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日本北海道十胜地区、见牛白血病病例62例,其中牍牛型10头,胸腺型18头,皮肤型3头、成牛型31头。BLV 血清抗体检查除1头阴性,其余61头全部阳性。临床症状为体表淋巴结和内肠骨下淋巴结肿大、胸腺型颈部胸腺高度肿胀,皮肤型则全身皮肤出现结节状荨麻疹样病变。早在1927年(?)田氏就报导了我国牛白血病病例,但只是单个病例的报导多数病例的  相似文献   

2.
家畜淋巴肉瘤的病型分为多中心型、胸腺型、消化器型和皮肤型四类。猪多发的淋巴肉瘤是多中心型和胸腺型。至于消化器和皮肤型的报告还从未见过。最近,安齐、Marcatcharashi等氏将局限于肠道及其交配的淋巴结病变病例当作消化器型来处理,这种报告是片面的。这次,我们对小肠原发性猪淋巴肉瘤,于腹腔内已形成明显的播散性病变的部分,进行病理检查,并加以观察。一、材料和方法材料是1979年1月至1982年3月间所检出的37例中  相似文献   

3.
牛白血病(简称BL),是淋巴系统细胞的肿瘤性增殖的疾病,至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病分为地方性牛白血病(EBL),散发型牛白血病(SBL)(犊牛型或青春期胸腺型)和皮肤型牛白血病。地方性牛白血病发病率高且成为流行病,给养牛业造成不小  相似文献   

4.
淋巴肉瘤是多类型的肿瘤,犬猫等小动物均有发生。临床上以多中心型、消化型、胸腺型淋巴肉瘤为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院于2008年3月收治一病犬,经临床症状观察、血液学检查、血液生化检查、组织触片、血液涂片等病理学检查,最后诊断为犬淋巴肉瘤。根据病理组织学和剖检结果,该病例属于多中心型淋巴肉瘤。  相似文献   

5.
马淋巴肉瘤     
马的淋巴肉瘤曾在各种回顾性研究中被描述过,报道的病例描述了内脏、胃肠道、呼吸道、淋巴网状系统、白血病和皮肤的变化。虽然马患淋巴肉瘤者常常少于牛、狗和猫,但它是马恶性肿瘤性死亡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牛皮肤乳头状瘤病是由牛乳头状瘤病毒(Bovine papilloma virus,BPV)引起的牛常见多发病,是皮肤的慢性增生性疾病,为一种良性肿瘤。传染性乳头状瘤通常是多型性的,常可分为纤维型和鳞状型。纤维型常发生在牛的皮肤上,发病初期称为疣,之后出血、水肿并形成肉芽肿呈纤维增殖。鳞状型可发生于不同部位,表现为病牛的表皮增厚。本病虽然大都呈良性经过,通常多数瘤体可自行脱落,不需进行治疗,但病情较重者的治疗却很棘手。皮肤乳头状瘤的治疗有中药治疗、手术切除或应用冷冻、电刀、激光等方法。近年来此病在牛身上发病较多,本文将该病的临床症状和防治方法进行了综述,期望对牛临床发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 一、病因牛白血病是乳牛常见的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分为散发性的犊牛型、胸腺型、皮肤型和地方流行性的成年型四个型。散发性白血病病因不明。在临床上比较少见。在我国乳牛中流行的主要为成年型牛白血病,其病原已证实为  相似文献   

8.
概要将北海道十胜地方发生的62例白血病牛,分类为犊牛型。胸腺型,皮肤型,成牛型等四病型。根据各病型的临床症状,血清的BLV抗体试验在成牛型除例外,其他全为阳性。在其他病型,只有胸腺型一例呈阳性反应。在全部控查牛中,一个共同的临床特  相似文献   

9.
牛腐蹄病是牛最容易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牛的脚趾皮肤或皮下组织出现炎症是牛腐蹄病症的表现,皮肤表面会有黑色或深红色的分泌物流出,此病致死率极高,是一种高接触性传染病,饲养环境消毒不到位,极易在牛群中扩散,严重还会引起褥疮,如何加强牛腐蹄病的预防工作,是目前各养殖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淋巴肉瘤是从淋巴组织演变而来的恶性肿瘤,恶性细胞经淋巴途径进行播放,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或致密肿块,并逐渐增生、肿大,向周围组织侵入或转移。本病多发生于牛、猪等动物的淋巴系统,而心脏发生本病较为少见。现将1例生长在牛心脏上的淋巴肉瘤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我场部分犊牛和有成牛,在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罹患一种体表形成以园形、逐渐脱毛为特征的皮肤炎症.经确诊为真菌引起的皮肤霉菌病,其病原体是发癣霉菌,此病亦称白癣或钱癣.1发病情况1994年6月,某奶牛场迁移场址,将其300头牛暂时寄养我场.该场的部分读牛和育成牛,1993年6月曾患发痹霉菌病,但未经详细检查和确诊,其后此病在牛群中时有发生.该奶牛群进入我场后,虽然曾隔离观察10余天,并将其中15头严重患牛淘汰.但从1994年7月开始,我场核牛和育成牛群,相继出现此病,患牛中有4~6月龄的犊牛36头,7~10月龄的29头.其后采取…  相似文献   

12.
1984年我院兽医院受检10月龄黑白花雌性乳牛一头,该牛皮肤上出现少毛或无毛的疹块状肿块,已破溃的肿块不能愈合,而增生出蕈状肉芽样组织,有的形成溃疡。经检查为皮肤型淋巴白血病,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牛白血病又称牛病毒性造血细胞组织增生症、牛淋巴肉瘤、牛恶性淋巴瘤、牛白血病复合征等。本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淋巴网状系统全身性恶性肿瘤。它是由淋巴组织的一种或多种白细胞成分的恶性增生后进入血液中,使白细胞异常增多,导致以恶病质和高病死率为特征。1病原为牛白血病病毒。根据本病病原的不同,分为地方流行型白血病和散发型白血病两大类。牛地方流行型白血病病毒呈C型病毒粒子,其直径为90~120nm,核心直径60~90nm,呈圆形或椭圆形。成熟病毒粒子在细胞膜上以出芽方式释放。牛白血病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加热60℃以上,可使…  相似文献   

14.
1流行病学 牛地方流行性白血病的传染途径可分为2种,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水平传播是指通过污染牛乳汁、尿、粪、唾液和接种等直接传播。垂直传播即本病的发生有家族史,与遗传有关。据报道,易感牛的家族发病率可达30%-100%,公、母牛都可传染给后代。另外,感染的母牛在分娩时,可将病毒经子宫传给胎儿。多数病牛表现为隐性感染,仅在血液中可查到相应抗体,少数牛发生持续性淋巴细胞增生。本病的发生有2种类型,地方型和散发型。地方型,主要发生于3岁以上的牛,5-8岁的牛发病率最高。散发型,发生于不同年龄的牛。如发生于6月龄以内的犊牛和发生于1-2岁的青年牛,以胸腺瘤细胞浸润为主,称为胸腺型淋巴肉瘤等。  相似文献   

15.
<正>2016年11底,鹤岗市某乡镇养殖户杨某养牛场饲养的牛12头皮肤出现不同的脱毛、多皮屑、部分部位红肿等皮肤病症状,杨某自己买了皮肤药涂抹后,治疗效果不明显,遂求诊,经诊断为牛钱癣病,现将病例治疗分析给大家,以供学习交流。(一)发病特点牛钱癣病是由疣状毛(发)癣菌感染而发病的一种皮肤真菌感染传染病,且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近年来在鹤岗市各地区呈零星、散发型流行,主要多发生在冬季、春季两季,成年牛和牛犊均可感染此病,  相似文献   

16.
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对1995年以来在江苏一些县市养鸡场和养鸡专业户蛋鸡群发生的鸡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的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观察。自然病例和人工感染病例的病理变化基本相同。其主要眼观病理变化为腺胃显著肿大,小肠充血、出血和炎症;主要组织学变化为腺胃粘膜充血、出血、炎性水肿和浅层坏死,小肠粘膜急性炎症变化,肝、心、肾等实质细胞变性以至局灶性坏死,脾、胸腺及法氏囊的淋巴组织萎缩。  相似文献   

17.
肉鸭鸭疫理尔默氏病的病理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发生的肉鸭鸭疫理尔默氏菌病的自然病例和试验感染病例的病理学观察,发现其剖检变化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以及部分病例出现干酪性输卵管炎、关节炎为特征,组织学病变主要表现为浆膜的纤维素性或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肺、肾、脑、心等实质器官严重的淤血、甚至出血,肝细胞弥温性的脂肪变性以及心肌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的颗粒变性,法氏囊淋巴滤泡萎缩、间质水肿,脾脏以及部分病例胸腺的淋巴滤泡萎缩。  相似文献   

18.
<正> 奶牛病毒性腹泻也称黏膜炎。该病属黄病毒科瘟疫病毒属。大多数是隐性或轻度不易觉察的感染,急性感染以发热、厌食、鼻漏、咳嗽、腹泻、消瘦、白细胞减少、消化道黏膜发炎、糜烂及淋巴组织显著损伤为特征。1 临床症状急性的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2℃,仅持续2~3天,随后下降,有的还表现第二次体温升高。随着体温的升高,白细胞减少,持续1~6天,继而白细胞数量又会增多。病牛厌食、鼻漏、流涎、呼气恶臭,通常在口内黏膜损坏之后便发生严重腹泻,初始是水泻,后带有黏液和血,有些病例常有蹄叶炎及趾间皮肤糜烂、坏死,导致跛行。慢性病牛发热症状不明显,体温稍微高于正常牛的体温,一般不腹泻,最明显的症状是鼻镜上有糜烂物,眼有分泌物.齿龈炎、蹄叶炎,趾间皮肤糜烂坏死。感染此病的牛通常在7~14天或直至康复期间出现严重的免疫抑制,期间对继发感染非常敏感,在有有害菌(如巴氏杆菌、昏睡嗜血杆菌、霉形体等)存在时很易引发继发病症  相似文献   

19.
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多存在于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寄生于牛的口腔和上呼吸道中。黏膜或皮肤出现破损时,易发此病。预防此病需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牛因外伤而感染,一旦发生感染要及时处理伤口,防止病情恶化。本文就该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等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牛放线菌病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线菌病是牛、马、猪、人易患的一种多菌性慢性传染病,该病以牛多发,其病原为牛放线菌、林氏放线杆菌。其侵袭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颈、颌下及乳房部,其中又以颌下发病为多,其原因是牛换牙期间,食物粗糙,刺破口腔黏膜或皮肤而造成感染。畜舍、牧场潮湿也易引发此病。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