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提高霾预测预报水平,利用济南市区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961—2014年的逐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方法拟合霾日数的变化趋势对其进行分析,并使用设定的霾日数异常评价标准对霾日数异常情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961—2014年济南霾日数年际变化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变化线性倾向率为8.85 d/10年。平均霾日数为35 d;最少霾日数2 d,出现在1961年;最多霾日数112 d,出现在2014年;偏少年数为9年,正常年数为39年,偏多年数为1年,显著偏多年数为2年,异常偏多年数为3年;济南霾日数四季变化均呈现增多的趋势,济南霾日数冬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2.563 d/10年,冬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明显的季节;济南霾日数夏季变化线性倾向率为1.98 d/10年,夏季为霾日数四季中变化最缓慢的季节。  相似文献   

2.
根据南宁国家基本站气象站1956~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南宁市霾天气的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特点,阐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及其交通安全的危害影响。结果表明,近56年来南宁市霾日数年平均值为20 d,年际变化总体是前45年变化比较平稳,后11年变化则比较明显;霾天气的月季变化非常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最多是12月,最少是7月。中度、重度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及农作物的生长危害很大,霾使空气质量恶化,可诱发呼吸道疾病、传染病;霾使能见度恶化,严重影响海陆空交通,事故频发;霾严重影响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严重影响区域气候,使极端气候事件频繁。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1-2013年菏泽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菏泽市霾日数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3年菏泽霾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1980-1990年代霾日数较少,2000年之后明显上升.菏泽年平均霾日数为10.8天.菏泽秋冬季霾天气出现多,春夏季出现少.菏泽霾天气95%以上为轻微霾(大气能见度5~10 km),相对湿度在70%~90%的占8成以上.霾日数变化对气温和风速的变化较为敏感.霾天气发生时,一般风速比较小(1~2 m/s),并以N风最多.正变湿和负变压对霾的生成和维持更加有利.连续无降水日数越长,出现霾的概率就可能越大.  相似文献   

4.
根据临清市气象站1981—2014年的霾日资料,对霾的年、季、月的气候特征做了较全面分析,结果表明:临清市霾年代际变化明显,2010年代以前霾逐年代减少,2012年开始霾发生突变,呈现明显增多的趋势;秋冬季霾日最多,春夏季霾日较少;霾主要出现在10月至次年2月,占全年总霾日数的82%;并分析了霾的灾害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5.
陈其旭 《农学学报》2018,8(8):38-43
【研究目的】为探寻霾日异常变化原因,分析霾判别标准的改变、能见度自动观测和人为因素等对霾日的影响。【方法】利用线性倾向估计、累积距平、M-K检验、滑动t检验等统计诊断方法对近37年霾日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981年以来,浦口霾日共发生5次明显突变,突变点分别是1988年、2000年、2007年、2011年和2016年,除2016年之外,其他突变点都与影响因素变化有关。2007年之前影响霾日的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和观测环境的变化,其中,1988—1999年因人为因素影响,霾日数据已不具有使用价值;2007年开始霾判别标准的改变和能见度自动观测对霾日影响最为明显。【结论】2016年之前,霾日突变点与影响因素变化时间基本吻合,表明不同影响因素在不同时间段对霾日的影响比气象条件和空气质量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6.
近30年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山东省济宁市11个气象观测站点30年(1985-2014年)的雾和霾地面观测资料、风向风速、相对湿度、降水时间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济宁市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近30年雾日秋、冬季节多,占全年的70%左右,春、夏季节少,霾日呈明显增多的趋势;东南的丘陵地带地势较高,雾日一直较少(例如邹城);西北地区的梁山、汶上处于洼地,地势较低,雾日较多;雾和霾时间与降水时间呈负相关,且雾时间与降水时间呈明显负相关;济宁市95%的霾出现在风速小于3.0 m/s的天气情况下,一半以上出现在风力小于1级的天气情况下;霾日的年代变化和济宁市煤化工、装备制造、食品制造、能源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例变化基本一致,这是未来关于霾防治应该注意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利用济宁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点30年(1985—2014年)的雾和霾的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济宁地区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市近30年和10年雾日数的季节分布基本一致;秋冬季节多,占全年的70%左右,春夏季节少;近10年雾日数呈减少的趋势;济宁市近10年霾日数呈显著增多的趋势,近10年夏季霾相对近30年比重增加;济宁地势东高西低,东南的丘陵地带雾日一直较少(比如邹城);西北地区的梁山、汶上处于洼地,地势较低,雾日较多;济宁市近10年和近30年霾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近10年各县市霾日数显著增多;微山站近10年霾日数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沈阳市浑南区气象观测站2014~2018年天气现象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霾日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 a沈阳市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最多,夏季最少,10月~次年4月是霾的多发月份。  相似文献   

9.
采用连州市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观测数据,对近30年来连州市灰霾天气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2月连州灰霾日数最多,最少的是7月;灰霾日数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秋天和冬天出现最多,春天和夏天出现最少,秋天和冬天共占全年的82.0%,春天占14.0%,夏天仅占3.5%;年灰霾日数整体上呈上涨趋势,20世纪80~90年代中期霾日变化是慢慢上升,在90年代中后期至2004年出现了缓慢下降,而到了2005年后霾日出现了快速上升。影响灰霾日数的年际变化主要因子是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而冷空气的活动、降水等天气、气象条件影响灰霾日数的月、季变化。  相似文献   

10.
西安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0~2012年西安区域7个气象站的历史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西安地区雾日、轻雾日及霾日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0~2012年西安区域雾日分布呈近山区多、平原区少的特点;轻雾日的分布呈城区多发、郊区少发的特征;霾日在城区为高发区,近郊次之,远郊最少。西安地区年平均雾日数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特征,轻雾日数以9.0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增加趋势,霾日以-7.7 d/10a的速率呈波动性显著减少趋势。西安地区雾日数在年内呈单谷型分布,全年最低值出现在夏季6月(0.2 d),冬季12月出现最高值(3.8 d);轻雾日数在年内呈"V"型分布,全年轻雾日数最低值出现在6月(7.6 d),冬季12月份出现最多(17.4 d);霾日数在年内呈"U"型分布,春末(5月)~初秋(9月)霾日出现频率在年内变化曲线上表现为一个宽广的"U"型底部,在冬季1月份上升至最高值(6.1 d)。  相似文献   

11.
利用济宁地区11个气象观测站点10年(2005-2014年)的雾和霾地面观测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和多项式拟合的方法对济宁地区雾和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济宁11个市县雾日的逐月变化可分成单峰-单谷型、不规则波动型、U型和双峰-双谷型;11个市县霾日的月变化可以分成3峰-3谷型和3峰-2谷型;6月发生雾天气最少,但霾天气却是多发月份;济宁地区的雾日空间分布呈西北多东南少的特点,即洼地多、丘陵少、平原居中;济宁地区的霾日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山区多平原少的特点,且四季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说明霾的发生也和地形有很大关系;济宁地区雾和霾在1~12月均有发生,其中秋冬季雾日最多(占72%)、夏季最少(占13%);霾日在夏季和秋冬季分布比较均匀,春季最少(占19%);近10年济宁地区霾日的变化规律呈波状上升;雾的月际变化呈U形分布。  相似文献   

12.
1971—2000年新安县日照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1971—2000年新安县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新安县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趋势和年代际变化特征,并对云量、轻雾(雾)、霾、相对湿度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新安县近30年的年日照时数总体呈增加趋势,其倾向率为12.407 h/10年;总云量和低云量的增加会导致日照时数的减少,反之亦然;轻雾(雾)和霾日数的增加就会引起日照时数的减少;相对湿度越大,日照时数越小。  相似文献   

13.
根据江苏省徐州市气象站1962-2011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徐州市霾天气的分布特征,阐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及农作物产量的危害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来,徐州市霾日数年平均值为16.5 d,在后8 a中霾天气日数呈现大幅度增长趋势;霾天气的季节变化十分明显,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霾天气日数在1月出现的最多,其次是2月和12月;霾往往会对人体健康、交通安全及农作物生长造成的危害最大,霾天气出现时将会使空气质量大幅度降低,使人体诱发呼吸道疾病;霾会降低能见度,对海陆空交通产生严重影响;霾对植物的呼吸和光合作用产生影响,降低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4.
2004—2013年抚顺地区霾日数与气象因素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2004—2013年抚顺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抚顺地区霾天气的变化规律、气象要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10年来抚顺市霾日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波动性较强,近3年来霾日数有上升趋势;霾日各月差异较大,年内基本呈单谷型分布,冬季为霾现象多发季节,夏季霾出现概率最小;随着日均相对湿度的逐渐增大,霾现象出现几率也呈增大趋势;西南风向和偏西风向以及日平均风速≤2.5 m/s更有利于霾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利用辽宁省凤城市气象观测站1986-2015年近30 a出现霾天气的日数资料,统计分析霾天气的年、季月变化趋势,霾天气呈明显增加趋势,尤其是近3a非常突出;影响凤城地区出现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是空气悬浮颗粒物PM2.5质量浓度增加,风速和空气湿度小,高空平直的西风气流、地面弱的高压场或鞍型场、高空近地层有逆温层。通过对凤城地区霾天气的变化分析和产生条件分析,对做好霾天气预报有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61—2013年广西90个地面观测站资料,分析近年广西霾日数和雾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61—2013年广西霾日出现了显著的增加变化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4.5 d;广西雾日出现了显著的减少变化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0.6 d。霾和雾气候变化发生的原因与广西气温升高、相对湿度减小和风速减小有密切关系,城镇化发展和人类活动排放污染物增加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1—2010年平顶山市雾日和霾日资料,对平顶山市雾、霾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61—2010年平顶山市雾和霾日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平均雾和霾日数分别为13.8、15.2 d;冬季和秋季的雾日数最多,其次是春季,夏季雾日数最少,春季、夏季、冬季雾日数呈逐年增加趋势,只有秋季雾日数呈减少趋势;霾日数冬季最多,其次是秋季和春季,夏季霾日数最少,四季霾日数均呈增加趋势;2005—2010年年预报准确率为55.2%~65.0%,具有一定应用价值。雨日出现频率越高,雾、霾预报准确率则越高;雨日少,雾、霾预报准确率则相对较低,霾预报难度要高于雾,需加强雾、霾的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辽宁省营口市的能见度、相对湿度、降水资料,对雾—霾天气的年、月、日分布特征和各等级雾—霾所占比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营口市近年来雾—霾天气的年际变化特征不明显,雾—霾天气以轻雾和轻微霾为主,雾占9.1%,年平均雾日为7 d,重度霾和中度霾很少,平均每年约为0.25、0.58 d。雾主要出现在9月至次年4月,轻雾和霾主要出现在7月至次年1月,轻雾和霾在1月和8月出现双高峰值,轻雾在8月最多,霾在1月最多,春冬季霾明显比轻雾多。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其次是2:00,14:00最少;霾在8:00出现的次数最多,14:00次之,2:00最少。  相似文献   

19.
对2004—2013年抚顺市气象观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市雾、霾天气均呈波动变化趋势。近10年,全年平均雾天气日数为152 d,其中以轻雾日数为主,占雾日的95%;大雾年总日数只占雾日的3%;2008年开始,抚顺市浓雾和强浓雾日数逐渐增多,特别是在2013年浓雾出现4次,强浓雾出现7次。轻雾天气夏季最多,秋冬次之,春季最少;而对于大雾、浓雾、强浓雾天气秋季最多,夏天次之。霾天气年平均出现日数为75 d,且以轻微霾天气为主,其占总霾天气日数的96%。但2012年开始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逐渐增加,2013年出现轻度霾和中度霾的日数分别为12、2 d。同时,冬季不仅轻微霾日数最多,且轻度霾、中度霾天气日数也最多,说明冬季是抚顺市霾天气的高影响季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沈阳市浑南区气象观测站2014—2018年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霾日数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沈阳市霾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季节变化明显,冬季最多,夏季最少,10月至次年4月是霾的多发月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