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氮素吸收、转运及累积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给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合理施用氮肥提供理论基础,以小偃22为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条件下冬小麦产量、氮素吸收、转运和累积特点.结果表明,氮磷钾和有机肥配合施用可明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其中在基施有机氮150 kg·hm-2的基础上,施氮量为150~225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接近或达到9 000 kg·hm-2的超高产水平,显著高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基施纯氮300 kg·hm-2和P2O5 75 kg·hm-2);在不施有机肥、施氮量为270~300 kg·hm-2时,小麦籽粒产量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差异不明显,说明有机肥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肥处理时小麦氮素累积有显著影响,氮磷钾配施可显著提高小麦氮素累积量,有机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氮素累积量最高,达到249.3~283.0 kg·hm-2.与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相比,氮磷钾配施条件下小麦生育中期和后期氮素累积量增加,开花后营养器官氮素转运量也随着增加,但施肥处理间氮素转运效率差异不明显.综合来看,陕西关中地区冬小麦在氮磷钾和有机肥配合施用的情况下,氮肥用量应控制在150~225 kg·hm-2.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塬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及水分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旱地小麦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依据,通过不同养分配置及相应集成栽培技术处理,研究了旱作条件下小麦高效施肥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应。结果表明,在高量施肥水平基础上氮肥减少75 kg.hm-2的情况下,小麦产量增加569.85 kg.hm-2,增产幅度达8.1%;高量减氮施肥处理比农民习惯施肥处理(CK)增产11.3%,其增产幅度比高量施肥处理高8.4个百分点;高量减氮处理养分效益为4.25元.kg-1,比CK提高250.3%;肥料对产量的贡献率为12.3%,比CK高9.9个百分点;水分利用效率达到19.8 kg.mm-1.hm-2,比CK提高16.5%。旱地在目前氮磷肥投入水平基础上增施钾肥,单位有效养分经济产量、生物产量和收益分别增加10.0%、30.6%和8.2%,说明增施钾肥是促进旱地小麦肥料有效利用和增产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氮磷钾肥施用对甘蓝型春油菜产量及肥料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氮、磷、钾肥对青海省互助县种植的甘蓝型春油菜产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和磷肥对春油菜(甘蓝型杂交油菜青杂2号)籽粒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钾肥的影响相对较小;与不施肥对照相比,氮、磷、钾肥的施用可显著促进成熟期春油菜地上部N、P、K素累积量(P<0.05);不同肥料的春油菜农学利用率分别为5.3kg/kg N、5.6kg/kg P2O5和1.7kg/kg K2O;肥料表观利用率分别为N 33.6%、P2O5 7.8%和K2O 52.0%, N、P、K肥对油菜籽产量的偏生产力分别为28.0kg/kg N、46.7kg/kg P2O5和26kg/kg K2O。青海省互助县种植条件下,当春油菜产量水平在3 504kg/hm2时,NPK配施条件下每生产100kg籽粒需要吸收N、P2O5、K2O量分别为4.6kg、2.0kg和5.6kg,氮磷钾比为1:0.43:1.21。油菜生产实践中实现高产目标需同时关注地力培肥和平衡施肥两方面。  相似文献   

4.
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施肥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养分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于2011-2013年采用农户抽样调查方法,分析评价了该灌区5个县市328个种植户的春小麦施肥和产量情况。结果表明,春小麦平均产量的年际间变幅不大,3年平均产量为4 578kg·hm-2。春小麦产量偏低的农户比例最高,3年平均达46.7%,产量适中的农户平均占23.7%,处于适中以下的农户比例在50%以上。3年春小麦的纯N、P2O5、K2O平均用量分别为357.0、182.7、33.4kg·hm-2。平均86.4%的春小麦种植户氮肥投入过量,44.6%的磷肥施用过量,83.3%的钾肥投入严重不足,肥料养分投入与产量水平分布并不同步。养分投入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为辅;重氮肥,轻钾肥。化肥N、P2O5、K2O用量分别占养分总投入量的96.6%、98.0%和79.0%。氮肥运筹以基肥和追肥为主,基追比大致为6∶4;磷肥以基肥和种肥为主,钾肥几乎全部通过基肥施入。春小麦每投入1kg纯N、P2O5、K2O养分,平均分别可生产14.8、30.0和154.7kg籽粒,肥料生产力总体趋势为K2OP2O5N。因此,建议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采用有机无机肥料配施、氮肥后移(60%追肥)的原则,并注意减氮、控磷、补钾,有机肥以30t·hm-2为宜,化肥N、P2O5、K2O投入分别不超过225、180、60kg·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半干旱区秸秆还田后麦田的最适氮肥施用量,以冬小麦品种西农979为研究对象,在前茬玉米秸秆全量还田(9 000 kg·hm~(-2))条件下,设5个施氮水平(N0:0 kg·hm~(-2);N75:75 kg·hm~(-2);N150:150 kg·hm~(-2);N225:225 kg·hm~(-2);N300:300 kg·hm~(-2)),以不施氮(N0)为空白对照,在传统施氮量(300 kg·hm~(-2))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减氮对冬小麦旗叶光合特性、水氮利用、产量及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的耗水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大;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N150和N225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较高,较传统施氮量(N300)分别增加0.60%和2.71%。开花期旗叶光合能力随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增后减趋势,其中N225处理表现最佳,其胞间CO_2浓度比N300处理降低13.36%,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分别提高16.36%、11.81%和18.39%;N0~N150处理的光合性能均显著低于N300处理。与N300处理相比,N225处理产量显著增加,N150处理产量变化不显著,其余处理均显著减产。N225处理的氮肥贡献率最高,较N300处理增加4.95%,N150处理与N300处理差异不显著。N75、N150和N225处理的氮肥偏生产力较N300处理分别提高269.08%、98.25%和35.16%,氮肥农学效率分别提高166.52%、95.74%和42.00%。与N300处理相比,N0和N75处理的经济效益分别减少2 841.44和828.54元·hm~(-2),N150和N225处理分别增加169.20和332.40元·hm~(-2)。综合来看,在旱作秸秆还田条件下,在传统施肥的基础上,适量减少氮肥投入可有效促进冬小麦水氮利用,增强开花期旗叶光合能力,提高籽粒产量和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秸秆全量还田配施氮肥150~225kg·hm~(-2)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油菜施肥现状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对湖北省20个油菜主产县(市)的356个农户2007/2008年度油菜施肥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种植油菜的田块均施用了化肥;施用有机肥的比例仅为19.8%。全省油菜氮(N)、磷(P2O5)和钾(K2O)肥平均施用量分别为171.9、61.7和50.3kg.hm-2,N∶P2O5∶K2O的比例为1∶0.36∶0.29,其中化肥提供的N、P2O5和K2O分别占总投肥量的96.1%、92.1%和80.3%。施肥量分级结果表明,农户普遍重视氮肥的施用,施氮(N)量120 kg.hm-2的田块比例为64.3%;磷、钾肥施用不足,施磷(P2O5)、钾(K2O)量45kg.hm-2的比例分别为35.4%和48.9%。油菜施肥次数以两次(基肥+1次追肥)的比例最高,占56.0%;78.3%的氮肥用作基肥施用。调查结果表明,湖北省油菜种植中的施肥问题主要有:(1)养分不平衡,磷、钾肥用量偏低,尤其钾肥用量明显不足;(2)有机肥施用比例、施用量偏低,秸秆还田率低;(3)氮肥用量不足及过量的现象均有存在;(4)施肥次数与油菜生长及养分吸收规律不匹配,前期氮肥用量比例过高。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施氮对黄土高原半湿润地区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通过田间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 kg·hm~(-2)(N0)、100 kg·hm~(-2)(N100)、200 kg·hm~(-2)(N200)、300 kg·hm~(-2)(N300)和400 kg·hm~(-2)(N400)5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冬小麦不同生育时期0~200 cm土层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及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施氮(N0)处理相比较,施氮处理的冬小麦籽粒产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干物质量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增加,而各生育时期土壤水分含量降低。两年的冬小麦耗水量和籽粒产量均表现为N100、N200N0N300、N400;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干物质量水分利用效率均呈增加趋势,但N200与N300及N300与N400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综合来看,在本试验条件下,施氮200 kg·hm~(-2)时冬小麦既能高产,也可高效利用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黄淮麦区高产麦田的水分高效利用栽培模式,以冬小麦品种泰山4241为材料,通过2010-2012年在泰安市的田间试验,比较了5种栽培模式下小麦群体数量、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种栽培模式中,节水模式1(总施氮量210kg·hm-2,追氮比例为40%,灌底墒水+越冬水+拔节水,10月10日播种,基本苗225万株·hm-2)的小麦产量结构较合理,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高,其中收获指数和水分利用效率两年平均较农户模式分别增加1.45%和3.05%,产量略高于农户模式。因此,该模式具有节水、节肥和高产的特点,在鲁中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旱地胡麻不同氮磷配施后磷素转运分配和磷肥的利用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旱地胡麻(油用亚麻)施肥不合理的问题,以陇亚杂1号为材料,研究不同氮磷配施水平对油用亚麻磷素营养转运分配和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科学地调控氮磷肥,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旱地胡麻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试验设2个施氮(纯N)水平:75kg·hm~(-2)(N1)、150kg·hm~(-2)(N_2);2个施磷(纯P_2O_5)水平:75kg·hm~(-2)(P1)、150kg·hm~(-2)(P2),共4个施肥处理(N_1P_1、N_1P_2、N_2P1和N_2P2),以不施氮磷肥为对照(N0P0)。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水平条件下,胡麻不同生育时期各器官磷素养分积累量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在盛花至完熟期积累的最多。叶片是胡麻磷素转移的主要器官,N_2P1处理比N_1P_1、N_1P_2和N_2P_2处理磷素转移量增加72.52%、43.52%和25.03%(P0.05);籽粒中38.07%~51.88%的磷素是由叶片转运而来,不同施肥水平下以N_2P1处理的叶片中磷素对籽粒磷素的贡献率最大,比N0P0处理增加36.28%(P0.05)。胡麻各器官中磷素的分配比例以籽粒最多,占40.11%~45.86%;茎秆次之,占31.34%~36.36%。与N0P0处理相比,N_1P_1、N_1P_2、N_2P_1和N_2P_2处理的胡麻籽粒产量分别显著增加18.95%、32.26%、50.41%和38.29%。在N_2P1水平下,胡麻植株磷素收获指数、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率均最高,分别为45.86%、6.54kg·kg~(-1)和21.51%。结合产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在本试验条件下,氮、磷分别为150kg·hm~(-2)和75kg·hm~(-2)的高氮低磷配施是实现旱地胡麻高产高效的最佳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生物黑炭、氮肥配施及其交互作用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设置生物黑炭施用3个水平,分别为B0(0t·hm-2,不施生物黑炭)、B1 (16 t·hm-2)、B2 (32 t· hm-2);3个氮肥施用水平,分别为N0(0kg·hm-2,不施氮肥)、N1 (225 kg·hm-2)、N2 (450 kg· hm-2),双因素完全实施方案.结果表明,生物黑炭施用显著提高茶树净光合速率,B1、B2处理茶树净光合速率分别比B0处理提高13.99%和6.25%;氮肥施用显著提高茶树净光合速率,N1、N2施氮水平茶树净光合速率分别比N0处理提高22.06%和17.60%;氮肥与生物黑炭配施的交互作用对茶树净光合速率影响不显著(P>0.05).生物黑炭和氮肥施用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提高了茶树叶绿素a及叶绿素总量,有利于茶树更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确定早熟型冬小麦品种中麦8号在高肥力田达到最佳群体质量时合理的氮磷肥施用量和适宜的种植密度,采用两因素裂区试验设计,主区设4个氮磷肥施用量水平,分别为N120P96(纯氮120kg·hm~(-2)、P_2O_5 96kg·hm~(-2))、N_(180)P_(144)(纯氮180kg·hm~(-2)、P_2O_5 144kg·hm~(-2))、N240P192(纯氮240kg·hm~(-2),P_2O_5 192kg·hm~(-2))、N_(300)P_(240),(纯氮300kg·hm~(-2)、P_2O_5 240kg·hm~(-2));副区设3个种植密度,分别为D180(180万株·hm~(-2))、D240(240万株·hm~(-2))和D300(300万株·hm~(-2)),研究了氮磷肥和种植密度对小麦群体性状、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均降低;种植密度的增加提高了成熟期群体总茎数和单位面积穗数,而千粒重表现出相反的趋势。在N180P144至N_(300)P_(240),范围内,同一施肥条件下花后干物质积累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土壤肥力较高的条件下,早熟品种中麦8号在种植密度180万株·hm~(-2)、施纯氮120kg·hm~(-2)和P_2O_5 96kg·hm~(-2)的条件下,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长期施肥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为给旱地小麦合理施肥提供依据,在20年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能显著提高小麦产量,单施磷肥产量增加85.8kg/ha,增幅6.8%;单施氮肥增产352.8kg/ha,增幅28.0%;氮磷配施增产2262.2kg/ha,增幅179.7%。有机肥处理增产显著,单施有机肥增产1954.2kg/ha;在施有机肥的基础上,施氮肥增产9.8%,施磷肥增产17.1%,施氮磷肥增产15.5%。长期化肥单施肥料利用率较低,单施氮肥的氮肥利用率为16.0%,单施磷肥的磷肥利用为7.0%。氮磷配合施用,小麦吸氮、磷、钾量显著增加,氮、磷肥利用率分别增加21.2和6.9个百分点。氮、磷和有机肥处理的小麦吸氮量比氮磷处理增加18.2kg/ha,吸磷量增加4.1kg/ha,吸钾量增加8.3kg/ha。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肥料运筹方式对不同用途大麦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啤用大麦品种扬农啤7号和饲食兼用大麦品种扬饲麦3号为材料,分析4种肥料运筹方式对大麦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含量及麦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中等偏上肥力的土壤上,扬农啤7号优质高产施肥方式为基施尿素150 kg·hm-2+复合肥375 kg·hm-2,苗肥施尿素75 kg·hm-2,拔节肥施尿素75 kg·hm-2+复合肥225 kg·hm-2,其产量水平在7 500 kg·hm-2左右;主要啤酒麦芽品质接近国标二级,可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及提前施用拔节肥改善扬农啤7号籽粒的麦芽品质。无论哪种肥料运筹方式,扬饲麦3号的麦芽品质指标均达不到国家二级麦芽标准,该品种不适宜作为啤酒大麦原料种植,宜作优质高产饲食大麦种植,其较佳肥料运筹方式为基施尿素75 kg·hm-2+复合肥750 kg·hm-2,拔节肥施尿素112.5 kg·hm-2+复合肥375 kg·hm-2,其产量水平在8 000 kg·hm-2左右,籽粒蛋白质含量在14.0%左右。  相似文献   

14.
王玉娜  米国华 《玉米科学》2021,29(3):151-158
依据文献资料以及农户调研数据,对北方玉米种植区的施肥现状和节肥潜力进行分析。调研数据表明,在当前北方玉米区平均玉米产量为9 894 kg/hm~2水平下,养分投入总量平均为512 kg/hm~2,纯氮(N)投入总量为307 kg/hm~2,纯磷(P_2O_5)投入总量为137 kg/hm~2,纯钾(K_2O)投入总量为68 kg/hm~2。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分别为33、78、135 kg/kg。当前农户施肥量总体超量,以最优化肥偏生产力为依据,推荐当前土壤条件下的北方玉米的平均氮、磷、钾施用量分别为193、86和60 kg/hm~2。各区域均需要不同程度地减少氮磷肥投入,其中,陕西省的氮素节肥潜力最大(53%),黑龙江省的磷肥节肥潜力最大(50%)。吉林、内蒙古、新疆钾肥节肥潜力是26%~41%,黑龙江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钾肥施用量不足,需增施钾肥。  相似文献   

15.
为给旱地冬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选用旱地冬小麦品种普冰151为试材,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施肥量,设229、459和688kg·hm~(-2)3个水平,副区为种植密度,设180×10~4、240×10~4、300×10~4和360×10~4株·hm~(-2) 4个水平,研究了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普冰151旗叶光合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均显著影响普冰151的旗叶光合特性,旗叶净光合速率(Pn)和SPAD值在施肥量为459kg·hm~(-2)和种植密度为240×104株·hm~(-2)时达到最高值。随施肥量增加,普冰151产量先升后降,在施肥量为459kg·hm~(-2)时最高;当种植密度为300×104株·hm~(-2)时产量最高。增加施肥量可显著提高普冰151的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稳定时间在施肥量为459kg·hm~(-2)时达到最大值;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稳定时间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升后降,沉降值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实现普冰151高产和优质的适宜施肥量为459kg·hm~(-2),种植密度为300×104株·hm~(-2)。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分析山西省朔州市应县玉米种植户化肥投入现状发现,农户的玉米平均产量为10.3 t/hm~2,平均施肥总量为465 kg/hm~2,氮、磷、钾肥的用量分别为262、123、84 kg/hm~2,氮、磷、钾偏生产力分别为42、69、135 kg/kg。基于土壤养分测试,该地区推荐的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25、90、45 kg/hm~2。与推荐施肥量相比,氮、磷、钾肥施用过量农户的比例分别为75%、81%和93%。过量的养分投入并没有显著增加玉米产量。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水分和氮素调控对冬小麦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通过长期定位试验,设置0、150和225kg N·hm-2 3个施氮水平以及不灌水(CK)、越冬期灌水80mm(WF)、越冬期灌水40mm(WS)、秸秆覆盖+越冬期灌水40mm(MWS)、秸秆覆盖+拔节期灌水40mm(MJS)和拔节期灌水40mm(JS)6个水分调控模式,比较分析了不同水氮处理间小麦产量和土壤肥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施氮可增加冬小麦产量,施氮量150与225kg N·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水分调控模式中JS的产量最高,但与MJS差异不明显;水氮处理中,以施氮150kg N·hm-2条件下JS的产量最高。施氮降低了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但提高了速效氮、全氮和有机质含量;不同水分调控模式中MJS改善耕层土壤肥力的效果最佳;以施氮150kg N·hm-2水平下MJS处理的综合效应最好。  相似文献   

18.
播量和施肥对甘啤6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出河西地区啤酒大麦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播量和施肥组合,以当地啤酒大麦主栽品种甘啤6号为材料,采用正交设计,研究了播量、氮肥、磷肥对该品种产量、籽粒品质及麦芽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氮肥、磷肥组合对大麦产量、籽粒品质和麦芽品质影响显著。就产量而言,最佳播量为525 万粒·hm-2,施氮最佳水平为180 kg·hm-2,P2O5最佳水平为90 kg·hm-2;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播量>氮肥>磷肥。播量在375万~525万粒·hm-2范围内,籽粒蛋白质含量随播量的增加而下降,但播量达到600万粒·hm-2时蛋白质含量又有所增加。籽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直线上升趋势,适量施磷可以在保证产量的同时,抑制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对蛋白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氮肥>播量>磷肥,对千粒重的影响表现为播量>磷肥>氮肥。综合来看,在播量为525万粒·hm-2、施氮量为120 kg·hm-2、P2O5施用量为210 kg·hm-2条件下,甘啤6号具有较高的籽粒产量和较低的蛋白质含量,且千粒重、整齐度和主要麦芽品质均达国家优级水平,因此该处理可作为河西地区甘啤6号实现高产优质的适宜播量与施肥组合。  相似文献   

19.
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特征及其抗倒伏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施氮量对滴灌冬小麦茎部形态特征及其抗倒伏能力的影响,在2014-2015年冬小麦生长季,以新冬18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滴灌条件下研究了300(N_1)、360(N_2)、420(N_3)和480(N_4)kg·hm~(-2)四个不同氮肥水平对冬小麦茎部形态特征、力学特征及抗倒伏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滴灌冬小麦的株高逐渐增高,重心高度升高,平均节间长度增长,单株鲜重增加,而基部节间直径减小,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降低;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冬小麦茎秆基部的机械强度及抗倒伏指数均呈降低的趋势。茎秆的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与株高、重心高度、单茎鲜重显著负相关,与基部节间直径呈显著正相关。N_2处理小麦倒伏率较低,产量最高,为6 315.76kg·hm~(-2),分别较N_1、N_3、N_4处理产量高4.72%、6.69%和13.59%。在本试验条件下,适当控制施氮量可以降低滴灌小麦倒伏率,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20.
In order to identify effects of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on soil nitrogen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rain yield of oil flax, a two-factor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in typical semi-arid and hilly-gully area of Loess Plateau with 3 replicates in 2013 and 2014. Two levels of N application included 150 ​kg/hm2 (N2) and 75 ​kg/hm2 (N1). P application included 150 ​kg P2O5/hm2 (P2) and 75 ​kg P2O5/hm2 (P1).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soil nitrate nitrogen (NO3-N) and ammonium nitrogen (NH4+-N) contents in 0–60 ​cm soil layer,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NO3-N accumulation (SNA) and grain yield of oil flax were analyzed. Results showed that SNA increased with evaluated N application rate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0–20 ​cm, 20–40 ​cm and 40–60 ​cm). With the increased P application, SNA increased at N1 level but decreased at N2 level. SNA under N2P1 treatment increased by 73.33% in 2013 and 74.97% in 2014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control treatment (CK) at maturity stage. Grain yield of oil flax also increased by 44.27% in 2013 and 56.55% in 2014, compared with CK under the same treatment.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SNA in different soil layers were respectively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grain yield. In conclusion, this research suggested that the optimal fertilizer application rate was 150 ​kg ​N/hm2 and 75 ​kg P2O5/hm2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