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建华 《广西蚕业》2006,43(4):27-30
桑蚕生产是我市近年培育起来的一项优势产业,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给我市桑蚕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好机遇,这几年,我市的桑蚕产业已发展成继甘蔗之后的又一支柱产业,正在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今,自治区政府及市政府把桑蚕生产作为农业优势产业来发展,给我市桑蚕产业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个集蚕茧生产、茧丝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的综合性产业已形成。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了解各蚕区蚕沙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现状,发现在大规模化桑蚕生产地区均不同程度的出现过蚕沙污染问题,对桑蚕产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产生活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一问题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桑蚕产业规模化生产中蚕沙污染问题不能忽视,我们必须开展蚕沙无害化处理及利用研究工作,解决蚕沙污染问题,以保障养蚕环境的安全,确保我区桑蚕产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位于广西华佳丝绸公司内的象州县桑蚕文化展示馆已初具雏形。象州县桑蚕文化展示馆建筑面积500 m~2,于去年10月开始建设,展示馆内以古老发明与丝绸之路、桑蚕文化墨迹与故事、桑蚕的科学奥秘、东桑西移与现代桑蚕工业、象州县桑蚕产业成就、华佳桑蚕成品展示等七个区域展示我国古今桑蚕文化、现代桑蚕产业、桑蚕科学以及象州桑蚕产业、华佳公司发展成就。  相似文献   

4.
蚕丝是丝绸的重要原料,在人类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桑蚕养殖在我国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传统的种桑养殖是当时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桑蚕养殖逐渐具有现代化的特征.但是由于桑蚕养殖的要求条件比较高,同时国家的相关产业制度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国家需要根据当前桑蚕养殖技术特点对桑蚕养殖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分析其养殖技术中的问题,不断对养殖技术加以完善,促进我国经济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5.
栽桑养蚕在宽城已有300多年的传统。宽城县的蚕茧以茧色洁白、茧丝长、“三率”(茧层率、上车率、解舒率)高在全国评比中与山东省并列第一,深受青睐。进入“十.五”后,宽城县委、县政府把桑蚕业作为拉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按照“建一个龙头企业,拉动一个产业,发展一方经济”的发展路子,倾力发展桑蚕这一支柱产业。但近两年,由于国际国内茧丝市场波动较大且持续低迷,宽城县桑蚕业也步履为艰,出现了茧贱伤农砍树现象。这一朝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为进一步推动桑蚕产业发展,对该产业发展的历史沿革、优势与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并对未来发展的思路和对策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6.
桑蚕养殖在我国已经具有很长的历史,传统意义上的种桑养殖是当时的农民比较重要的经济来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桑蚕养殖逐渐具有现代化的气息,但是由于桑蚕养殖的要求比较条件比较高,同时国家的相关产业制度也得到一定的调整,桑蚕养殖的经济收益也随之下降模式的多数养蚕户都已经逐渐放弃这门手艺,外出打工,因此,国家需要根据当前桑蚕养殖的现状对桑蚕养殖的具体情况有效了解,分析其主要发展前景,不断对其进行必要的养殖创新和发展,促进我国经济能够多元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桑蚕产业的不断发展,桑蚕的副产物也大量增多,特别是蚕沙,长期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利用,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本文介绍利用蚕沙饲养蚯蚓的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了蚕沙对环境造成污染的问题,还增加了蚕农的收入。  相似文献   

8.
广西是我国桑蚕茧生产的主要省份,蚕茧生产已成为该地区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对广西桑蚕干茧质量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充分调研,阐述了目前广西桑蚕干茧产业的基本情况,分析影响桑蚕干茧质量的影响因素,针对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一定的发展建议和对策,以期提高桑蚕干茧质量,促进农户经济收入提高,保证广西桑蚕产业的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9.
田善富 《中国蚕业》2004,25(3):15-16
野桑蚕茧丝性状的直接利用价值有待发掘,但由于野桑蚕具有独特的生物学性状,且与家蚕有较高的亲缘关系,在家蚕的遗传育种学、分子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等科学研究中有较高的利用价值.以野桑蚕作材料的许多相关实验取得了较好的研究结果,从而野桑蚕被认为是良好的实验昆虫.野桑蚕长期生存于室外,室内人工交配、制种比较困难.为了提高繁育野桑蚕种质量,以便大量饲育野桑蚕,本实验对野桑蚕的室内人工制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0.
以忻城县桑蚕产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的视角,在桑蚕主产区通过与桑蚕从业人员座谈交流、实地查看等方式,调查了忻城县桑蚕产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大资金扶持,加强示范引导、技术服务和监督管理,提高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实现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促进产业良性循环发展,全面提高产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竞争力等建议,以期对忻城县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张明沛 《广西蚕业》2005,42(Z1):109-113
桑蚕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桑蚕产业作为广西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国家"东桑西移"发展战略的实施,推广生态、环保蚕业模式及配套技术,推动广西桑蚕产业的科学化布局、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化发展,做大做强这一优势产业,争创全国桑蚕第一大省,提升农业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2.
蓝必忠 《广西蚕业》2019,56(2):32-36
通过连续两年对环江县桑蚕与甘蔗的生产成本、比较效益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环江地区,种桑养蚕与种植甘蔗的667m2产值分别为7255.46元、2711.76元,前者比后者多4543.70元。每667m2桑园的产值是甘蔗的2.68倍。桑蚕与甘蔗各有优势,桑蚕单位面积生产效益稍高于甘蔗,而甘蔗的规模效益稍优于桑蚕。对桑蚕与甘蔗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加快推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应因地制宜选择适合的发展产业等政策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和产业扶贫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各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果桑种植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桑蚕产业是广西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果桑种植业作为桑蚕产业发展的后起之秀,对广西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优势地位。大力发展果桑种植业,对提高桑园效益、促进蚕农增收、加快农民脱贫致富、丰富果品资源、推动饮料产业发展、优化广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社会经济效益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陕西石泉桑蚕养殖系统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2016年全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为保护石泉桑蚕养殖系统遗产资源,促进经济增长和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对遗产资源价值构成和现状评判,并结合其发展特色,构建以"种植系统-养殖系统-生态系统-解说系统"为体系的桑蚕共融系统,提出"构建生态博物馆+拓展种养殖规模+扩大生态模式推广范围+实施‘桑-旅-文’融合发展"的桑蚕养殖系统保护性发展策略,对中国同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性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凌云县加尤镇伟八村,放眼望去,一片青青的桑园在大石山区格外引人注目,令人不得不感慨桑蚕产业已是该县大石山区不可替代的一项农业支柱产业。自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性工程实施以来,该县抓住机遇,发展桑蚕这一主打产业,经过10多年的发展,桑蚕产业已成为该县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大部分群众通过发展桑蚕产业住进了楼房,购买了汽车。  相似文献   

16.
莫华忠 《广西蚕业》2009,46(2):48-50
本文通过对昭平县桑蚕产业的全面调查,提出了发展桑蚕产业的政策性建议和技术措施,在全球金融危机和茧丝绸价格低潮时期,发展桑蚕生产是难得的低成本投入的机遇,为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7.
桑蚕业起源于我国,蚕丝是我们祖先的伟大发明,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传统产业,自古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十分重视桑蚕业的发展,经几十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具有产业特色的的、完整的科学体系。面对二十世纪以来高科技的发展,世界各国都将发展高科技产业作为21世纪战略计划的最重要内容,_而且各国在制订科技发展规划时,都特别注意自身所具有的特点,因地制宜。我国是世界蚕丝生产中心,面对科技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我国桑蚕业必将重新焕发生机。  相似文献   

18.
蚕桑产业历来是我省传统优势特色产业,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我国市场经济转型发展,蚕桑也在转型升级中实现生态型多元化高效益发展,其中,果桑是蚕桑多元化开发利用的新兴产业。果桑以采摘优质桑椹为主,兼顾桑蚕饲养,桑椹营养丰富,号称"中华果王".  相似文献   

19.
正近年来,在东兰县人民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如今该县桑蚕产业已发展成为助农增收的重要农业产业,去年实现桑蚕产业产值突破1亿元大关。东兰县山清水秀生态美,独具山区小气候优势,是发展桑蚕生产优势区域。多年来,广大农民家庭靠种桑养蚕脱贫致富。为挖掘桑蚕资源开发增值潜力,拓展该县桑蚕产业领域空间,主动适应产业发展新常态,实现该县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1月21日,东兰县桑蚕办深入三石镇纳合村和巴造村召开果桑种植宣传  相似文献   

20.
蚕桑产业是夷陵区三大农业特色经济产业之一, 2018年夷陵区精准扶贫产业扶持政策资金85万元用于发展桑蚕产业,对三斗坪镇和分乡镇57hm~2桑园进行扶持,提高了蚕农经济收入,促进了夷陵区蚕桑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