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1 毫秒
1.
牛流行热是由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如不及时防治,将给奶牛场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发病情况光明华侨畜牧场1987年9月至12月牛流行热发病及治疗情况见下表。存拦头数发病头数发病率治愈头数治愈率成母牛370头 27头 7.3% 27头 100%育成牛195头 28头 14.3% 28头 100%  相似文献   

2.
中西医结合防治牛流行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医结合防治牛流行热张怡峰(山东省淄博市兽医站255026)我市于1991年8月初至9月中旬发生牛流行热,病牛达91040头,发病率为50.6%,治愈90998头,治愈率达99.98%,死亡42头,死亡率为0.023%,治愈率创我市流行热治疗史最高...  相似文献   

3.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过去称为牛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99年8月,该病在我镇水口寨村耕牛中流行,用抗生素治疗几乎无效,后采用中西兽药结合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该村共存养耕牛37头,其中黄牛18头,于1999年8月15~19日相继11头耕牛发病,发病率为29.7%。染病牛均为黄牛,且为青壮年,7岁以上和哺乳犊牛未见感染。因未及时治疗已死亡1头。2临床表现发病急,来势猛。病初患牛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反刍微弱,打喷嚏,流清鼻液…  相似文献   

4.
奶·牛·流·行·热·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多为良性经过,大部分牛经2~3天恢复正常,故称为暂时热,鉴于流行面广,传播速度快,导致大群发病,泌乳量减少,其中少数饮食欲废绝的长期瘫痪牛被淘汰或因继发其他疾病而死亡,造成经济损失和影响了养牛业的发展。1999年以来,作者就诊的病牛,整理了116例病列,其中成年牛69头,占发病牛总数的59%;青年牛47头,占40%;经治疗痊愈96头,淘汰和死亡共20头,治愈率达82.7%,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县于1987年7月15日至10月28日发生了牛流行热,经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调查表明,与历次流行特点有部分差异。一、流行病学特点1.本次流行热只危害黄牛,奶牛、水牛无一头发病。当时我县有牛159820头(其中奶牛41头、水牛60头),发病46827头(全部  相似文献   

6.
牛流行热是由弹状病毒科牛流行热病毒(Bovine epzoofic ferer virus)引起的牛急性、热性、全身性传染病,主要症状是短期发热,伴有消化系统,呼吸系统,运动机能障碍和流产等临床症状。1983年7月中旬,南昌地区各奶牛场相继发病,我场奶牛一分场8月2日至9月8日病牛362头。现将流行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起牛流行热的诊治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突发高热、流泪和呼吸迫促,部分牛伴有运动障碍。现将泉州市丰泽区郊区某社区耕牛发生牛流行热的诊治情况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某社区饲养黄牛32头,自2007年6月中旬起,养牛户蔡某饲养的1头耕牛首先发病,随后沿途放牧的18户26头耕牛也于4~8d后陆续出现类似症状,且死亡1头。该病呈明显的流行特点,即陆续发生,直至全群感染,并且经治愈后复发3次以上。发病牛主要为成年牛,半岁内的犊牛很少发病。2临床症状该病潜伏期3~7d,患畜突然发热,体温升高到40℃,有时高达…  相似文献   

8.
118例牛流行热的临诊治疗体会张山林李延海张俊英职二强董廷杰(河南省平顶山市畜牧局467000牛流行热又称暂时热、三月热,是牛流行性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96年9月4日至9月29日,叶县常村乡艾小庄村暴发该病,全村牛存栏362头,发病数11...  相似文献   

9.
不可小觑牛流行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撮脚温.是一种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患牛突发高热,流泪,有泡沫样流涎,鼻漏,呼吸促迫,后躯僵硬,跛行。发病率高,黄牛一般为良性经过,奶牛较敏感,有一定的死亡率。2004年8月至9月,南阳市某奶牛养殖专业村陆续发生牛流行热。据初步调查,已发病奶牛525头,死亡55头。经采取隔离治疗、消毒灭源、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0.
为了分析和总结牛常见疫病预防与诊治效果,本文选择了2021年5月9日~10月9日某养牛场35头发生过疫病牛的诊治情况作为分析样本,对兽医的诊治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是35头病畜中牛流行热18头(51.43%)、牛粘膜病10头(28.57%)、牛焦虫病7头(20.00%);治疗有效率牛流行热为94.44%,牛粘膜病100.00%,牛焦虫病100.00%。结论是选择的针对性治疗方案效果满意。养殖户在平日里应当做好牛棚消毒、按照兽医的意见开展药物预防以及隔离预防工作,同时为牛接种免疫,以降低牛疫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正2015年9月山东某肉牛场从吉林一次性购牛300多头,到场后先后出现30头5月龄犊牛精神沉郁、食欲不振、高烧不退、咳嗽气喘,起初治疗效果不明显,最终由于呼吸困难导致8头犊牛死亡。通过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最终确诊为牛流行热继发巴氏杆菌感染,该牛场做了充分的生物安全措施,控制了牛流行热疫情。这是继2013年以来山东地区又一次发现牛流行热病例,引起了当地畜牧管理部门和牛场的高  相似文献   

12.
1983年9~10月间,衡水市农村发生耕牛流行热,来势凶猛,发病率高,9月9日~10月10日一个月间我站收治患牛60头,应用中西结合治疗,全部治愈,现将流行情况和治疗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牛流行热是一种呈周期性发生的严重影响牛生产性能的疾病,目前尚无确实可靠的预防方法.我们在1990年底、1991年初对本县部分奶牛进行了牛流行热抗体的检测,结果发现,所检的牛全部反应阳性.而且离上次流行期已间隔7年,所以,我们认为在近期内可能会发生牛流行热.为此,我们及时开展了牛流行热亚单位油佐剂苗免疫效果的观察,以便为今后预防本病积累经验.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牛:在本县八个奶牛场中随机抽取646头牛注射疫苗,其它2764头作对照.2、疫苗: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91042.牛流行热指示毒: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0170VFB.牛流行热阳性血清、阴性血清: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批号分别为91061、91063.BHK-21细胞,由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相似文献   

14.
牛流行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乳牛、黄牛发生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水牛较少发生[1]。因大部分患牛经2~3d就能恢复正常,呈良性经过,故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笔者近十年来采取中西兽医结合治疗该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1发病情况1996年10月笔者所在的厦门市某新建国有乳牛场发生一次流行热大流行,全场358头乳牛有156头不同程度发病、死亡5头,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达43.58%和3.21%。近几年,笔者所在区的各镇(街)、场  相似文献   

15.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过去称为牛流行性感冒,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1999年8月,该病在我镇水口寨村耕牛中流行,用抗生素治疗几乎无效,后采用中西兽药结合治疗,获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牛流行热是由于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如果不及时治疗或判断不准会造成牛的死亡.太湖县于1995、1999、2002三年夏秋季流行了牛流行热,造成了一定的损失.笔者在这三年中用中西药结合的治疗方法,使156例病牛全部治愈,现总结如下: 1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7.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流行特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较强的季节性,发病率高,病死率低.1968~2000年本地区发生7次牛流行热,采用中西兽医结合治疗400多例,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牛流行热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笔者在临床上对此病摸索了十多年,这个病在我区呈三年一小流行,五年一大流行的倾向;在治疗上由西药转向用中草药结合治疗,采用如下处方治疗79头,绝大多数疗效满意,现整理如下,供同仁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牛出血性败血病是由牛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1996年8~9月在我县大规模流行。现将情况报告如下:1疫病流行情况1996年8月初,景宁县大顺、陈村等地连续出现耕牛死亡。因为当地刚发生过牛流行热,兽医误认为死于“牛流行热”。经笔者调查发现该病最先由本乡张某的1头购进黄牛引起的,8月5日至9月15日本县共有5个行政村11个自然村62头黄牛(该地域无水牛)发病,因大多未能及时得到治疗,死亡43头,致死率为69.4%。2临床症状本次发病多呈最急性经过,病程为5~10小时。有的白天无明显症状,夜间突然死于栏舍中。有的早上放牧时还…  相似文献   

20.
<正>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俗称"牛流感",是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是奶牛、黄牛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自2007年以来笔者共诊治奶牛流行热187例,痊愈165头,治愈率88.2%,淘汰和死亡22头。1流行特点该病流行特点是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死亡率低,多为良性经过。有较强的季节性,以夏秋季多发,尤其是天气闷热的多雨季节或昼夜温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