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张家口市坝上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候变化会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张家口站45年的气温资料及自动站相关资料,研究了张家口市坝上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年降水量、风向、霜冻、日照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45年来张家口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年降水量为减少趋势,但趋势并不明显;并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监测系统,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好服务。  相似文献   

2.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58年来,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变化最显著。年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且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季气温日较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以春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浑善达克沙地的气温日较差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周期性不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9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3.
利用浑善达克沙地及其周边地区18个气象站点19582015年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平均气温资料,详细地分析了该区域年、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以及气温日较差的变化趋势、突变性以及周期性。结果表明:近58年来,该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年平均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变化最显著。年气温日较差呈下降趋势且在1972年发生了突变。季平均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均呈显著的上升趋势,尤其是在春季和冬季;季气温日较差呈不显著的下降趋势,以春季和冬季的下降趋势最明显。浑善达克沙地的气温日较差与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该地区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周期性不明显,而年平均最低气温存在9年和25年左右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徐金阁  龚玺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8):215-218,223
利用湘阴县气象站1960—2019年的日平均气温资料,运用线性倾向法、R/S分析法、Mann-Kendall检验法、Yamamoto法和小波分析法,对年代、年、季节和月气温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60年来湘阴县年平均气温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21℃/10 a;四季中春季增温最显著,夏季增温最慢.R/S分析表明年、季平均气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均呈上升趋势;年平均气温在2002年发生突变,春秋两季平均气温分别在2002和2003年发生突变,夏冬两季平均气温未见明显突变;年平均气温的变化存在周期性,第一主周期为32年,第二主周期为10年.  相似文献   

5.
利用1981—2016年乌兰气象站5—10月气候资料,采用气候统计诊断分析方法计算气温、地表温度、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的年、年代际、月平均值及气候倾向率,并研究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6年乌兰地区年气温、平均地表温度、最低地表温度显著增加,但日照时数显著减少,气候突变基本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降水量虽有显著上升趋势但气候突变不明显;最高地表温度虽减小,但变化不显著;平均风速减小变化趋势显著,但无气候突变。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2000—2013年气象因子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福建省10个气象站2000—2013年的气象观测资料,应用Sen's斜率估计法和Daniel趋势检验法分析了4个气象因子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采用Pettitt突变检验法检测突变点的发生.结果表明:在年际和季节变化的趋势中,东南沿海地区的风速显著减弱,西北部地区显著增强;南部地区夏天和秋天的相对湿度显著降低;降水的年际和季节变化不显著;全省气温升高突变集中在2011年;此外,虽然冬天和春天的气温越来越低,夏天气温越来越高,但趋势缓慢不显著,表明福建省气温整体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7.
利用新宾气象观测站1959—2013年气温、降水量、降水日数等资料,运用趋势分析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对新宾站近55年气候变化特征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宾站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26℃/10年;20世纪80年代后期年平均气温发生突变,1990年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新宾站的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降水量的波动性显著。降水日数呈显著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20 d/10年。  相似文献   

8.
近26年合肥市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然  杨东  郭红霞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8):13697-13699
利用合肥市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气候趋势系数、一元回归分析法和5年趋势滑动,进行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合肥市气温变化趋势与全球气温变暖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四季气温均呈上升趋势,春季增温幅度最大;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春、夏、秋季呈下降趋势,春季降水量下降趋势最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气候要素累积距平曲线和检验信噪比(S/N)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果表明:气温突变比降水突变明显,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在1991年发生突变,在2001年发生转折但未检验出突变。  相似文献   

9.
基于抚顺市章党观测站1961—2010年的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资料,利用趋势分析和M-K突变分析对章党站的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章党站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为0.18℃/10 a;各季节的气温均呈上升趋势,其中冬季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最强,春季次之,夏季、秋季最弱;章党站的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生突变,1997年后平均气温上升趋势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利用19552009年盘锦市大洼县气象站的地面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5年滑动平均分析、Mann-Kendall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盘锦市最高、最低气温序列的年、季周期变化的趋势及气温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552009年盘锦市大洼县气象站的地面逐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采用回归分析、5年滑动平均分析、Mann-Kendall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5年盘锦市最高、最低气温序列的年、季周期变化的趋势及气温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552009年盘锦最高、最低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99%的置信水平下,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15和0.48℃/10年。最高、最低季气温变化特征:冬、春、秋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冬季最低气温季平均贡献最大;年最高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在1991年;四季最低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集中在19822009年盘锦最高、最低年平均气温均呈上升趋势,99%的置信水平下,气温的倾向率分别为0.15和0.48℃/10年。最高、最低季气温变化特征:冬、春、秋季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冬季最低气温季平均贡献最大;年最高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在1991年;四季最低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集中在19821984年,较辽宁省平均水平提前21984年,较辽宁省平均水平提前24年;四季最高平均气温变化较无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利用塔城市1961~2007年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47年来温度、降水、日照和风速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气温变化速率达0.50℃/10a,47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2.4℃。四季季平均气温整体上都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最为明显,线性增长率达0.85℃/10a;秋季次之,线性增温速率为0.58℃/10a;夏季线性增长速率为0.39℃/10a;春季线性增温速率最小为0.34℃/10a,年平均最高气温的年代际变化呈波动式上升特征,增温率为0.37℃/10a。春、夏、秋、冬的线性增温率分别为0.217、0.266、0.488和0.540℃/10a。平均最低气温年代际变化与平均最高气温年代际变化比较相似。近47年来,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量倾向率3.49 mm/10a,年降水量变化的波动较为明显,春、夏季降水量变化不太明显,秋季降水量有明显的减少趋势,冬季降水量上升趋势最明显,对全年降水量上升趋势贡献最大,其次为春季。近47年来,平均日照时数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变化速率为-21.1 h/10a。年平均风速呈较小的减弱趋势,减少速率仅为-0.08 m/s.10a。  相似文献   

12.
李春玲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3280-13282,13370
利用兴宁市气象站1959—2008年气温、降水量及日照时教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兴宁市1959~2008年的年、季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变化趋势作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1959~2008年兴宁市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趋势最明显。1959—2008年兴宁市年降水量总体变化不大。其中冬、夏两季降水量变化不大,春季降水量呈明显增加趋势,而秋季降水量则呈明显的减少趋势。1959—2008年兴宁市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夏季减少的趋势最大,冬季减少趋势最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温州平阳气象站新、旧站址2012年同期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风向风速等观测资料的对比,发现新站气温低于旧站;新站降水量多于旧站;新站年平均相对湿度偏大旧站;风速新站大于旧站。新站和旧站降水量、相对湿度一致性最差,表现出明显的局地性特点;风速一致性较好,观测数据较稳定。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差异性不显著,表明新站此3个要素资料可与旧站资料续接合并使用,而平均风速因为新站迁移至东门山顶,显著性差异大,与旧站资料不能续接使用。  相似文献   

14.
1961—2008年新疆克拉玛依市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新疆克拉玛依市气象站1961—2008年的历史气候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t检验和Morlet小波等方法,对1961—2008年的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以及年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等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1961—2008年克拉玛依市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呈上升趋势,日照时数和年平均风速呈减小的趋势,气候总体呈“暖湿化”趋势;②潜在蒸散量与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年降水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受各气候要素变化的综合影响,1961—2008年,克拉玛依市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呈显著的减小趋势;③突变检测表明,克拉玛依市年平均气温、降水量分别在1988年发生了突变性的升高,而风速、潜在蒸散量和地表干燥度分别于1988年、1983年和1986年发生了显著的突变性减小,日照时数未发生突变。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可以确认,克拉玛依市的气候于1986—1988年发生了“暖湿化”的突变;④各要素分别存在4~22a的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商毅  刘青  吉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6):2580-2581,2636
利用本溪县新、旧站点搬迁前2011年逐日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等资料,运用统计分析对新旧站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并建立了新站与旧站气象要素的订正模型。结果表明,站点搬迁造成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风速和降水量等差异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风速偏大;新站与老站温度、湿度、降水等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订正模型回代误差小。  相似文献   

16.
利用南糯山生态无人观测气象站2010—2018年逐日气象资料,分析了南糯山单站近9年来气候特征变化及南糯山普洱茶种植气候适应性。结果表明,2010年以来南糯山站除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总体下降外,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极端最高气温和极值温差都有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降水量总体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年平均风速有减弱趋势,但主导风向西风出现的概率呈现增大趋势;2010—2018年南糯山总体气候特征十分有利于该区普洱茶的生长。  相似文献   

17.
天祝县近60年气候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天祝县乌鞘岭气象站1951 ~201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天祝县气温、降水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并对其进行异常性分析.研究表明,近60年天祝县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速率达0.17℃/10a;四季气温、年最高和最低气温均呈上升趋势,且冬季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的增温对天祝县气候变暖起了关键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变化率为-1.4%/10a;四季中春、夏、冬3季降水呈减少趋势,秋季降水呈增加趋势;进入90年代后,秋、冬季降水均明显持续增加,而夏季降水的持续减少对年降水量减少贡献最大.综合各要素的突变特征和对气温与降水的异常分析,天祝气候向暖干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刘扬  陈怀录  孙彦猛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20-7524
利用民勤气象站1960~2009年逐日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降水量的观测数据,结合P-M模型所提供的最大可能蒸散量计算方法,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了民勤地区气温、降水、最大可能蒸散量及湿润度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50年来,民勤地区年平均气温以0.397℃/10 a的速率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和同时期西北干旱区年平均气温升温速率相当;各季节平均气温亦极显著上升,且以冬季上升幅度最为突出;年降水量以2.508 mm/10 a的速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各季节降水量变化趋势亦不明显,但均略有增加;年最大可能蒸散量以-7.233 mm/10 a呈不显著减小趋势,各季节最大可能蒸散量均呈减小趋势,但均不显著;年湿润度以0.005/10 a的速率略增大趋势,各季节湿润度亦均呈增大趋势,但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利用古浪县1959—2009年的气温、降水、日照时数资料,采用趋势分析方法,对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古浪县近51年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增温最明显;近51年来降水量趋势变化不大,春、夏、冬季降水量有增加趋势,秋季降水则呈减少趋势;日照时数呈上升趋势,春、秋2季呈增加趋势,而夏、冬2季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20.
近58a本溪山区蒸发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本溪市草河口气象站1953—2010年蒸发量、气温、降水量、日照、风速、水汽压等资料,采用气候趋势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对本溪山区近58 a蒸发量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溪山区年蒸发量呈明显增加趋势,其线性倾向率为25.64 mm/10 a,6种气象因素对蒸发的决定程度按大小排序依次为:降水量饱和差气温年较差年平均气温风速日照时数,年降水量与其他因子的协同作用对蒸发量的决定作用也很大。蒸发量增加是由本溪山区日照减少、风速减小、暖干化趋势造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