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农九师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农九师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线性规划模型,对土地结构进行优化调整,寻求满足社会、经济、生态三效益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结构效果较好,主要表现在:种植业结构、农用地结构、建设用地结构均得到了较好的优化;耕地实现了总量动态平衡并略有增加的目标;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和改善;实现了最大的经济效益目标.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效益的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线性规划法,基于生态功能绿当量对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优化方案需要通过园地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来达到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目标,牧草地、未利用土地减少幅度不大,建设用地中除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外其余用地均增加;为同时满足兰州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十一五"规划的目标,部分地类的面积有所减少(如耕地),在满足生态效益最大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经济目标的实现;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水平、开展提高耕地质量的土地开发整理、提高森林覆盖率,充分挖掘非农建设用地的绿当量和生态服务价值是实现兰州市土地利用结构综合效益优化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多规合一”的背景下,基于2019年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2025年湛江市群井村土地利用结构。综合考虑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目标,建立了群井村2025年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结果表明,在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下,建设用地增加了33.72%,达到3种方案中的最高值;在生态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下,群井村生态用地变化最明显,增加了108.59%;在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方案下,农业、建设和生态用地发展较为均衡,趋于最优的群井村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应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模型优化群井村土地利用结构,比上级规划下达的硬性指标更科学合理,优化结果的各项约束性指标更有利于推动美丽生态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4.
以新疆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域,基于碳减排目标建立多目标规划模型,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利用碳排放和土地利用生态效益为目标函数,得到2020年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方案与规划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优化后的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建设用地面积有所减少;与规划方案相比,优化方案中碳排放量减少184.57万t,土地利用生态效益增加6.93亿元,虽然土地利用经济效益较规划方案减少了,但符合当前中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最大化、碳排放最小化和生态效益最大化作为目标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能在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有效地实现碳减排,并且有助于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提高,对今后乌鲁木齐市的土地利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到2005年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由0.846 6增加到1.034 4,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度由0.564 9降到0.468 4,均衡度由0.435 1增加到0.531 6,该县土地利用结构熵呈持续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的无序度增加,均质性增强,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是引起这种结果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人均GDP、城镇化率、土地经济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存在强关联,其关联度迭0.70以上;与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呈中等关联,其关联度迭0.697和0.569 3.研究认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政策、投资、消费需求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是间接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采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敦煌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研究.研究表明:以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为优化目标,在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情况下,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中耕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应为0.56%,比现状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减少0.02%;与现状相比,林地、园地面积在优化方案中的比例分别增加了0.05%和0.01%;城镇建设用地、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在优化方案中的比例分别增加了0.11%和0.06%;交通用地面积小幅度增加(0.004%),牧草地则有所减少(0.01%).敦煌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约束条件中,水资源的约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不断提高耕地、园地的土地利用效益是实现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应用熵值函数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对重庆市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1996年相比,到2005年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由0.8466增加到1.0344,土地利用结构优势度由0.5649降到0.4684,均衡度由0.4351增加到0.5316,该县土地利用结构熵呈持续增长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的无序度增加,均质性增强,政策、社会经济发展等因素是引起这种结果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荣昌县土地利用结构熵与人均GDP、城镇化率、土地经济密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存在强关联,其关联度达0.70以上;与固定资产投资、非农产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呈中等关联,其关联度迭0.697和0.5693。研究认为,快速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政策、投资、消费需求对区域土地利用系统带来了深刻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是间接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熵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8.
从土地投入水平、利用结构、经济、社会和生态绩效构建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和障碍度模型,评价2009—2018年新疆地级市土地利用绩效和识别诊断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9—2018年乌鲁木齐市、吐鲁番市、哈密市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整体波动上升,克拉玛依市的土地利用综合绩效先降后升;土地利用社会绩效和土地利用结构是提高新疆地级市土地利用绩效的重要因素;未来影响新疆地级市土地利用绩效的主要因子是污水处理率、单位建设用地卫生病床数和单位建设用地固定资产投资额等。因此,新疆地级市要保持土地投入和经济良好发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探索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和生态绩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9.
吴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诱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果表明,吴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变化的原因是耕地、园地减少及居民点工矿、交通用地增加,其主要诱因是吴江社会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在土地利用和配置中,应以土地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为目标.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模式是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驱动因素。滇池流域生态经济系统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约束,土地利用中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用地供需矛盾尖锐,土地利用结构与空间布局不尽合理,地集约节约利用程度低,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分析了滇池流域土地利用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滇池流域其用地特征和功能定位,基于土地的生态化利用、集约节约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设计了滇池流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4种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区域土地利用模式、湖滨外围土地利用模式、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模式和飞地型土地利用模式。最后对土地利用模式的形成及实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对建设用地需求量的增加。不合理建设用地结构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并拉大区域差异,造成社会不稳定。在赞皇县城乡建设用地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合理用地需求人手,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相结合,科学合理地预测建设用地规模,提出赞皇县城乡用地结构的优化措施,以有效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集约利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选取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的甘肃省庄浪县进行实例分析,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采用灰色多目标线性规划法,建立目标函数,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用常规的叠加法将确定的土地利用数量结构方案优化配置到具体的地域空间.结果表明:庄浪县在土地利用过程中用地盲目性、随意性大,导致结构与布局不稳定;以最优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得出3个备选方案,方案一生态效益最大化,方案二经济效益最大化,方案三不仅使耕地面积达到72 890.87hm2,实现庄浪县耕地保有量目标规划的要求,而且通过增加2 297.26hm2的园地面积和5 429.57hm2的林地面积来提高生态效益,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剧,城镇用地规模增加至1 765.05hm2,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了476.45hm2,且采矿、交通等非农建设用地也分别有所增加;在Arcgis中将最优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落实到具体的地域,实现了土地利用数量结构和空间结构的有效统一.  相似文献   

13.
田茂强  周春蓉  谭显龙  李妍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4):19668-19670,19676
从自然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水文、自然灾害)、土地利用状况(土地利用结构、项目建设规模、不同植被地类面积)2个方面阐述了项目区概况。通过对奉节县海坝村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地调研,对该项目进行了归纳总结,从土地平整工程、农田水利工程、田间道路工程、项目管理制度、项目资金管理、项目竣工验收6个方面介绍了项目的实施方案,分析了项目取得的社会、生态、经济效益,旨在为今后推进农村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探究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的土地利用效益,旨在有效协调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者间关系,实现区域土地的综合高效利用,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为同类型地区提供参考。以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典型县山西省交城县为研究区,基于交城县土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视角,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耦合协调模型对2006—2018 年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测度,揭示其时序演变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2006—2018年,交城县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变化中耕地呈现线性下降趋势;建设用地呈现线性增长趋势;林地、草地、水域多年维持同一水平。(2)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呈现3种演变趋势,其中,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经济效益为线性增长趋势,生态效益为“向上开口的抛物线”型增长趋势,社会效益为多年维持同一水平,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演变趋势与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保持一致。(3)2006—2018年,交城县土地利用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之间耦合协调度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趋缓,研究期内交城县土地利用效益各子系统间长期处于失调状态,且以轻度失调为主,协调性亟待进一步提升。交城县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及耦合协调度演变趋势与其脆弱的环境本底及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困难度有关。应注重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研究区土地资源效益的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5.
德清县是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的所在地,20多年来,在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德清县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刻画近年来德清土地利用变化特征,揭示其对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结构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基于访谈资料、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数据以及GlobeLand 30土地利用数据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德清县在产业结构升级与城镇化扩张推动下,自2005年到2020年建设用地增加了53.36 km2,耕地减少了62.33 km2;在环境治理政策、经济效益和多种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养殖水面的面积快速增加,15年内共增长了117.75 km2;但桑地因经济效益不佳,1992年到2019年间面积减少了19.76 km2。在空间分布上,变化主要集中在东部水网平原区,这也是德清淡水珍珠传统养殖与利用系统所在地。研究显示,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当地“粮桑鱼畜”这一传统生态农业景观的结构及其背后的生态过程,减弱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物质能量流动与循环,使得遗产系统面临较大的威胁。未来应进一步提高居民对农业文化遗产的认同感,保护相关的传统知识和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当量因子法分析2010—2016年该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加163.91 hm~2,增加最多;草地减少137.92 hm~2,减少量最大; 2)灵丘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30亿元以上,7年间生态价值总体有稍微下降趋势,共减少667.02万元,水域生态价值减少幅度最大,减少384.24万元;3)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水域、林地、园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呈正相关。总体上,灵丘县土地利用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但也不能忽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进一步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保护生态用地,积极探索基于生态保护的生态资产运营模式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为喀斯特地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促进喀斯特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贵州省息烽县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得2000—2015年土地利用/覆被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覆被类型转移矩阵等数据,结合经济、人口等统计数据进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5年,息烽县草地、建设用地和林地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和裸岩地面积持续下降,水域和园地面积先减少后略有增加,且转移面积一直很小;耕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裸岩地转向草地;息烽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强度处于中等水平。人口增长、城镇化、经济发展和政策的共同推动作用是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主导因素。提出了喀斯特地区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王月健  丁武泉  谢付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33-4734,4815
借助线性规划法对轮台县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所建立的优化方案可使轮台县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水域及建设用地面积不同程度的增加,未利用土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有利于轮台县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及生态效益目标的逐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99年和2005年两期TM遥感数据,利用ERDAS8.5和Arcgis等平台进行数据处理,将抚州市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6类,并得出了各地类的土地面积。然后,计算得出了研究区域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并分析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抚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增幅较低且总量偏小,土地利用存在一定的结构问题,生态建设的力度还不够。着眼于政策、技术措施、资金和土地管理的综合视角,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应合理调配用地结构,加大生态建设的力度,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利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了水资源约束下的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模型,系统模拟了张北县2010—2025年不同情景模式下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对模拟结果的社会、经济、生态效应进行对比分析。水资源约束条件下人口和GDP增长减缓,且水资源约束越强,人口及经济发展速度越缓慢。同时水资源约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土地利用结构变化:1)水资源约束越强,耕地面积减少越快,未来耕地面积越小,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越慢,未来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越小。2)对比无水资源约束和有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土地利用结构: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均较小,耕地年减少速度较大,林地和建设用地年增加速度均较小。综合考虑土地利用的社会效应、经济效应及生态效应,情景B即水资源中度约束下的土地利用结构为最佳土地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