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东北地区近46年玉米气候资源变化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东北3省70个基本气象站1961—2006年逐日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计算分析各年代80%保证率下≥10℃初日、初霜日、生育期天数、≥10℃有效积温及玉米不同品种的布局变化。结果表明: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玉米气候资源在2001—2006年增加较显著。≥10℃初日除大兴安岭漠河外其它地区普遍提前了2~10d;初霜日除大兴安岭地区提前5~20d,小兴安岭和辽宁省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推迟5~10d;生育期天数除大兴安岭北部减少10d左右,吉林省北部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了10d左右;≥10℃有效积温除大兴安岭变化不明显,其它地区普遍增加200~400℃·d。在玉米适宜生长区域内适宜播种期较60年代普遍提前了2~10d;不同品种熟型玉米分布界线在2001—2006年北移东扩很显著,小兴安岭可以种植极早熟品种,三江平原成为中熟和中晚熟品种区域,松嫩平原南部亦可种植晚熟品种,长白山地带以前不能满足玉米生育热量条件的区域,也可以种植早熟品种了。  相似文献   

2.
黄玮  刘瑜 《中国农业气象》2012,33(3):348-354
利用197l-2007年云南124站逐日降水资料计算雨季开始期,采用EOF(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和最大熵谱分析方法,研究云南雨季开始期的空间分布、时间演变及周期变化特征,并初步分析云南雨季开始期不同分布型与季风的关系,以期为指导春季农业生产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全省雨季开始期一致偏早或偏晚为云南雨季开始期的最主要空间分布特征,其次为滇中及以东地区与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反向变化的空间分布型;雨季开始期全省一致分布型存在3~5a的显著周期变化,滇中及以东地区与滇西北及滇西南地区雨季开始期反向变化的空间分布型存在3~4a的显著周期变化;云南雨季开始期与同年5月孟加拉湾地区和南海地区OLR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南亚季风与南海季风强度指数对云南雨季开始期有重要的指示性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淮地区涝渍胁迫影响夏玉米生长及产量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在黄淮平原,夏玉米常因降水过多遭受涝渍害而减产,确定其能忍受的涝渍胁迫天数,可为该区减轻涝渍引起的夏玉米产量损失和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管理提供依据。该研究在田间条件下以玉米品种浚单20为试验材料,分别于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设置持续淹水(3和5 d)和渍水(5、7和10 d)处理,旨在研究黄淮地区夏玉米拔节期和抽雄期持续涝渍胁迫对其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拔节期连续淹水3 d或拔节期、抽雄期连续渍水5 d夏玉米产量开始降低,产量损失率随涝渍时间延长而增加:拔节期淹水3 d、抽雄期淹水5 d,其产量损失率分别为28.4%和42.8%;拔节期或抽雄期渍水5 d的产量损失分别为13.8%和5.5%(2011年)和3.0%和3.4%(2012年);拔节期淹水5 d产量损失是淹水3 d的3.1倍;拔节期或抽雄期渍水10 d产量损失分别为渍水5 d的1.3和3.0倍(2011年)、2.4和3.2倍(2012年)。淹水天数相同时,拔节期淹水产量损失率大于抽雄期淹水。所有淹水处理都会降低每平方米有效株数,而抽雄期淹水5 d还影响秃尖比,拔节期淹水5 d影响所有测定指标如收获指数、果穗性状等。不同于淹水处理,所有渍水处理都不影响每平方米有效株数,但影响果穗长和秃尖比、收获指数(抽雄期渍水5 d除外)。涝渍胁迫的后续影响与胁迫生育期、及涝渍天数有关,如抽雄期淹水3~5 d和抽雄期渍水5 d只影响乳熟期地上部分干质量累积,而抽雄期渍水7 d会影响所有生育期干质量累积。拔节期淹水5 d和渍水10 d使玉米后期(吐丝后25~35 d)灌浆速度降低59.6%和28.9%。因此在玉米实际生产中出现连续强降水天气时,建议尽快采取排涝降渍措施减少以避免玉米拔节期连续淹水3 d或抽雄期连续渍水5 d,从而降低涝渍胁迫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SPOT-VGT NDVI时间序列的农牧交错带植被物候监测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为了分析中国农牧交错带植被典型物候期(生长开始日期,生长结束日期和生长季长度)的变化趋势,利用2001-2010年SPOT-VGT NDVI(SPOT-VEGETATION 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数据,基于Savitzky—Golay滤波和动态阈值法,提取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植被物候期,探讨研究区植被物候期的空间差异和时间变化。研究表明,农牧交错带植被的生长季一般从4月中旬到5月下旬开始,9月下旬至10月下旬结束;从西南部到东北部,植被物候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差异;农田植被物候期与自然植被略有不同;对研究区10a物候期线性拟合,得出研究区大部分植被覆盖区域生长季开始日期呈现提前趋势,提前日期大约为1~10d左右;除部分地区外,2001-2010年农牧交错带植被生长季结束日期没有明显变化趋势;10a间研究区大部分草地生长季延长,也有一部分地区的生长季出现缩短趋势。研究提取结果与已有的相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可为农牧交错带生态环境评价和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贵州省水利建设、生态建设、石漠化治理即"三位一体"的耦合性,促进三者之间的工程项目整合,以期达到效益最大化。[方法]根据系统学理论,将"三位"作为3个子系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运用SPSS软件和耦合度模型计算。[结果]耦合系统在3个规划期(2006—2010年,2011—2015年,2016—2020年)的耦合度分别为0.68,0.86和0.89,说明在"三位一体"规划前耦合系统处于磨合期,规划后耦合系统处于高级耦合期且具有良好共振耦合。[结论]"三位一体"规划能有效突破制约贵州省发展的瓶颈,促进贵州地区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议继续加强3者的工程项目建设。  相似文献   

6.
为了筛选出金丝皇菊在清水地区的适宜定植期和摘心次数,以株高15 cm、地径0.3 cm的健壮扦插苗为材料,采用5个定植期(主区)和4个摘心次数(副区)的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定植期及摘心次数对金丝皇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定植期处理间株高和冠幅差异显著,不同摘心次数处理间株高差异显著,冠幅差异不显著。定植期为5月20和5月30日、摘心次数为2~3次的处理,特级花占10.4%,一级花占19.4%,产值较高。定植期为5月10和5月20日的处理,初花期均为10月20日;定植期为5月30日、摘心1次的处理,初花期为10月20日,摘心2次的处理延迟5 d,摘心3次的处理,延迟8 d;6月9日以后定植的,随着摘心次数的增多,初花期显著推迟。说明定植期为5月20日和5月30日、摘心次数2~3次为金丝皇菊最佳定植期和摘心次数。  相似文献   

7.
陇南山区花菇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994~1998年对花菇栽培的技术工艺和气候适应性试验,得出花菇形成的农业气象指标为:环境温度10~20℃,温度日较差≥10℃,空气相对湿度60%~70%,最好伴有0.5~1.0m/s微风.陇南南部最佳接种期应安排在8~10月,次年4~5月集中出花菇,东部、北部气温较南部低,最佳接种期应分别较南部提前10d和15d左右,集中出花菇期分别较南部推迟10d和15d左右.按此模式进行花菇生产,可使香菇中花菇的比例,由过去的10%以下提高到54.1%~56.1%,产量提高25%.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气候条件对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及种植区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2~2002年田间人工甘草种植试验,研究了气候条件对甘草生长发育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地区影响甘草生长发育的主要是热量条件,日平均气温10℃时甘草开始萌芽,≥10℃积温达250℃·d左右时开始返青,返青期至种籽成熟始期要求≥15℃积温在2200~2300℃·d。据此确定了河西走廊不同海拔高度的甘草适生种植区,为建设人工种植甘草基地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陕西省3个地区(延安、长武及安康)1957—2013年气温和降水等气象因子的变化,运用AquaCrop模型模拟分析了在现状降雨条件下,气温及CO_2浓度等气象因子变化对陕西省冬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温升高0.1℃,长武及安康分别减产0.3%和0.7%,延安增产0.5%;延安和安康CO_2浓度增加20μmol/mol,两地分别增产3.6%和4.2%,长武CO_2浓度增加10μmol/mol,增产2.2%;气温和CO_2浓度同时变化(即气温升高0.1℃同时延安和安康CO_2浓度增加20μmol/mol,长武增加10μmol/mol),延安、长武和安康分别增产4.0%,2.0%,3.6%。在仅考虑气温及CO_2浓度变化的情况下,与2012年相比未来18年3种典型年(枯水年、平水年和丰水年)下,3个地区因区域而表现不同,延安冬小麦增产3.3%~10.3%,长武增产2.3%~10.0%及安康增产1.8%~9.8%。可见,气温与CO_2浓度增加,陕西省"暖干+高碳型"或"暖湿+高碳型"气候有利于冬小麦产量的提高,延安长武安康,即可在陕北地区适度增加冬小麦种植面积,提高农业产量。  相似文献   

10.
贵州西部马铃薯生育期气候因子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西部14县(市)1978-2009年连续32a的马铃薯生育期(3-9月)的定位观测和加密观测资料、1960-2009年3-9月地面平行观测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变化倾向率、Morlet小波分析、Cubic函数以及积分回归等方法,对贵州西部马铃薯生育期主要气候因子变化规律及其对马铃薯生长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马铃薯生育期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倾向率为1.96℃/10a(P<0.01),马铃薯块茎膨大期(7-8月)气温日较差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82℃/10a(P<0.05);马铃薯生育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50.26mm/10a(P<0.05),日照时数年际变化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0.62h/10a(P<0.05)。同时降水量存在3a和9a的周期变化,日照时数存在3a、8a和48a的周期变化。马铃薯播种到收获需历时155~175d,>10℃积温达2100~3800℃.d,降水量730~1300mm,日照时数820~1100h。气温对马铃薯产量形成为负效应,但块茎膨大期气温日较差对其为正效应,且该期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降水量对马铃薯产量形成除开花期(5月中旬-6月下旬)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马铃薯开花期到块茎膨大期(5月中旬-8月下旬)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日照时数对马铃薯产量形成除苗期(3月下旬-5月中旬)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均为正效应,马铃薯开花前期(5月中旬-下旬)和块茎膨大期对日照时数变化十分敏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共生期对农科糯336二季栽培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2019年第一季采用育苗移栽3个播种期,第二季采用直播与移栽方式,并设置0 d、7 d、12 d共生期处理。结果表明:播种期从2019年3月20日至4月9日,二季直播栽培3个共生期处理,成熟期从9月16—21日,移栽3个共生期处理,成熟期在9月2—9日;第一季带包叶产量在1 070.4~1 157.5 kg/667 m~2,以3月30日播种的产量最高;第二季直播带包叶果穗产量在985.4~1 205.2 kg/667 m~2,第二季移栽带包叶果穗产量在855.4~1 116.4 kg/667 m~2,带包叶果穗产量与鲜穗产量均以0 d共生期为最高;直播两季合计利润在2 750.24~3 771.82元/667 m~2,移栽两季合计利润在2 425.24~3 549.82元/667 m~2,产值及利润均以共生期0 d最高,7 d共生期利润分别比0 d减少6.94%、8.66%;4月19日以前播种的可以进行二季直播连作栽培,4月29日以前播种的可以进行二季移栽连作栽培,建议直播共生期在10 d以内,移栽共生期7 d左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区域气候模式PRECIS(Providing Regional Climates for Impacts Studies)输出的SRES A1B情景的日平均气温资料,预估2011-2100年贵州省稳定通过10℃的农业热量资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A1B情景下,2011-2100年贵州省≥10℃初始日期明显提前,终止日期明显延后,持续天数和积温显著增加,热量资源的增加趋势东部高于西部;相对气候基准时段,未来90a的初始日期在毕节、六盘水和黔西南地区提前幅度最大(16~18d),终止日期在大部地区延后14~19d,持续日数在西部增加31~38d,东部增加23~30d,而积温在整个贵州预计升高878~1162℃·d;至2080s时段,4000℃·d等值线预计将从气候基准时段的仁怀—开阳—龙里—普定—晋安—兴义一线向东位移至高海拔地区威宁、赫章境内,而6000℃·d等值线预计将从南、北两方向逐步向贵州中部推进,2080s时段北部等值线将位移至仁怀—遵义—凤岗—沿河一线,而南部将位移至安龙—六枝—惠水—瓮安—雷山—三穗—铜仁一线。  相似文献   

13.
通过2015—2017年3年的试验测试,基本确定四川省德阳地区猕猴园区使用壁蜂授粉的适宜密度应为667 m2 1箱、200~300只/箱,此条件下坐果率可稳定在86.6%以上;壁蜂有效授粉距离为0~15 m;授粉期间园区郁闭会影响授粉坐果率,最差的坐果率仅为64.48%。壁蜂授粉的猕猴桃果实内在品质(干物质、色彩角、硬度及可溶性固形物)和果型指数与人工辅助授粉的无显著差异;壁蜂在四川地区出巢温度为15℃以上,归巢温度及日工作时长受天气影响较大,晴天平均日工作时间可达11.33 h,阴天平均日工作时间为9.25 h,阵雨平均日工作时间仅为4.5 h。壁蜂释放10 d左右时开始产卵封闭巢管,时间持续到放蜂后的38 d左右,封巢高峰期为放蜂后20~29 d。  相似文献   

14.
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田面水氮素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掺混控释肥侧深施对稻田氮素损失的控制效果,采用大田试验,以武运粳23号为试验材料,通过设置无机化肥常规用量分次施用(CN)、掺混控释肥梯度减量一次性基施(常规用量、减量10%、减量20%和减量30%)共5个处理,研究了掺混控释肥(RBB)减量对太湖地区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素浓度的影响及产量效益。结果表明,与无机化肥常规用量分次施用CN处理(270 kg/hm~2)相比,RBB减量10%~30%不会造成水稻减产。田面水氮素以铵态氮为主,无机化肥施用后田面水氮素浓度在施肥后1~2 d即达到峰值浓度,此后逐渐下降;掺混控释肥处理的3个肥期田面水氮素峰值浓度较低,均显著低于CN处理。由于田面水氮素以铵态氮为主,因此总氮均值浓度降低幅度与铵态氮较一致。其中,基肥期、蘖肥期、穗肥期田面水总氮均值浓度两年降低幅度分别为87.19%~93.87%(2015年)和76.93%~83.48%(2016年),69.74%~79.73%(2015年)和74.46%~87.52%(2016年),94.43%~96.69%(2015年)和95.52%~96.57%(2016年)。RBB减量能够降低前期(基肥期和蘖肥期)田面水氮浓度,总体呈随用量减少而降低的趋势。但减量幅度相近处理的田面水氮素浓度未呈现一致性规律变化。结果说明,RBB施用减少了太湖地区稻田肥期氮素流失风险,RBB肥料用量为189~216 kg/hm~2能够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降低前期田面水氮素浓度,减少氮素流失风险。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10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小桐子种子对60Coγ射线照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辐射剂量与出苗率呈负相关,且不同剂量处理间的相对出苗率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89~-0.96,其半致死剂量为127~184Gy。根据半致死剂量可将10个不同地理种源的小桐子划分为辐射敏感型、辐射中间型和辐射迟钝型,其中贵州贞丰鲁容种源(141Gy)和海南乐东莺歌海种源(127Gy)为辐射迟钝型;云南元江种源(184 Gy)为辐射敏感型;其余7个种源为辐射中间型。本研究可为创制小桐子新种质提供重要试验基础。  相似文献   

16.
西南区域水稻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的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证作物安全生产是种植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作物稳产、高产的基础。本文基于西南水稻种植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5年的日平均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5年来该区域不同保证率下水稻安全播种期、水稻开花期高温热害和低温冷害的最早发生期,并建立了西南区域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预测模型。预测结果表明:80%~95%保证率下,云南南部的水稻育秧安全播种期最早,平均在2月20日左右;云南北部、四川攀西南部和盆地中部、重庆大部和贵州部分地区在3月10日-4月10日;而其余大部地区在4月10日-5月20日。80%~95%保证率下中稻开花期高温热害主要发生在四川盆地、重庆、贵州北部和东南部,大部地区最早出现在7月15日-8月20日。80%~95%保证率下再生稻或晚稻开花期低温冷害最早出现在云南和贵州大部、四川攀西地区,平均在6月20日-7月15日;四川盆地西部、贵州东北部平均为8月1-20日;其余大部地区在8月20日-9月20日。基于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建立的西南区域水稻各关键生育期界限温度起始期预测模型,简单实用,可为西南水稻安全生产、防灾减灾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雨季开始期是云南省大部分地区春季作物栽培的季节,其到来时间早或晚将直接影响本区农业生产.以云南省南部岭谷组合地形区30个气象台站2001年日降水序列为基础数据,对雨季开始期进行了时间推算.结果显示:无量山-哀牢山组合地形以东地区基本在4月底以前进入雨季,西部地区直到5月2候才完全进入雨季,即东部地区相对于西部地区提前2~3候.究其原因.有2个方面:其一,影响研究区的两股水汽来临时间存在相位差;其二,哀牢山、无量山等大地形对水汽的输送有显著的截留和阻隔作用.总之,由于高大山地对水汽输送的阻隔与截留作用,无量山-哀牢山组合地形不仅成为研究区雨季开始期区域差异的分界线,也成为东亚夏季风和南亚夏季风影响地区的分界地带之一.  相似文献   

18.
地膜覆盖时间对新疆棉田水热及棉花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该文主要研究不同的地膜覆盖时间对棉田水热及棉花产量的影响。设置了6个地膜覆盖时间:40 d(J1)、55 d(J2)、70 d(J3)、85 d(J4)、100 d(J5)和140 d(全生育期覆盖,CK),2016和2017年在阿克苏绿洲典型滴灌棉田进行田间试验,分析不同地膜覆盖时间对土壤温度、土壤水分、耗水量(crop evapotranspiration,ET_c)、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地膜覆盖时间可影响土壤水热状况。随着地膜覆盖时间延长,0~80 cm土层含水率逐渐增加,ET_c持续降低,WUE呈增加趋势,但超过100 d后对ET_c及WUE无显著影响。J1、J2、J3和J4处理在揭除膜后,土壤含水率迅速降低,土壤深层水快速消耗,进入铃期后处理间差异才逐步开始缩小。地膜覆盖时间小于100 d会显著减少单株成铃数,降低单铃质量,最终造成减产。J1~J5覆盖时间中,J5处理产量(2 a平均为6 800 kg/hm~2)和WUE(2 a平均为11.5 kg/(hm~2·mm))最高(P0.05),且J5与CK差异不显著(P0.05),可见,地膜覆盖100 d较适宜。该研究结果可为绿洲棉区合理地使用地膜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残膜回收及降解地膜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苏荣芳 《南方农业》2022,(2):145-147
2014年发端于贵州省六盘水市的"三变"改革,历经7年多的实践探索和检验,从地方实践逐步成为全国推广的改革模式.不仅9次写入中央文件,还获得中国三农"十大创新榜样"等殊荣,创造了全国农业农村发展的贵州经验.从"三变"改革在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进程中的重要贡献入手,系统阐述六盘水市深化"三变"改革的创新实践做法.  相似文献   

20.
石家庄地区冬小麦适播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暖改变了作物的生长环境,冬季积温的增加使冬小麦的最佳播种期发生了改变,因此,为了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分析气候变暖背景下冬小麦最佳播期的变化就显得尤为必要。基于这个目的,本文利用石家庄地区9个气象站1963—2012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冬前积温为495~570℃·d)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50 a来,石家庄地区山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后延了3~4 d,山前平原区后延了5~7 d;在近50 a的时间序列里,山前平原区冬小麦的适播期发生了突变过程,突变发生年出现在1995年左右,在2006年左右适播期后延趋势显著增强;该地区冬小麦适播期自北向南相差3~4 d。山区部分的冬小麦适播期随气候变暖的变化不明显,近50 a的变化趋势为-0.1~0.4 d·10a-1;山前平原变化趋势较大,增加趋势为0.4~1.3 d·10a-1。该研究对当地冬小麦可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