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由江西省农科院菌种站邀请,经国务院引智办批准,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主任、国际热带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已于1992年8月4日至14日到赣讲学。讲学分“庐山食用菌研讨班”讲课和江西省农科院菌种站现场指导二部份。张教授在“庐山食用菌研讨班”讲授了“世界食用菌发展动态”、“食用菌栽培、保鲜和加工技术”、“食用菌遗传育种”等内容。参加研讨班的有来自省内、外食用菌工作者40多人,大家都反映  相似文献   

2.
《食用菌》1983,(4)
江苏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于5月23月至6月3日在南京举办食用菌讲习班,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张树庭(澳籍)教授、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微生物系副主任曹继业博士、澳大利亚离威蘑菇有限公司主任经理洛松先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高级研究科学家纳尔博士,系统讲授了食用菌的遗传育种、菌种保藏、生理生化,高产栽培、病虫防  相似文献   

3.
<正> 我国农业部邀请美国新泽西州立罗吉尔大学郝夫教授前来我国,并委托北京农业大学于1980年8月11日至9月2日举办了“果树育种讲习班”.参加这次讲习班的学员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63个教学、科研单位,共103人. 在讲习班上,郝夫教授做了‘引言',‘桃的数量性状与质量性状遗传',‘抗病育种',‘抗寒育种',‘抗虫育种',‘嵌合体',‘突变  相似文献   

4.
信息台     
《食用菌》1986,(2)
全国食用菌育种学术讨论会在三明召开会议于1985年12月17~20日在福建三明市召开,由中国微生物学会主持,参加会议的代表共180多人,我国食用菌界的一些老先辈陆大京教授、杨新美教授和陆师义教授等都出席了会议。会议还特邀了香港中文大学张树庭教授前来作了学术报告。大会收到论文60多篇,学术气氛空前。这次会议的最  相似文献   

5.
日本佐贺大学园艺系主任、著名柑桔遗传育种专家岩政正男教授应我国农牧渔业部邀请,首次来我国讲学及考察。4月21日—5月5日在华中农学院为南方四省的科研、教学人员及生产技术骨干讲授  相似文献   

6.
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不久,食用菌产业初萌。1983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张树庭教授首次在我国内开班讲学,题目是“食用菌遗传育种”。张教授深邃的学术,精湛的演讲,极富哲理的前瞻远瞩,启蒙意义甚大,遂引导数百名学者投身于菇类学术研究或技术开发,我就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微生物学会于1985年12月16—20日在福建省三明市召开了全国食用菌育种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科研、生产、情报、出版等125个单位的198名代表出席了大会,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主任张树庭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并作了日本和东南亚各国食用菌育种概况的报告。我国著名食用菌专家杨新美、陆大京、陆师义、李家慎、黄年来、许光辉等分别主持了会议,这是我国食用菌育种科研工作的一次盛会。会议采用大会报告和小会交流讨论相结合,学术气氛十分活跃,大会共收到六十多篇论文,其中丝状真菌和食用菌基因工程、野生食用菌资源调查及菌种筛选、高产罐藏蘑菇新品种101选育、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在食用菌上  相似文献   

8.
五月二十三日至六月三日,江苏省对外科技交流中心邀请了国际知名的食用菌专家曹继业博士等四人在南京师范学院举办了食用菌讲习班。这次讲习班,由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微生物系副主任曹继业博士、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张树庭教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农业部高级科学家纳尔博士、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蘑菇场场长洛松,介绍了食用菌遗传育种、蘑菇栽培、菌种保藏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  相似文献   

9.
臧穆 《中国食用菌》2004,23(1):17-17
一三五 张树庭 我国当代菌物学家。对菇类的育种 ,遗传 ,栽培 ,建树颇丰 ,在国际食用菌界 ,口碑载道。他在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时 ,对发展食用菌的生物技术和宣传食用菌栽培以及介绍我国食用菌文化等在国际的《热带地区菇类杂志》和《EconomicBotany》等撰文发表。支持张寿橙考证的香菇栽培起源于我国。他组织的多次国际食用菌会议 ,邀请和资助了国内代表 ,使我国食用菌的研究和开发得以面向国际 ,对此他起了推波助澜的积极作用。他对年青学子的培养 ,竭尽全力 ,迄今桃李成蹊 ,不少学者 ,出其门下。他与陈瑞青和笔者同庚 ,陈最长 ,他次之 …  相似文献   

10.
应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中国食用菌》杂志编辑部的邀请,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高级科学顾问、《中国食用菌》杂志特邀编委、香港中文大学生物系讲座教授兼系主任及理工研究所所长、香港生物学教学研究会主席、国际热带地区菇类学会主席张树庭博士,于四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到商业部昆明食用菌研究所、《中国食用菌》编辑部讲学和指导工作。张树庭教授听取了该所、《中国食用菌》杂志编辑部工作情况的介绍,参观了该所各研究室,就该所的研究方向、研究课题及有关课题的具体研究方法,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性意  相似文献   

11.
简讯     
《食用菌》1985,(5)
食用菌小气候科研协作会在原平召开全国食用菌小气候科研协作会,于7月8~12日由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主持在山西原平召开。代表来自中科院、中国农科院、十五个省(市、区)农气部门、北农大等八所大中专院校及农村专业户共50多人。中国农业气象研究会江爱良副会长和著名真菌学家刘波教授到会讲话和作了学术报告。会议开展了学术交流,确定了“食用菌优质高产生态环境及工厂化生产研究”的协作课题。协作组聘请了山西大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食用菌栽培学》是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食用菌栽培学专著,即将由农业出版社出版。该书分总论及各论两部分.总论介绍食用菌形态、分类、生态、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各论分章详  相似文献   

13.
简讯     
《食用菌》1985,(2)
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技术函授班开学为培训中级食用菌专业技术人才,上海市农科院情报所和食用菌所联合举办的“食用菌技术函授班”,于二月五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学员来自全国各地计1800多名,学制为一年,分两个学期。学习课程有:食用菌分类,遗传育种,制种技术,草腐菌栽培,木腐菌栽培,药用菌栽培,病虫防治,菇房设计,  相似文献   

14.
辽宁省铁岭市科协在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时,十分重视发展食用菌生产,支持农民栽培能出口的食用菌致富,在系列化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受列省、市的表彰。一、建成食用菌培训基地铁岭市科协为各乡镇指导食用菌生产时,首先抓技术培训,建成了有一定规模的教学、生产和科学实验基地,使学员能现场实习并配备有实践经验的专职教师及服务人员。几年来免费为省内外培训学员达三千多名,大部分学员回乡后搞起了食用菌生产,成为农村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相似文献   

15.
书讯     
☆由上海师范学院杨庆尧等编译的《国外食用菌研究》一书,已经出版。该书收集了国外细胞学、生理学、深层培养、生物化学、遗传育种、栽培与病虫害、香菇收  相似文献   

16.
译者说明:本文是根据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生物系教授Miles博士去年来我所讲学的手稿和录音整理而成。Miles教授是真菌遗传育种专家,造诣很深,成绩卓著。此次讲学内容十分丰富,很多论证和观点都是国内所未见,对于促进我国食用菌遗传育种的理论和实际工作都特有很大俾益。  相似文献   

17.
该项研究系“七·五”农业部科技攻关课题“金针菇新品种选育”(75农—01—06—02)内容,1992年12月通过部级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由徐冠仁、陆师义、卯晓岚等七位专家组成。专家认为,该项研究在食用菌育种技术上有所创新,属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新书预告     
建国以来我国第一部食用菌栽培学方面的专著——《中国食用菌栽培学》已由农业出版社发稿付印,力争年内与读者见面。该书分为总论及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介绍了食用菌形态、分类、生态、遗传育种、生理生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各论部分分章详述了蘑菇、香菇、木  相似文献   

19.
基因组重排技术,标志着育种技术的研究从单一自然表型定向进化至理想全基因型的遗传改造阶段,突破了现有育种技术的范式,实现了种质跨界育种的资源创新。对基因组重排技术在食用菌组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及以多亲本原生质体融合技术为核心的基本技术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基因组重排实现部分食用菌耐受性的提高,以及在高产新品种菌株育种中的应用,并对基因组重排技术促进食用菌产业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食用菌》1985,(1)
根据中国林业出版社的出版计划,于十月二十九日至十一月一日,在上海召开了《中国食用菌品种志》编写计划会议。到会的有复旦大学王呜岐教授,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臧穆付研究员,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毕志树付研究员,上海市农科院情报室章道忠付研究员,食用菌研究所魏润黔付所长,以及中国林业出版社、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