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为了弄清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带毒饲料饲喂棉铃虫幼虫的方法进行了试验观察,结果表明: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对棉铃虫幼虫具有一定的侵染性;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增大;蛹重和羽化率随病毒浓度的升高而减小;幼虫历期受到的影响不显著。利用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防治棉铃虫具有较好的开发运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替代宿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尾松毛虫(D? p? Walker)质型多角体病毒(DpCPV)能交叉感染粉纹夜蛾(Trichoph?)、斜纹夜蛾(Spadop?)、亚洲玉米螟(O?)、大蜡螟(Go?riamallonella)、菜青虫(P?)等鳞翅目幼虫,致病程度随昆虫种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米蛾(Corc?)幼虫则对DpCPV不敏感.DpCPV对粉纹夜蛾幼虫的致死率可达100%.从粉纹夜蛾幼虫中复制出来的病毒(Tn-DpCPV)对松毛虫3~4龄和4~5龄幼虫的LC_?分别为1.73×10~5和3.06×10~?.在粉纹夜蛾幼虫中肠细胞中,多角体的形成是以小块状结晶开始,边包埋病毒粒子边相互聚合而成.  相似文献   

3.
落叶松毛虫的质型多角体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落叶松毛虫进行综合治理研究时,从得病幼虫体内分离出一株质型多角体病毒(DsCPV)。鉴于该病毒在国内未见报道,对其进行了形态、生物测定、组织病理及林间防治试验,结果质型多角体为0.16μm×1.57μm;病毒粒子为16.0nm×58.1nm;3龄和5龄落叶松毛虫幼虫的LC50分别为2.81×104PIB/mL和7.17×104PIB/mL;该病毒感染幼虫中肠72h后形成多角体,144h后形成大量的多角体。用1.17×108PIB/mL浓度的病毒悬液进行林间防治试验,其死亡率达82%以上,平均达84.62%。  相似文献   

4.
利用昆虫病毒防治农林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种重要手段,用于害虫生物防治的昆虫病毒主要是杆状病毒科的核型多角体病毒(NPV)、质型多角体病毒(CPV)、颗粒体病毒(GV)和痘病毒科的昆虫痘病毒(EPV)。苏云金杆菌(Bacillust huringiensis,简称Bt)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生物农药之一,对棉铃虫、小菜蛾、松毛虫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具有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5.
利用替代寄主增殖SfaMNPV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替代寄主棉铃虫增殖SfaMNPV时 ,不同的接种浓度、虫龄及饲养温度对棉铃虫增殖病毒都有一定的影响。用 1× 1 0 7PIB/ml接种浓度感染三龄幼虫 ,幼虫饲养温度为 2 5℃时 ,获得的病毒产量最高 ,为每克虫尸含多角体 78.34亿。  相似文献   

6.
《天津农业科学》2016,(8):130-133
室内试验结果显示,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Mb NPV)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a NPV)按1∶1复合而成的复剂,与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单一制剂相比,在相同浓度下毒杀菜粉蝶幼虫效果差异显著(F复=40.38F0.01(5,45)=3.47)。感染病毒的第6、7天测定,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复剂对菜粉蝶幼虫的毒杀效果分别是单剂的26.6,54.53倍;浓度为2.0×105,2.0×106的复剂毒杀菜粉蝶幼虫死亡时间比相同浓度下单剂毒杀幼虫死亡时间分别提前了1.285,2.358 d。  相似文献   

7.
近日,一种名为“松毛虫赤眼蜂·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杀虫卡”的生物农药,获得了农业部农药检定所的审定和登记.这是首个获得国家登记的天敌生物农药产品。据农药检定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国外,赤眼蜂和病毒都是作为单一产品进行了登记。国内已有松毛虫质型多角体病毒产品登记,尚无松毛虫赤眼蜂产品登记。  相似文献   

8.
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南方防治马尾松毛虫经过试验,已经取得了成功,这在生物防治松毛虫领域中是一项新的突破。这种新的方法虽然在南方取得了成功,但在北方尚未进行尝试。赤松毛虫在北方辽宁阜新地区油松林内为害十分严重,多年来虽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近年来又发生猖獗,故我们借用CPV质型多角体病毒在南方防治松毛虫的技术模式,在北方辽宁阜新地区进行防治试验。此次试验过程是由贵州长绿生物技术防御有限公司协助,病毒来源由其公司提供。此次试验内容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为复制病毒;第2阶段为林间防治试验(其中包括"生物导弹"——利用赤眼蜂携带病毒,和直接喷洒病毒2项内容)。  相似文献   

9.
对福建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中心采集分离的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进行了致病过程和形态大小的观察、感染力测定以及小菜蛾和菜青虫对该病毒的敏感性等方面的初步研究.斜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直径为1.0~2.5μm,平均直径为1.65μm.以斜纹夜蛾、小菜蛾和菜青虫为靶标害虫,对该病毒的感染力及杀虫特异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斜纹夜蛾幼虫感病死亡率随多角体浓度和虫龄而变化,在25℃下,3龄幼虫的致死中浓度为1×105.14PIBmL-1;浓度相同时,幼虫死亡速度随龄期增大而减慢;对小菜蛾和菜青虫幼虫的致病死亡率为0.可见,此多角体病毒对斜纹夜蛾具有较高的毒力,且专化性强.  相似文献   

10.
在甘肃省临泽县沙河镇花园村进行了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防治制种玉米棉铃虫幼虫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以1 000~1 200 ml/hm2喷雾防治制种玉米棉铃虫幼虫,防效在86%以上。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低剂量γ射线对棉铃虫当代至F6代化蛹率、蛹畸形率、病毒率、成虫羽化率和成虫畸形率的影响。结果显示,辐射后棉铃虫化蛹率和成虫羽化率降低,蛹畸形率、幼虫病毒率和成虫畸形率上升,辐射剂量越大,其影响越明显。其中,对F1代的影响最大,后代有逐渐恢复的趋势。30Gy和20Gy处理的棉铃虫受辐照影响低于50Gy处理,其中30Gy处理可诱导棉铃虫对病毒敏感性增加,导致幼虫死亡率高于其他两个处理,20Gy处理对棉铃虫各生理性状影响低于其他两个处理。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海地区Bt棉主栽品种的性状评价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室内饲养结果表明,与对照品种"苏棉9号"比较,4个Bt棉品种对棉铃虫的抗性都达到极显著水平;饲喂Bt棉组织,能使棉铃虫幼虫发育延缓、蛹期缩短和蛹重减轻;1~3龄棉铃虫幼虫对Bt棉的敏感程度高于4龄以上幼虫。田间调查结果表明,Bt棉田棉铃虫的虫量和蕾铃被害量与对照棉田差异极显著,其趋势与室内试验一致。在棉花品种的生育特性方面,4个Bt棉品种的株高和果枝数与"苏棉9号"相近;蕾铃数量及成铃率高于或接近于常规棉;各品种间生长发育指标的差异均达不到显著水平。按照供试的4个Bt棉品种在当地的抗虫性及丰产性状的优劣排序,依次为"鲁棉研15">"中棉所29">"南抗3号">"科棉1号"。  相似文献   

13.
烟田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及遗传规律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田间调查和室内饲养,将烟田混合发生的烟青虫和棉铃虫幼虫体色变化归纳为7种基本类型,其中在黄绿色型中烟表虫数量较多,占63.9%;在绿褐色型中棉铃虫占93.4%其它几种体色类型的幼虫均为棉铃虫。  相似文献   

14.
2000-2001年在新疆喀什叶城县研究了转Bt基因棉MD-80不同发育阶段对棉铃虫的抗性表达和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结果表明:1)转Bt基因棉棉叶对棉铃虫初孵幼虫有2个抗性高峰期5月中下旬和7月底,抗虫性分别为94.5%和83.3%,8月份抗性最低(22.7%),而河南的研究表明8月份正是第2个抗性高峰,抗虫效果高达93.8%;2)7月上旬棉株不同器官抗棉铃虫的强弱依次为:棉苞叶(96.7%),棉蕾(74.2%),花瓣(60%),棉叶(50.2%),棉铃(30%),花蕊(26.8%);3)转Bt基因棉对不同龄期棉铃虫抗性随着龄期的增大而降低;4)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均匀度顺序依次为普通棉对照田(不进行任何防治,0.7706和0.1883),Bt棉药防田(使用化学农药防治害虫,0.3968和0.0931),Bt棉自控田(仅依靠自然天敌控制害虫,0.2211和0.0549),优势集中性依次为Bt棉自控田(0.9264),Bt棉药防田(0.8625),普通棉对照田(0.6881),表明普通棉对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最稳定,Bt棉药防田次之,Bt棉田自控田最差。  相似文献   

15.
采用分期接虫和分期回收的方法,研究常规棉与转基因棉品种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在不同棉花品种间的寄生作用。结果表明:棉铃虫第2~4代发生期以及卵期和幼虫期,转基因棉品种的棉铃虫卵、幼虫寄生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棉品种。棉铃虫卵期的寄生蜂主要为拟澳洲赤眼蜂(Tricogramma confisum),幼虫寄生蜂为棉铃虫齿唇姬蜂(Compoletis chlorideae)等。由此可见转基因棉对棉铃虫寄生性天敌存在非亲和效应。通过对转Bt基因棉国抗22及其亲本泗棉3号棉铃虫不同世代间卵、幼虫寄生率的纵向比较,发现同一品种棉花上不同世代间棉铃虫卵寄生率差异不显著,而幼虫寄生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许禔森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3):5505-5506
[目的]研究苏云金芽孢杆菌LY30菌株对棉铃虫的毒性作用。[方法]初步比较LY30和HD-1菌株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并采用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它们对棉铃虫初孵、二龄、三龄幼虫的毒效差异。[结果]LY30属于H3a3b3c血清型、kurstaki亚种,主要由135、65kD2种蛋白成分组成,在菌株生长形态、发酵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与生产菌株HD-1差别不大。LY30菌株发酵液对棉铃虫初孵、二龄、三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0.32、0.62、2.58μl/ml。[结论]LY30菌株对棉铃虫三龄以下的幼虫具有高毒力。  相似文献   

17.
玉米诱集带上二代棉铃虫着卵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棉花同期播种的玉米诱集带可有效诱集一代棉铃虫成虫产卵,百株着卵量高于棉田62倍。在玉米上二代卵多集中于植株上部,且幼虫存活率相对低于棉田,便于集中防治,种植玉米诱集带是南疆棉花集中产区综合防治棉铃虫极为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18.
野生棉种多茸毛是一种形态抗蚜性状,其抗虫机理在于阻碍害虫特别是刺吸式害虫的取食,对幼虫的移动产生机械障碍作用,对棉蚜、棉叶螨、棉叶蝉、红铃虫等棉花害虫具有抗性。通过远缘杂交方式将野生棉种的多茸毛性状转育到栽培种陆地棉上,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基因导入形态抗蚜棉,获得转Bt基因形态抗虫棉纯合系;对纯合系2种害虫的抗性检测表明,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高抗棉铃虫特性导入到形态抗蚜棉,但转化株系仍然保留了受体材料的抗蚜性状。表明通过远缘杂交与转基因技术可以实现多茸毛抗蚜性状与转基因抗棉铃虫性状的融合,并可有效解决棉花生产上的主要虫害。  相似文献   

19.
在室内用玉米不同部位饲养棉铃虫,观察各部位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除玉米心叶外,在其它各处理中,棉铃虫均可完成一个世代。以花丝为食料时,其存活率及产卵量为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