(降幅6.2%),人工投入少,且有水旱轮作的潜在优势,初步认为湘潭地区以早稻—秋玉米替代双季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2004-2005年,在益阳市开展了双季稻主产区稻田不同保护性耕作种植模式的作物生长发育与经济效益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性耕作栽培条件下,双季水稻生长发育具有较明显的优势,群体结构照好,经济产量和生物学产量明显增加,综合经济效益显著提高。5种冬种模式的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成本效率以马铃薯-双季稻、黑麦草-双季稻和小黑麦-双季稻排在前3位,而油菜-双季稻和绿肥-双季稻较低。  相似文献   

9.
桃源县位于湖南省的西北部,是洞庭湖平原向湘西山地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条件极为复杂。全县有稻田105万亩,1956年开始试种双季稻,1970年后单一化的双季稻面积已强行推广到92万亩,占稻田面积87.6%,但稻谷年总产一直徘徊在8亿斤左右,而且生产费用成倍增加。其中有低产稻田30万亩,年亩产在600斤以下,从而严重地影响了稻谷平衡增产。  相似文献   

10.
湖南是我国南方主要产粮省之一,粮食生产以稻谷为主。解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和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我省稻田耕作制度改革,取得了显著的成绩。1978年以来,我省稻田作物布局又经历了为期五年的合理调整,以双季稻为主的稻田耕作制度更加巩固和完善,水稻播种面积和稻谷总产量均跃居全国第一。双季稻的巩固发展,不仅成为我省粮食生产上的最大优势,也是今后粮食持续增产的主要条件。回顾我省稻田耕作制度的演变过程,展望今后发展的前景,对促进农业再上新台阶,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有稻田约4800万亩,自70年代末推广杂交稻以来,水稻产量持续上升,现单产已超过400公斤,其中杂交中稻单产近500.公斤。四川东南部沿长江流域的浅丘低坝地带,年平均气温约18℃,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5700~5900℃,日平均气温稳定≥12℃的初日至≥20℃的终日历期为190~200天。3月上中旬播种早稻可于7月中旬收获,且本区冬水田面积约为稻田的60%,计1000万亩以上,适于种植双季稻的稻田约500万亩。但因品种、栽培技术不配套,生产设施差等原因,目前双季稻面积还不足100万亩。近年试种杂交早、晚稻,采用高产栽培技术,单产显著提高,大面积双季稻…  相似文献   

12.
周雪峰  蒋鹏  谢小兵  邹应斌 《作物研究》2013,27(2):108-112,138
于2009~2011年,在湖南长沙进行双季稻不同栽培方式("三定"栽培、免耕摆栽、传统栽培)定位试验,研究了双季稻不同栽培方式对冬闲期稻田杂草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栽培相比,"三定"栽培和免耕摆栽方式下冬闲期杂草的密度、单株干重和单位面积生物量以及土壤表层(0~5cm)的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较高。其中,冬闲期杂草单位面积生物量、单株干重、单位面积密度与土壤表层碱解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冬闲期杂草在双季稻稻田土壤养分循环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是我国大豆三大主产区之一,也是我国的水稻主要产区,具有稻田种豆的优越条件和丰富经验。六十年代由于大力发展双季稻和绿肥作物,水田种豆急剧下降。七十年代初部分地区才恢复稻田种豆,并在新的生产条件下,发展了稻豆两熟、稻豆冬作物一年三熟等栽培制度,致使以水稻为主,稻、豆、冬作物一年多熟的耕作制逐步向北推进,直到北纬33度的双季稻地区。作者十七十年代开始就对湖北的稻田种豆进行调查研究。洲、苏、赣、闽、浙、粤诸省也相继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从已有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双季稻生产机械化制约因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双季稻种植面积占水稻总面积比例持续下降,从当时的71%下降到近年的40%左右。按单位土地面积计算,双季稻早晚两季产量比单季稻高57%左右,改单季稻为双季稻种植,在保持稻田面积不变情况下,可大幅提高种植面积和总产。双季稻种植面积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机械化程度较低,生产效益不高。制约双季稻全程机械化的关键是机插秧比例不高,特别是双季稻机插秧季节紧张,适宜机插搭配品种少,机插质量较差,及主要作业环节机械化不配套等。发展双季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关键途径是:选育和筛选一批适宜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优化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品种搭配布局;创新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模式,完善关键环节技术模式;创制一批双季稻机械化生产的机械装备,实现机具装备配套;研发一批双季稻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推进农机农艺技术配套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湖南稻田种植制度主要是绿肥一双季稻。由于这种种植制度常年“两水一板”(两季水稻一季板田绿肥),冬季不能翻耕冻土,次年土壤耕作采取二犁三耙,泥土成浆,以致土壤结构被破坏,通透性变差,使水稻产生僵苗现象。同时湖南双季稻面积大,收早插晚时,牛力、劳力都十分紧张,加之我省早、晚稻插秧后,常遇到5月低温不发和7月下旬高温天气,禾苗迟迟不能回青,是造成双季稻苗数、穗数上不去,产量不稳不高的原因之一。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从1983年开始,进行了稻田少耕晚稻采用杂交稻威优35分厢撒播的试验。1984-1985年扩大试验并结合不同种植制度进行研…  相似文献   

16.
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应用效果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的应用效果,于2017—2020年连续4年8季在江西双季稻田开展了智能灌溉系统灌溉和常规有水层灌溉的对比试验,比较分析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品质、水分利用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能根据土壤墒情和天气变量结合双季稻需水规律制定的灌溉规则进行精准灌溉,与常规灌溉相比,智能灌溉系统提高了双季稻产量6.4%~14.3%;并小幅改善了稻米品质,尤其是外观品质,减少了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同时还能降低灌水量14.1%~90.8%,降低排水量56.1%~100%,提高水分利用效率0.07~0.59 kg/m3,减少径流水中总氮排放47.3%~100%,减少径流水中总磷排放44.5%~100%。综合分析,双季稻田智能灌溉系统值得在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自五十年代开始国内外学者对水稻营养生理和生理生态作了大量的研究。但是我国南方 双季稻区不同品种搭配情况下,不同品种各个器官的生长与养分吸收动态关系,尤其是与生态环境条件结合起来考虑,研究报导较少。本文即在湖南省桃源县双季稻田1983—1985年的定位观测试验的基础上,对双季稻不同品种各器官的生长与养分吸收动态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尤其是对双季稻在N、P、K三要素的需肥规律上作了一些分析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8.
稻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吴建华,严穉,赵华仙,刘赵康,林宇清,杜一新(景宁畲族自治县农业局)随着耕作制度的改革和冬季农业的开发,马铃薯──双季稻,马铃薯──单季稻的而积逐年扩大,我县稻田种植马铃薯的而积已从1988年的5000亩扩大到1994年的2...  相似文献   

19.
本文指出了现行亚麻化学加工技术存在化工原料用量多,成本大等弊端.并揭示了亚麻化学加工中大量使用NaOH等无机物质(即无机碱),使金属钠离子较多的充实到具有特殊纤维结构的亚麻纤维空腔与空隙中,致使亚麻纺织品手感硬挺有余而柔韧不足的奥秘.提出了应在亚麻化学加工中以有机碱(即有机化工原料)为主体,以达到亚麻脱胶工艺中加工出直接针织的针织用纱系列及服用性能优良的服装用布系列等产品.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亚麻纤维的特殊结构着手,在亚麻化学加工中应用"亚麻专用助剂",为亚麻行业实现清洁生产技术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20.
水稻控蘖增粒高产栽培新技术,是当前水稻栽培技术上的一项重大创举,也是发展稻田耕作制度的良好动力。慈利县有稻田25 330ha,海拔200m以下地区,以双季稻为主;200m以上高海拔地区,稻田只种一季。70年代开始试探稻稻油或稻油的新耕作制度。由于栽培技术不配套,产量产值虽有所增加,但耕作制度中矛盾比较突出,导致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