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城市生活垃圾除臭微生物的筛选及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治理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的臭气污染,采用合适的分离方法从环境中分离出降氨菌和降硫化氢菌各2株。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初筛与复筛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对氨的去除率达85%以上、对硫化氢的去除率达60%以上的菌株。对有效菌株进行垃圾除臭试验,采用对比试验方法检验除臭效果。结果表明,除臭菌株在24 h内可有效减少垃圾产生的恶臭。与对照相比,恶臭明显降低2个臭味等级。  相似文献   

2.
以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为考评指标,从生活垃圾中筛选出4株高效除臭菌株,根据各菌对氨和硫化氢去除能力的差异及菌株间功能互补作用,能动地构建了4个微生物除臭菌群,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除臭试验及室内垃圾除臭试验,结果表明:菌群1(由干酪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组成)的除臭效果最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氨的去除率达88.3%、硫化氢的去除率达75.3%;在垃圾除臭试验中,该菌群也有效地降低了垃圾的恶臭味。  相似文献   

3.
以氨和硫化氢的去除率为考评指标,从生活垃圾中筛选出4株高效除臭菌株,根据各菌对氨和硫化氢去除能力的差异及菌株间功能互补作用,能动地构建了4个微生物除臭菌群,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除臭试验及室内垃圾除臭试验,结果表明:菌群1(由干酪乳杆菌和酿酒酵母组成)的除臭效果最好,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氨的去除率达88.3%、硫化氢的去除率达75.3%;在垃圾除臭试验中,该菌群也有效地降低了垃圾的恶臭味。  相似文献   

4.
为了治理恶臭对环境的污染,利用初筛与复筛相结合的方法,获得了对氨去除率达80%以上、对硫化氢去除率达60%以上的菌株。对有效菌株进行垃圾除臭试验,采用对比试验检验除臭效果。结果表明:除臭菌株在24h内可有效减少垃圾产生的恶臭。  相似文献   

5.
新疆哈密地区原驼乳中乳酸菌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苗苗  倪永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9,47(15):163-166,182
[目的]对新疆哈密地区原驼乳中乳酸菌的多样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菌落培养及Rep-PCR指纹图谱、16S 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关系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原驼乳内乳酸菌的菌群分布。[结果]从9份原驼乳中分离出65株乳酸菌,分别归属于Lactococcus、Streptococcus、Enterococcus、Lactobacillus和Leuconostoc 5个属,其中Leuconostoc所占比例最大,达到26%。[结论]新疆哈密地区原驼乳中蕴含丰富的乳酸菌菌种资源,为开发新疆地区益生乳酸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唐建  海维燕  邱忠平  周丽萍  童霏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206-15207
[目的]为更有效地处理生活垃圾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硫酸法测定生活垃圾中的木质素。以垃圾中脂肪抽提时间、硫酸浓度、水解反应温度、水解反应时间、加水稀释硫酸浓度、回流时间为考察因素进行6因素5水平正交试验。[结果]测定生活垃圾中木质素含量时各因素影响大小为:回流时间〉水解反应温度〉硫酸浓度〉脂肪抽提时间〉水解反应时间〉加水稀释硫酸浓度。测定生活垃圾中木质素含量的最佳条件为:脂肪抽提时间1h、硫酸浓度60%、水解反应温度20℃、水解反应时间1h、加水稀释硫酸浓度9%、回流时间3h。优化后木质素的测定条件RSD均小于1.51%,表明该方法的精度高,适用于垃圾填埋各个阶段的木质素含量测定,且分析结果准确可靠,符合分析方法的要求。[结论]优化了城市生活垃圾中木质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7.
田洪磊  詹萍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175-7176,7215
[目的]筛选出具有降血脂作用的天然乳酸菌。[方法]采用传统的MRS培养分离方法,从新疆哈萨克族自制干酪中分离活性菌株,通过体内试验研究分离菌株在大鼠体内的降血脂作用。[结果]从分离出的11株菌株中筛选到1株降胆固醇乳酸菌TZ-5,经鉴定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在MRS-THIO液体培养基中TZ-5乳酸菌对胆固醇的降解率达到38.75%。用乳杆菌TZ-5灌胃高脂饮食大鼠,在不同的灌胃时期试验组大鼠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较对照组均有所提高,其中对TC和TG含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结论]TZ-5乳酸菌是1株具有开发前景的高效降血脂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小球藻去除废水中氮磷的性能。[方法]考察了初始氮磷浓度、氮磷比、光照条件和pH值等因素对去除效率的影响。[结果]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在初始氮磷浓度分别在55和7 mg/L以下时接近100%,但初始氨氮浓度进一步升高至75 mg/L以上时会导致氨氮去除率缓慢下降至90%。当氮磷比为5∶1、10∶1和25:1时,小球藻在4d内基本完全吸收水体中的氨氮;3种氮磷比下小球藻基本上7d内能完全去除水体中的磷。2种光照条件下(L/D为24 h∶0 h和12 h∶12 h)和初始氨氮浓度为30 mg/L、总磷浓度为7 mg/L时,小球藻的氮磷去除率基本都能达到100%,但L/D为24 h∶0 h时的去除速率更快。小球藻去除氮磷的最适pH范围为7~8。[结论]为利用生物治理污水及以后实现高效原生态的污水治理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混凝法对中期垃圾渗沥液的处理效果。[方法]选取聚铝(PAC)、氯化铁(FeCl3),研究pH、投加量、投加次数对垃圾渗沥液CODCr的去除效果。[结果]PAC、FeCl3对垃圾渗沥液混凝处理的最佳pH均为8,最佳投加量分别为700、600 mg/L,此时的CODCr去除率分别可达30.8%、35.3%;同样条件下,将混凝剂用量平均分成二次混凝时,对CODCr的混凝去除率可提高17.5%以上。[结论]混凝法预处理垃圾渗沥液是可行的,且投加量相同的情况下,二次混凝优于一次混凝。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天然乳酸菌菌株中筛选出对甘薯淀粉分离起主要作用的菌种。[方法]利用MRS培养基从自然发酵的甘薯酸浆中分离出13株乳酸菌菌株,通过发酵试验筛选出1株分离效果良好的乳酸菌菌株,并对其进行初步鉴定。[结果]根据菌落形态、个体形态及生理生化反应结果,初步鉴定筛选出的沉淀淀粉能力较好的菌株为乳杆菌,表明乳杆菌菌体本身或由其产生的代谢产物对淀粉具有絮凝作用。从发酵液的乳酸菌总数、pH值来看,乳酸菌总数偏高的发酵液,pH值一般较低,分离效果也较好,表明分离效果与乳酸菌总数及酸浆的pH值有关。[结论]该研究为实现甘薯酸浆的人工发酵生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筛选吸水链霉菌的高产农用抗生素菌株。[方法]从海南土壤中筛选出1株吸水链霉菌,以经过自然分离和2次紫外诱变的S6-7为出发菌株,经过紫外光照射辅以链霉素抗性筛选后,再进行摇瓶发酵复筛。[结果]从62株随机挑选的单菌落中初筛出7株较好菌株,经斜面连续传代3次后复筛,发现5株菌株具有较好的正突变,正突变率可达8.06%,效价最高提高25.11%。[结论]将链霉素筛选法与传统紫外诱变法相结合,使菌株的产素能力有较大提高,而且极大地提高了菌种正向突变的筛选效率。  相似文献   

12.
刘天霞  刘雅琴  赵福建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406-18407,18437
[目的]选育能利用木糖产乙醇的菌株。[方法]从自然界中分离、筛选能够发酵戊糖产生乙醇的酵母菌株,并对所得菌株进行发酵性能研究。[结果]选出了1株能利用木糖产乙醇的菌株b-11。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b-11耐乙醇浓度为5%,对数生长期为12~18 h,在50 g/L的木糖发酵培养基中发酵48 h时乙醇浓度达到最高值3.105 9 g/L,木糖利用率达82.52%,糖醇转化率是理论转化率的16.36%。[结论]该研究为利用木质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筛选产β-半乳糖苷酶的芽孢杆菌并对其产酶条件进行优化。[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菌株,对其进行鉴定并对其发酵产酶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该菌株被初步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该菌株的最佳碳源是乳糖,最佳氮源是牛肉膏和蛋白胨,Na+对产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乳糖含量为1.20%,牛肉膏含量为0.63%,蛋白胨含量为1.04%时,该菌株所产β-半乳糖苷酶酶活可达3.68 U/ml。初始pH值为8.0,培养温度为45℃,接种量为2%,振荡培养17 h,该菌株所产β-半乳糖苷酶的酶活最高,为5.49 U/ml。[结论]该菌株在高温条件下生长旺盛,适宜生长pH值范围广,在生产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能够高效降解氮和磷营养素的菌株。[方法]以尿素为唯一氮源,以STTP为唯一的磷源,配制氮磷选择性培养基,对生活污水和一些工业废水中的微生物进行分离培养和筛选,采用显微镜观察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对筛选出的菌株进行了鉴定。[结果]通过分离和筛选,从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中得到了一株能够利用STTP和尿素作为能源的菌株lyh6A。该菌株在较高浓度尿素(4.00 mg/ml)和STTP(0.50 mg/ml)选择性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根据菌落的形态、菌株显微形态及18S rDNA序列同源比较结果,确定所筛选出的菌株lyh6A与曲霉属杂色曲霉等亲缘关系较近,18S rDNA序列相似性达到99%以上。[结论]该研究将为利用微生物进行氮、磷富营养化污染水体的治理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张丽霞  陈瑞利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806-13807
[目的]研究大蒜臭气脱臭剂的生产工艺。[方法]以氨基酸和还原糖的混合物为原料进行氨基羰基反应,以反应生成物为主要成分制得了大蒜脱臭剂。[结果]脱臭反应后脱臭剂A和脱臭剂B的氨态氮总量分别减少了约80%和35%。以大蒜的水提取液为滴定液.脱臭剂A、脱臭剂B、谷氨酸钠、赖氨酸、葡萄糖和果糖消耗的滴定液的容积分别为:6.4、6.2、0.4、0.8、0.4和0.5ml;于100℃加热5h的谷氨酸钠、赖氨酸、葡萄糖和果糖消耗的滴定液的容积分别为:0.5、0.6、0.5和0.8ml;于150℃加热加压5min的谷氨酸钠、赖氨酸、葡萄糖和果糖消耗的滴定液的容积分别为:0.5、0.7、0.7和0.8ml。[结论]该法制得的脱臭剂的脱臭时间短,脱臭效率高且可与其他物质混合使用。  相似文献   

16.
堆肥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的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堆肥中生物表面活性剂产生菌,优化其培养条件。[方法]采用富集培养、菌种纯化等方法从农业好氧堆肥中筛选出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并采用正交试验对菌株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结果]从农业好氧堆肥中筛选出1株能产生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BS-2,该菌株能将发酵液的表面张力降到40mN/m以下,在温度20—100℃和pH值6.0~9.5条件下,其表面张力始终保持在40mN/m以下,具有良好的表面活性及对堆肥环境的稳定性。该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可溶性淀粉25.0g/L、NH4NO3 8.0g/L、KH2PO4 2.0g/L、K2HPO42.5g/L、KCl 1.1g/L、NaCl 1.1g/L、MgSO4 0.15g/L、FeSO4·7H2O 5.0×10^-5g/L、EDTA 1.0g/L、酵母浸膏0.2g/L、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30℃、摇床转速为150r/min、发酵培养时间为3d。在该条件下,发酵液的表面张力最低,为29.3mN/m。[结论]菌株BS-2初步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  相似文献   

17.
刘志友  姚玉飞  杜逸群  张建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5037-5039,5094
[目的]筛选出产酒能力高、发酵速度快的番茄酿酒酵母突变株。[方法]以从番茄表面分离筛选的产酒酵母HBF-2为出发菌株,分别利用紫外线(UV)和亚硝基胍(NTG)进行诱变,通过测定吸光度和致死率绘制出发菌株的生长曲线与致死曲线,根据诱变后菌落形态特征对菌种初筛,根据发酵酒的酒精度、残糖和总酸检测对菌种进行复筛,并对目的菌株进行遗传稳定性试验。[结果]研究表明,出发菌株HBF-2生长周期为24 h,培养10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利用20 W紫外灯,在照射距离为40 cm条件下,照射时间为90 s,筛选出产酒能力比HBF-2提高了18.2%的突变株UV-8;UV-8连续传代5次,番茄发酵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结论]研究可为番茄酒的酵母选育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李清平  马丽莉  唐洁  黄灏  姚开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60-13362
[目的]筛选一株赤霉酸(GA3)降解菌并探讨其适宜的降解条件。[方法]利用仅含赤霉酸为唯一碳源的基础盐培养基,对前期驯化得到的对GA3具有较强耐受性的微生物进行筛选,获得了具有较强降解GA3能力的菌株G-6;采用单因素试验系统考察了不同因素对菌株G-6降解GA3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其适宜的降解条件。[结果]在培养时间为120 h、培养温度为30℃、初始pH为7.0、接种量(菌悬液OD600=1.000)为5.0%(V/V)、培养基中赤霉酸浓度为200 mg/L、摇床转速为140 r/min、250 ml锥形瓶培养基装量为40 ml的条件下,GA3降解率达到60.62%。[结论]为深入探讨GA3的生物降解途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周小楠  董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4):1576-1577
[目的]选育高产胆固醇氧化酶菌株。[方法]从环链拟青霉、斜链拟青霉、中国拟青霉和蛹拟青霉中筛选出发菌株,对筛选出的酶活力高的突变株进行紫外诱变,选育出高产胆固醇氧化酶突变株,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其酶活。[结果]选择环链拟青霉为诱变选育的出发菌株,紫外诱变环链拟青霉获得了一株高产胆固醇氧化酶突变株CM3,确定了紫外诱变的最佳时间是80S。通过优化其发酵条件,得出CM3发酵产酶最优条件为30℃,pH值6.0,接种量为10%。其最高酶活力为1.3360U/ml,比出发菌株(0.3369U/m1)提高了296.6%。[结论]通过紫外诱变能选育出有较高胆固醇氧化酶活力的菌株。  相似文献   

20.
耐甲醇脂肪酶产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斌  宗浩  张志敏  王琰  万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01-12004
[目的]筛选耐甲醇脂肪酶产生菌,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浓度甲醇(0、5%、10%、15%、20%)的方法筛选甲醇耐受性脂肪酶产生菌,形态学和ITS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种属关系,硫酸铵分级沉淀和DEAE-Sepharose FF纯化脂肪酶,并对纯化的酶进行耐甲醇试验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筛选到183株脂肪酶产生菌,菌株SXL-107对浓度20%甲醇具有较好耐受性,脂肪酶活力达104 U/ml;ITS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为Galactomyces geotrichum;经过纯化的SXL-107脂肪酶在浓度10%甲醇溶液中作用48 h后,剩余酶活为96.15%;该酶最适温度为40℃,pH为7.0,50℃温浴60 min仍有80%的酶活力,在pH 4.0~9.0间稳定,微量的Mg2+、K+和Zn2+对该酶有激活作用,Mn2+和CO2+有抑制作用,分子量约为66 kDa。[结论]筛选到一株耐甲醇能力较强的脂肪酶产生菌,为该酶在生物柴油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