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农村社会的政治、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农村基层政权及管理体制实现了从人民公社制向“乡政村治”的体制转变,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经营体制。这些变化势必给中国农村的法制建设带来影响,促使中国农村法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和高度集权下的“人治”型法制向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下的法理型法制的历史性变革与转型。定西市位于甘肃省中部,经济、文化落后,是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地区。为了解定西市农村法制建设现状,我们采用问卷调查与个案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市农村法制建设的实际状况进行了调查。现以农民为核心,结合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委员会在农村法制建设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为情况,将定西市农村法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2.
农地制度是农村的基本制度,主要具有财产功能、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政策调控功能和社会整合功能。当前以发挥财产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地权变革忽视了农地制度的其他功能及其合理性,不仅不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反而导致生产功能发挥受阻和社会保障功能、政策调控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的弱化,对经济增长、社会共同体的维系以及政治稳定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地权变革应采取复合功能视角,在农地制度改革过程中兼顾多重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集体产权改革,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并就有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以保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合法权益为核心,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产权制度为目标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变革。这项改革是从全面深  相似文献   

4.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为农村发展的深层问题,是我国农村改革最根本的核心,重构以产权为中心的土地制度,是我国农村经济走向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前提。本文在解剖我国现行农村土地制度弊端的基础上,对几种主要的变革主张进行了评述,並通过对土地产权的重新界定,提出了重构土地制度的基本思想以及土地产权股份化的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5.
信息窗     
中国农村启动“第三步“改革继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随着2006年起在农村彻底取消农业税,中国农村改革已进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的改革新阶段。刚刚在北京结束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要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三项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鲜明地提出了近30年来中国农村改革“三步走”的观点:第一步,以  相似文献   

6.
田慧 《农业考古》2006,(3):68-71
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和难点.由于农村和谐社会构建面临的问题复杂多样,涉及到农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因此农村和谐社会构建是一个系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进行深刻变革,以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家庭承包经营制为主要标志,率先走在了全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头。但是.农村金融改革却严重滞后,已成为农村市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瓶颈。对此,应该把农村金融改革放在农村社会经济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讨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改革是完善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的发展过程。实质是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过程,农村金融改革的过程.又是市场机制和市场化程度向农村和农业扩展与深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正1998年11月,我国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并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村民自治制度,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模式在全国建立起来。几十年来,我国的村民自治,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停滞多年的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变革,农村的基层治理环境和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村民自治的运行与理想状态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村改革40年: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发端于1978年的农村改革,已经走过了40年的光辉历程。农村改革的巨大成就,不仅带来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历史性变化,而且有力地支持了整个国民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农村改革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我国成功实现经济体制转轨积累了宝贵经验,而且为世界一些国家实现经济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将对中国农村改革40年的历程、成就和经验作一个初步的回顾和总结,并对今后一段时期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目标和思路提出基本看法,并围绕农村改革八个需要着力推进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进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点。随着经济发展和改革的推进,农村面貌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的制度改革影响到农业生产力的解放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历史进程。本文以北京市通州区西马各庄村为例,探究北京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问题,采用Excel进行数据分析。剖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rural areas, the productivity of agriculture and the life quality of farmers were always the greatest concerns of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research related to rural areas, agriculture and farmers had remained as the prominent parts for a long period and would continue to be prominent in the future to build China into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n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Chinese rural area had constantly experienced three signifi cant system reforms since 1978, namely the reform of rural management system, the rural tax and fee reform and the ru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analyze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and the content structure of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form since it was the higher stage of rural institutional vicissitude, which had changed the governance and operation system and thus promoted the great changes to funda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 rural areas. The theoretic framework of comprehensive rural reform covered three aspects in its content, namely the rural governance theory, the government function theory and the public finance theory. The comprehensive rural reform was a complicated system engineering with multiple dimensions and targets mainly including rural political restructuring, rural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rural public products allocation restructuring. The reform had focused on enhancing the vitality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breaking through the urban and rural binary system, and further reducing the disparity between cities and countrysides, so as to realize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It was necessary to clarify and understand the key mechanism and intrinsic logic of the rural comprehensive reform, which was helpful to establish the foundation constituted by scientifi c methodology to implement the reform and evaluation criterion to judge the reform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2.
As literally every East European nation struggles to reformits agricultural sector, land reform in its many forms figures preeminently in strategic thinking on the problem. Estonia's historic program, instituted during the first republican period, was a highly successful reform from many perspectives. With political as well as economic goals, the reform had an important social dimension as well in that it reinvigorated entire rural regions and established a vital family farming system. The land reform's achievements owe as much to the social and human infrastructure created in Estonia as it did to changes in land tenure, land assembly, and land use. This may be one of its most important lessons for those attempting to craft a new agricultural structure for this and other nations in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呈现出的新特征:即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农村社会阶层分化、农村人口和家庭结构分化、乡村治理方式变化、农村社会规范和社会价值分化。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既包括城镇化和人口转移,还包括资金、技术、土地、管理等社会物质性要素和心理、意识、文化、制度等社会精神性要素的统筹配置与双向融汇。并以重庆城乡统筹农村发展实践为例,提出了以调整结构为重点,实施集群战略为核心,以中心镇建设为动力,以土地流转为关键,以民族旅游为抓手,发展特色高效现代农业、林下经济和农村文化旅游经济,农村发展实施错位战略与差别化发展模式,走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以农村人口为主的农业大国,农民是国家经济和政权的基础,农民素质的提高是经 济发展的前提,虽然长期以来“三农问题”始终羁绊着中国前行的脚步,但基于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 以来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进步,中国农民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 极大的转变。因此,它将先从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探究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特点、及转变的 原因,得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随思维的发展而发展的结论;然后将对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农民社会 意识形态的特点进行概括性分析;最后将对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在教育观念、政治思想、法律思 想,经济意识四方面的演变过程进行较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发展中新区的城乡一体化功能与模式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经济增长为首位目标的新区的兴起,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作用。然而,随着新区的整合、经济体量的不断扩张,以及我国经济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新区的发展越来越从单一的经济增长功能向经济、社会以至文化等综合发展的复合型功能迈进。城乡一体化功能是当前新区功能的新体现,以农村工业、郊区农业和新农村社区三要素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实质就是推动农村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园区化和农村居住现代化。"三区"联动发展是新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和有力保证。推动新区城乡一体化需要格外关注规划、核心创新优势、经济社会支撑体系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6.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发展既取决于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也受政治制度的制约,现阶段,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有一系列的现实障碍。该文从管理体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和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统筹重庆城乡社会保障的影响和制约效应,为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的进一步发展寻找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对农村贫困形成机理进行研究能为反贫事业提供有效思路。资本缺失是我国农村贫困的重要成因;农民的物质、人文和社会关系资本缺失造成部分农民贫困,并陷入贫困恶性循环。因此,当前政府的工作重心要向“三农”倾斜,并坚持城乡同时发展。要转变观念构筑全面经济发展平台,注重发展质量、扩大农民的政治话语权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等,以尽快减少和逐步消除农村贫困。  相似文献   

18.
李锦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877-1878
明清时期,江西农村生活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黜俭崇奢是较为普遍的现象,主要体现在农村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婚丧嫁娶等日常生活性消费方面。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但明清时期江西地区出现的农民弃农经商的现象无疑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必将极大地促进农村人口的城镇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农村人口的基数大、农村与城市生活水平差距较大等影响,户籍制度改革将继续深化,按一定的目标和步骤,坚持推进城镇化、以人为本、政策配套等原则,积极探索城乡统一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实现人口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转型进程中农村人际关系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进步以及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农村人际关系呈现出"理性化"、互信弱化、业缘关系强化等特征,文章旨在分析社会转型进程中农村人际关系的变化,探究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流动等诸多因素如何对其产生影响,建议通过完善农村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法制建设与文化自觉来建立良好的农村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