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业》2006,(3):31-31
传统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四种灌水方法,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现介绍几种实用节水灌溉技术。一、小畦、块灌1.小畦灌的特点及其技术标准小畦灌灌水方法就是“长畦改短畦,宽畦改窄畦,大畦改小畦”的“三改”畦灌灌水技术。小畦灌水技术的要点是确定合理的畦长、畦宽和入畦单宽流量。其畦田宽度,自流灌区为23米,机井提水灌区以1~2米为宜。地面坡度1/400~1/1000时,单宽流量为2~4.51/s,灌水定为20~…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畦膜上灌对玉米灌水量及产量的影响,在甘肃省水利科学研究院民勤试验站进行了畦膜上灌与畦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畦膜上灌与畦灌相比,全生育期灌水次数均为5次,全生育期灌水定额畦膜上灌较之畦灌减少10.3%;畦膜上灌与畦灌相比,其玉米籽粒性状的各项指标均具有优势;畦膜上灌的玉米产量显著高于畦灌,增加了30.0%;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与玉米产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其中穗长、穗粗、秃尖长为负相关,穗行数、行粒数和百粒重为正相关;畦膜上灌相比畦灌净效益和水分生产率都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辽西半干旱区井灌条件下褐土涌流畦灌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连续灌方式相比,涌流畦灌节水率可达21%~35%,灌水有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溉均匀度分别提高5.3%~7.2%,6.3%~7.8%和18.8%~24.9%。涌流畦灌的平均水流速度提高了30%~80%,最大灌水长度增加了22%~37%。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缩短周期灌水时间,增加灌水周期数会提高涌流畦灌的节水率。涌流畦灌的周期数依畦田长度而定,畦长短于200m以2~3个周期为宜,畦长200~400m则以3~4个周期为宜。  相似文献   

4.
<正>地面灌溉是利用地面灌水沟、畦和隔田进行灌水的方法,地面灌溉具有田间工程设施简单、能源消耗低、容易实施等特点。一、畦灌灌水时水由畦田上段的灌水垄沟或田间配水设施送到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辽西半干旱区井灌条件下褐土涌流畦灌的节水效果.结果表明,与传统的连续灌方式相比,涌流畦灌节水率可达21%~35%,灌水有效率、储水效率和灌溉均匀度分别提高5.3%~7.2%,6.3%~7.8%和18.8%~24.9%.涌流畦灌的平均水流速度提高了30%~80%,最大灌水长度增加了22%~37%.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缩短周期灌水时间,增加灌水周期数会提高涌流畦灌的节水率.涌流畦灌的周期数依畦田长度而定,畦长短于200m以2~3个周期为宜,畦长200~400m则以3~4个周期为宜.  相似文献   

6.
地面灌溉是一种古老而广泛采用的灌水技术。目前我国现有灌溉面积中,地面灌溉仍占到98%左右,传统的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等四种灌水方法,它们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我国广大群众和科技人员在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明显的节水和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7.
畦灌田面行水流动的模型与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我国地面灌现状提出极限灌水状态和最佳灌水状态及其灌水技术参数的概念。用NewtonRaphson法和Preissman法求解畦灌田面行水流动的零惯性模型,实现了畦灌田面行水流动的模拟。在此基础上探讨畦灌的行水和入渗机理。用计算机模拟试验方法建立极限灌水定额与灌溉技术参数和畦田规格关系的数学模型,并研究它们对极限灌水定额的影响,进而探讨了灌溉技术参数和畦田规格对灌溉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了适宜畦长和单宽流量的确定方法并给出了其量值。  相似文献   

8.
正一、马铃薯种植灌溉方式1.沟灌和畦灌在没有灌溉设施的条件下,灌水方法以沟灌为好,垄作栽培方式很适宜这种灌水方法。沟灌时,应根据情况不同确定逐沟灌或隔沟灌,不要使水漫过垄面,以防表土板结,如果垄条过长或坡度较大,可采用分段灌水的方法,这样既能防止垄沟冲刷,节约用水,又能使灌水均匀一致。平作栽培灌水时,需事先筑成小畦后灌水。大水漫灌既浪费水,又易淹苗烂薯,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间畦灌试验,研究了冬小麦主要生育阶段的需水规律,分析了不同畦灌方式对冬小麦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评价不同畦灌处理下的灌水质量及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冬小麦灌浆期对水分需求量最大;与漫灌(CK)处理相比,冬小麦畦灌小区30 m×3 m的灌水均匀度与灌溉效率最高,达到93.33%和84.46%,耗水量减少了5.96%,产量增加了25.30%,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33.24%,增收1561.61元·hm-2。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情况,推 广适宜的畦灌模式是入畦单宽流量5 L·m-1·s-1,畦宽3 m左右,畦长30 m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10.
<正> 干旱缺水是发展农业的严重障碍因素,全面推行农业节水抗旱技术势在必行。 1 节水灌溉技术 1.1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的行之有效措施。 1.2 管灌。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  相似文献   

11.
传统地面灌溉主要有畦灌、沟灌、漫灌、淹灌四种灌水方法,具有灌水方便、成本低、节能等优点,但也存在着灌水定额大、均匀性不太高、深层渗漏严重、劳动强度较大等问题。为提高地面灌溉的灌水质量,节约用水,现介绍几种实用肯水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2.
郭旭新  汪有科  吴普特  赵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4):12988-12990
[目的]研究秸秆覆盖对畦灌、土壤温湿度及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冬小麦"小偃22-3"为材料,研究4种不同的秸秆覆盖处理(L2W300、L2W600、L20W300和L20W600),以及不覆盖对照(CK)的畦灌水推进速度、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和小麦的生长发育指标。[结果]秸秆覆盖对畦灌水流有明显的阻滞作用,其中L2W300处理的阻滞作用最大,L20W600处理的阻滞作用最小;秸秆覆盖畦灌对土壤具有明显的保墒、调温效应,以L20W600处理表现最佳,对冬小麦返青期的分蘖、株高均无显著影响,可显著提高产量(P〈0.05),以L20W600处理最高。[结论]综合考虑认为,最适合陕西杨凌冬小麦秸秆覆盖畦灌栽培的组合为L20W600处理。  相似文献   

13.
多孔管是波涌灌溉换向阀后的输配水管道,它的设计既要满足沟灌和畦灌的兼容性要求,又要满足沟(畦)之间的灌水均匀度要求。针对农作物种植的沟(畦)特点和自制波涌灌溉换向阀的过水特性,在选定多孔管管材的基础上,运用图解法和相应的水力学原理建立了多孔管输配水分析模型,得到了可同时满足孔间距和孔开度调节范围要求的设计参数。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各项设计参数均满足灌溉要求。该设计方法也可用于其他波涌灌溉换向阀的多孔管设计。  相似文献   

14.
农业节水灌溉新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农村新技术》2001,(11):15-15
一、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加%左右。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农业节水抗旱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1 节水灌溉技术 1.1 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20%左右。在习惯大水漫灌或大畦大沟灌溉的地方,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提高灌水的有效利用率,是节水灌溉行之有效的措施。 1.2 管灌。即管道输水灌溉,是利用低压管道(埋设地下或铺设地面)将灌溉水直接输送到田间,常用的输水管多为硬塑管或软塑管。该技术  相似文献   

16.
徐学欣  王东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14):2675-2686
【目的】探明微喷补灌对冬小麦开花后旗叶衰老和光合特性、籽粒灌浆速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小麦节水高产提供重要技术支持。【方法】于2011-2013年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微喷补灌(W1)和传统畦灌(W2)处理,研究小麦开花后旗叶水势、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群体光合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等的差异。W1与W2处理的灌水时期一致,均于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各灌水1次。W1处理采用小麦专用微喷带(ZL201220356553.7)补充灌溉,灌水前测定土壤含水量。两年度小麦拔节期均设定0-140 cm土层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为70%,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开花期设定0-140 cm土层土壤目标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和65%,根据灌水定额公式计算所需补灌水量。W2处理采用传统畦灌方式灌溉,改口成数为90%,即当水流前锋到达畦长长度的90%位置时停止灌水,用水表计量实际灌水量。W1与W2处理试验小区的规格一致,畦宽(左侧畦梗中心线至右侧畦梗中心线的垂直距离)2 m,畦梗宽0.4 m,畦长60 m,面积120 m2。小区间设1.0 m保护行。每小区等行距种植8行小麦,实际行距22.9 cm。W1处理的每个试验小区在自边行向内数第4行与第5行小麦之间沿小麦种植行向(畦长方向)铺设一条专用微喷带。微喷带进水端装有压力表、水表和闸阀,进水端水压设为0.02 MPa。灌溉水水源为井水,从水源至微喷带和畦田进水端采用PVC水龙带输水。畦灌的单宽流量为4.6-5.2 L·m-1·s-1。【结果】两年度微喷补灌处理在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的补灌水量分别为21.3-96.0 mm和29.0-38.5 mm,灌水分布均匀系数达87.9%-97.0%,不低于传统畦灌处理,而全生育期总灌水量比传统畦灌处理减少33.2-70.8 mm,节水21.0%-54.2%。微喷补灌处理开花后旗叶水势、SOD和CAT活性、丙二醛含量、旗叶最大光化学效率、实际光化学效率,及群体光合速率和籽粒灌浆速率、籽粒产量均与全生育期灌2水的传统畦灌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1-2.9 kg·hm-2·mm-1,达21.6-23.2 kg·hm-2·mm-1。【结论】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微喷补灌可以根据灌水前的降水量和土壤含水量状况及时调节补灌水量,并实施精确、均匀灌溉,适量供给小麦高产生理需水,挖掘出小麦节水的更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冬小麦膜缝畦灌灌水技术试验中处理多 ,取土、烘干时间长、工作量大的问题 ,提出了用实测的水流推进和消退资料确定冬小麦膜缝畦灌最佳灌水技术参数的方法 ,经验证该方法简便可行  相似文献   

18.
通过1998~2000年田间节水灌溉试验,确定了北屯灌区戈壁土层畦灌春小麦最佳土壤平均含水率下限为6.5%~8.0%,灌水后土壤平均含水率为17%~18%,灌溉定额为7500m3·hm-2;沟灌油葵最佳土壤平均含水率下限为6.5%~8.0%,灌水后土壤平均含水率为14%~18%,灌溉定额为3 750m3@hm-2.据此分别制定了该灌区畦灌春小麦和沟灌油葵的最适宜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目前水平畦灌设计中均未考虑土壤空气影响的问题。依据试验研究结果,利用考虑空气阻力影响时的入渗参数进行了水平畦灌设计,所得结果与不考虑空气阻力时的水平畦灌设计结果相比较,设计灌水定额存在18.61%的水量浪费。  相似文献   

20.
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畦田长度对灌水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测三工河流域典型灌溉条件下不同长度畦田的水流推进和消退过程,推求其沿畦水流入渗历时线,结果表明,畦田长度为35和70 m时沿畦各点的入渗历时比较均匀.以灌水均匀度(Ed)和灌溉效率(Ea)为指标对各畦长的灌水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为:畦长35 m灌水均匀度最高,为91.4;,畦长70 m灌溉效率最高,为91.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