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红鳍东方鲀仔鱼期摄食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水温 ( 1 6± 1 )℃条件下 ,红鳍东方 (Takifugurubripes)仔鱼孵出后 4d开始摄食 ,此时其卵黄囊体积由初孵时的 0 636mm3减少到 0 375mm3;1 2d时 ,卵黄完全耗尽。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卵黄耗尽时 ,可达 1 0 0 % ;仔鱼能维持 9d高达 90 %以上的初次摄食率。初次摄食强度最大值也出现在 1 2d。饥饿不可逆点 (PNR)出现在 1 5~ 1 6d。在内营养期日平均增长率为 0 2 1 7mm/d ;在PNR前的摄食期 ,饥饿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 0 0 1 7mm/d ;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为 0 0 95mm/d ;PNR后至死亡前 ,饥饿仔鱼呈负增长 ,而摄食仔鱼的日平均生长率达 0 41 0mm/d。  相似文献   

2.
[目的]全面掌握鲈鲤仔鱼早期培育过程的摄食特点和饥饿耐受力,为其苗种规模化培育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在18.5~21.9℃水温条件下,利用人工繁殖孵化获得的鲈鲤初孵仔鱼进行饥饿试验,研究饥饿胁迫对鲈鲤仔鱼生长、发育、存活、卵黄囊吸收、摄食率及摄食强度的影响,并确定鲈鲤仔鱼的不可逆生长点(PNR).[结果]饥饿对鲈鲤仔鱼全长、体长、体高及肛前长等生长指标有极显著影响(P<0.01,下同),对眼径和鳔等组织器官发育也有明显影响.鲈鲤仔鱼5日龄开口摄食,进入混合营养期,10日龄时仔鱼卵黄囊基本消耗殆尽,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维持5 d.鲈鲤仔鱼5日龄开始摄食外源性营养,初次摄食率约20%,随后逐步提高,至13日龄时达最高值(100%),之后开始下降,在17日龄时下降至40%,低于最大初次摄食率的50%.根据PNR定义,即17日龄是鲈鲤仔鱼的PNR.在5~11日龄期间(饥饿7 d内),鲈鲤仔鱼的初次摄食强度和摄食能力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上升趋势,12日龄后(饥饿7 d以上)则随着饥饿天数的增加呈迅速下降趋势.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在17日龄(饥饿13 d)时剧增,到18日龄(饥饿14 d)时其累计死亡率达88.00%,而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仅为14.75%;至19日龄(饥饿15 d)时饥饿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高达100.00%,摄食组仔鱼的累计死亡率仍为14.75%.饥饿组鲈鲤仔鱼的50.00%累计死亡率出现日龄为18日龄,即在PNR出现之后.[结论]在18.5~21.9℃水温条件下,鲈鲤仔鱼混合营养期为5 d,PNR发生在17日龄.鲈鲤仔鱼可在5日龄后开始投喂,最佳投喂时间为8日龄,但最晚投喂时间不宜超过13日龄.  相似文献   

3.
用初次摄食率测定法测定饥饿胁迫下兰州鲇(Silurus lanzhou)仔鱼耐饥饿能力,研究了饥饿对仔鱼生长、摄食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温(22.5±1.2)℃条件下,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23.33%,6日龄初次摄食率达到100%.正常摄食时,混合营养期持续2 d,完全饥饿状态下,4日龄仔鱼卵黄囊吸收完毕,5日龄达到最高摄食强度.9日龄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的仔鱼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PNR有效积温为202.5 d.℃.饥饿仔鱼在PNR前2 d时其累计死亡率超过50%,抵达PNR后1 d全部死亡.饥饿对仔鱼发育起延迟作用,混合营养期延迟投喂,仔鱼生长发育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投喂仔鱼.投喂组仔鱼生长指标呈不等速增长,实验结束时(11d)进入稚鱼期,饥饿仔鱼形态发育停滞,生长指标出现负增长.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黑莓鲈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死亡不可逆点(PNR),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饥饿对黑莓鲈仔鱼摄食、生长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5~22.8℃水温条件下:①黑莓鲈仔鱼在6日龄开口摄食,8日龄卵黄囊消失,其混合营养期仅维持2 d 左右,属于易遭受饥饿胁迫鱼类;②仔鱼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9日龄,初次摄食期仔鱼的 PNR 发生在孵化后第11~12 d,仔鱼具有摄食能力的时间仅4~5 d,且在到达 PNR 后仅1 d 多即全部死亡,其耐受饥饿的能力较差;③在饥饿胁迫条件下的仔鱼对卵黄囊和油球的吸收进程明显慢于正常投喂组仔鱼,且随着饥饿程度的不断加深,仔鱼的生长发育趋于停滞甚至出现负增长;仔鱼在 PNR 期出现胸角,并且表现出一系列明显的由饥饿所导致的形态和行为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水温22~24℃时,鲇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18%,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100%;鲇仔鱼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混合营养期,正常摄食时,混合营养期为2d,完全饥饿状态下,仔鱼的卵黄囊至4日龄即完全消失;7~8日龄,鲇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将很快进入饥饿不可逆(PNR)点;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成活率明显降低,延迟6d投饵,11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完全饥饿组仔鱼,至10日龄全部死亡;仔鱼全长和湿重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1日龄至6日龄仔鱼全长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1日龄至4日龄仔鱼湿重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  相似文献   

6.
延迟投饵对鲇仔鱼摄食、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温22~24℃时,鲇仔鱼3日龄开口摄食,初次摄食率为18%,最高初次摄食率出现在5日龄,达100%;鲇仔鱼个体发育过程中存在混合营养期,正常摄食时,混合营养期为2d,完全饥饿状态下,仔鱼的卵黄囊至4日龄即完全消失;7~8日龄,鲇仔鱼如不能建立外源性营养,将很快进入饥饿不可逆(PNR)点;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仔鱼成活率明显降低,延迟6d投饵,11日龄仔鱼全部死亡;完全饥饿组仔鱼,至10日龄全部死亡;仔鱼全长和湿重的增长率随延迟投饵天数的增加而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1日龄至6日龄仔鱼全长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1日龄至4日龄仔鱼湿重呈正增长,随后转为负增长。  相似文献   

7.
瓯江彩鲤仔鱼摄食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瓯江彩鲤卵黄囊期仔鱼的发育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其在开口摄食前的发育、生长以及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结果表明:(1)仔鱼对卵黄囊的日净消耗量的最大值出现在出膜后的第1d,体长最大增长率出现在3日龄仔鱼;(2)孵化后第7d即6日龄仔鱼,卵黄囊基本全部被吸收,同时,饥饿期仔鱼开始出现负生长;(3)3日龄仔鱼开始摄食,5日龄仔鱼初次摄食率达84.38%,8日龄仔鱼降到41.94%,进入PNR,从刚孵化到仔鱼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的时距达9d;(4)仔鱼混合营养期较短,为3d,摄食能力时间可持续8d。  相似文献   

8.
对河川沙塘鳢胚后发育各阶段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并通过仔鱼的饥饿试验确定其初次摄食饥饿不可逆点(PNR)和最佳初次摄食时间。结果表明:在胚后发育时期,河川沙塘鳢仔鱼出膜后身体各器官及系统均已出现并陆续发育,口已开启且能够摄食;12日龄卵黄囊完全被吸收;57日龄各种器官趋于成熟,通体覆盖细小圆鳞,形态已与成鱼无异,进入幼鱼阶段。在饥饿试验中,河川沙塘鳢仔鱼1日龄摄食率为60%,即进入混合营养期;13日龄油球完全吸收,进入外源性营养期;仔鱼进入不可逆点发生在9~10日龄,PNR期的时间约为2 d。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新疆裸重唇鱼(Gymnodiptychus dybowskii)仔鱼的饥饿耐受能力及最佳投喂时间,为其仔鱼培育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用试验生态学方法,在水温15.2~16.4℃条件下,研究新疆裸重唇鱼仔鱼在饥饿胁迫下的形态发育、生长及存活率等的变化,通过记录饥饿组仔鱼每日的初次摄食率,测定其不可逆点(Point of no return,PNR)。【结果】新疆裸重唇鱼仔鱼7日龄开口摄食,12~13日龄卵黄囊消失,混合营养期5~6 d。仔鱼开口时初次摄食率仅为5%,11日龄达到初次摄食率的最大值100%;17日龄后下降至50%,到达PNR,仔鱼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为10 d。9日龄前,两组仔鱼全长无显著差异(P>0.05),12日龄后饥饿组仔鱼全长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饥饿组仔鱼负增长并出现生理性萎缩。饥饿组仔鱼进入PNR后,因饥饿出现身体扭曲、畸形,死亡率逐渐升高,至25日龄死亡率达100%。【结论】在水温15.2~16.4℃下,新疆裸重唇鱼具有一定的耐受饥饿能力,其仔鱼最佳投喂时间为11日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 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 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 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1.
倒刺鲃仔鱼饥饿耐力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为(27.0±0.5)℃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观察了饥饿对倒刺鲃Spinibarbus denticulatus仔鱼摄食、生长与形态变化和存活的影响,研究饥饿胁迫下倒刺鲃仔鱼的饥饿耐力。结果表明:倒刺鲃5日龄仔鱼初次开口的摄食率达90%,6-11日龄仔鱼的初次摄食率持续达100%,12日龄开始下降,17日龄进入饥饿不可逆点(PNR);延迟1-8 d投喂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之后,仔鱼的成活率随延迟投喂天数的增加而显著降低,饥饿仔鱼超过50%死亡率发生在PNR前1 d;完全饥饿条件下,饥饿0-7 d内,仔鱼全长为正增长,之后,全长开始转为负增长,饥饿仔鱼鳍褶消失速度减缓,臀鳍芽发育停滞,腹鳍芽未能形成,在接近或处在PNR期时,仔鱼的形态发生显著变化,出现脊索弯曲、头大身瘦、肠道萎缩、胆囊膨大且里面充满黄绿色胆汁以及"胸角"等现象。从形态上的变化可对倒刺鲃仔鱼的营养水平作出初步判断。倒刺鲃仔鱼的补偿生长能力和耐饥饿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2.
细鳞斜颌鲴仔鱼饥饿试验与不可逆点的确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细鳞斜颌鲴仔鱼不可逆点,确定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塘的最佳时间,为人工育苗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方法]对卵黄囊期细鳞斜颌鲴仔鱼分别进行饥饿与正常投饵的对比试验,观察内源性营养转化为外源性营养的过程中,饥饿对卵黄囊期仔鱼摄食、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初孵仔鱼卵黄囊体积为0.34934 mm3,5日龄消失;3~4日龄为内源性营养与外源性营养的混合期,最高初次摄食率(96.7%)出现在5日龄,至6日龄下降到46.7%,即进入不可逆期,具有初次摄食能力的时间约7d.与正常投饵的仔鱼(仔鱼存活率约75%,瞬时生长率0.2383)相比,饥饿组仔鱼从4日龄开始,其存活率明显下降,至15日龄全部死亡;在生长方面,也是4日龄以前保持较快的生长速度,但此后逐渐出现负增长,其瞬时生长率仅0.1093.[结论]在27~29℃的水温条件下,人工繁育的细鳞斜颌鲴仔鱼宜在3日龄时从孵化池移养至培育池,同时提供适宜开口饵料.  相似文献   

13.
裸项栉(鱼叚)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饥饿试验、初次摄食率和PNR(耐受饥饿的时间临界点)的确定、生长试验和饵料选择性试验,探讨了裸项栉鰕虎鱼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与生长习性。结果表明,裸项栉鰕虎鱼仔鱼在孵后12 h开口摄食,36 h的初次摄食率达100%,PNR发生在孵后48~60 h之间,孵后72 h仔鱼的初次摄食率降为0;饥饿死亡高峰期发生在仔鱼孵后第4 d,第5 d全部饥饿仔鱼死亡;裸项栉鰕虎鱼0~55日龄的全长日均增长0.263 mm,其中0~23日龄仔鱼相对生长较快(日均增长15.26%),24~33日龄稚鱼的生长较慢(日均增长0.176 mm),34~55日龄幼鱼的绝对生长加快(日均增长0.320 mm);生长差异随着幼体的生长呈增大趋势;幼鱼饵料喜好性排序依次为卤虫幼体、蒙古裸腹溞、轮虫。  相似文献   

14.
采用Pixera Penguin 600CL数码照像机对大银鱼ProtosaIartx hyalocranius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及仔鱼的开口饵料、仔鱼养殖过程中的摄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大银鱼受精卵在4~9℃下孵化全程约需852 h,胚胎发育经历了9个生理阶段共30个发育期;出膜后仔鱼平均体长为4.76 mm,全长为4.86mm;出膜后约20 d卵黄完全吸收;平游期鱼苗平均体长为5.85 mm,全长为6.09 mm。在显微镜下对不投饵养殖条件下的仔鱼进行观察,发现仔鱼早期(10~20 d)以浮游植物为开口饵料,20~40 d时可主动摄取轮虫,仔鱼对轮虫壳及休眠卵无法消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确定黄鳝(Monopterus albus)的初次摄食期和不可逆点(PNR),为提高人工繁育黄鳝苗成活率和饵料利用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刚出膜黄鳝仔鱼分别进行饥饿试验和正常投喂试验,观察卵黄囊吸收、仔鱼生长及初次摄食率的变化,分析饥饿对仔鱼生长、形态和行为的影响,确定其不可逆点。【结果】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于5日龄(出膜后第6d)开始向外界摄食,8日龄卵黄囊吸收殆尽,5~8日龄为混合营养阶段,9日龄摄食率达到峰值(96%),16日龄进入饥饿期;在饥饿状态下,8日龄仔鱼体长达最大值(3.20±0.0760cm),此后略有下降但基本保持稳定,仔鱼体重于7日龄达最大值(0.0205±0.0533g),此后不断下降;饥饿仔鱼的肥满度一直呈下降趋势,进入不可逆期后体色逐渐发黑,身体呈非正常扭曲,摄食能力极大降低,外界干扰时出现颤抖、打转现象直至死亡。【结论】在25~28℃的水温条件下,黄鳝仔鱼的最佳投喂时机在8日龄,16日龄抵达不可逆点。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大鳞鲃Barbus capito仔鱼的最佳开口饵料,采用豆浆、蛋黄、丰年虫和轮虫投喂仔鱼,并对仔鱼的生长性能和鱼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4日龄后,各试验鱼体质量和体长迅速增加;轮虫组大鳞鲃仔鱼生长情况最佳,14、19、24日龄时,其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均显著高于其他3组,蛋白质含量为16.45%,脂肪含量为8.79%;其次是丰年虫组,24日龄时仔鱼体质量、全长和成活率分别为1545.2mg、22.509 mm和88.7%,显著高于蛋黄组和豆浆组(P0.05);蛋黄组仔鱼14日龄之前全长和体质量增长较快,后期增长不明显;豆浆组仔鱼生长速率和成活率最低。研究表明,14日龄可能是大鳞鲃仔鱼开口的关键点,用小球藻培育的轮虫最适合作为大鳞鲃仔鱼的开口饵料,前期可配合使用蛋黄等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了以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饲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的研究结果。大口黑鲈鱼苗开口摄食轮虫类和无节幼体,其后依次为枝角类和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对食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选择性。投喂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组的生长优于浮游动物组。体长和体重日平均增长分别为1.3mm、1.23mm和24.69mg、20.35mg,t检验差异显著。其成活率分别为64.4%和51.5%,二者相差12.9%。可见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对促进大口黑鲈鱼苗生长和提高成活率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导了以浮游动物和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饲养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鱼苗的研究结果。大口黑鲈鱼苗开口摄食轮虫类和无节幼体,其后依次为枝角类和桡足幼体,枝角类和桡足类成体,对食物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选择性。投喂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组的生长优于浮游动物组。体长和体重日平均增长分别为1.3mm、1.23mm和24.69mg、20.35mg,t检验差异显著。其成活率分别为64.4%和51.5%,二者相差12.9%。可见浮游动物加配合饲料对促进大口黑鲈鱼苗生长和提高成活率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