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月爱 《南方农机》2022,(4):176-178
"电气电子技术"课程是供用电技术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工学结合的专业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电气电子技术应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全过程.笔者以"电气电子技术"课程为例,详细介绍了思政理念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案例开放,将专业与育人相融合,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和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  相似文献   

2.
汤晓乐 《南方农机》2022,(4):188-190
"数控车削技术"是职业院校机械大类的基础性课程,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目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融入思政教育,培养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笔者以"数控车削技术"为例,对当下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实施思政教育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发展趋势探讨,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高校"大思政"格局的背景下,针对《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要求,课题组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探索融入工匠精神的思政教育.通过分析课程及授课学生的特点,确定基于专注、奉献、精益、创新四个工匠精神内涵的思政目标,契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思政设计,采取线上线下、课前课中课后...  相似文献   

4.
吴清洋 《南方农机》2022,(10):180-182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材建设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有效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优质思政元素,并有机融入知识体系,是建设新时代思政教材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以"高频电子技术"课程教材建设为例,分析了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和思政元素的呈现形式,为高职院校电子类课程思政教材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5.
为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教育的有机统一,课题组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研究对象,挖掘了课程中各个知识及技术要点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精选高契合度的思政案例和育人资源,把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行为习惯培养以及职业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传承融入学习过程,提高了思想政...  相似文献   

6.
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是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本文以德州学院机械类专业的"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为例,结合"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将法治、诚信、职业规范、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教材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素养,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和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7.
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题组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金相分析基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为例,充分挖掘"金相分析基础"课程中的显性和隐性思政元素。利用信息化技术、网络资源和多年参加金相大赛的经验及成果,发挥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校企融合的优势,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评价四个方面探索"金相分析基础"教学改革,使理论、实践、思政、竞赛四大环节在整个课程教学中相互促进、相互检验,拟定出"3+1"的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构建出"理—实—竞—思"的全过程育人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教学任务,按照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达成的总体要求,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首先,对电路分析课程思政现状进行分析.其次,围绕课程教学融入思政教育的实施途径,以电路分析课程为例,修订课程教学育人目标,将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教学进行融合,完善教学策略与方法,建立考核反馈体系与评价方式.在此基础上...  相似文献   

9.
在传统的高等教育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高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来实现的.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大思政"教育体系引领下,如何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并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如何挖掘专业知识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盐"和"汤"的关系,是专业教师立德树人的新课题.在"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设计中...  相似文献   

10.
作为食品类专业核心课程,开展“食品理化检验技术”课程思政,对培育食品安全领域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课程建设基础、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与思政融入点厘清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通过着力提升教师思政素养、全面加强课堂思政渗透、科学建立思政考核模式进行课程思政的实践。   相似文献   

11.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高校工科专业的重要课程,如何在该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文章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出发,分析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所面临的问题,对课程思政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的实践方法进行探索,并给出实际案例,旨在为高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2.
张燕  王长云  史勇  石砦  黄薇 《南方农机》2022,(6):149-152
为培养新时代需要的人才,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日益受到高等教育的青睐.课题组针对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电子技术"课程实践过程中出现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效果提升不明显、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充分等问题,提出对该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改革.结合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课程思政等改革措施,充分利用现...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互联网+"的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意味的课题。本文剖析"互联网+"对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影响,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思政课程教学的创新途径,内容简明扼要,深中肯綮,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4.
机械制造工程学课程是一门研究加工过程中工艺问题的应用性技术学科,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深度挖掘课程中所潜在的思政元素,将思政教育及时、有效、自然地融入到专业课堂,充分发挥机械制造工程学专业课"润物细无声"的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王稳 《河北农机》2020,(6):66-67
本文结合当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特点,以"气液传动控制技术"课程为载体,分析了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并结合自身的经验,介绍了该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途径及举措。  相似文献   

16.
郭宗祥 《南方农机》2021,(6):156-157
文章以高职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毕业设计与答辩"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改革为对象,分析了"毕业设计与答辩"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意义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从师资队伍建设、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革新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毕业设计与答辩"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实施路径,为高职"毕业设计与答辩"及其他相近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7.
张元晶  杨勇  沈惠萍  马振武 《南方农机》2023,(16):179-181+198
【目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教学目标与考核方法脱节、思政要素欠缺及缺乏复杂工程项目牵引等问题,造成“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思政教学难以满足现阶段教学要求。【方法】面向新工科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课程思政改革的要求,课题组提出了线上线下混合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融入课程思政要素、OBE导向教学考核改革、引入复杂工程案例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结果】通过上述措施,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的创新型高质量工程应用人才,有助于使该课程教育满足高端制造类人才培养需求,满足新工科建设要求,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杨茂芽  刘向红 《南方农机》2022,(10):162-164,170
为进一步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并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财政部联合持续推进"双高计划"专业群高质量建设,对于机械领域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目标.课题组聚焦"双高计划"高质量发展视阈下机械类专业群建设,核心围绕机械类专业群建设中存在的课程思政系统化融合、群目标优化、群思维意识、跨专业课程融合、校企深度...  相似文献   

19.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针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本文基于该课程中的"智能家居环境监测系统设计"项目,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的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课程思政是国家大力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教育政策,要求教师们承担起立德树人的任务。"机械系统设计与实践"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技术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高职院校机械大类学生的学习特点,本课题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挖掘思政元素和教学体系评价等方面对课程思政实施的全过程进行了探索和分析。通过课堂教学分析发现,在专业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的效率与教学的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