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盐酸塞拉嗪对大鼠不同脑区Gln及As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盐酸塞拉嗪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盐酸塞拉嗪中枢麻醉作用的可能机理.将48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6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恢复Ⅱ组和恢复Ⅲ组.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盐酸塞拉嗪40 mg·kg-1后,麻醉组大鼠海马和丘脑Glu、Asp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小脑和大脑皮质Glu、Asp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恢复Ⅰ组除脑干外其它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恢复Ⅱ组各脑区Glu和Asp的含量均恢复显著(P>0.05);麻醉全程,脑干内Glu和Asp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盐酸塞拉嗪对海马、丘脑、小脑和大脑皮质内Glu、Asp含量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盐酸塞拉嗪的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降低海马和丘脑内Glu、Asp,增加小脑和大脑皮质内Glu、Asp的含量有关,海马可能是盐酸塞拉嗪作用的最敏感的脑区.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将25只山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I组和恢复II组,在相应麻醉期取不同区域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ABA和Gly的含量。结果显示,大脑、丘脑和脑干的GABA含量在麻醉组升至最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海马、小脑和脑干的Gly含量在麻醉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与升高大脑、丘脑、脑干内GABA含量和海马、小脑、脑干内Gly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隆朋麻醉与小脑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关系。选取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每组8只;利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小脑脑区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含量。结果表明,药物作用后引起大鼠小脑Glu、Gly含量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或P<0.05);Asp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极显著降低(P<0.01);GABA在麻醉全程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隆朋产生全麻机制可能与小脑内Asp含量降低,Glu和Gly含量增加相关。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噻拉嗪对山羊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讨噻拉嗪中枢麻醉作用机制.本试验将25只山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不同麻醉时期采取的不同脑组织检测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海马、丘脑和脑干Glu含量在麻醉组显著降低,差异极显著;各脑区Asp含量先降低后升高,在麻醉组降至最低且差异显著.表明噻拉嗪的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降低5个脑区内Asp含量和海马、丘脑、脑干内Glu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1.8 GHz的电磁辐射是否对性成熟前小鼠的下丘脑细胞产生形态学影响。试验选用90只昆白雌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从母鼠怀孕当天至小鼠出生后30 d采用1.8 GHz的电磁辐射,强度分别为0(对照组)、1(低剂量试验组)和2 mw·cm~(-2)(高剂量试验组)。观察仔鼠的精神状态,30、45、60日龄时取材,记录体重和脑质量,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下丘脑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含量。结果显示,(1)30日龄时两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脑质量均显著减小(P0.05),下丘脑细胞出现空泡化,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血管间隙扩张,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均增加。(2)45日龄时,低剂量试验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肿胀现象仍然存在,但脑内Asp、Gly、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试验组细胞萎缩仍较多,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3)60日龄时,低剂量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恢复正常,小鼠脑内Asp、Glu、Gly和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细胞基本恢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基本恢复,细胞核恢复正常形态,脑内Asp、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Gly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1.8 GHz微波辐射处理可对小鼠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产生一定损害,但停止辐射后,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机制,将25只山羊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I组和恢复II组,在相应麻醉期取不同区域脑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GABA和Gly的含量。结果显示,大脑、丘脑和脑干的GABA含量在麻醉组升至最高且差异极显著(P<0.01);海马、小脑和脑干的Gly含量在麻醉组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果表明,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作用与升高大脑、丘脑、脑干内GABA含量和海马、小脑、脑干内Gly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旨在研究1.8 GHz的电磁辐射是否对性成熟前小鼠的下丘脑细胞产生形态学影响。试验选用90只昆白雌鼠,随机平均分为三组,从母鼠怀孕当天至小鼠出生后30 d采用1.8 GHz的电磁辐射,强度分别为0(对照组)、1(低剂量试验组)和2 mw·cm^-2(高剂量试验组)。观察仔鼠的精神状态,30、45、60日龄时取材,记录体重和脑质量,用组织学方法观察下丘脑组织结构的变化,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下丘脑中神经递质谷氨酸(Glu)、天门冬氨酸(Asp)、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的含量。结果显示,(1)30日龄时两试验组小鼠的体重、脑质量均显著减小(P<0.05),下丘脑细胞出现空泡化,细胞内线粒体水肿,血管间隙扩张,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均增加。(2)45日龄时,低剂量试验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肿胀现象仍然存在,但脑内Asp、Gly、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试验组细胞萎缩仍较多,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小鼠脑内Asp、Glu、Gly、GABA的含量显著增加(P<0.05)。(3)60日龄时,低剂量组细胞形态基本恢复,线粒体恢复正常,小鼠脑内Asp、Glu、Gly和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高剂量组细胞基本恢复,细胞内线粒体肿胀基本恢复,细胞核恢复正常形态,脑内Asp、Glu、GABA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但Gly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结果表明,1.8 GHz微波辐射处理可对小鼠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产生一定损害,但停止辐射后,下丘脑的细胞形态和功能可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咪达唑仑对山羊不同脑区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变化的影响,探讨咪达唑仑的中枢麻醉机制。将25只山羊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恢复I组和恢复II组。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山羊不同麻醉期不同脑区组织中谷氨酸(Glu)和天门冬氨酸(Asp)的含量。结果显示,海马、小脑和脑干Glu含量在麻醉期显著降低;海马和丘脑Asp含量在麻醉期显著下降。表明,咪达唑仑的麻醉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小脑和脑干Glu含量和海马、丘脑Asp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对大鼠丘脑中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含量的影响,探讨其中枢麻醉作用的可能机理,试验采用反向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对照组、诱导组、麻醉组、苏醒组大鼠各脑区GABA和GLY的含量。结果表明:腹腔注射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30 mg/kg后,诱导组大鼠丘脑中GABA和GLY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麻醉组大鼠丘脑中GABA和GLY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苏醒组大鼠丘脑中GABA含量仍高于对照组,GLY含量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鹿特异性复合麻醉剂引起的大鼠丘脑中GABA和GLY含量的变化与该药物引起的麻醉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噻环乙胺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及NO产量和cGMP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动态观察噻环乙胺对大鼠不同脑区NOS活性、NO产量、cGMP含量的影响,以探讨NO/cGMP信号转导系统对噻环乙胺全麻分子机理的调控。SD大鼠16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高、低剂量组(腹腔注射60、30mg/kg噻环乙胺),每个剂量组又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3个亚组。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脑NOS活性和NO产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脑cGMP含量。在两个剂量的麻醉组,不但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的NOS活性受到明显抑制,而且显著减少上述脑区NO产量和cGMP含量(与对照组相比,P〈0.05)。在高、低剂量的恢复Ⅰ组上述3个脑区的NOS活性、NO产量、cGMP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在恢复Ⅱ组除丘脑cGMP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外,其余指标均显著恢复(与对照组相比,P〉0.05)。两个剂量组脑干、小脑的NOS活性、NO产量和cGMP含量均无明显的改变。噻环乙胺的麻醉作用可能与抑制大脑皮层、海马和丘脑等脑区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研究噻环乙胺麻醉下大鼠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含量的变化,探讨噻环乙胺中枢麻醉作用可能的机理。Wista大鼠128只,随机抽取8只为对照组,其余大鼠随机均分为5个试验组,分别用于测定L-Enk、M-Enk、β-EP、dynA和OFQ的含量;每个试验组又随机均分为麻醉组、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3个亚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脑区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结果显示腹腔内注射噻环乙胺25mg·kg-1后,麻醉组大鼠大脑皮层和丘脑内L-Enk、M-Enk、β-EP和dy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OFQ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或P0.01);海马内L-Enk、M-Enk和β-EP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dynA和OFQ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脑干内M-Enk、β-EP和dynA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OFQ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L-Enk的含量无显著变化;恢复Ⅰ组和恢复Ⅱ组,上述各脑区内L-Enk、M-Enk、β-EP、dynA和OFQ的含量均恢复显著(P0.05);麻醉全过程中,小脑内5种内源性阿片肽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果提示噻环乙胺对不同脑区内源性阿片肽的影响,可能是其产生全麻作用的重要机理之一。噻环乙胺中枢麻醉作用,可能与增加大脑皮层和丘脑内L-Enk、M-Enk、β-EP和dynA,海马内L-Enk、M-Enk和β-EP和脑干内M-Enk、β-EP和dynA的含量,同时降低大脑皮层、丘脑和脑干内OFQ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枣粉水平对陕北白绒山羊肉呈味物质的影响。选取40只6月龄、初始体重为(20.15±1.63)kg的健康陕北白绒山羊,随机分为5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饲喂含0(对照组)、10%(试验Ⅰ组)、15%(试验Ⅱ组)、20%(试验Ⅲ组)、25%(试验Ⅳ组)枣粉的试验饲粮。预试期10 d,正试期70 d。结果显示:1)试验Ⅲ组的鲜味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Ⅱ和Ⅳ组(P<0.05),咸味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Ⅲ组的天冬氨酸(Asp)和丙氨酸(Al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谷氨酸(Glu)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及试验Ⅰ和Ⅱ组(P<0.05)。3)随着枣粉水平的提高,肌苷酸(IMP)、肌苷(INO)和次黄嘌呤(HYP)含量逐渐增加,一磷酸腺苷(AMP)含量先增加后降低,试验Ⅱ、Ⅲ和Ⅳ组的I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Ⅱ、Ⅲ和Ⅳ组的INO、HYP和AMP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得出,枣粉能促进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在陕北白绒山羊肉中的积累,饲粮中枣粉水平为20%时,羊肉中呈鲜味的游离氨基酸和核苷酸含量较高,滋味最好。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赛拉嗪复合咪达唑仑对山羊的麻醉效果,并检测中枢神经递质及NO/cGMP信号转导系统的变化,为山羊麻醉提供新的方法,并明确该复合制剂的全身麻醉作用机理.山羊肌内注射复合麻醉剂1.31 mL·kg-1,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动物的行为学变化,监测山羊的生理指标并评估麻醉效果,分别于麻醉诱导期、麻醉期、恢复Ⅰ期、恢...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补充过瘤胃赖氨酸(RPLys)和过瘤胃蛋氨酸(RPMet)对荷斯坦公牛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氮代谢的影响.选取36头健康无疾病的荷斯坦公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头牛.对照组(Ⅰ组)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3%的正常饲粮,2个试验组(Ⅱ、Ⅲ组)均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1%的低蛋白质饲粮,同时Ⅱ组补...  相似文献   

15.
微生态制剂对黑龙江籽鹅盲肠菌群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选用120只黑龙江籽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和Ⅰ、Ⅱ两个试验组),每组4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Ⅰ、Ⅱ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5、1.0 ml/kg微生态制剂,试验期90 d。结果表明:试验Ⅰ、Ⅱ组盲肠中乳酸杆菌的菌群数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菌群数量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日耗料量和料肉比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表明微生态制剂能够调节籽鹅盲肠主要微生态菌群,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和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6.
采用306只艾维茵肉鸡研究低磷日粮中添加两种不同植酸酶对肉鸡生产性能、养分利用率及氮、磷排泄的影响。试验共分3个处理组,即对照组、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每个处理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4只鸡。对照组饲喂正常磷水平的日粮;试验Ⅰ组饲喂低磷+植酸酶Ⅰ的日粮;试验Ⅱ组饲喂低磷+植酸酶Ⅱ的日粮。试验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替代日粮中部分无机磷,肉鸡的日增重和日采食量与对照组相比降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提高了肉鸡的存活率(P<0.05)和钙、磷利用率(P<0.05);同时氮利用率有一定程度改善(P>0.05),显著减少了氮、磷的排泄量(P<0.05)。添加植酸酶Ⅰ与添加植酸酶Ⅱ相比,肉鸡的日增重与日采食量提高(P<0.05),氮的排泄量显著降低(P<0.05),磷的排泄量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为了验证抗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减少动物脂肪沉积的作用效果,并对该抗体用于人类肥胖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试验资料,本试验分别对4组试验性肥胖大鼠注射0、0.1、0.5、1.0mg/mL剂量的抗脂肪细胞膜蛋白抗体,并检测4周内大鼠血清中5种激素含量及变化。结果显示,试验组血清中胰岛素(INS)含量低于对照组,Ⅰ组与Ⅳ组4周内均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注射抗体后,试验组生长激素(GH)含量显著增高,且Ⅰ、Ⅲ组4周内均差异显著(P0.05);第1周内,试验组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后3周内Ⅰ组和Ⅳ组差异显著(P0.05);第1、3、4周内,Ⅰ组和Ⅳ组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含量差异显著(P0.05),第2周内无显著差异,Ⅱ组和Ⅲ组差异均不显著(P0.05)。此外,不同组间的差异显著性随注射剂量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旨在研究低蛋白质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对离乳前期梅花鹿仔鹿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的影响。选择24只健康无病的3月龄雄性梅花鹿,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4组仔鹿限量饲喂4种不同的饲粮,各组饲粮赖氨酸、蛋氨酸水平均分别为0.87%、0.28%。其中,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Ⅰ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6%的高蛋白质饲粮,低蛋白质饲粮试验组(Ⅱ~Ⅳ组)仔鹿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并添加不同水平苏氨酸的低蛋白质饲粮,各组饲粮中苏氨酸水平分别为0.54%(Ⅰ组)、0.46%(Ⅱ组)、0.59%(Ⅲ组)、0.72%(Ⅳ组)。预试期为15 d,正试期为30 d。结果表明:1)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平均日增重(ADG)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Ⅲ、Ⅳ组差异不显著(P0.05);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料重比(F/G)极显著高于Ⅲ、Ⅳ组(P0.01),极显著低于Ⅱ组(P0.01)。2)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粗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和Ⅳ组(P0.01),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能量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Ⅳ组(P0.01),与Ⅱ组无显著差异(P0.05);Ⅲ组钙表观消化率极显著高于Ⅱ组(P0.01),与其他组差异不显著(P0.05)。3)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的组氨酸、天冬氨酸、谷氨酸、甘氨酸、半胱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Ⅱ组(P0.05),与Ⅱ组其他氨基酸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赖氨酸、蛋氨酸、苏氨酸、精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Ⅲ组(P0.01),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Ⅲ组(P0.05);高蛋白质饲粮对照组除丙氨酸的表观消化率极显著低于Ⅳ组(P0.01)以及赖氨酸、苏氨酸、缬氨酸、丙氨酸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Ⅳ组(P0.05)外,其他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与Ⅳ组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得出,低蛋白质饲粮中适宜水平的苏氨酸对离乳前期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消化利用具有促进作用;当饲粮赖氨酸、蛋氨酸水平相同时,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4%、苏氨酸水平为0.59%的低蛋白质饲粮的梅花鹿仔鹿的生长性能和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均优于饲喂蛋白质水平为16%的高蛋白质饲粮的梅花鹿仔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