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前颖  华再欣  夏涛 《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51-351,353
《茶叶审评与检验》是茶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为提高传统的教学效果,分析了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修订,提出《茶叶审评与检验》教学改革对策。  相似文献   

2.
针对评茶员考试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方式,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习教学3个方面提出了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和评茶员考试有效对接的改革方案和措施。就业导向下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可有效提高茶学专业毕业生的评茶技能,学生在完成课程学习的同时可取得评茶员资格证书,从而提高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明了MOOC的教学特点,结合茶叶感官审评课程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在茶叶感官审评课程体系中引入MOOC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MOOC的教学新模式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茶学专业教学效果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阐明了MOOC的教学特点,结合《茶叶感官审评》课程的现状及特点,探讨了在《茶叶感官审评》课程体系中引入MOOC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基于MOOC的教学新模式改革的具体实施,以期在安徽e会学平台上试运行的MOOC《茶叶感官审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桂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9):5957-5958,5966
从优化调整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等方面介绍了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专业《茶叶审评与检验》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6.
张育松 《农业考古》2007,(2):133-134
张天福先生是福建现代茶业创始人。张老今年已经98岁了,但他体魄康健,精神矍烁,耳聪目明,思路敏捷。他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已七十余载,为我国茶叶教育、科研、生产、流通、审评、茶文化作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誉冠八闽、名扬九洲”。一、《张天福选集》是张天福茶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茶叶机械是高职高专茶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针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课程学习状况,结合社会对茶叶人才的要求,主要分析了茶叶机械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8.
茶叶感官审评中定值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卫东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7):184-185
一般认为茶叶是一种集"感官定性检验与理化定量检验为一体"的产品,把通过感官审评确定茶叶质量等级的检验理解为定性检查容易造成茶叶质量等级的不确定性,带来茶叶贸易的混乱和纠纷。其实,茶叶感官评审能够对感官指标进行"赋值",并确定其质量等级。该文对茶叶感官审评的定值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茶叶科学》引文分析魏克芳,魏克萃(安徽农业大学合肥230036)《茶叶科学》是我国唯一的学报类茶学期刊,主要刊登茶叶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既有基础理论和应用方面的论文,也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技术性文章。为了使茶学工作者和生产者跟踪本学科的研究进展,较快地...  相似文献   

10.
1988年2月,国家教委下达了“七·五”期间重点研究课题《实验室建设与人才培养》软科学课题,《教学实验室设计标准与配置方案》二级子课题,我们选定了本院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室作为研究对象。经两年的工作,已制定出《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室设计与装备标准》方案,于1990年5月由省教委主持通过专家鉴定。 我院茶学专业创办于1956年,师资力量较强,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设施较为完善。在教学改革方面,1982年由学院决定成立茶学实验课教研室,设置新的系一级管理的茶学专业教学实验室。教研室根据茶叶生产特点,制定了《茶学专业知识及能力模式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研制茶多糖口服液的最佳配方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活性。[方法]以常熟"沙家浜"粗老茶叶为原料,提取并纯化得到茶多糖。以茶多糖为主要成分,白砂糖、蜂蜜、柠檬酸为配料,优化茶多糖口服液的配方,并通过研究茶多糖口服液对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探讨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茶多糖口服液的最佳配方为茶多糖的添加量0.3%,白砂糖4.0%,蜂蜜3.0%,柠檬酸0.1%。茶多糖口服液对羟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作用,对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强于对羟自由基。[结论]制得的茶多糖口服液酸甜适中,有浓郁的绿茶香气,口感清爽,并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董基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1199-1200
[目的]研究低档绿茶中茶色素的提取并确定其最优提取工艺。[方法]用有机溶剂提取法从茶叶中提取茶色素,以茶色素产率为指标,对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溶液pH值进行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以优化工艺条件。通过溶解性试验和稳定性试验分析该茶色素对光、热的稳定性。[结果]最优工艺条件为:将浸提的茶汁调pH值至6.5~7.0,用95%乙醇提取10 min,得茶色素产率为6.89%。茶色素为水溶性、醇溶性物质,但在1%醋酸溶液中的溶解度较纯水小,在0.5%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解度比纯水大。该茶色素在酸性条件下可作棕黄色色素,中性条件下可作黄棕色色素,碱性条件下可作棕红色色素,并且其颜色稳定。茶色素水溶液对光比较稳定且有很强的耐热性。[结论]茶色素是一种非常优良的天然色素。  相似文献   

13.
高山绿茶茶多酚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高山绿茶茶多酚的提取工艺,并优选其提取工艺。[方法]以高山绿茶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茶多酚进行乙醇溶液提取和超声波辅助提取。[结果]高山绿茶茶多酚的醇提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50%,浸提温度为60℃,浸提30 min,料液比为1∶20,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4.72%。超声波辅助提取最佳条件为乙醇浓度40%,浸提温度为60℃,浸提30 min,浸提1次,此时茶多酚的提取率为25.36%。[结论]高山绿茶茶多酚的超声波辅助提取率稍高于醇提,但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邱志诚 《农业考古》2021,(2):171-176
南宋类书《类说》录有《茶录》一书,已有研究认为作者为蔡襄或曾慥,均误。通过其录文本身的"破绽",并与《绀珠集》所收《茶录》比较,可以确定其真正的作者是朱胜非。朱氏《茶录》作于绍兴五年至七年间,该书汇辑它书制茶、饮茶等方面术语,每一术语单独列为一个条目,在宋代茶书中别具一格,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茶文化辞典。  相似文献   

15.
姜欣  黄荷 《农业考古》2020,(2):162-166
茶传记的发展历经了唐、宋、元、明四个朝代,是中国茶典籍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大量独特的茶语模因。在拟人化艺术的加持下,语言模因与其他强势因子相结合,构建出新的模因复合体,在变异的同时既保留了元模因的重要特质,又发展了深层蕴义,使模因产生了更强的生命力。本文以四篇最著名的茶传记:《叶嘉传》《清苦先生传》《味苦居士传》《六安州茶居士传》为评议对象,从名号中的茶称化用表征、形象中的茶质移就表征、叙事中的茶性借代表征三个方面,分析拟人化艺术如何增强语言模因的感染力和表征力。  相似文献   

16.
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茶梢挥发物组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SDE法,分离提取了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和正常茶梢挥发物,并应用气质联用仪(GC-MS)进行分析和比较,探讨假眼小绿叶蝉取食诱导茶树间接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的危害诱导反式-β-罗勒烯、正辛醇、芳樟醇、(E)-β-法尼烯、水杨酸甲酯、苯甲醛和吲哚等对天敌具有引诱活性的互利素含量上升。  相似文献   

17.
庐山云雾茶茶多酚超声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刘频健  占小翠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61-12662
[目的]研究庐山云雾荼茶多酚的最佳超声提取工艺.[方法]以庐山云雾茶为研究对象,考察超声时间、料液比、乙醇浓度对庐山云雾中茶多酚提取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设计L9(33)正交试验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试验得出,庐山云雾茶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提取20 min,料液比为1∶6 g/ml,在此条件下,茶多酚的提取率为14.35%.[结论]该研究得出的工艺合理可行,可为茶叶中茶多酚的提取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种类代表茶叶中茶多糖含量。[方法]采用水提法提取各种代表茶叶中的茶多糖,用硫酸-酚比色法测量茶叶中的茶多糖含量。[结果]在不同制备工艺茶叶中,青茶和黑茶的茶多糖含量较高,而黄茶和红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产地绿茶中,浙茶茶多糖含量比较高而徽茶的含量较低;在不同熏花种类中,素茶茶多糖含量较花茶高。[结论]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的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为全面了解不同种类茶叶茶多糖含量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茶叶的种植、加工及质量评估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该从自然、人文资源着手阐述了黄山茶生态环境优越性和名茶品质独特性。黄山茶文化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具备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资源基础。并以茶生态体验游、茶博馆研学游为例挖掘黄山茶文化旅游资源,发展茶文化旅游,在此基础上提出加强茶文化旅游人才培养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论唐宋时期的茶叶消费与茶文化的发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洪升 《古今农业》2006,1(4):89-100
唐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异军突起,获得了快速发展,茶业遂成为传统社会中新兴的、有很大发展潜力的产业。茶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种类繁多、数量巨大的商品茶,满足了社会城乡居民对茶叶的消费需求,促使自唐代以来的饮茶风习日炽,茶叶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必备的生活必需品。唐宋茶叶消费逐渐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茶文化由此发端并不断发展,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